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清朝的太监 第247节
十两月银的待遇,自然吸引了大批人才前来报名,整个学馆人满为患。马超护着萧然。连推带搡的好容易挤了进去。由于师资有限,暂时还不能招收大批的学员,初步定下五十人,所以考核相对的也就严格。奕质等等,完全按照萧然所说的新式教育为标准。这样一来可难坏了报名地那些才子们,有一手好文笔的。十个倒有六、七个弱不禁风,体检不合格;那些体检合格的又多是些破落莽汉,大字都不认得几个,哪儿谈得上学问?
溜达到这边一处,却是考教才智。主考官挂出了一幅对联,让才子们来对下联。那些才子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萧然不禁好奇,却又挤不进去。顺手拍了下前边那人的肩膀,道:“兄台可否借过,让小弟瞧一瞧。”
那人头顶瓜洲小帽。看模样应该也是个秀才,回头斜睨了一眼萧然,看他长身玉立,容貌俊美,还道是哪家来凑热闹的公子哥,心里先有几分不快。一撇嘴不屑的道:“浮浪子弟。懂得什么?也敢来附庸风雅!”
马超大怒,捞过老大拳头就要开打。萧然不愿在这种场合闹事,忙拉住他,看着那秀才笑嘻嘻的道:“是啊,兄台说的对极了。小弟就是一俗人,最好附庸风雅,看别人吟诗作对。我看兄台仪表堂堂,气度非凡。想必是个中高手了?”
那人傲慢一笑,大咧咧地道:“怎么说呢?好字咱倒不敢当,不过我若对不出的对子,恐怕是没人能对得出来了。”
这人也不知是不是脑子进了水。众目睽睽之下就敢这么大言不惭,惹得周围的人一片嗤之以鼻。萧然装出一幅无比崇拜的神情,道:“高人啊!小弟我最羡慕的就是像您这样有学问的人,奈何小弟自小患有脑残,现在还没背会三字经呢。兄台不弃,万请指点一二!对了,里面出的对子,兄台可对出来了么?”
“没有!”
那人吹牛吹的响亮,回答的倒也干脆。瞧瞧周围鄙视的目光,脖子一梗,道:“看什么?我不是说了么,我对不出地,就没人能对得出来。你瞧瞧,果然都对不出来吧?”
萧然煞有架势的道:“恩!兄台对不出,那想必是千古绝对了。不知是什么对子这么变态?”
这话大合那秀才心意,洋洋自得的道:“你这人脑子有些不灵光,话可没说错。这个对子却是个无情对,上联是‘陶然亭’。”
萧然一听,只觉肚子一阵抽筋,实在忍不住,笑的前仰后合。秀才大怒,喝道:“你敢取笑我?有本事你对出来,我给你磕三个响头!”
众所周知,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相关,配合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地“无情对”这种对联,往往考教的是一种急才,比如这“陶然亭”的确是个无情对中的妙对。“陶”是姓,“然”是个虚词,“亭”是个物名,若想对仗工整、平仄相对,委实不容易。
本来萧然绝无这份才智,偏他是打后世来的,巧巧儿的就听过这个妙对,因此好容易忍住笑,道:“这位兄台,请问你是在故意胳肢我呢吧?这么粗浅的对子,便是我这种三字经都背不全的脑残患者都能对得出。你听好了,我对‘张——之——洞’。”
三个字一说出来,所有人都是一愣,跟着就眼前一亮。“张”对“陶”“之”对“然”“洞”对“亭”竟极为熨帖,工整之极!挤在人丛里地一个高高瘦瘦的秀才猛的回过头来,瞧着萧然,眼中露出一种诧异的神色。
那个吹牛地秀才怔了半晌,忽然大声道:“这算什么对?‘陶然亭’乃是地名,这‘张之洞’三字,却做和解?”
“这是人名啊,怎么你不知道?”
萧然一愣,接着就恍然大悟。自己到底对历史不是很熟悉。看来在这个时候,张之洞也还没有当官,不晓得在哪个地方趴果然那人冷笑道:“大伙听听,这厮却不是放刁耍赖么!随便叫出个什么猫儿狗儿便说是人名,谁知道你说的‘张之洞’。究竟是什么东西!”
