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226节

种种因素导致之下,各个卫所的卷宗记载,已然很难找全。

如此之下,要把握好清查的尺度,无疑是一件颇具考验的事情。

就好比,卫所军屯土地为几何,纵使记载清晰,两百余年的变迁,按哪个时期所记载的军屯土地也标准清查收回,如何清查收回,都是一个极其具有难度的事情。

更别说卷宗不明,记载不清,这无疑更是加大了难度。

而最简单的一刀切,直接明确界限,自然是不可行。

毕竟,若是朝廷一刀切,明确界限,那不用想都知道,这些没有底线的官员将领,定会毫不客气的吃干抹净,然后拿出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卷宗记载。

一场动荡天下的改革,朝廷费心费力,搞不好就是给这些胆大包天之人做了嫁衣,黑锅反倒是朝廷背了,蛀虫却会吃得满嘴流油,成为祸国殃民的苛政。

故而,因地制宜,制定一个最符合时机的界限,然后就这个界限展开清查,查出中饱私囊,侵吞卫所军事资产之人。

将本该属于卫所的,拿回来,就清查军屯土地而言,这无疑就是军事性质的清查田亩,清查卫所军户,则是军事性质的清查丁口。

等这一切查清楚,收回来之后,才是真正的军事改革整编。

对这一切,李文与众巡查官员,自然是驾轻就熟。

在江南大半年,清查南京诸卫,他们亦是参与其中,自然积累了充足的经验。

“岷州卫,可不好查啊?”

卷宗翻阅许久,却是突然有一人感慨出声。

众人抬头,有无奈摇头着,亦是有苦笑者。

仅仅从这卷宗记载,就可看出岷州卫的特殊之处。

岷州卫全称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仅仅看这军民二字,就可看出岷州卫的特性。

大明卫所,虽皆为卫或者千户之称,但卫所其全称,却有所不同,

屯田,守御,护卫,军民,群牧,守御军民,屯田守御,或者以地名为称……

无论是单独的千户所,亦或者卫所,其中,必定带有这些词语。

而这些词语,亦是代表着卫所的职能所在。

就好比屯田卫,屯田千户所,司职,自然就是屯田,专职屯田,没有其他职能,纵使战争动员兵力,除非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然也基本上不会调动屯田卫,屯田千户所。

而岷州卫,有军民二字,职能方向自然也是不同,军民军民,关键在于那个“民”字。这类卫所,大都是设于边疆或者非汉家民族聚集区,甚至是二者兼有。

其职能,主要是管辖控制少数民族族群,比之大明其他各地,更加需要强调军民共管,故加军民二字。

而岷州卫,在军民卫中,则更加特殊。

岷州卫统管今天的宕昌,舟曲,岷县等大片土地,按理说,这些地方,皆是有府县存在,但为了加强岷州卫对这些地方非汉家子民的管控,故而不设州县,以兵锋御之!

所以岷州卫实则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为一个军政合一的卫所。

这样的卫所,要清查改革起来,自然极其复杂。

稍有不慎,便是族群矛盾,引发难以收场的祸患。

“大人,要不先从西固守御千户所开始吧?”

有官员尝试说道。

此言一出,众官员皆是有些意动。

岷州卫领军民千户所五,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一。

五个军民千户所,皆是牵扯西南非汉民族群,唯有西固这个守御千户所,与非汉民族群无关。

所谓守御,顾名思义,自然是防守御敌,肩负着边疆镇戍、警戒之职能。

这似乎,就是岷州卫六个千户所中唯一的软柿子。

“不!”

李文果断拒绝。

“改革大势已起,我等岂能自灭志气!”

“现在全陕西都盯着我们,我们若连决心都不敢摆出来,那以后定是举步维艰!”

“就从那五个军民千户所开始!要啃,也先啃硬骨头!”

“至于西固,留在最后!”

此言一出,众人大都下意识领命应声,唯有几名文官着装的巡查御史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巡查队伍,以李修专门为改革培养的军中将领为主,文官为辅,文官,在这巡查队伍之中,可没有太多话语权。

此等情形之下,也由不得他们犹豫,只得也跟着领命应声。

陕西的卫所改革,亦是在这一声令下,彻底拉开帷幕。

而这一幕,在北方各省,各个卫所之中,亦是接连上演。

李修开设武院,挑选汇聚数十万大军之中堪用之人,专门培养的力量。

如今,在这场遍及整个大明的改革中,亦是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于大明各地,手握御史之权,为这个腐朽的古老帝国,一点一点的革除弊病,增注着生命力,奠实根基,直至最终,焕然一新,这个古老的帝国,也将再至巅峰……

