绝境中的第三帝国 第548节
戈特有很多身份:公爵,司令,首相。公爵这一身份没什么好说的,那是近期刚刚被王室封的。
而要是换做戈特从伦敦那边带回的,由大不列颠岛招募的部队,一般情况下,官兵们都会称呼戈特为“司令”。
只有爱尔兰岛上招募的这些驻防士兵,才会更偏向与叫戈特名义上这个临时首相的称号。
“感谢你们,我感谢你们为英国所做的一切。”戈特看着这些北爱尔兰士兵们,突然有一种感动的感觉,要不是还有北爱尔兰这块隔海之地在侧,要不是还可以把撤回来的军队与北爱尔兰的驻军整编出一支有力部队,大英帝国,估计现在已经宣布亡国了吧。
伦敦保卫战,在最后一刻,还是被戈特选择了放弃。不是他不想打,而是把泰晤士北岸的半个伦敦地区也变成一片废墟,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仗都打成这个样子,最热衷于战争的丘吉尔也已经处于半疯癫状态了。整个英国上下,估计还希望继续战争的人,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我去走走,你们不必跟上来。”戈特在与执勤的那队士兵道别后,独自一人走上了贝尔法斯特的接道。
与他前几日熟悉的伦敦街景不同,这里的一切都太祥和了。
虽然知道战争来临,但接道上还是有不少的行人平民们,在继续努力维持着自己的正常生活。
或许得益于同盟国的飞机,一次都没有轰炸战略意义相对较小的爱尔兰岛。这里的民众们,至少还能按照自己原本的样子,稍微过的像个正常人一样。
他们是处在战争中,但是,他们至少还没有被战火波及。物价确实已经贵得离谱,但是,至少每个人的亲朋好友都还活着,每天早晨起床后,不用去想到底哪位熟悉的人又离开了。
而且,他们也不用像伦敦那些民众一样,整天挤在狭窄拥挤的防空洞里,在又丑又湿的阴暗环境下度日。这里的人,还有自己的一个家,有自己平常住的房子可以睡觉,可以安身,可以每天早上,在自己熟悉的床上新来。
“多美的城市啊......”这个本来只是寻常城市的地方,让刚刚从战火中脱离的戈特,竟心驰神往!
昨天夜里,戈特对着自己办公室里的英国地图,看了整整一晚上。那条阻隔他们与敌人的爱尔兰海,在地图上看起来,竟然是那么的短,那么的近。
比起在伦敦作战的时候,现在的爱尔兰岛上,戈特已经重新编组起了由正规军与国民自卫军混编,也是由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征募军混编的,勉勉强强可以打一轮防御战的27万部队。
另外,他们还得到了美国人紧急运到爱尔兰岛上的30辆M2轻型坦克。
对于美国人来说,M2轻型坦克在他们自己的军队里,已经组建退出作战序列,被用于做训练坦克。之所以选择把这种坦克运来给英国人抗德,其实也是美国人实在承受不住大西洋运输线上的损失了。
邓尼兹的潜艇,已经击沉了至少共计载有300辆美国坦克的美国运输船支了。毫不夸张的说,德国潜艇部队,硬生生的打掉了一个美国援建的英军装甲师!
于是,美国人也相当肉疼的开始盘算自己的得失了。反正都是卖坦克给英国人,而且英国人也肯定是来者不拒都会选择买下(反正可以预支,就相当于先欠钱拿货)。
那么,运过去好的坦克,然后被击沉百分之九十,倒不如运过去一大堆次品。
换句话说,美国人送一批他们自己都不用的落后坦克给英国炮灰们,就算损失了也不会心疼。
虽然美国人不心疼,可戈特肉疼啊!
死的都是英国人,是大英帝国的子民与军人,那都是英国的骨血啊!
就这们全部但炮灰无意义的消耗在了这里,等到战争真的胜利,那也只是美国人或者德国人的最终胜利。留给英国的,不过是一片被战火焚烧后,百孔千疮的废墟罢了。
这样的胜利,毫无意义。
更何况,他们即便继续抵抗,也不一定能等到胜利!