萧然眉头一皱,正不知该如何解释,却听人群中有人大声道:“我便是张之洞,你又是什么东西?”
众人纷纷回过头去,只见正是那瘦瘦高高秀才摸样的人,分开众人走上前来,指着那吹牛秀才怒道:“瞪大你的狗眼看清楚,我便是兴义府张之洞。字孝达,咸丰三年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考中榜首解元!那边登记处有我入试登记的名字,要不要过去瞧瞧?”—
这一番话说出,那吹牛秀才登时哑口无言。周围才子们连声喝起彩来,这喝彩却是送给萧然地。吹牛秀才看不是头,拔腿就想开溜,马超手疾眼快,一把揪住辫子,喝道:“***想走?愿赌服输。赶紧给我们公子磕头!”
那厮抵赖不过,只好乖乖磕了头,羞的无地自容,在众人哄笑中慌忙遁走。萧然这时心思却不在他身上,刚听张之洞说出兴义府人士,又是南皮应顺天乡试榜首。心说今儿个可真够巧的,还真让我给逮着了这个如假包换的张之洞!正想叫住他,却被这边的喧哗惊动了考官,看头上五品的水晶顶,大概是个礼部郎中,指着萧然道:“这位学生慢走!体检合格了没有?笔试可做了?来来来,我们到这边谈谈……”
萧然吓了一跳,他不想再跑到这同文馆里学什么英格累死。拉着马超,从人群中一道烟儿的去了。走出老远,还能听见身后考官地喊声。
逃出同文馆,两人都挤出了一身的臭汗。马超奇道:“大人。刚才那个姓张的,原来您跟他认识?”
萧然摇摇头道:“认识倒谈不上,不过是慕名罢了。今后这个人对我,或许还有点用处,得想法子找着他才成。”
话音刚落,就听身后一人道:“这位公子才思敏捷,真教人佩服得紧。说来惭愧,却不知公子如何识得学生名号?”
回头一瞧,这人一身锦缎长衫,头顶四方帽,异常宽阔的额头,脸颊却有些消瘦,尖尖的下颌,正是同文馆里遇见的那位张之洞。萧然抬手一礼,笑道:“果然是孝达兄,今日偶遇,荣幸之至!小弟素来敬仰孝达兄文采,昔日曾拜读大作《半山亭记》心甚思慕,怎奈缘分浅薄,难得一见。不想今日偶遇,荣幸之至!”
话一出口,萧然就有些后悔。关于张之洞,这位晚清封疆大吏、历史上的洋务派重臣,萧然了解的并不多,只是从《李鸿章转》中侧面的了解过一点。这位张孝达,父亲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算是官宦出身,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十一岁即为童试第一,成为一名少年秀才,作著名的《半山亭记》声名远播。咸丰三年乡试榜首,高中解元。后来殿试又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其人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但是那篇《半山亭记》萧然却没看到过,只是闻名而已。这时脱口说了出来,要是张之洞说一嘴“你背两句来我听听”却不尴尬?
幸好张之洞并没有这个打算,只是表情有些惊讶,道:“哪里哪里,公子忒谦了。半山亭者,实乃小儿涂鸦,难等大雅!想不到区区一篇拙文,竟能蒙公子垂怜。想必公子眼界开阔,博览群书,这一份见识,委实令人钦佩!”
顿了一顿,又道:“我看阁下仪表非俗,敢问高姓大名?”
