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军阀 第829节
身后的五个人也学他的样子,顺了顺胸前的冲锋枪,跟在他后面向上爬起来。
开枪吧。在这样的攻击行动面前,苏军的神经是要受一点刺激的。
没有枪声。他们继续往上走。
峰顶上一直没有响起枪声。
他们上了峰顶。
没有谁想到会登上峰顶。一旦登上峰顶,也没有谁马上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主峰上没有苏军。准确地说是不再有活着的苏军。峰顶有两间屋地大小,很平坦,月光清白。大家依次看到的是一道环形堑壕,一挺被遗弃的、枪口向着北方的重机枪。一些散乱丢在堑壕上下的冲锋枪和弹药。
最后是那具背朝天蜷缩在东侧壕底的尸体。约摸是后心的部位上,插着一把只露出短柄的匕首。半截斜斜地痛苦地向上耸出的肩头将死者的军衔符号显露在月明里。商玉均看清楚了,死者是一名上尉。
愣愣地站了一分钟。想到了在高地西北侧裂沟里听到的、从主峰上发出的叫喊。想起了在第三道堑壕下的交通壕里和自己擦身而过、影子一样溜下山去的几个人。模模糊糊地,他猜出了不久前这里发生的事情。
当主峰下进攻者一方只剩下一支6个人的队伍时,主峰上为数不多的几名守苏军的神经终于崩溃了。一天来他们同样劫后余生,比进攻者更害怕第二个黎明的来临。
身为上尉军官的死者妨碍了他们抓紧夜色尚存的机会逃遁。士兵们杀死了他,为自己争得了逃离高地的自由。
但也无法证明它就不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梦。
战士们相继在峰顶坐下来。他也坐了下来。
胜利了。
这胜利是他意想不到的。但仔细想一想,却是最应该取得胜利的一方取得了胜利。他们的神经比苏军更坚韧,可是他并不感到欣喜。只觉得疲倦甚至也不敢悲哀,为了那些死去的人。
主峰仍在苏军手中。他和乌兰特他们还躺在高地西北侧的裂沟里残梦未醒。
今夜他一定要去结束掉的事情仍没有结束掉。他们6人对634高地主峰的攻击还没开始亦或他已经死了。他死了却以某种灵魂的形式继续活着。他的灵魂走出他的躯壳飘上了主峰。它固执地不愿离开634号高地。需要一个证明。无论是梦是醒是生是死,都需要一个证明。
夜在延伸。月色白亮了许久许久,终于黯淡下去。商玉均僵直地坐着,不敢稍有懈怠。
先是拂晓前的黑暗充盈了天地。接着它渐渐淡去,东方天边出现了一小片模糊的灰白。它并不强大,却将天地分开,显现出了空中的云朵,也显现出了万万千千的山峰和海浪般翻滚于山间、淹没了所有川谷、只将笋丛似的峰岭烘托出来的雾团;接着,那一小片灰白变大了。变亮了,晨曦向人间散漫开来……
一抹橘红色的霞光平平地投射到634高地主峰上……刚刚由高地西北方冲沟里走来的两队人和原先呆在高地东北侧山脚下的几个人汇合在一起,快步向主峰上走……商玉均认出他们是3团团长彭焘、副团长刘宗胜、营长萧强、连长成玉昆和训导官梁腾辉。他们身后是一些他不认识的人……
他迎着他们站立起来……
主峰上6个人全部站起。晨风将披挂在他们身上的破布条一第一个走上峰顶的是彭焘,其次是脖颈上缠着绷带的刘宗胜。
“谢谢你们!我感谢你们!……不,祖国感谢你们!”彭焘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和眼泪,走过去一个一个地同峰顶的6个人拥抱。从一号岭走向634高地的途中,他什么情况都想到了。惟独没想到5团3营9连的最后一支6个人的队伍昨夜已经占领了高地主峰!