“战争早该结束了。”戈特又望了一眼这座还没有落下炮弹,没有被鲜血染红的城市,许久之后,叹息了一声开口自言自语道:“这该死的战争,真的早就该结束了!”
正文 690三个英国政府
没错,戈特宣布投降了。
就在美国还打算怂恿爱尔兰与英国联手防御爱尔兰岛,还在用大把大把虚无缥缈的资金与武器援助“好心”帮英国争取爱尔兰盟友的时候,作为大英帝国的现任临时首相,英国公爵,英军总司令,戈特宣布了对同盟国投降的消息。
可惜,戈特的投降宣言,还悲催的完了十分钟。
就在十分钟前,在苏格兰北部山区,也就是大不列颠岛上未被同盟国占领的英国地区,身处那里的张伯伦成立了一个新的英国政府,这个政府类似于法国维希政府成立之初的性质,都是希望代表英国政府投降德国,让后争取加入同盟国的大家庭。
虽然说张伯伦这个政府显得非常尴尬,而且很有卖国嫌疑,不过对于绝大部分英国本土,已经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民众来说,这个政府,反倒是值得他们支持和拥护的。毕竟是要英国的名字还在,英国政府还能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停战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当然,他们总共也就两个选项。张伯伦一开始就选的和平路线,结果被赶下了台。那时候选战争路线上台的丘吉尔,现在却脑子开始不清晰,而且明显不值得支持了。
于是张伯伦的重新上台,似乎还显得有些顺理成章的味道。
这还不算完,眼看着张伯伦宣布成立新政府,留在德国的莫斯利坐不住了。
这位一开始就拿定主意要抱上德国金大腿,成立一个自己的英国政府的男人,几乎是以最短的时间提交了报告,然后紧急取得了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同意,接着马上宣布成立“新英国政府”。
这个英国政府,与张伯伦的英国政府又不一样了。
张伯伦的政府,意在大量启用原先自己绥靖派系的老成员,再留用一部分之前投奔丘吉尔派系的政府官员,本质上来说,也算是换汤不换药,还是主要由之前的英国官员来充当主心骨。
而莫斯利的政府就不一样了,他是打算以自己的亲信为主,在德国人的安排下回到英国后,召集之前他在英国的极右分子党羽做核心,搞一个类似于德国人这种新式的政府。
当然,除了这些主要为民间成员的极右分子外,莫斯利也会用一部分自己之前认识的政府成员。他毕竟也是英国的前劳工部长,多多少少还是在政府里面有一点人脉。
至于莫斯利这点人脉,和张伯伦与丘吉尔这种首相级的人脉相比,就完全不够看了。
不过,莫斯利也有自己的优势,或者说底牌。
那就是西班牙的领袖弗朗哥为了讨好莱因哈特,把英国的上一任国王乔治五世给软禁,然后送来了柏林。
乔治五世,也就是温莎公爵,在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顺从或饿死”的选择时,憋屈的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
莱因哈特给温莎公爵的选择就一个,他自认为不带任何人生威胁的告诉温莎公爵,德国方面可以很勉强的同意,在战后把他扶上英国王位,但是他就必须接受德国这边提出的要求了。
首先,作为乔治五世,温莎公爵的首相当然得和爱尔兰岛上那位乔治六世分开算。毫无疑问,顺从而方便控制的莫斯利,是莱因哈特最为中意的人选。
其次,听话肯定是必须的。你登上王位后,第一个要做的是,就是在莫斯利派出的“警卫保护下”,公开宣扬英德一家亲的思想,好好的把思想工作做到位。
这两项要求,其实非常耐人寻味。
而且由于担心温莎公爵万一寻味不出来内涵来,莱因哈特紧接着还给温莎公爵善意的提醒道,对于德国方面开出的要求,他完全可以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