二人互通了姓名年庚,原来张之洞今年二十四岁,遂以兄弟相称。张之洞这人也算是个高干子弟,又自幼才华横溢,性情难免骄纵。但是今儿个大概是被萧然那“渊博”地才识给吓到了,言谈举止,又是恭敬又是钦佩,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下提议把酒言欢,萧然欣然从命。
就街边找了一家酒楼,三人依次落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便多了起来。原来张之洞这一次只身一人游历到北京,可巧听说同文馆开馆。便去凑个热闹。他是官宦之家,当然不会稀罕那每月十两银子地补助,说到学习英文、俄文什么的,摇头冷笑,大有嗤之以鼻之势。
尽管跟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张之洞也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萧然对他的人品,却颇不以为然。《李鸿章转》中记叙,张之洞初入仕途,曾任翰林侍读、内阁学士等职,跻身清流派,每每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法。坚持顽固守旧地思想。但是到后来被授予山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政治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种朝秦暮楚的做法,也许是他的思想突然有了重大转变,也许是跻身仕途向上攀爬所使出的一些伎俩,但不管怎样,这种做法多少有点反复的嫌疑。不过这人后期在推动洋务运动方面,的确起到了不可忽视地作用。萧然皱了皱眉。道:“那么依孝达兄所言,这学习洋语、发展洋务,都是错地了?”
“岂止是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说起这一节,张之洞越发的来了劲。奋杯而起,慷慨激昂的道:“为人臣者,当先正其身,修人伦大礼,识仁义廉耻。像现在这般,公然提倡西学,分明是在捐弃礼义廉耻,败坏人心。以夷变夏,用心何其毒辣?夫立国之道,尚礼义而不尚权谋。我泱泱天朝,礼仪之邦。怎肯效法西方化外之洋夷,做那等不知廉耻?……”
越说越激动,捎带脚的将京城的所见所闻,以及开掘开掘矿脉、铸造机械,甚至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自行车,通通鄙视了一番。马超听的拳头越攥越紧,恨不能一拳把他砸到桌子地下,萧然却只笑吟吟的看着他,不时浅酌慢饮,悠然自得。
待他长篇大论讲的口干舌燥,总算歇了气,萧然道:“孝达兄说地,就只这些?恩,看得出兄台拳拳爱国之心,可敬,却亦可叹!”
张之洞一怔,道:“贤弟何出此言?”
萧然笑道:“像兄台那么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小弟我是说不来的。我只想请教一件事: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远征军司令濮鼎查率领四千远征军,怎么竟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无往不利,大清国两万正规军却活生生让人当成绵羊一样的宰割?去年八月,英法联军自广州溯海一路北上,总兵力不过两万五千人,战舰不过百二余艘,为什么大清国倾尽一国之兵,却被洋鬼子攻陷了大沽口、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害得皇上还要启銮北狩?孝达兄壮怀激烈,忠心爱国,当初洋鬼子打过来的时候,怎么不跟那些杀害我同胞、蹂~躏我姐妹、霸占我土地、掠夺我财富的洋鬼子们探讨探讨,或许宽厚仁爱,引颈就戮,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许道德廉耻,人伦纲常,可骂得那洋鬼子羞愧欲死,掩面奔逃;或许孝达兄凭着这惊天地泣鬼神地口才,亦可劝的洋鬼子回心转意、放下屠刀?”
“你,你……”
张之洞又惊又怒,萧然的这一番话,却似钢刀利箭,刺的他体无完肤,饶是他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却硬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时气的浑身乱颤,半晌才道:“你、你到底是、是谁?”
“混账!我家大人当年代君督战,碾子山大捷,杀的洋鬼子尸横遍野!你这种只会刷嘴皮子的家伙,怎敢在我家大人面前大言不惭?还不跪下!”
马超这一嗓子,吓得张之洞险些坐到地上。碾子山大捷,这一仗闻名遐,他父亲又是朝廷官员,当然听说过,也知道萧然是大内副总管的身份。自己家老爷子虽然也是国家干部,但区区一个地方知府跟在中央工作地总管太监相比,那就是江河之于湖海、萤火之于日月。震惊之下,只觉得两脚发软,扑通跪倒,语无伦次的道:“原来……原来是萧公公,孝达无知,孝达该死!公公您大人大量……”
“哎,这么说可就没意思了!”
萧然仍旧笑眯眯的,亲手将张之洞扶到凳子上坐好,道:“小弟我如今已经发还出宫,不是大内副总管了,一介布衣而已。说起来孝达兄好歹也是举人,身份比我可高的多了。适才那一番话,请兄台不必介怀才好啊!”