“……是的,我等到那个证明了。我们真地活着登上了634高地主峰。我们胜利了。……”刚刚醒悟到这里。一直木呆呆地接受着彭焘的热情的商玉均忽然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坐到地下,呜呜地哭起来。
一个星期后,华军在基比夫山一线的防御阵地终于稳定下来。
这个时候,从342高地北方那被阳光照得苍翠欲滴的大山坡上,正有一支队伍迤逦走下来。
这是一支不大的队伍,一支饥饿疲惫、军衣破碎、形容憔悴的队伍,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其中几名伤员还被别人搀扶着。远远地望去,他们的步态极像一种奇怪的舞蹈。但他们又是一支轻松、欢乐的队伍,走下一号岭大山梁时,不知谁带头吼了一嗓子,其他人也跟着参差不齐地唱起来。于是,这面虽经炮火洗劫依然郁郁葱葱的大山坡上,就长时间地回荡起了青春的欢笑和生气。彭焘就走在这支队伍中间,同半个月前相比,他的变化是显著而深刻的。以至于很难让以前的熟人一眼认出他来。他瘦了;一张原本光滑细腻的脸变成了一张表皮粗糙坚硬的睑,脸上胡子拉碴。左太阳穴上方趴着一块铜钱大的擦伤,异常醒目。他身上没有了夹克式迷彩上衣,将军呢马裤,嵌满子弹的漂亮的腰带和麂皮枪套的小手枪,而是一套普通的、被战争揉皱的、一身汗碱臭味的军衣,外加一支士兵用的冲锋枪。长时间翻山越岭过后,他象队伍中每个人一样大汗淋漓,湿透的军衣在阳光下一片片闪着亮光。他显然是累坏了,每走一步都要大口大口喘气。
然而。真正惊人的变化却是精神方面的:过去那种天之骄子式的孤傲、冷漠、目空一切的神情不见了,一种新的、内在的沉思的光辉,压倒其他的神情,悄悄地从他的面部和目光中显现出来……
自从那天黎明在634高地上下与刘宗胜、成玉昆、商玉均会师,一个星期以来,彭焘的经历是这样的:那天黎明,他站在634高地主峰上向师指挥所汇报了5团3营9连昨夜攻克该高地的消息。然后就向师长请求了一个营的增援,代替1营在164高地地区组织防御,而让副团长张涌泉带1营来632高地地区,换下了伤亡太大的5团3营。这次换防完成之际。他已回到雪岭3团指挥所,从何朝宗那里听到了军长胡琏对3团在昨天战斗中所起作用的极高评价。还是这一天的晚上,师长亲自来到3团指挥所,向他传达了军指挥部的决议,不准他和朱永德再上一线阵地!这一刻彭焘明白了许多事情:在昨天的基比夫山收复战斗中,由于刘宗胜和5团3营在632高地地区的浴血奋战,他和3团不再是4团的配角而成了主角;刘宗胜和5团3营最后拿下634高地不仅帮助他完成了在一号岭地区的全部作战任务,还使他成了基比夫山战争中的头号功臣和明星!
彭焘内心的困难时期就是这时开始的。战前他便渴望通过这场战争,使自己成为部队内部一颗耀眼的新星,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战后时期一旦到来,荣誉、奖赏、晋升都将接踵而至,他的人生将获得一次质的飞跃。然而,自从有过昨天夜晚的一番经历,他却不仅不能再对上述的一切充满热情和欣喜,相反还突然为自己获得和即将获得的东西痛苦了。
真正的问题是昨夜他带着自己那支队伍越过一号岭,来到634高地之下发生的:此前在631高地北方大山坡上经历了雷区、炮击和刘二柱的死亡,他已经接受了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观念,承认了自己就失败在不懂得珍惜别人的生命上,同时也就认定了,让5团3营今夜再去收复634高地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们到达634高地下时,却遇到了令他更为惊讶的事:昨夜已经负伤的刘宗胜并没有停止向634高地攻击,正是他冒死在633高地西侧冲沟雷区里开辟出的一条通道,使彭焘能一直走上634高地。随后他又在高地主峰望见了商玉均等6人。彭焘一时激动万分,他认为自己亲眼看到了奇迹。直到亲自来到634高地上,他才明白昨天这里发生了多么惨烈的战斗:在这样一座面积不大海拔也不太高的山头上下,竟交相枕藉着敌我双方300多名士兵和军官的尸体,再加上大鼻子峰山腿上下的苏军尸和高地东侧谷底松树林中死去的双方的援兵,他估计死去的总人数不会少于一个完整的步兵营!但真正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仍是高地主峰上发生的事!这座主峰四壁断崖,上面架着苏军的一挺重机枪,只有一道裂沟可以上通,在这样的情势下,昨夜商玉均他们是怎样攻上去呢?后来他派人到已撤出战场的5团3营去了解,听到了各种互相矛盾的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商玉均他们所以能攻上主峰,原因在于高地主峰上没有苏军,残存苏军在他们上去之前就杀死自己的长官逃走了。
第七百一十四章 接见
