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83节
这文官俨然有些底气不足,但还是强壮声势,厉喝出声。
踏踏踏……
李修催马上前,最终,缓缓停在这文官面前,刀锋轻抬,直接挑起这文官的下巴,望着此人已然满是惊惧的神态,李修满眼厌恶,抬手,一把抓过文官手中的所谓军令,扫了一眼,却是忍不住轻笑一声。
这杨鹤,打得倒是一手好算盘,通篇调兵之令,却无丝毫后勤安排,粮草军械调拨!
虽说早就做了打白工的准备,但这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
“回去告诉你家总督,本将率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粮草短缺,希望你家总督尽快拨下足够的粮草军械,以定军心!”
杨鹤的吃相很难看,李修的态度也很显然,他既然来到了这陕西,剿贼之责,他自然是需要履行的。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天子厚待,他自然不能辜负天子。
但,剿贼归剿贼,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要想指手画脚,也不是不可以,拨下足够的粮草军械,他自然也能响应一下三边总督府的号令,维持一下表面关系。
“还不快滚,再瞪小爷把你眼珠子都挖出来!”
李修声音落下,二娃子举起战刀,恶狠狠的骂上一句,那原本还面带怒色的文官,便在这刀锋威逼之下,屁滚尿流而去。
“什么玩意,装模作样,真拿自己当个人物了,修哥,你说句话,俺这就带人把他宰了喂狗,保证神不知鬼不觉!”
“就你屁话多,没事就在骑兵营待着,到时候骑兵出岔子了,腿都给你打断!”
这话一出,原本还气势汹汹的二娃子,顿时就焉了,讪讪一笑,便忙不溜的消失在了李修视线之中。
“将军你这可是彻底把他给得罪了,到时候他回去谗言几句,将军你可就彻底与那杨鹤撕破脸皮了!”
这时,孙显有些担忧的出声。
“就算不撕破脸皮,他也不可能与本将和睦相处。”
李修很是洒脱,事实上,三边总督,总督三边军务,也就意味着,陕西三边,任何军事力量,都归属于三边总督管辖。
但,天子亲军,老老实实听从三边总督号令?指哪打哪?说干嘛就干嘛?
这可能嘛?
别的不说,朱由检恐怕第一个不愿意!
更别说,李修可是心知肚明的,他如今可是不少文官的眼中钉肉中刺。
杨鹤有没有顺水推舟,也将自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也是个未知数。
不过,是的可能性,应该很大。
不然的话,这第一道军令,也不可能通篇命令,而不见丝毫军饷粮草供应……
第一百三十四章 推演
大军驻扎之地,乃是位于山西与山西接壤的吕梁县,临时大营依山傍水,虽算不得上好扎营之地,但仓促之下选择,倒也还算不错。
扎营这道程序,在勇卫营已经开展过不知道多少次,一切的一切,早已是形成惯例,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中军帅帐之中,那一副大明乾坤图依旧是高高悬挂,亦是早已彻底占据李修整个视野。
距离陕西可谓只有咫尺之遥,就不过百余里距离的延安府,就有大股叛军肆掠,可李修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都未曾有太多放在那些所谓的贼军之上。
一如往常,目光再次定格在京城以北的蓟州镇之上。
尽管他未曾亲身去过蓟镇,去过边关,但现在,他已然可以在脑海里模拟出蓟镇的每一处城关,每一处要地!
历史上后金那条破关而入的路线,李修更是烂熟于心。
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李修已经不知道在脑海里推演了多少次。
也正是如此,李修的期望,亦也是越来越低。
在最开始,他是有想将历史改写,甚至断绝后金绕路入关的可能性。
而想要这样,那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大明,要对蒙古各部,有极大的影响。
蒙古不定,努尔哈赤纵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冒着后路被断的危险,绕路破关。
可显然,在这数月时间里,随着皇太极对蒙古的征伐,原本在大明与后金之间摇摆不定的部落一个个被后金平定,而大明朝堂却因天子驾崩,新天子登基,党争不休而毫无作为,这一点的可能性,已经趋于无!
