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军阀 第389节
在“新疆纪行”中,迁政信记述了新疆各地的山川形胜、民情风俗、社会大观的同时,也记载了他耳闻目睹的各界人物的言行,上至高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均有涉及。在这份报告中,以他在伊犁期间的交际而言,接触的人物不少,报告中都有反映,有的刻意记录,有的随笔点染,从中可以反映出当地的人情世故、社会风气等等,对日本军方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化装成中国政府要员的迁政信在伊犁期间交往最多的当地的官员。伊梨知事不仅陪同他“至东关、北关一带,督查民情”,又“登东梁高处,访金顶寺遗址”,还为他“设午宴”,吃西餐,“以彼卒业于北京俄文学校,时与西人接洽,颇习西俗故也”。
这件事从侧面反映出,由于沙俄曾经占领伊犁达10年之久,加之伊犁的俄罗斯人比较多,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已经受到深刻影响。迁政信在离开伊犁时,伊犁知事又把他一直护送到伊犁河以南,路上还为他“猎一野鸭”,当天住在维吾尔族老乡家,“晚烹日中猎鸭下酒,其味甚佳”。
迁政信在伊犁接触的第二类人是商人。他刚到绥定北关,当地官员就带着下属和“绅商十余人来迓。”在伊宁商业协会召开的劝导商民推行印花税的集会上,迁政信还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维吾尔族巨商裕三巴依:“有缠商名裕三巴依者,当场指说县署,素无此项公布,语气蛮横,其刁悍为缠族所稀有。”迁政信由此看出两点:一是当地巨商的财大气粗,目无官府;二是反映出商民对于政府苛捐杂税的反感。裕三巴依当时是伊犁的首富,“有资二百余万银元”,是伊犁皮革厂的创办者,他倚仗着后台的庇护,曾经垄断了伊犁各大草原的皮毛交易。和仅次于他的另一位急公好义的维吾尔族大商人雅和普相比,他可以说是“一毛不拔者也”。雅和普“民国初元,以私人维持伊犁纸币,新疆省长杨增新曾为褒奖四等嘉禾勋章”,同那位“巴依老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迁政信在伊犁接触的第三类人是各地的维吾尔族首领和哈萨克族千户长、百户长。他离开伊犁取道那拉提前往南疆途中,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头面人物的殷勤接待。一方面因为镇守使打招呼在先,另一方面新疆各少数民族素有好客风尚,对于他这样的“官员”当然优渥有加。一路上不但有为他准备午餐的有儿密圩子、巴依托海、沙哈圩子、莫因苦札勒等地的维吾尔族首领陪护,接待他住宿就餐的还有体里米斯、大鲁隈、脱巴拉提等哈萨克族千户长、百户长。迁政信在伊犁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第一次体验了豪华毡房的舒适,以及“羊羔当饭”的“津津有味”。
第三百零七章 日本人的奋起直追
在伊犁期间,迁政信还看到了当地中国愚昧官绅们的求雨仪式,也看到了中国官员纳妾的陋俗。在他到达惠远的第二天适逢一位知事娶小老婆,“属僚送戏庆贺”,“采文明结婚仪式”,也欣赏了新娘的风采:“结束时髦,丰韵尚佳。”另一次是在宴席上听说,十天前镇署管牲税的刘经理,“以三千金置一妾,其出嫁婚礼之宴会,费亦不赀。”由此迁政信作出推断:“一末秩(位置靠后的小官)而豪侈若此,得勿于征收中,迭有弊混乎。”他认为新疆的吏治腐败,要超过中国内陆省份,其税收政策有很大的弊端,而且奢侈腐败应该是新疆及中国官场上的通病。
录入迁政信游记中的普通新疆人不多,记载较多的有陪伴他到达焉耆的翻译海达,也有为他讲述驻疆新旧军队掌故的巩留县满族农民那五,此人曾在前清军队里担任过佐领之职,为其讲述了许多关于驻守新疆的中国军队的不为人知的内情。
通过迁政信笔下关于新疆风土人情和各类人物的活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便可以从中了解到新疆社会各方面的大致情况,管窥一斑,便能推知全豹。
“新疆虽诸事落后于支那内地,然据当地官绅言,近两年以来,内地商民来疆者甚众,或建厂,或经商,且多有官方支持。新疆铁路建设速度亦加快,预计三年内全疆铁路便可通车,此次进驻哈萨克之华军,虽多为新疆诸军,然武器装备多由内地提供,枪械火炮俱为美制之最新式,又拨给坦克飞机若干,新疆军力较前数年已增强许多,然统兵大权仍归于杨督(杨增新)之手,为北京政府计,似有割肉饲虎之嫌。”