彭焘恍然大悟,但心中的疑问并没有解决,他发现真正让自己心惊的还不是这次攻击行动的结果,而是行动本身:在全连伤亡殆尽、进攻停止、明知主峰地形险恶,且有苏军重机枪守卫、去攻击就是死,不攻击就能活下来的情况下,商玉均他们为什么还是冒死去进攻呢?难道商玉均就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吗?!还有刘宗胜。正是从军长对第一天战斗的评价中,他更加明白了5团3营在632高地地区进行的战斗的意义。没有这个营在该地区出现,或者这个营在希连山和秃鹫岭之苏军的夹击下一触即溃,4团在001号高地地区被歼的命运就难以改变,一号岭就会受到正面攻击,他不能保证自己真能守住那么长的一条大山梁。
不仅刘宗胜带的这支队伍是一个谜,刘宗胜本人更是一个谜:假若不是他亲自用一挺重机枪瓦解了希连山方向的援兵对634高地下5团3营9连的威胁,9连当天下午就会全体覆灭,商玉均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去攻击主峰,这样不但拿不下634高地,633、632甚至631高地也马上会受到苏军的连锁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其貌不扬、文化程度不高、说话又不中听的人,怎么就带出了这样一支能打恶仗的队伍呢?怎么就能带出商玉均等等6人那样的排长和士兵呢?还有,这天深夜。他不让部队去攻击634高地,自己脖颈上又负了伤,为何还要奋不顾身地去634高地西北侧冲沟雷区内开辟通路,走向高地呢?他没想到只要稍有不慎,就会死在雷区或者634高地上吗?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呢?彭焘找不到答案,就不能不接受下面一个令他震惊的答案:刘宗胜和商玉均他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要在自己最后的行动中英勇赴死。不是为了胜利,而仅仅是要最后一次履行军人职责,是去英勇赴死!
就是这时,他的内心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和自责。过去他总认为自己是最英勇最杰出的军人。现在却发觉,不仅同刘宗胜商玉均相比,就是同5团3营任何一个最普通的士兵相比,自己都不但谈不上英勇和杰出,甚至连一个合格的军人也算不上。他看到了别人的忠诚、勇敢和高大,同时也就看到了自己的自私、怯懦和渺小,而后面这些品质却是同他生命中的自尊、骄傲、英雄主义信仰相悖逆的,他自己不堪忍受的。
战争并没有结束,苏军在短暂的喘息后又同华军激烈纠缠起来。每天都有战斗在一线阵地上发生。这时彭焘开始表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新作风:过去他喜欢在指挥所里发号施令,现在阵地上一有情况。他就要亲自赶去,同士兵们一起蹲战壕,喝生水,伏在掩体里参加战斗了。他早就不害怕上战场的小路两旁的红白小旗帜,也不害怕苏军埋设的地雷和炮火。他的新作风既是现实的需要——必须坚决守住每一寸阵地,直接到阵地上指挥心里更踏实。
又是那颗自卑而又激烈自谴的内心中涌满的渴望。“你的生命并不比别人宝贵,”他常常狠狠地对自己说,用来抵御战斗中不时涌上来的死亡预感,“你即使做不到像刘宗胜和商玉均那样英勇。至少也不要被苏军吓个半死!……”他的新作风给他带来的收获是彭焘意想不到的:每次他出现在阵地上,都会给战士们带来鼓舞,激发起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从而赢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彭焘以前披阅史籍,常常不大明白一代名将马服君赵奢、伏波将军马援的一些做法:每次出征,他们总将国王或皇帝赏赐的金银尽数放在自家大门口,任士卒们捡取。而号称飞将军的李广行军宿营时则总是“士卒尽食方食之”、“士卒尽饮方饮之”。今天。他恍惚觉得自己有些懂了:这些名将的行为绝不是一句“笼络士卒之心”可以解释的,那是真正尊重士兵,把士兵看成作战和胜利的根本。忽然,彭焘激动地意识到自己刚刚洞悉到一点为将之道的精微。
对他来说。最大的收获却是:他终于能够理解刘宗胜和商玉均,也能够理解和他们一样的基层部队的官兵了。刘宗胜代表了他多年来在部队既难以理解、也无法把握的一大部分人,商玉均则代表了一大批与他有年龄差距又让他理解不了的新人,无论刘宗胜上次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敢精神,还是这次他和商玉均们在收复634高地中的英勇行为,事后都成了让他心灵为之惊颤的谜团。然而当他日复一日地将自己置身于战场和普通士兵中间,他自己也在战斗中成了普通一兵,这些过去总也找不到答案的谜团便有了答案。
