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892节
倒不是什么事情都能让他顺心。
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如果想做一个昏君,自然可与为所欲为,但是想做一位明君,就要细细斟酌,不住思量,不可能做快意之事。
反倒是很多事情本不如意,必须进磋磨才能推进下去。
他之所以生气,一来是因为这一件事情,不仅仅伤及了他的名誉,也伤及了父皇母后的名誉。二老已经长眠于地下了。
虽然他的灵魂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但是却承担了这份父子母子的亲情。却是一点也没有少的。
甚至他偶尔想想,还有一些惭愧之感。
没有宣宗皇帝,他根本没有这个位置。虽然没有膝下承欢,但是他将大明发展到这个地步,也足以告慰宣宗皇帝了。
倒是皇太后。
他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让皇太后顺心如意。很多事情而今想想,做到太有原则,太小家子气了。
并不是说,他觉得当初自己做错了。
而是觉得自己该用另外的方式去做,不该拒绝的如此强硬。而今想想还有些惭愧不已。
因为一切都没有弥补的可能了。
心中的“对不起”不知道向谁说了。
他做这些事情,推动这些改革,早就准备好被人暗地里不管怎么骂了。但是说他母亲就是不行。
是的。
当年皇太后为了争宠,做的是不地道。
但是哪有如何?
不管对错,他这个做儿子的接下了。
损及先妣清誉,真以为只有太宗皇帝能诛十族,他朱祁镇就杀不得了吗?
另外一个原因,却是他觉得被轻视了。
对大明各藩王动手,是朱祁镇一直想的事情,几乎是在登基之后,就思考过,亲政之后也思考过,之后更是隔几年对藩王有些限制,甚至专门派大臣巡查藩王乱法事。
可以说,他在这上面花费的心力。一点也不比其他方面少。
所以,他对大明藩王的本质太了解了。
大部分藩王都是有心无力,有贼心没有贼胆,更没有能力。
而今的藩王根本不可能与国初的藩王相比,他们唯一的优势,并不是别的,就是道义上的优势,就是舆论上的优势,高举儒家的亲亲之道。
反而让朱祁镇有些投鼠忌器。
而这个谣言有太明显的指向性了。
一看就知道是利益相关所为。也就是某一个藩王做的。
朱祁镇早就将这些藩王当成死鱼。而他偏偏被这一条死鱼给咬了手,这岂能不让朱祁镇怒气蓬勃。
他二话不说,将锦衣卫东厂的负责人给叫了过来,将手头的报纸砸在他们头上,说道:“给我查清楚,如果查不清楚,就换人来查。”
这一次刚刚上任的锦衣卫指挥使韦瑛,却在东厂提督牛玉面前失了先鞭。牛玉说道:“陛下,老奴有下情上秉。”
朱祁镇冷冷的说道:“说。”
牛玉的眼睛余光扫了一下韦瑛,微微有一些得意,毕竟在大多数时候,锦衣卫的情报能力都在东厂之上,不过监视藩王却是东厂的传统技能,只要各王府还在用太监,这方面锦衣卫就不如东厂,毕竟锦衣卫总不能让麾下的探子,将下面的割了去当暗桩的,即便能,这些探子立功之后,也不好安置,但是东厂方面却没有这个顾虑了。所以这方面东厂一直比锦衣卫强多了。说道:“奴婢已经查明了这些谣言,最开始是从南京开始的。一家《六朝风月》的小报,上托名《汉宫春秋》而言之。下面刚刚报过来,这个小报主编已经自杀,不过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
“这小报身后有大量江西人。”
朱祁镇说道:“你是说宁王。”
牛玉说道:“奴婢不敢确定了,不过奴婢已经下令,江西湖广几个藩王都要查一遍。不久就有消息了。”
大明封王的时候,江南是没有藩王的。南直隶也没有藩王,距离南京最近的藩王,就是宁王,再有就是封在武昌的楚王。还有就是封在开封的周王。
不过周王距离北京比较近,如果周王真有什么手段,直接在北京引爆。不比在南京引爆的强多了。
所以宁王是最大嫌疑人。
但是其他各方也不能放松警惕。
毕竟楚王也是南方大藩。甚至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太皇太后特别调兵却湖广,就是要看住老楚王。
因为当时 楚王还是第一代,也就是太祖皇帝的儿子,是亲自带兵攻打的土司的。当时湖广很多卫所都是老楚王建立的。
虽然而今楚王已经传了数代。
而今的楚王已经与朱祁镇同辈了。影响力的大不如前了。但真要说起不来,楚王藩的影响力要比宁王一脉强太多了。
这边话来没有说完,就听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
朱祁镇听了,不由眉头一皱。
他倒不是厌恶被人打扰,毕竟他这些年来接到各种预料之外的消息,已经太正常的了。只是这种进化闯宫的方式,依旧是军情较多。
而今军情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乃是南洋。
他是担心,太子出了什么纰漏。
怀恩立即将传信的匣子接过来,亲手送上。
朱祁镇看了一眼火漆,就知道没有拆封,也不接过来,只是一示意。怀恩立即明白,从一边拿了一柄玉制裁纸刀,将火漆裁开,立即将一封书信送到了朱祁镇的手中。
朱祁镇仅仅是看了一眼,就“啪”的一声,拍到了桌子上面,因为用力太猛,以至于朱祁镇整个手掌都红通通的好像肿了一样。
朱祁镇冷笑说道:“好一个宁王,好一个宁王,真以为朕是软柿子?”