“进入哈萨克境内之支那兵多为骑兵,及部分炮队,战车兵较少,然支那兵有飞机飞艇助阵,故原驻哈萨克之苏俄兵一触即溃,无能与之相抗,目前哈萨克全境已然为支那军所占,哈萨克诸部皆宣誓归附支那,支那如今又领有西伯利亚之地,其疆土空前辽阔,远胜汉唐……”
河合操大将看完了报告,脸上的表情显得十分沉痛。
“如果任由支那这样的发展下去,日本不但无法实现‘八肱一宇’的伟业,甚至反而有被支那吞并的可能。”
“今天才能理解,原敬首相为什么要同支那言和。”永田铁山说道,“如今日本虽然失去了台湾和满洲,还有朝鲜北部,但却得到了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如果能够有效的开发那里的资源,还有机会打败支那。”
“资源只是一方面,”河合操大将点了点头,说道,“更重要的,是技术。支那全面倒向美国,从美国得到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加上其全力发展,某些方面已然凌驾于日本之上,日本两次征支失败,这技术上的原因也不可忽略。”
河合操大将话音刚落,窗外突然传来了阵阵怪异的轰鸣声,永田铁山听出了那是日本最新引进技术并生产的坦克的发动机的声音,不由得和河合操大将一起,来到了窗前,向外望去。
窗外,一辆辆憨头憨脑的坦克正缓缓驶过街道,而在它们的身旁,是一队队骑着高头大马佩着日本战刀的近卫师团的骑兵。
此时此刻,佩着战刀的骑兵和隆隆驶过的坦克,形成了一幅怪异的画面,引来了大量的路人驻足观看。
看着一辆辆涂着日本太阳旗徽号的坦克,永田铁山的心里多少感到了一丝欣慰。
日本总算有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队了,虽然这一天来得多少有些晚。
虽然早在一战爆发之前,日本就和英国建立了战略同盟。而在一战期间,日本虽然派出了海陆军队随同英法军队作战,但日本对参加欧洲的战争并不热心,而是热衷于当“观察员”。在坦克诞生的第一刻起,日本的军事观察员就就嗅到了坦克的所带来的魅力,并将这种新奇武器信息传回日本。但早期坦克速度低、寿命短、火力弱和装甲差等缺陷让日军高层觉得难以接受。加上坦克造价昂贵的关系,因而坦克在日本军队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因而在一开始,日军只试验性的装备少量从英国进口的坦克,同时又从欧洲各国购买几款当时最先进的坦克样品,以作为自行研制的样本。到1920年“海参崴事变”前夕,日本共配备了不到100辆“雄性”、“雌性”和不配备武器的补给坦克。中日第二次战争爆发后,在华军进攻日军驻守的旅顺口——金州防线的战斗中,20辆日本坦克首次参战,但由于速度、防护和火力都不能同华军的坦克相比,因而在战斗中全部被摧毁。在辽东战场的历次战役中,华军共有600余辆坦克参战,首次在亚洲战场实现了以大量密集坦克协同步兵快速突破敌军复杂防线的作战效果。在海参崴战役期间,3辆日军的英制“马克iv”重型坦克曾和3辆华军“陆巡1”型坦克遭遇,战斗结果是日军坦克一辆被击毁,另外两辆狼狈逃走,中国坦克则没有任何一辆被击伤或击毁。这是有记录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之间第一次坦克间的战斗。
在中日两国停战联手对付苏俄后,华军装备的大量先进的双炮塔和单炮塔坦克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歼灭了大量苏俄骑兵。华军先进的装备一度让日军将领自惭形秽,日本人于是开始了不惜代价的奋起直追。
在欧战即将结束之际,日军便开始从英国购入多辆“马克iv”坦克。并从英国雇佣了几组全员坦克乘员和几名军事顾问。英国人当时的目的是想向日本人展示其强大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并没有想到日本人是想建立自己的坦克部队。
在同中国的战争结束后,从英国购入的坦克曾在东京的“坦克周”中向日本公众做了展示。随后日本军方又对其做了几次演示和试验。之后这些坦克大部分被送到日本各地及朝鲜南部的日军控制区做巡回展览,而后则成为了靖国神社的展品。因为“马克iv”型坦克并未给日军留下太好的印象,况且这种坦克的设计在当时已经落后。但这是日本军界大部分人首次见识到坦克这种武器,并且对之后日军决定装备坦克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引进英国坦克不久,日本便根据英国的经验自行研制出上第一款实用的“甲”号坦克,但日本人很快发现这种坦克并不象想象的那样完美,在演习中,它虽然能够有效地突破敌军阵地但却在突破中在战线上留下很多空缺,不能做到彻底消灭敌军残余兵力。而后日本坦克的设计者向日本军部提出制造一种造价更低、重量更轻、速度更快且行动更加灵活的坦克,可以象传统骑兵那样去清理“甲”号坦克留下的战场空缺并可用于追击残敌。军部正式批准了特里顿的建议,并将该坦克的研制计划命名为“乙”号轻骑兵战车”。