“……你不能理解他们,是因为你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思考一切,包括战争和死亡,离开这个角度,你便不能理解任何事情。刘宗胜、商玉均他们却不同,他们完全不是为了自己投入每一场战争,他们纯粹是在保卫祖国的意义上走进战争,并且承担了战争的沉重、苦难和牺牲。……他们表现出的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华夏民族生命体内那种深厚、伟大、永远不可被战胜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一代一代战胜内忧外患生存下来,并将永远生存下去,不断地创造着延续着自己的光荣。……你以为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负有特殊的使命,以为战争是你施展才华、实现远大抱负的园地,其实你错了,战争仅仅是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的特殊方式,你也不过是刘宗胜、商玉均们中间的一员。你的身份、你的使命与他们一样,都是也仅仅是在这个历史时代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祖国。这才是你做一个军人的真实命运,同时也才是你生命的光荣所在。……你不是你自己,你也只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分子,只有象刘宗胜、商玉均们那样,完全将自己融汇进士兵的阵列里,你才有力量。……”
基比夫山地区的战争进行到第10天,3团正式接到了从战场上撤出的命令。而这时彭焘无论外貌还是内心,都已被战争脱胎换骨地改变了:他不再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英勇的,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英勇;他不再以任何方式表现自己的优秀。却比以前更加出类拔萃;更重要的是,原来在他生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浅薄、倨傲和暴戾消失了,他的内心变得宽广、深沉、柔和,他懂得了同情、怜悯,懂得了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理解人和事,因而突然有了一种高级军事指挥官才会具有的风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彭焘虽然没有死在这场战争中,象许多烈士那样,但原来的那个彭焘,却永远地消失了。
获得休假的彭焘启程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京城。住进别人事先安排好的宾馆,按照要求将基比夫山地区的作战经过一次次讲给各级长官听。这期间。最高统帅部正式下达了任命他为16师师长的命令。等他终于能离开宾馆回到家里休息几天时,一个月时间已经过去了。
在这样一个月里,彭焘自己内心的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他得到了战争期间异常渴望得到的休息,体力和精力都有了很好的恢复;其次,从战争走进和平的日子越久,战争留在他内心的激烈情绪就越是难以平息。这些感觉是:虽然他率部队取得了一号岭之战的胜利,被前方后方的人们一律当成英雄看待,但事实上除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别人是很难理解这场战争给予他们的全部考验和思想的;不仅如此,回到北京的日子里,他还先后在不同场合听到人们用“打了一小仗”这个短语称呼这场莫斯科附近山区的战争,彭焘最初不习惯,觉得刺耳,在别人也许是“一小仗”,在他却投入了生命的全部。甚至是生命本身,但后来还是不得已习惯了,因为即使同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大小小的战斗相比,基比夫山之战也只能算做“一小仗”;再其次。多年不在北京生活,这次回来发现它竟大变样了,变得更漂亮更开放更时髦,对他来讲则显得陌生而嘈杂,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北京人而象个外地人了。
回到北京的当天,先是听他汇报的一位总部长官,然后是自己的母亲,都暗示他:这次所以要他到北京来一趟,真正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这位高级长官听过有关方面的汇报后,说过想亲眼见一见他。