“哪里哪里,不敢不敢!”
“但你一定得往心里去啊!”
“啊?……是,是!一定一定!”
到底是官宦子弟,张之洞对朝中事务,多少也了解一些。古往今来,凡是发还出宫地太监,要么打回原籍,要么托单出家,哪有像萧然这样还可以悠哉游哉满城逛、总理衙门都敢溜达的主儿?就算真的罢了官,这里头肯定也有什么猫腻!想到这里,张之洞也就越发的陪着小心。
溜达到这边一处,却是考教才智。主考官挂出了一幅对联,让才子们来对下联。那些才子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萧然不禁好奇,却又挤不进去。顺手拍了下前边那人的肩膀,道:“兄台可否借过,让小弟瞧一瞧。”
那人头顶瓜洲小帽。看模样应该也是个秀才,回头斜睨了一眼萧然,看他长身玉立,容貌俊美,还道是哪家来凑热闹的公子哥,心里先有几分不快。一撇嘴不屑的道:“浮浪子弟。懂得什么?也敢来附庸风雅!”
马超大怒,捞过老大拳头就要开打。萧然不愿在这种场合闹事,忙拉住他,看着那秀才笑嘻嘻的道:“是啊,兄台说的对极了。小弟就是一俗人,最好附庸风雅,看别人吟诗作对。我看兄台仪表堂堂,气度非凡。想必是个中高手了?”
那人傲慢一笑,大咧咧地道:“怎么说呢?好字咱倒不敢当,不过我若对不出的对子,恐怕是没人能对得出来了。”
这人也不知是不是脑子进了水。众目睽睽之下就敢这么大言不惭,惹得周围的人一片嗤之以鼻。萧然装出一幅无比崇拜的神情,道:“高人啊!小弟我最羡慕的就是像您这样有学问的人,奈何小弟自小患有脑残,现在还没背会三字经呢。兄台不弃,万请指点一二!对了,里面出的对子,兄台可对出来了么?”
“没有!”
那人吹牛吹的响亮,回答的倒也干脆。瞧瞧周围鄙视的目光,脖子一梗,道:“看什么?我不是说了么,我对不出地,就没人能对得出来。你瞧瞧,果然都对不出来吧?”
萧然煞有架势的道:“恩!兄台对不出,那想必是千古绝对了。不知是什么对子这么变态?”
这话大合那秀才心意,洋洋自得的道:“你这人脑子有些不灵光,话可没说错。这个对子却是个无情对,上联是‘陶然亭’。”
萧然一听,只觉肚子一阵抽筋,实在忍不住,笑的前仰后合。秀才大怒,喝道:“你敢取笑我?有本事你对出来,我给你磕三个响头!”
众所周知,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相关,配合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地“无情对”这种对联,往往考教的是一种急才,比如这“陶然亭”的确是个无情对中的妙对。“陶”是姓,“然”是个虚词,“亭”是个物名,若想对仗工整、平仄相对,委实不容易。
本来萧然绝无这份才智,偏他是打后世来的,巧巧儿的就听过这个妙对,因此好容易忍住笑,道:“这位兄台,请问你是在故意胳肢我呢吧?这么粗浅的对子,便是我这种三字经都背不全的脑残患者都能对得出。你听好了,我对‘张——之——洞’。”
三个字一说出来,所有人都是一愣,跟着就眼前一亮。“张”对“陶”“之”对“然”“洞”对“亭”竟极为熨帖,工整之极!挤在人丛里地一个高高瘦瘦的秀才猛的回过头来,瞧着萧然,眼中露出一种诧异的神色。
那个吹牛地秀才怔了半晌,忽然大声道:“这算什么对?‘陶然亭’乃是地名,这‘张之洞’三字,却做和解?”
“这是人名啊,怎么你不知道?”