“乙”号轻型坦克的原型车很快被建造出来并进行了测试。这种坦克在坦克后部有一个大号的固定盒状炮塔,供乘员在其中工作。为增加动力而特别配备的双引擎则放在坦克前部,两个引擎各驱动一侧的履带。转向的时候必须由驾驶员熟练操作两个引擎的油门和刹车,稍不留神就会熄火。而原地专项通常是让一侧的引擎停转,另一侧引擎正常工作,但在松软地面上容易导致一侧的履带脱落,这在战场上可是十分危险的。日本人还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就是在履带架体侧面为斜坡状,淤泥被履带粘带到履带架体上部并脱落后,会顺着斜坡滑向地面,不会落垂直落下而粘在履带和负重轮上。象“甲”号坦克一样,“乙”号的负重轮也有弹簧系统,导致其行进速度虽然比“甲”号快了很多但在崎岖不平的战场上的实际速度还是跑不过骑马的骑兵。而且汽油箱被设计放在车体前部,尽管外面有装甲但也实在是危险,在战场上油箱哪怕被弹片击穿也容易打出火花造成油箱爆炸进而把坦克变成火球。而油箱容量太小而导致续航距离只有大约40英里,于是坦克乘员就习惯在车体外面挂上油桶,这就更加危险了。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欣喜的日军高级将领还是决定采用。在进行了一系列战术试验后,日军最后决定正式装备这两种坦克,并计划在未来十年中购买或自制更多数量的坦克,“乙”号坦克一共制造了约200辆。此时日本人也开始了对坦克战术的摸索和研究,在进攻西伯利亚的战斗中,最早装备的日军坦克和骑兵共同参与了导致苏俄红军惨败的“莱蒙诺夫战役“。当时两支坦克部队分别配合两支骑兵部队向苏俄红军的阵地发起进攻,作战计划本来是坦克在前为其后的骑兵开路。但战斗一打响这个阵型就全部乱套,先是慢吞吞的坦克被骑兵甩在后面,而当苏俄红军子弹炮弹不断飞来时,骑兵却自顾不暇地丢下坦克四处东躲西藏。尽管如此,此次“骑坦协同作战”的结果是日军突破了苏俄红军的防线,摧毁防线前部的炮兵阵地,将苏俄红军的防御打残。在这次战斗之后,更多的日本坦克加入到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协约国部队当中,日军多年以来暗藏在心中的侵占俄国领土的野心终于得到了实现,这是日军第一次大规模将坦克用于对外军事行动,并为今后日军坦克战术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虽然这些日本坦克没有能够有机会和华军坦克交手,但其出现和装备及参加对苏俄的战斗所取得的胜利为提高日本人的士气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对于“甲”号和“乙”号坦克,日军的骑兵军官认为这些坦克太笨重,但步兵军官则对其作战能力很满意,尤其对坦克能够原地转向的功能印象深刻。自此日军的坦克部队正式诞生。而同时日本人将坦克的职能定为给步兵提供支援。
在自行研制坦克的同时,日本还注意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法国装备的“雷诺ft”坦克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很快便引进了这种坦克,并开始了仿制。
法国雷诺公司早在1916年5月就开始研究制造一款装甲车辆,这就是后来的“ft”坦克,通常被称作“ft17”。法军一共订购了约1000辆。在配备37毫米炮的型号进行测试之后法军订购了又650辆。在战争结束前,法军共得到了2697辆。有记录显示至一战结束时,ft交货量为3177辆,其中514辆交给了到法国参战的美军,有3辆卖给了意大利。至1921年,法国共生产了3728辆ft,包括2100辆机枪型、1246辆炮型、39辆75毫米自行火炮、188辆指挥坦克和155辆供坦克学校教学之用。
“ft”坦克是配备旋转式装甲炮塔的坦克。其炮塔在顶部,发动机尾部,驾驶员在前部。“ft”坦克的车体为将钢板铆接式,引擎位于车体后部,车体两侧各有一副履带。车体顶部安有一个可转动炮塔。坦克乘员为2人,驾驶员及车长兼炮手。武器为一挺“哈乞开斯”8毫米机枪或37毫米低射速半自动火炮。