出于这个原因,向总部长官做过汇报后有关方面就没放他回家,母亲也不让他回去,要他继续在总部招待所里等待长官接见。母亲的心思他明白:多少人都是因这位长官的一次垂青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前程,母亲认为儿子眼下虽已是基比夫山战场的英雄,但也只是一位英雄而已,若是长官能单独接见他一下,他就不是一般的英雄了,以后他在军界的前程很可能是无可限量的。
母亲还在电话里说出了一桩秘密:彭焘的父亲彭庆中将军和她自己在战争年代与这位长官有过相当亲密的关系。她要彭焘在长官接见时替自己向长官问好,也许由此长官就能回忆起一起度过的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彭焘有些不耐烦,下决心不照母亲的话做。但既然长官说过要接见他,以后又没有谁接到通知说长官又取消了自己说过的话,他就只能在招待所一天天等下去。
一个星期无所事事之后,彭焘认定长官肯定已把自己随口说过的一句话忘了,他刚想打电话向有关方面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返回战场,却接到了正式通知,说这天晚上长官要见他。
彭焘激动起来。母亲说过的话虽然他听着不大顺耳,但长官真要接见他。他马上又明白这在自己是一桩多么巨大的荣誉。
这个白天从早到晚他都准备如何向长官汇报基比夫山之战,不是汇报自己如何英勇善战,而是要向他讲634高地之战,讲那些死去的和活着的英雄们的事迹。
开枪吧。在这样的攻击行动面前,苏军的神经是要受一点刺激的。
没有枪声。他们继续往上走。
峰顶上一直没有响起枪声。
他们上了峰顶。
没有谁想到会登上峰顶。一旦登上峰顶,也没有谁马上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主峰上没有苏军。准确地说是不再有活着的苏军。峰顶有两间屋地大小,很平坦,月光清白。大家依次看到的是一道环形堑壕,一挺被遗弃的、枪口向着北方的重机枪。一些散乱丢在堑壕上下的冲锋枪和弹药。
最后是那具背朝天蜷缩在东侧壕底的尸体。约摸是后心的部位上,插着一把只露出短柄的匕首。半截斜斜地痛苦地向上耸出的肩头将死者的军衔符号显露在月明里。商玉均看清楚了,死者是一名上尉。
愣愣地站了一分钟。想到了在高地西北侧裂沟里听到的、从主峰上发出的叫喊。想起了在第三道堑壕下的交通壕里和自己擦身而过、影子一样溜下山去的几个人。模模糊糊地,他猜出了不久前这里发生的事情。
当主峰下进攻者一方只剩下一支6个人的队伍时,主峰上为数不多的几名守苏军的神经终于崩溃了。一天来他们同样劫后余生,比进攻者更害怕第二个黎明的来临。
身为上尉军官的死者妨碍了他们抓紧夜色尚存的机会逃遁。士兵们杀死了他,为自己争得了逃离高地的自由。
但也无法证明它就不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梦。
战士们相继在峰顶坐下来。他也坐了下来。
胜利了。
这胜利是他意想不到的。但仔细想一想,却是最应该取得胜利的一方取得了胜利。他们的神经比苏军更坚韧,可是他并不感到欣喜。只觉得疲倦甚至也不敢悲哀,为了那些死去的人。
主峰仍在苏军手中。他和乌兰特他们还躺在高地西北侧的裂沟里残梦未醒。
今夜他一定要去结束掉的事情仍没有结束掉。他们6人对634高地主峰的攻击还没开始亦或他已经死了。他死了却以某种灵魂的形式继续活着。他的灵魂走出他的躯壳飘上了主峰。它固执地不愿离开634号高地。需要一个证明。无论是梦是醒是生是死,都需要一个证明。
夜在延伸。月色白亮了许久许久,终于黯淡下去。商玉均僵直地坐着,不敢稍有懈怠。
先是拂晓前的黑暗充盈了天地。接着它渐渐淡去,东方天边出现了一小片模糊的灰白。它并不强大,却将天地分开,显现出了空中的云朵,也显现出了万万千千的山峰和海浪般翻滚于山间、淹没了所有川谷、只将笋丛似的峰岭烘托出来的雾团;接着,那一小片灰白变大了。变亮了,晨曦向人间散漫开来……
一抹橘红色的霞光平平地投射到634高地主峰上……刚刚由高地西北方冲沟里走来的两队人和原先呆在高地东北侧山脚下的几个人汇合在一起,快步向主峰上走……商玉均认出他们是3团团长彭焘、副团长刘宗胜、营长萧强、连长成玉昆和训导官梁腾辉。他们身后是一些他不认识的人……
他迎着他们站立起来……
主峰上6个人全部站起。晨风将披挂在他们身上的破布条一第一个走上峰顶的是彭焘,其次是脖颈上缠着绷带的刘宗胜。
“谢谢你们!我感谢你们!……不,祖国感谢你们!”彭焘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和眼泪,走过去一个一个地同峰顶的6个人拥抱。从一号岭走向634高地的途中,他什么情况都想到了。惟独没想到5团3营9连的最后一支6个人的队伍昨夜已经占领了高地主峰!