似乎宁王也知道,不该拖延时间,担心时间长了事情败露,在数日之前,以进京为由邀请南昌的官员,将江西巡抚,江西布政使,江西按察使,江西都水使,以及江西都指挥使,南昌知府,等地方大员一网打进。
这些地方大员倒是没有从贼,一个个都忠贞不屈,为宁王所杀。
随即宁王收南昌之兵,共有两万之众,随即出兵九江,沿途望风而降,即便偶有不降,也会有内应。
以至于不过数日,整个鄱阳湖平原一带,都被宁王掌控在手中了。
这几乎是一巴掌打在了朱祁镇的脸上。
历史上宁王藩有过造反的之事,并没有闹出什么声势,被王守仁反手平定了。不过是用来反衬王阳明的文韬武略的背景板而已。
而今朱祁镇万万没有想到,他觉得他现在的国力,几倍于历史上正德之时,而今这位宁王也应该审时度势,知道事不可为。
只是宁王却丝毫没有这样想。如何不让朱祁镇恼怒非常。只是愤怒并没有影响到朱祁镇的判断力,他立即说道:“召集内阁觐见。”
生气也好,愤怒越罢,藩王造反是藏不住的。只能尽快解决。不能影响了南洋用兵。所以朱祁镇要用最快的速度平定下来。
第一百零四章 讨伪帝檄
第一百零四章 讨伪帝檄
召集内阁觐见,是一件很快的事情。
但是消息的变化更快。
可以说短短半个时辰之内,朱祁镇一连收到数道消息。
并不是说这些消息有意在这一段时间到达,而是不同部门,不同渠道的禀报。都是走的最快的路线,所以消息到达速度也是前后脚而已。
朱祁镇召集内阁在乾清宫之后,先不说话,让怀恩念一封东西。就是宁王发的讨伪帝檄。
宁王的檄文,倒是很有水平。
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正义性。
第一,就是朱祁镇血脉不正,非朱家子。
第二,就是朱祁镇穷兵黩武,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开边之心却没有休止。
第三,就是朱祁镇废太祖之道,行异端之言。
第一条,就不用说了,就是之前谣言的内容。
第二条,却更是中了不少人的下怀。
说实话,朱祁镇一直以来抬高武人的地位,东征西讨。这样的战略,其实并不受很多人喜欢。
当初曹鼐为了对抗朱祁镇与瓦刺大战,宁肯付出辞相的代价。
这绝对不是曹鼐一个人的意见,乃是很多人的意见。
而且随着瓦刺颓败,西域抵定,安南亡国之后,这股反战的力量就越来越大。毕竟大部分官僚都是有惰性的。
而今怎么看,大明都是最鼎盛的时候,皇帝不想好好的在家里过日子,一个劲的想打仗,岂不是正应了那一句,国虽大,好战必亡。
所以明里暗里反对继续打仗的人从来不少。
只是被朱祁镇压制了而已。
这些人在朝廷之上,没有什么话语权,但并不代表不存在。
至于第三条,更是迎合了相当一部分人。
朱祁镇从辟雍之会开始展开的一系列的变革,并不能让很多人满意。甚至可以说,让相当一部分人不满意。
因为朱祁镇对朝野的压制,反对变法的人,根本不能出头,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不存在了。
宁王檄文来看,这个宁王还是很有政治智慧的。
怀恩读完之后。不等朱祁镇说话,韩雍第一个出列跪地行礼说道:“臣处置不当,有今日之事,臣请告老还乡。”
韩雍听到宁王造反的消息之后,头一直是嗡嗡的。
他就知道,他的政治生涯完了。
虽然他也知道,他在办了这一件事情,也难免要下位,但是却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在儒家的逻辑之中,亲亲之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韩雍对宁王之乱能不能平定下去。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宁王平定下去,事情就结束了吗?
不。乃是另外一场风波的开始。
对宁王之乱盖棺论定,自然要说宁王种种悖逆之为,但是也要问一句话,谁直接到导致了藩王叛乱。
要知道,在儒家逻辑之中,藩王是天子手足,应该是大明最坚定的支持者。这一定要有人负责?
那么谁负责?
天子自然是不用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