德国战败投降后,让大量造出来对德军阵地玩车海战术的“ft”坦克没了用武之地。战后法国将囤积的大批“ft”坦克向海外倾销,买主多达十几个国家,包括波兰、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比利时、西班牙、巴西、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当然也包括日本。以至于当时大多数国家的坦克部队都装备了“ft”坦克,而且往往是装备的第一款坦克。
在1920年日本购买了120辆配备机枪或者火炮的“ft”坦克,用于装备其骑兵部队。日军将这种问世于1917年一战期间的坦克命名为“丙”型战车。日军骑兵军官对其装甲厚度和越野能力非常满意,但对其时速只能达到7公里则颇有微词。在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和演练之后,日本军部决定在今后两年内组建至少一支装备装甲车辆的骑兵侦察部队。但在1922年,军部又改变初衷,认定只有步兵才能装备装甲车辆。随即这些坦克被调配给了各陆军步兵师团。
在1921年前后,部分“丙”型坦克更换了日本自制的3式重机枪或11式37毫米炮,但因原炮塔太小而导致37毫米炮的操作十分困难。以至于后来所有的37毫米炮均被换成了重机枪。
除此之外,日本还尝试自己进行了多用途坦克的开发,即“丁”型轮履两用坦克。日本三菱公司设计的这款坦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轮履两用军用车辆做技术验证。因为在平坦地面尤其是公路上,轮式车跑得比履带车要快很多,而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履带的越野能力又大大优于车轮。所谓轮履两用的设计理念就是要让一辆坦克既有轮子又有履带,这样就可以行遍天下了。
1921年第一辆原型车建造完成。车体基本上是用钢板铆在一起的盒子状,前部略微向后倾斜。唯一的武器是架在前部的一挺8毫米机枪。对该车的测试后发现其实际应用起来很麻烦。从车轮模式转换到履带模式相对容易,只要将轮子慢慢升起,让原先悬空的履带慢慢落地就可以,15分钟就可以搞定(实际也够长的,莫非是靠手摇?)而从履带模式转换到车轮模式却十分麻烦,因为车轮的悬挂系统设计得强度不足,无力将坦克车身连带履带抬离地面。要想完成转换则首先要将坦克开到两道和履带同宽的平行斜坡上,再将车轮降下但悬空着不接触地面,之后再倒车直到车轮接触地面为止。如此的转换方式麻烦无比。如果是在战场上,找到现成的两道斜坡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底盘过于复杂而容易出现机械故障或者外力损坏。最终军部对这种设计失去了兴趣。而后来三菱的设计师也把这种脑子进水的设计扔进了垃圾堆。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日本的坦克部队毕竟还是建立了起来,虽然单以坦克方面而论,日本仍然落后于中国,但日本的追赶速度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由于日本的工业基础仍然强于中国,加上日本高层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差距,因而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不足为怪的。
第三百零八章 财政部长杨朔铭
“日本还会有机会赢得胜利的”永田铁山看着窗外驶过的一辆辆坦克,充满激情地大声说道,“一定的一定”
河合操有些惊讶地看着永田铁山,似乎对这个平日里不动声色的人今天表现得这样激动感到不解。
“想要赢得胜利,还得要把握好机会。”河合操大将的话让永田铁山瞬间冷静了下来。
“是的,日本从现在开始,必须要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永田铁山说道,“而且不管是什么机会,都需要牢牢的把握住。”
“那就是说,你也认为,和苏俄的合作是必要的了?”河合操听出了永田铁山话里隐藏的潜台词,看着他说道。
“只要对日本有利,哪怕是和魔鬼合作。”永田铁山坚定地说道。
“你想过没有,如果日本和苏俄结盟对抗中国,将一定会和米国发生冲突?”河合操问道。
“日本如果想要成为世界强国,和米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永田铁山说道,“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听了永田铁山的话,河合操大将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发出了一声粗重的叹息,有些无奈的点了点头。