“……是的,我等到那个证明了。我们真地活着登上了634高地主峰。我们胜利了。……”刚刚醒悟到这里。一直木呆呆地接受着彭焘的热情的商玉均忽然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坐到地下,呜呜地哭起来。
一个星期后,华军在基比夫山一线的防御阵地终于稳定下来。
这个时候,从342高地北方那被阳光照得苍翠欲滴的大山坡上,正有一支队伍迤逦走下来。
这是一支不大的队伍,一支饥饿疲惫、军衣破碎、形容憔悴的队伍,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其中几名伤员还被别人搀扶着。远远地望去,他们的步态极像一种奇怪的舞蹈。但他们又是一支轻松、欢乐的队伍,走下一号岭大山梁时,不知谁带头吼了一嗓子,其他人也跟着参差不齐地唱起来。于是,这面虽经炮火洗劫依然郁郁葱葱的大山坡上,就长时间地回荡起了青春的欢笑和生气。彭焘就走在这支队伍中间,同半个月前相比,他的变化是显著而深刻的。以至于很难让以前的熟人一眼认出他来。他瘦了;一张原本光滑细腻的脸变成了一张表皮粗糙坚硬的睑,脸上胡子拉碴。左太阳穴上方趴着一块铜钱大的擦伤,异常醒目。他身上没有了夹克式迷彩上衣,将军呢马裤,嵌满子弹的漂亮的腰带和麂皮枪套的小手枪,而是一套普通的、被战争揉皱的、一身汗碱臭味的军衣,外加一支士兵用的冲锋枪。长时间翻山越岭过后,他象队伍中每个人一样大汗淋漓,湿透的军衣在阳光下一片片闪着亮光。他显然是累坏了,每走一步都要大口大口喘气。
然而。真正惊人的变化却是精神方面的:过去那种天之骄子式的孤傲、冷漠、目空一切的神情不见了,一种新的、内在的沉思的光辉,压倒其他的神情,悄悄地从他的面部和目光中显现出来……
自从那天黎明在634高地上下与刘宗胜、成玉昆、商玉均会师,一个星期以来,彭焘的经历是这样的:那天黎明,他站在634高地主峰上向师指挥所汇报了5团3营9连昨夜攻克该高地的消息。然后就向师长请求了一个营的增援,代替1营在164高地地区组织防御,而让副团长张涌泉带1营来632高地地区,换下了伤亡太大的5团3营。这次换防完成之际。他已回到雪岭3团指挥所,从何朝宗那里听到了军长胡琏对3团在昨天战斗中所起作用的极高评价。还是这一天的晚上,师长亲自来到3团指挥所,向他传达了军指挥部的决议,不准他和朱永德再上一线阵地!这一刻彭焘明白了许多事情:在昨天的基比夫山收复战斗中,由于刘宗胜和5团3营在632高地地区的浴血奋战,他和3团不再是4团的配角而成了主角;刘宗胜和5团3营最后拿下634高地不仅帮助他完成了在一号岭地区的全部作战任务,还使他成了基比夫山战争中的头号功臣和明星!
彭焘内心的困难时期就是这时开始的。战前他便渴望通过这场战争,使自己成为部队内部一颗耀眼的新星,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战后时期一旦到来,荣誉、奖赏、晋升都将接踵而至,他的人生将获得一次质的飞跃。然而,自从有过昨天夜晚的一番经历,他却不仅不能再对上述的一切充满热情和欣喜,相反还突然为自己获得和即将获得的东西痛苦了。
真正的问题是昨夜他带着自己那支队伍越过一号岭,来到634高地之下发生的:此前在631高地北方大山坡上经历了雷区、炮击和刘二柱的死亡,他已经接受了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观念,承认了自己就失败在不懂得珍惜别人的生命上,同时也就认定了,让5团3营今夜再去收复634高地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们到达634高地下时,却遇到了令他更为惊讶的事:昨夜已经负伤的刘宗胜并没有停止向634高地攻击,正是他冒死在633高地西侧冲沟雷区里开辟出的一条通道,使彭焘能一直走上634高地。随后他又在高地主峰望见了商玉均等6人。彭焘一时激动万分,他认为自己亲眼看到了奇迹。直到亲自来到634高地上,他才明白昨天这里发生了多么惨烈的战斗:在这样一座面积不大海拔也不太高的山头上下,竟交相枕藉着敌我双方300多名士兵和军官的尸体,再加上大鼻子峰山腿上下的苏军尸和高地东侧谷底松树林中死去的双方的援兵,他估计死去的总人数不会少于一个完整的步兵营!但真正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仍是高地主峰上发生的事!这座主峰四壁断崖,上面架着苏军的一挺重机枪,只有一道裂沟可以上通,在这样的情势下,昨夜商玉均他们是怎样攻上去呢?后来他派人到已撤出战场的5团3营去了解,听到了各种互相矛盾的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商玉均他们所以能攻上主峰,原因在于高地主峰上没有苏军,残存苏军在他们上去之前就杀死自己的长官逃走了。
第七百一十四章 接见
彭焘恍然大悟,但心中的疑问并没有解决,他发现真正让自己心惊的还不是这次攻击行动的结果,而是行动本身:在全连伤亡殆尽、进攻停止、明知主峰地形险恶,且有苏军重机枪守卫、去攻击就是死,不攻击就能活下来的情况下,商玉均他们为什么还是冒死去进攻呢?难道商玉均就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吗?!还有刘宗胜。正是从军长对第一天战斗的评价中,他更加明白了5团3营在632高地地区进行的战斗的意义。没有这个营在该地区出现,或者这个营在希连山和秃鹫岭之苏军的夹击下一触即溃,4团在001号高地地区被歼的命运就难以改变,一号岭就会受到正面攻击,他不能保证自己真能守住那么长的一条大山梁。