可以说,至如今,后金绕道蒙古,征伐大明的前期战略准备,已然基本完成。
李修的期望,自然就此破灭。
而若无法断绝敌寇入侵的可能,那,正常情况下,要做的,自然是御敌于国门之外。
大明九边,本就是为防御边疆祸患而设立,而如今,纵数大明北疆祸患,自然是后金为首。
如此之下,才有了辽镇的特殊地位。
当然,若是单纯对京师而言,除了辽镇外,还有蓟州镇与宣府镇,两者互为京师咽喉重地,拱卫着京师,护北地安宁。
而这两者,若是单对后金而言,蓟州镇,无疑是重中之重。
所谓守辽必守蓟,便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之时,所定下的章程。
而如此说法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一旦有寇自蓟镇入,那便可直接切断华北与辽东的联系,使得辽东之师,瞬间化为孤军。
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毕竟,大明其他各地大军也都不是瞎子。
不过,从此也可看出,对困守辽东苦寒之地后金而言,在辽镇难破的情况下,蓟镇,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点,李修自然不会认为朝堂百官,会都看不出来。
而且,还是在自己那一封奏本几乎将一切论据都诉说清楚的情况下。
只不过让人无奈的是,纵使事实摆在面前,很多人,也是选择性忽视,亦或者抱有极大的怀疑审视之态。
更别说,如今的朝堂,自天启帝驾崩后,就是暗潮涌动,而登基不久的朱由检,却根本没有根基去压制住这种情况。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种党争之中,通过平衡之术,一点一点的累积根基,培植力量。
纵使有小部分有识之士,可在这党同伐异的大势之下,也难有丝毫作为!
家国家国,家在前,国在后!
国家大事,在个人与朋党的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这便是如今大明朝堂的普遍现象。
就好比李修上奏的那封奏本上,应对后金绕道破关的最直接方法,那就是加强改善蓟州镇军备。
事至如今,朝堂虽有就此事商议,但一旦牵扯职位变动,粮草军饷这些问题后,商议就成了无止尽的扯皮。
一直到现在,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今东林与阉党纷争再起后,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后,仅有的雷声也都没了……
至如今,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可能性,也已然趋于无!
毕竟,如今蓟镇的情况,李修还是无比清楚的。
粮饷长期拖欠,兵将素质低下,士气军心近乎于无,要塞城防年久失修。
再加之长期驻边的原因,更是少不得捞偏门,如此更是与蒙古草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此模样的守备重镇,又如何能担负起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重任!
至如今,李修已经没了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
他想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后金,在这场战争中损兵折将,而非历史上堪称大胜的潇洒离去!
而想要达成这一切,他所能倚靠的,只有勇卫营。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得朱由检的支持。
但,对于这场战争而言,朱由检能够提供的支持,微乎其微。
毕竟,朱由检登基时间太短,徒具天子名义,对朝堂,根本没有太大的话语权,目前的朱由检,在朝堂之上,更多的,是在观政,而非施政!
事实上,每一个继任天子登基,在最开始,也是处于这个阶段,当然,若是那种当了太子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嫡系力量遍布朝野的那种,自然不同……
当然,某种程度上,朱由检的全力支持,对李修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要知道,事至如今,纵使有李修那一封奏本的提前预警,朝野上下,对此事的态度,也大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但朱由检,自奏本至其手中,其深信不疑,且毫无保留尽其所能的支持,才是李修最大的底气。
说来也可笑,在以前,李修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他所做的一切,也不过都是为了自己能在这个时代,更好的立足,甚至,他日天变,染指神器。
可造化总是如此之弄人,让他遇到了朱由检,更造化弄人的是,因他的到来,朱由检竟提前登上了天子宝座。
一步一步,便走到了如今这个程度。
尤其是自朱由检登基以来,近乎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倚仗,着实一点一滴的改变了李修的诸多想法。
君不负臣,臣亦不负君。
不乱世争雄,问鼎神器的话,那若能达成一段力挽狂澜,君臣不负的佳话,亦是不错。
第一百三十五章 后金只有一个选择
在前两个阶段战略设想,皆不可能完成后,那么,摆在李修面前的,自然只有唯一一条路了。
那就是如何利用手中两万多兵将,在这场战争中,达成最大的战果。
这便是李修思虑了数月的问题。
而这一点,到现如今,其实也基本上成了李修与朱由检两人的共同默契,或者说,一个设想。
毕竟,在前两个战略设想根本无法达成的情况下,那要做得,就是做好准备,面临可能会到来的这场战争。
李修知道,朱由检也知道,只要这一次谋划能够达成,那这一场战争,对大明而言,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福非祸!
当然,这是福非祸的前提是,勇卫营,必须大胜!
君不见一场宁远一战,一场守城战,后金损兵最多数千,却被朝野上下吹嘘到了何种地步。
什么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
什么七八年绝无仅有,深足为封疆吐气!
什么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
简直将那场宁远之战,吹嘘成了本朝第一大胜了!
那完全可以想象,若是在后金兵临京城,天下震荡,人心溃散之际,取得一场大胜!
那……
完全可以参考当年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之后,那足以镇压天下的滔天威望!
上一篇:四合院:从贾张氏怀孕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