“日本和支那,只能有一个成为亚洲的领袖国家。”永田铁山说道,“支那已然是米国的盟国,日本和支那和冲突不可避免,和米国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化装成中国政府要员的迁政信在伊犁期间交往最多的当地的官员。伊梨知事不仅陪同他“至东关、北关一带,督查民情”,又“登东梁高处,访金顶寺遗址”,还为他“设午宴”,吃西餐,“以彼卒业于北京俄文学校,时与西人接洽,颇习西俗故也”。
这件事从侧面反映出,由于沙俄曾经占领伊犁达10年之久,加之伊犁的俄罗斯人比较多,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已经受到深刻影响。迁政信在离开伊犁时,伊犁知事又把他一直护送到伊犁河以南,路上还为他“猎一野鸭”,当天住在维吾尔族老乡家,“晚烹日中猎鸭下酒,其味甚佳”。
迁政信在伊犁接触的第二类人是商人。他刚到绥定北关,当地官员就带着下属和“绅商十余人来迓。”在伊宁商业协会召开的劝导商民推行印花税的集会上,迁政信还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维吾尔族巨商裕三巴依:“有缠商名裕三巴依者,当场指说县署,素无此项公布,语气蛮横,其刁悍为缠族所稀有。”迁政信由此看出两点:一是当地巨商的财大气粗,目无官府;二是反映出商民对于政府苛捐杂税的反感。裕三巴依当时是伊犁的首富,“有资二百余万银元”,是伊犁皮革厂的创办者,他倚仗着后台的庇护,曾经垄断了伊犁各大草原的皮毛交易。和仅次于他的另一位急公好义的维吾尔族大商人雅和普相比,他可以说是“一毛不拔者也”。雅和普“民国初元,以私人维持伊犁纸币,新疆省长杨增新曾为褒奖四等嘉禾勋章”,同那位“巴依老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迁政信在伊犁接触的第三类人是各地的维吾尔族首领和哈萨克族千户长、百户长。他离开伊犁取道那拉提前往南疆途中,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头面人物的殷勤接待。一方面因为镇守使打招呼在先,另一方面新疆各少数民族素有好客风尚,对于他这样的“官员”当然优渥有加。一路上不但有为他准备午餐的有儿密圩子、巴依托海、沙哈圩子、莫因苦札勒等地的维吾尔族首领陪护,接待他住宿就餐的还有体里米斯、大鲁隈、脱巴拉提等哈萨克族千户长、百户长。迁政信在伊犁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第一次体验了豪华毡房的舒适,以及“羊羔当饭”的“津津有味”。
第三百零七章 日本人的奋起直追
在伊犁期间,迁政信还看到了当地中国愚昧官绅们的求雨仪式,也看到了中国官员纳妾的陋俗。在他到达惠远的第二天适逢一位知事娶小老婆,“属僚送戏庆贺”,“采文明结婚仪式”,也欣赏了新娘的风采:“结束时髦,丰韵尚佳。”另一次是在宴席上听说,十天前镇署管牲税的刘经理,“以三千金置一妾,其出嫁婚礼之宴会,费亦不赀。”由此迁政信作出推断:“一末秩(位置靠后的小官)而豪侈若此,得勿于征收中,迭有弊混乎。”他认为新疆的吏治腐败,要超过中国内陆省份,其税收政策有很大的弊端,而且奢侈腐败应该是新疆及中国官场上的通病。
录入迁政信游记中的普通新疆人不多,记载较多的有陪伴他到达焉耆的翻译海达,也有为他讲述驻疆新旧军队掌故的巩留县满族农民那五,此人曾在前清军队里担任过佐领之职,为其讲述了许多关于驻守新疆的中国军队的不为人知的内情。
通过迁政信笔下关于新疆风土人情和各类人物的活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便可以从中了解到新疆社会各方面的大致情况,管窥一斑,便能推知全豹。
“新疆虽诸事落后于支那内地,然据当地官绅言,近两年以来,内地商民来疆者甚众,或建厂,或经商,且多有官方支持。新疆铁路建设速度亦加快,预计三年内全疆铁路便可通车,此次进驻哈萨克之华军,虽多为新疆诸军,然武器装备多由内地提供,枪械火炮俱为美制之最新式,又拨给坦克飞机若干,新疆军力较前数年已增强许多,然统兵大权仍归于杨督(杨增新)之手,为北京政府计,似有割肉饲虎之嫌。”
“进入哈萨克境内之支那兵多为骑兵,及部分炮队,战车兵较少,然支那兵有飞机飞艇助阵,故原驻哈萨克之苏俄兵一触即溃,无能与之相抗,目前哈萨克全境已然为支那军所占,哈萨克诸部皆宣誓归附支那,支那如今又领有西伯利亚之地,其疆土空前辽阔,远胜汉唐……”