不仅刘宗胜带的这支队伍是一个谜,刘宗胜本人更是一个谜:假若不是他亲自用一挺重机枪瓦解了希连山方向的援兵对634高地下5团3营9连的威胁,9连当天下午就会全体覆灭,商玉均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去攻击主峰,这样不但拿不下634高地,633、632甚至631高地也马上会受到苏军的连锁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其貌不扬、文化程度不高、说话又不中听的人,怎么就带出了这样一支能打恶仗的队伍呢?怎么就能带出商玉均等等6人那样的排长和士兵呢?还有,这天深夜。他不让部队去攻击634高地,自己脖颈上又负了伤,为何还要奋不顾身地去634高地西北侧冲沟雷区内开辟通路,走向高地呢?他没想到只要稍有不慎,就会死在雷区或者634高地上吗?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呢?彭焘找不到答案,就不能不接受下面一个令他震惊的答案:刘宗胜和商玉均他们都是好样的,都是要在自己最后的行动中英勇赴死。不是为了胜利,而仅仅是要最后一次履行军人职责,是去英勇赴死!
就是这时,他的内心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和自责。过去他总认为自己是最英勇最杰出的军人。现在却发觉,不仅同刘宗胜商玉均相比,就是同5团3营任何一个最普通的士兵相比,自己都不但谈不上英勇和杰出,甚至连一个合格的军人也算不上。他看到了别人的忠诚、勇敢和高大,同时也就看到了自己的自私、怯懦和渺小,而后面这些品质却是同他生命中的自尊、骄傲、英雄主义信仰相悖逆的,他自己不堪忍受的。
战争并没有结束,苏军在短暂的喘息后又同华军激烈纠缠起来。每天都有战斗在一线阵地上发生。这时彭焘开始表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新作风:过去他喜欢在指挥所里发号施令,现在阵地上一有情况。他就要亲自赶去,同士兵们一起蹲战壕,喝生水,伏在掩体里参加战斗了。他早就不害怕上战场的小路两旁的红白小旗帜,也不害怕苏军埋设的地雷和炮火。他的新作风既是现实的需要——必须坚决守住每一寸阵地,直接到阵地上指挥心里更踏实。
又是那颗自卑而又激烈自谴的内心中涌满的渴望。“你的生命并不比别人宝贵,”他常常狠狠地对自己说,用来抵御战斗中不时涌上来的死亡预感,“你即使做不到像刘宗胜和商玉均那样英勇。至少也不要被苏军吓个半死!……”他的新作风给他带来的收获是彭焘意想不到的:每次他出现在阵地上,都会给战士们带来鼓舞,激发起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从而赢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彭焘以前披阅史籍,常常不大明白一代名将马服君赵奢、伏波将军马援的一些做法:每次出征,他们总将国王或皇帝赏赐的金银尽数放在自家大门口,任士卒们捡取。而号称飞将军的李广行军宿营时则总是“士卒尽食方食之”、“士卒尽饮方饮之”。今天。他恍惚觉得自己有些懂了:这些名将的行为绝不是一句“笼络士卒之心”可以解释的,那是真正尊重士兵,把士兵看成作战和胜利的根本。忽然,彭焘激动地意识到自己刚刚洞悉到一点为将之道的精微。
对他来说。最大的收获却是:他终于能够理解刘宗胜和商玉均,也能够理解和他们一样的基层部队的官兵了。刘宗胜代表了他多年来在部队既难以理解、也无法把握的一大部分人,商玉均则代表了一大批与他有年龄差距又让他理解不了的新人,无论刘宗胜上次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敢精神,还是这次他和商玉均们在收复634高地中的英勇行为,事后都成了让他心灵为之惊颤的谜团。然而当他日复一日地将自己置身于战场和普通士兵中间,他自己也在战斗中成了普通一兵,这些过去总也找不到答案的谜团便有了答案。
“……你不能理解他们,是因为你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思考一切,包括战争和死亡,离开这个角度,你便不能理解任何事情。刘宗胜、商玉均他们却不同,他们完全不是为了自己投入每一场战争,他们纯粹是在保卫祖国的意义上走进战争,并且承担了战争的沉重、苦难和牺牲。……他们表现出的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华夏民族生命体内那种深厚、伟大、永远不可被战胜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一代一代战胜内忧外患生存下来,并将永远生存下去,不断地创造着延续着自己的光荣。……你以为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负有特殊的使命,以为战争是你施展才华、实现远大抱负的园地,其实你错了,战争仅仅是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的特殊方式,你也不过是刘宗胜、商玉均们中间的一员。你的身份、你的使命与他们一样,都是也仅仅是在这个历史时代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祖国。这才是你做一个军人的真实命运,同时也才是你生命的光荣所在。……你不是你自己,你也只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分子,只有象刘宗胜、商玉均们那样,完全将自己融汇进士兵的阵列里,你才有力量。……”