萧然一愣,接着就恍然大悟。自己到底对历史不是很熟悉。看来在这个时候,张之洞也还没有当官,不晓得在哪个地方趴果然那人冷笑道:“大伙听听,这厮却不是放刁耍赖么!随便叫出个什么猫儿狗儿便说是人名,谁知道你说的‘张之洞’。究竟是什么东西!”
萧然眉头一皱,正不知该如何解释,却听人群中有人大声道:“我便是张之洞,你又是什么东西?”
众人纷纷回过头去,只见正是那瘦瘦高高秀才摸样的人,分开众人走上前来,指着那吹牛秀才怒道:“瞪大你的狗眼看清楚,我便是兴义府张之洞。字孝达,咸丰三年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考中榜首解元!那边登记处有我入试登记的名字,要不要过去瞧瞧?”—
这一番话说出,那吹牛秀才登时哑口无言。周围才子们连声喝起彩来,这喝彩却是送给萧然地。吹牛秀才看不是头,拔腿就想开溜,马超手疾眼快,一把揪住辫子,喝道:“***想走?愿赌服输。赶紧给我们公子磕头!”
那厮抵赖不过,只好乖乖磕了头,羞的无地自容,在众人哄笑中慌忙遁走。萧然这时心思却不在他身上,刚听张之洞说出兴义府人士,又是南皮应顺天乡试榜首。心说今儿个可真够巧的,还真让我给逮着了这个如假包换的张之洞!正想叫住他,却被这边的喧哗惊动了考官,看头上五品的水晶顶,大概是个礼部郎中,指着萧然道:“这位学生慢走!体检合格了没有?笔试可做了?来来来,我们到这边谈谈……”
萧然吓了一跳,他不想再跑到这同文馆里学什么英格累死。拉着马超,从人群中一道烟儿的去了。走出老远,还能听见身后考官地喊声。
逃出同文馆,两人都挤出了一身的臭汗。马超奇道:“大人。刚才那个姓张的,原来您跟他认识?”
萧然摇摇头道:“认识倒谈不上,不过是慕名罢了。今后这个人对我,或许还有点用处,得想法子找着他才成。”
话音刚落,就听身后一人道:“这位公子才思敏捷,真教人佩服得紧。说来惭愧,却不知公子如何识得学生名号?”
回头一瞧,这人一身锦缎长衫,头顶四方帽,异常宽阔的额头,脸颊却有些消瘦,尖尖的下颌,正是同文馆里遇见的那位张之洞。萧然抬手一礼,笑道:“果然是孝达兄,今日偶遇,荣幸之至!小弟素来敬仰孝达兄文采,昔日曾拜读大作《半山亭记》心甚思慕,怎奈缘分浅薄,难得一见。不想今日偶遇,荣幸之至!”
话一出口,萧然就有些后悔。关于张之洞,这位晚清封疆大吏、历史上的洋务派重臣,萧然了解的并不多,只是从《李鸿章转》中侧面的了解过一点。这位张孝达,父亲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算是官宦出身,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十一岁即为童试第一,成为一名少年秀才,作著名的《半山亭记》声名远播。咸丰三年乡试榜首,高中解元。后来殿试又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其人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但是那篇《半山亭记》萧然却没看到过,只是闻名而已。这时脱口说了出来,要是张之洞说一嘴“你背两句来我听听”却不尴尬?
幸好张之洞并没有这个打算,只是表情有些惊讶,道:“哪里哪里,公子忒谦了。半山亭者,实乃小儿涂鸦,难等大雅!想不到区区一篇拙文,竟能蒙公子垂怜。想必公子眼界开阔,博览群书,这一份见识,委实令人钦佩!”
顿了一顿,又道:“我看阁下仪表非俗,敢问高姓大名?”