河合操大将看完了报告,脸上的表情显得十分沉痛。
“如果任由支那这样的发展下去,日本不但无法实现‘八肱一宇’的伟业,甚至反而有被支那吞并的可能。”
“今天才能理解,原敬首相为什么要同支那言和。”永田铁山说道,“如今日本虽然失去了台湾和满洲,还有朝鲜北部,但却得到了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如果能够有效的开发那里的资源,还有机会打败支那。”
“资源只是一方面,”河合操大将点了点头,说道,“更重要的,是技术。支那全面倒向美国,从美国得到了技术方面的支持,加上其全力发展,某些方面已然凌驾于日本之上,日本两次征支失败,这技术上的原因也不可忽略。”
河合操大将话音刚落,窗外突然传来了阵阵怪异的轰鸣声,永田铁山听出了那是日本最新引进技术并生产的坦克的发动机的声音,不由得和河合操大将一起,来到了窗前,向外望去。
窗外,一辆辆憨头憨脑的坦克正缓缓驶过街道,而在它们的身旁,是一队队骑着高头大马佩着日本战刀的近卫师团的骑兵。
此时此刻,佩着战刀的骑兵和隆隆驶过的坦克,形成了一幅怪异的画面,引来了大量的路人驻足观看。
看着一辆辆涂着日本太阳旗徽号的坦克,永田铁山的心里多少感到了一丝欣慰。
日本总算有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队了,虽然这一天来得多少有些晚。
虽然早在一战爆发之前,日本就和英国建立了战略同盟。而在一战期间,日本虽然派出了海陆军队随同英法军队作战,但日本对参加欧洲的战争并不热心,而是热衷于当“观察员”。在坦克诞生的第一刻起,日本的军事观察员就就嗅到了坦克的所带来的魅力,并将这种新奇武器信息传回日本。但早期坦克速度低、寿命短、火力弱和装甲差等缺陷让日军高层觉得难以接受。加上坦克造价昂贵的关系,因而坦克在日本军队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因而在一开始,日军只试验性的装备少量从英国进口的坦克,同时又从欧洲各国购买几款当时最先进的坦克样品,以作为自行研制的样本。到1920年“海参崴事变”前夕,日本共配备了不到100辆“雄性”、“雌性”和不配备武器的补给坦克。中日第二次战争爆发后,在华军进攻日军驻守的旅顺口——金州防线的战斗中,20辆日本坦克首次参战,但由于速度、防护和火力都不能同华军的坦克相比,因而在战斗中全部被摧毁。在辽东战场的历次战役中,华军共有600余辆坦克参战,首次在亚洲战场实现了以大量密集坦克协同步兵快速突破敌军复杂防线的作战效果。在海参崴战役期间,3辆日军的英制“马克iv”重型坦克曾和3辆华军“陆巡1”型坦克遭遇,战斗结果是日军坦克一辆被击毁,另外两辆狼狈逃走,中国坦克则没有任何一辆被击伤或击毁。这是有记录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之间第一次坦克间的战斗。
在中日两国停战联手对付苏俄后,华军装备的大量先进的双炮塔和单炮塔坦克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歼灭了大量苏俄骑兵。华军先进的装备一度让日军将领自惭形秽,日本人于是开始了不惜代价的奋起直追。
在欧战即将结束之际,日军便开始从英国购入多辆“马克iv”坦克。并从英国雇佣了几组全员坦克乘员和几名军事顾问。英国人当时的目的是想向日本人展示其强大的工业和科技实力,并没有想到日本人是想建立自己的坦克部队。
在同中国的战争结束后,从英国购入的坦克曾在东京的“坦克周”中向日本公众做了展示。随后日本军方又对其做了几次演示和试验。之后这些坦克大部分被送到日本各地及朝鲜南部的日军控制区做巡回展览,而后则成为了靖国神社的展品。因为“马克iv”型坦克并未给日军留下太好的印象,况且这种坦克的设计在当时已经落后。但这是日本军界大部分人首次见识到坦克这种武器,并且对之后日军决定装备坦克的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引进英国坦克不久,日本便根据英国的经验自行研制出上第一款实用的“甲”号坦克,但日本人很快发现这种坦克并不象想象的那样完美,在演习中,它虽然能够有效地突破敌军阵地但却在突破中在战线上留下很多空缺,不能做到彻底消灭敌军残余兵力。而后日本坦克的设计者向日本军部提出制造一种造价更低、重量更轻、速度更快且行动更加灵活的坦克,可以象传统骑兵那样去清理“甲”号坦克留下的战场空缺并可用于追击残敌。军部正式批准了特里顿的建议,并将该坦克的研制计划命名为“乙”号轻骑兵战车”。