……

第三百二十六章 文武并存的统治阶级

军事改制的风暴,已然彻底席卷了整个大明,而在这席卷大明的军改风暴之下,同样,还有一股早已开始的清流,如如润物细无声一般,已然蔓延到了整个大明。

而这股清流, 便是早就已经从朝堂拉开帷幕的吏治整顿。

事实上,吏治整顿,从当初崇祯元年的那场京蓟之变以后,崇祯手掌大权开始,便已经着手展开。

从崇祯元年末,到崇祯驾崩,李修接受朝政, 同样也对吏治之整顿, 未曾放松。

只不过, 不同于军事改革的手段激烈,吏治的整顿,李修一向极为谨慎,孙传庭一干主持吏治整顿的文官,更是慎重。

数次整顿清理京城朝堂,再一点一点的从京城朝堂,蔓延至整个天下。

朝廷派往各地的督察御史,已经是将整个大明巡查了数遍。

纵使大都还流于表面,未曾触及真正的实处,但,从崇祯元年, 到现在靖武元年末,已是过去数年。

大明之吏治环境, 至少大半个北方的吏治环境, 俨然已经与以往有了颇大的改变。

“但……还不够啊!”

书房之中, 李修幽幽一叹,手中拿的, 俨然就是督察院汇报的靖武元年巡查汇总奏本。

稍有改善的糜烂,在财税改革面前,与事实意义上的糜烂,又有何区别?

都是不堪用!

只要不堪用,任何改变,都是无用。

吏治,想要以量变引发质变,除非是以一个强有力的中枢,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可能。

但,如今之大明,能有十数年如一日的时间,去整顿吏治嘛?

显然不可能。

纵使,兵事改革彻底贯彻完成,给大明续一波命,但,若是吏治长时间未曾整顿清明……

最终,大明的结果, 可能就是近乎回光返照的辉煌, 然后便断崖式跌落深渊,在漫漫青史,留下一个“大明以强亡”的千古绝唱。

毕竟,糜烂,是会蔓延的。

受尽约束,兢兢业业,做牛做马,是一生。

不受约束,糜烂腐败,声色犬马,竟还没有惩罚,也是一生。

如此对比,蔓延般的糜烂,亦是必然。

就好比军户地位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卫所制度的糜烂,亦是同样的道理。

好日子,谁都想过,人之本性,便是如此。

而如今,军制改革,已见胜利之曙光,财税改革,已然距离不远,如此,吏治清明,亦是迫在眉睫。

毕竟,不久的财税改革,没有一个合格的统治阶级,是绝难成功的。

但短时间内,要让吏治清明,显然,指望文官这般潜移默化的整顿,是不太可能的。

李修也从来都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文官的自我整顿之上。

早在崇祯驾崩之前的那一道封赏,便清晰透露着李修与崇祯的布局。

那一战过后,军功为倚仗,崇祯以近乎遗诏式的封赏,打破了文官治国的格局。

李修为首的勇卫勋贵,亦是第一次从兵事,踏足的政事一道。

如李修自己的辅国理政,如徐枫的蓟镇督师,如周遇吉的宣府督师。

这些,在以前,无疑皆是文官把控的职位。

母庸置疑的军功,再加之崇祯近乎遗诏的封赏,带来的,便是文官治国的格局,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而李修,亦是顺着这道口子,再次布局。

以陕西战事吃紧为由,将周遇吉提为三边总督,掌控整个陕西军政,再以山海重地为由,设山海镇,将山海关后方诸多府县纳入山海镇管辖,赵武为山海关督师,统领山海关军政。

设登来重镇,立登来水师,命卢象升为登来巡抚,辖东江登来一大片区域军政。

这次,以防范蒙古叩边为由,更是再设三边总督,将蓟镇,宣府,大同,三大边镇所辖各个府县重镇之军政事物,尽皆纳入三边总督管辖。

再加之他坐镇京城,对直隶地区的严格管控,如此,大半个北方,事实上,无论是军,亦或者政,皆已是在他的掌控之中,差的,也就只有更加细致入微的整顿而已。

而这,他也早已是下达了命令,当初那洪承畴的投效,就是因周遇吉对陕西官场的清洗整顿而冒头而出的。

如此行径,自然是引起了文官的强烈不满。

但在这朝堂中枢,显然是闹不出什么风浪,但就整个天下而言,风波自然不小。

那现如今都还传扬的清君侧口号,乃至这一次的天下皆反,事实上,这,也有不小的原因。

事实上,李修倒也不认为这口号有错,毕竟,军政尽由武人掌握,历朝历代,教训都无比之清楚。

就好比三边总督一职,下辖三镇一省,军政尽掌,某种意义上,和藩镇,并没有什么区别。

纵使明知道后果,李修也没有办法,两权相害取其轻,特殊时期,集权永远比分权要好,他只能这般选择将希望,掌握在自己手中。

况且,他自信,只要他活着,藩镇之祸,就不会出现,更何况,只要最终将他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他自然也不会放任军政一体这种职权在大明境内继续下去。

首节 上一节 226/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四合院:从贾张氏怀孕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