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 第1888节
马周听了,没有为张亮求情之意,“其实先前刘洎·····”
“朕知道是怎么回事,刘洎之死确实有些冤,但是,朕还是那句话,朕也没几天了,有些事情朕想走之前替承乾做好。”
“张亮还会牵涉到其它人吗?”
“借这事,该敲打的朕还是会敲打一下的,朕打算把房玄龄免职,让他退下来,就在家安心颐养天年吧,他跟着朕打天下,也是辛苦了大半辈子,劳苦功高,虽然之前走错了几步路,但朕还是希望他能有个善终的。’
“朕会敲打下李绩,将他贬去辽东做个刺史,辽东今后不会太平,以李绩的本事,到那边正好可以再立些功劳,到时让承乾再把他提起来。当然,若是李绩因此就有怨言,朕走前会把他一起带走。”
这些话不应该对臣子说的,可皇帝就是说了。
马周也就静静的听了,并没有过于惊讶。
良久,皇帝打破了沉默,主动的说到了秦琅。
“张亮的案子如今基本上查的差不多了,现在有人开始弹劾秦琅,说他意图谋反。”
马周望着皇帝,“是有人想借秦琅来搅浑水?房相出手了吗?”
“是崔仁师。”
“崔仁师?”
“嗯,一个愚蠢的家伙。”
崔仁师出身博陵崔氏,早年做御史时办了几件大案,也算得李世民赏识,后来又做了中书舍人,能力还是挺出众的。
跟同是博陵崔的崔干、崔敦礼比起来,其实崔仁师的能力更强一些,但最后拜相的却是崔敦礼,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的。
不过崔仁师毕竟也很有能力,所以这些年仕途也还不错,皇帝亲征辽东时,他跟韦挺负责后勤粮草运输,时任门下省给事中职,因为出现了运输士兵逃亡一事没及时奏报,而被皇帝除官为民。
不过皇帝回朝后,还是马上又起用他为中书舍人并检校刑部侍郎,可以说是赏识非凡。
当初崔仁师被除官为民,其实并不真的是因为有运输士兵逃亡没上报之事,真正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刘洎被杀一案,皇帝杀了刘洎后,顺便把之前支持魏王的一些官员又敲打了一遍。
比如崔仁师之前也是支持魏王的,所以皇帝找了个理由把他除职,过了段时间又起复,甚至还更加重用了。
只是崔仁师估计是没吸取教训。
当朝中如今爆出张亮谋反亮的时候,崔仁师这个检校刑部侍郎不但没低调,反而也凑起热闹,他居然弹劾秦琅谋反。
弹劾的内容倒不是捏造,说的也是有理有据,比如说秦琅在海外招募训练佣兵护卫,大量移民到海外去开采种植等等,他据此说秦琅有不臣之心,意图海外建国等等。
随便换个什么时机,崔仁师的的弹章李世民都会是另外一个态度,但他却选在张亮谋反案这个时期,而且还是皇帝要借张亮谋反案,再狠狠的收拾几个不识时务,还有不该的想法的臣子,甚至要把房玄龄、李绩等敲打一番的当口下,他搞这么大一个事情,李世民就不高兴了。
圣明的贞观天子,立马就认定崔仁师这是要搅浑水,不是真的要弹劾秦琅,否则早不弹劾晚不弹劾你现在弹劾,他就是想保房玄龄,而这种行为在李世民看来,就是魏王党的死灰复燃。
如今的天子是最不能容忍魏王党继续存在,甚至是继续的朋党行为的,崔仁师撞在了皇帝的刀尖上。
“朕已决定,把崔仁师流放连州。”
马周问,“秦琅绝不会有谋反之心,崔仁师所弹的这些,其实朝中勋戚门阀哪家没有一点。”
“朕又岂不知,秦琅近年行事,确实有些逾越之处,但说有二心要谋反还不至于,海外建国之说就更加荒谬了。不过,有些事情确实是有些过火了。”
“那就请圣人也降旨责罚,略加惩戒。”
李世民笑笑,“朕头痛了几天,一时想不好要如何敲打惩戒才恰当,就怕一个不当,这小子真的来个扬帆出海,跑去林邑当他的摄政王或是跑那金银岛当个南海岛上国王了!”
“圣人说笑了,秦琅不是那种人。”
“哈哈哈!”
第1195章 圣人之忧
皇帝数年不上朝不问政事,但不表示皇帝就已经不能掌控朝政了。李世民只是自知身体状况不好,有意放手让太子多加历练,只要不出大问题,他便在旁边看着就好。
朝廷中书省的六位中书舍人掌管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全国各地和朝中官员上呈的表章文书是先上六部二十四司,然后按类总汇尚书省,再经门下省转中书省。
中书省内部针对尚书省六部,分署制敕,以六中书舍人分押尚书六司。
由六位中书舍人负责草阅,然后还要提出相应的意见再交给皇帝,谓五花判事。同时皇帝的诏令,也是交由中书舍人负责起草。
皇帝虽不上朝,但中书省这边,中书舍人们每次都要把官员上呈的奏章一式两份,一文呈监国太子,一份呈送皇帝这边。
李世民基本上不会批复,除非重大事件。但所有奏章都有一份呈报,所以皇帝对朝中动向也是了如指掌。
更别说,皇帝在正式的奏事制度之外,他曾经借鉴了秦家的密折制度,授给一些官员秘密奏事制度。
大唐正式的官员奏事制度,按奏事的内容等不同,分为八种。在秦以前,统称上书,秦统一天下后,改为奏事。到了汉代,又细分出了章、奏、表、议,比如说出师表啊、陈情表啊这些就是表,章以谢恩,表以陈情,奏以按劾,议以异议。
而到了唐代,官员奏书又细分到了八类。分条陈说的奏章叫疏和状,把机密奏章称封事,非表非状的奏章称为膀子,臣子上书六种基本体裁,奏抄、奏弹、露布、议、表、状。
奏抄、奏弹和露布三种,需先交门下省给事中驳中,侍中审定,经审核认可然后报送皇帝画可批准。
议、表、状三种门下省不须审核,而是交由中书省,先由中书舍人先审阅并做草拟初步意见,再上呈皇帝批阅,重要事务,还要经御前会议或转发给政事堂宰相会议讨论,再经皇帝审批画可。
可以说,奏章虽然有多种形式,但奏章内容正是朝廷决策的重要依据。
李世民不问政事,但还一直要求把所有奏章都抄录一份给他,就可看出他实际还是一直在掌控着信息的。
更何况,皇帝除了这些公开的奏章之外,他如今还给了上千官员密奏之权。一般的奏章都是公开的,且议表状等都是较严格的格式,还有严格的呈奏制度,但皇帝给许多官员以密折之权,就完全打破了这种严密的规矩。
朝野内外,上到某位尚书、侍郎,再到大将军、中郎将,外到哪位刺史、都督,又或是折冲校尉、州参军事,甚至是某位守捉使、市舶使等,总共有一千多名官员获得了李世民授予的这种资格,而且是不公开的。
他们随时可以上奏给皇帝,奏章无须经中书舍人或给事中,便可直达翰林院,由他们转呈皇帝面前,且由皇帝本人亲启并回复。
当然,在这种密折之外,其实朝廷本身也还有一个密奏制度,称为封事,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这是汉代开始就有的,官员们遇有秘密事项要陈奏,为防泄露消息,奏章要封口,以黑绸口袋,贴上双重封条呈进。
上一篇:从雄兵连开始核平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