“乙”号轻型坦克的原型车很快被建造出来并进行了测试。这种坦克在坦克后部有一个大号的固定盒状炮塔,供乘员在其中工作。为增加动力而特别配备的双引擎则放在坦克前部,两个引擎各驱动一侧的履带。转向的时候必须由驾驶员熟练操作两个引擎的油门和刹车,稍不留神就会熄火。而原地专项通常是让一侧的引擎停转,另一侧引擎正常工作,但在松软地面上容易导致一侧的履带脱落,这在战场上可是十分危险的。日本人还有一个独特的设计,就是在履带架体侧面为斜坡状,淤泥被履带粘带到履带架体上部并脱落后,会顺着斜坡滑向地面,不会落垂直落下而粘在履带和负重轮上。象“甲”号坦克一样,“乙”号的负重轮也有弹簧系统,导致其行进速度虽然比“甲”号快了很多但在崎岖不平的战场上的实际速度还是跑不过骑马的骑兵。而且汽油箱被设计放在车体前部,尽管外面有装甲但也实在是危险,在战场上油箱哪怕被弹片击穿也容易打出火花造成油箱爆炸进而把坦克变成火球。而油箱容量太小而导致续航距离只有大约40英里,于是坦克乘员就习惯在车体外面挂上油桶,这就更加危险了。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欣喜的日军高级将领还是决定采用。在进行了一系列战术试验后,日军最后决定正式装备这两种坦克,并计划在未来十年中购买或自制更多数量的坦克,“乙”号坦克一共制造了约200辆。此时日本人也开始了对坦克战术的摸索和研究,在进攻西伯利亚的战斗中,最早装备的日军坦克和骑兵共同参与了导致苏俄红军惨败的“莱蒙诺夫战役“。当时两支坦克部队分别配合两支骑兵部队向苏俄红军的阵地发起进攻,作战计划本来是坦克在前为其后的骑兵开路。但战斗一打响这个阵型就全部乱套,先是慢吞吞的坦克被骑兵甩在后面,而当苏俄红军子弹炮弹不断飞来时,骑兵却自顾不暇地丢下坦克四处东躲西藏。尽管如此,此次“骑坦协同作战”的结果是日军突破了苏俄红军的防线,摧毁防线前部的炮兵阵地,将苏俄红军的防御打残。在这次战斗之后,更多的日本坦克加入到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协约国部队当中,日军多年以来暗藏在心中的侵占俄国领土的野心终于得到了实现,这是日军第一次大规模将坦克用于对外军事行动,并为今后日军坦克战术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虽然这些日本坦克没有能够有机会和华军坦克交手,但其出现和装备及参加对苏俄的战斗所取得的胜利为提高日本人的士气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对于“甲”号和“乙”号坦克,日军的骑兵军官认为这些坦克太笨重,但步兵军官则对其作战能力很满意,尤其对坦克能够原地转向的功能印象深刻。自此日军的坦克部队正式诞生。而同时日本人将坦克的职能定为给步兵提供支援。
在自行研制坦克的同时,日本还注意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法国装备的“雷诺ft”坦克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很快便引进了这种坦克,并开始了仿制。
法国雷诺公司早在1916年5月就开始研究制造一款装甲车辆,这就是后来的“ft”坦克,通常被称作“ft17”。法军一共订购了约1000辆。在配备37毫米炮的型号进行测试之后法军订购了又650辆。在战争结束前,法军共得到了2697辆。有记录显示至一战结束时,ft交货量为3177辆,其中514辆交给了到法国参战的美军,有3辆卖给了意大利。至1921年,法国共生产了3728辆ft,包括2100辆机枪型、1246辆炮型、39辆75毫米自行火炮、188辆指挥坦克和155辆供坦克学校教学之用。
“ft”坦克是配备旋转式装甲炮塔的坦克。其炮塔在顶部,发动机尾部,驾驶员在前部。“ft”坦克的车体为将钢板铆接式,引擎位于车体后部,车体两侧各有一副履带。车体顶部安有一个可转动炮塔。坦克乘员为2人,驾驶员及车长兼炮手。武器为一挺“哈乞开斯”8毫米机枪或37毫米低射速半自动火炮。
德国战败投降后,让大量造出来对德军阵地玩车海战术的“ft”坦克没了用武之地。战后法国将囤积的大批“ft”坦克向海外倾销,买主多达十几个国家,包括波兰、芬兰、爱沙尼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比利时、西班牙、巴西、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当然也包括日本。以至于当时大多数国家的坦克部队都装备了“ft”坦克,而且往往是装备的第一款坦克。