基比夫山地区的战争进行到第10天,3团正式接到了从战场上撤出的命令。而这时彭焘无论外貌还是内心,都已被战争脱胎换骨地改变了:他不再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英勇的,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英勇;他不再以任何方式表现自己的优秀。却比以前更加出类拔萃;更重要的是,原来在他生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浅薄、倨傲和暴戾消失了,他的内心变得宽广、深沉、柔和,他懂得了同情、怜悯,懂得了从一种全新的角度理解人和事,因而突然有了一种高级军事指挥官才会具有的风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彭焘虽然没有死在这场战争中,象许多烈士那样,但原来的那个彭焘,却永远地消失了。
获得休假的彭焘启程回到了阔别一年多的京城。住进别人事先安排好的宾馆,按照要求将基比夫山地区的作战经过一次次讲给各级长官听。这期间。最高统帅部正式下达了任命他为16师师长的命令。等他终于能离开宾馆回到家里休息几天时,一个月时间已经过去了。
在这样一个月里,彭焘自己内心的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他得到了战争期间异常渴望得到的休息,体力和精力都有了很好的恢复;其次,从战争走进和平的日子越久,战争留在他内心的激烈情绪就越是难以平息。这些感觉是:虽然他率部队取得了一号岭之战的胜利,被前方后方的人们一律当成英雄看待,但事实上除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别人是很难理解这场战争给予他们的全部考验和思想的;不仅如此,回到北京的日子里,他还先后在不同场合听到人们用“打了一小仗”这个短语称呼这场莫斯科附近山区的战争,彭焘最初不习惯,觉得刺耳,在别人也许是“一小仗”,在他却投入了生命的全部。甚至是生命本身,但后来还是不得已习惯了,因为即使同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大小小的战斗相比,基比夫山之战也只能算做“一小仗”;再其次。多年不在北京生活,这次回来发现它竟大变样了,变得更漂亮更开放更时髦,对他来讲则显得陌生而嘈杂,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北京人而象个外地人了。
回到北京的当天,先是听他汇报的一位总部长官,然后是自己的母亲,都暗示他:这次所以要他到北京来一趟,真正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这位高级长官听过有关方面的汇报后,说过想亲眼见一见他。
出于这个原因,向总部长官做过汇报后有关方面就没放他回家,母亲也不让他回去,要他继续在总部招待所里等待长官接见。母亲的心思他明白:多少人都是因这位长官的一次垂青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前程,母亲认为儿子眼下虽已是基比夫山战场的英雄,但也只是一位英雄而已,若是长官能单独接见他一下,他就不是一般的英雄了,以后他在军界的前程很可能是无可限量的。
母亲还在电话里说出了一桩秘密:彭焘的父亲彭庆中将军和她自己在战争年代与这位长官有过相当亲密的关系。她要彭焘在长官接见时替自己向长官问好,也许由此长官就能回忆起一起度过的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彭焘有些不耐烦,下决心不照母亲的话做。但既然长官说过要接见他,以后又没有谁接到通知说长官又取消了自己说过的话,他就只能在招待所一天天等下去。
一个星期无所事事之后,彭焘认定长官肯定已把自己随口说过的一句话忘了,他刚想打电话向有关方面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返回战场,却接到了正式通知,说这天晚上长官要见他。
彭焘激动起来。母亲说过的话虽然他听着不大顺耳,但长官真要接见他。他马上又明白这在自己是一桩多么巨大的荣誉。
这个白天从早到晚他都准备如何向长官汇报基比夫山之战,不是汇报自己如何英勇善战,而是要向他讲634高地之战,讲那些死去的和活着的英雄们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