在1920年日本购买了120辆配备机枪或者火炮的“ft”坦克,用于装备其骑兵部队。日军将这种问世于1917年一战期间的坦克命名为“丙”型战车。日军骑兵军官对其装甲厚度和越野能力非常满意,但对其时速只能达到7公里则颇有微词。在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和演练之后,日本军部决定在今后两年内组建至少一支装备装甲车辆的骑兵侦察部队。但在1922年,军部又改变初衷,认定只有步兵才能装备装甲车辆。随即这些坦克被调配给了各陆军步兵师团。
在1921年前后,部分“丙”型坦克更换了日本自制的3式重机枪或11式37毫米炮,但因原炮塔太小而导致37毫米炮的操作十分困难。以至于后来所有的37毫米炮均被换成了重机枪。
除此之外,日本还尝试自己进行了多用途坦克的开发,即“丁”型轮履两用坦克。日本三菱公司设计的这款坦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轮履两用军用车辆做技术验证。因为在平坦地面尤其是公路上,轮式车跑得比履带车要快很多,而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履带的越野能力又大大优于车轮。所谓轮履两用的设计理念就是要让一辆坦克既有轮子又有履带,这样就可以行遍天下了。
1921年第一辆原型车建造完成。车体基本上是用钢板铆在一起的盒子状,前部略微向后倾斜。唯一的武器是架在前部的一挺8毫米机枪。对该车的测试后发现其实际应用起来很麻烦。从车轮模式转换到履带模式相对容易,只要将轮子慢慢升起,让原先悬空的履带慢慢落地就可以,15分钟就可以搞定(实际也够长的,莫非是靠手摇?)而从履带模式转换到车轮模式却十分麻烦,因为车轮的悬挂系统设计得强度不足,无力将坦克车身连带履带抬离地面。要想完成转换则首先要将坦克开到两道和履带同宽的平行斜坡上,再将车轮降下但悬空着不接触地面,之后再倒车直到车轮接触地面为止。如此的转换方式麻烦无比。如果是在战场上,找到现成的两道斜坡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底盘过于复杂而容易出现机械故障或者外力损坏。最终军部对这种设计失去了兴趣。而后来三菱的设计师也把这种脑子进水的设计扔进了垃圾堆。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日本的坦克部队毕竟还是建立了起来,虽然单以坦克方面而论,日本仍然落后于中国,但日本的追赶速度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由于日本的工业基础仍然强于中国,加上日本高层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差距,因而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不足为怪的。
第三百零八章 财政部长杨朔铭
“日本还会有机会赢得胜利的”永田铁山看着窗外驶过的一辆辆坦克,充满激情地大声说道,“一定的一定”
河合操有些惊讶地看着永田铁山,似乎对这个平日里不动声色的人今天表现得这样激动感到不解。
“想要赢得胜利,还得要把握好机会。”河合操大将的话让永田铁山瞬间冷静了下来。
“是的,日本从现在开始,必须要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永田铁山说道,“而且不管是什么机会,都需要牢牢的把握住。”
“那就是说,你也认为,和苏俄的合作是必要的了?”河合操听出了永田铁山话里隐藏的潜台词,看着他说道。
“只要对日本有利,哪怕是和魔鬼合作。”永田铁山坚定地说道。
“你想过没有,如果日本和苏俄结盟对抗中国,将一定会和米国发生冲突?”河合操问道。
“日本如果想要成为世界强国,和米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永田铁山说道,“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听了永田铁山的话,河合操大将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发出了一声粗重的叹息,有些无奈的点了点头。
“日本和支那,只能有一个成为亚洲的领袖国家。”永田铁山说道,“支那已然是米国的盟国,日本和支那和冲突不可避免,和米国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