二人互通了姓名年庚,原来张之洞今年二十四岁,遂以兄弟相称。张之洞这人也算是个高干子弟,又自幼才华横溢,性情难免骄纵。但是今儿个大概是被萧然那“渊博”地才识给吓到了,言谈举止,又是恭敬又是钦佩,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下提议把酒言欢,萧然欣然从命。
就街边找了一家酒楼,三人依次落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便多了起来。原来张之洞这一次只身一人游历到北京,可巧听说同文馆开馆。便去凑个热闹。他是官宦之家,当然不会稀罕那每月十两银子地补助,说到学习英文、俄文什么的,摇头冷笑,大有嗤之以鼻之势。
尽管跟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张之洞也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萧然对他的人品,却颇不以为然。《李鸿章转》中记叙,张之洞初入仕途,曾任翰林侍读、内阁学士等职,跻身清流派,每每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法。坚持顽固守旧地思想。但是到后来被授予山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政治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这种朝秦暮楚的做法,也许是他的思想突然有了重大转变,也许是跻身仕途向上攀爬所使出的一些伎俩,但不管怎样,这种做法多少有点反复的嫌疑。不过这人后期在推动洋务运动方面,的确起到了不可忽视地作用。萧然皱了皱眉。道:“那么依孝达兄所言,这学习洋语、发展洋务,都是错地了?”
“岂止是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说起这一节,张之洞越发的来了劲。奋杯而起,慷慨激昂的道:“为人臣者,当先正其身,修人伦大礼,识仁义廉耻。像现在这般,公然提倡西学,分明是在捐弃礼义廉耻,败坏人心。以夷变夏,用心何其毒辣?夫立国之道,尚礼义而不尚权谋。我泱泱天朝,礼仪之邦。怎肯效法西方化外之洋夷,做那等不知廉耻?……”
越说越激动,捎带脚的将京城的所见所闻,以及开掘开掘矿脉、铸造机械,甚至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自行车,通通鄙视了一番。马超听的拳头越攥越紧,恨不能一拳把他砸到桌子地下,萧然却只笑吟吟的看着他,不时浅酌慢饮,悠然自得。
待他长篇大论讲的口干舌燥,总算歇了气,萧然道:“孝达兄说地,就只这些?恩,看得出兄台拳拳爱国之心,可敬,却亦可叹!”
张之洞一怔,道:“贤弟何出此言?”
萧然笑道:“像兄台那么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小弟我是说不来的。我只想请教一件事: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远征军司令濮鼎查率领四千远征军,怎么竟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无往不利,大清国两万正规军却活生生让人当成绵羊一样的宰割?去年八月,英法联军自广州溯海一路北上,总兵力不过两万五千人,战舰不过百二余艘,为什么大清国倾尽一国之兵,却被洋鬼子攻陷了大沽口、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害得皇上还要启銮北狩?孝达兄壮怀激烈,忠心爱国,当初洋鬼子打过来的时候,怎么不跟那些杀害我同胞、蹂~躏我姐妹、霸占我土地、掠夺我财富的洋鬼子们探讨探讨,或许宽厚仁爱,引颈就戮,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许道德廉耻,人伦纲常,可骂得那洋鬼子羞愧欲死,掩面奔逃;或许孝达兄凭着这惊天地泣鬼神地口才,亦可劝的洋鬼子回心转意、放下屠刀?”
“你,你……”
张之洞又惊又怒,萧然的这一番话,却似钢刀利箭,刺的他体无完肤,饶是他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却硬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时气的浑身乱颤,半晌才道:“你、你到底是、是谁?”
“混账!我家大人当年代君督战,碾子山大捷,杀的洋鬼子尸横遍野!你这种只会刷嘴皮子的家伙,怎敢在我家大人面前大言不惭?还不跪下!”
马超这一嗓子,吓得张之洞险些坐到地上。碾子山大捷,这一仗闻名遐,他父亲又是朝廷官员,当然听说过,也知道萧然是大内副总管的身份。自己家老爷子虽然也是国家干部,但区区一个地方知府跟在中央工作地总管太监相比,那就是江河之于湖海、萤火之于日月。震惊之下,只觉得两脚发软,扑通跪倒,语无伦次的道:“原来……原来是萧公公,孝达无知,孝达该死!公公您大人大量……”
“哎,这么说可就没意思了!”
萧然仍旧笑眯眯的,亲手将张之洞扶到凳子上坐好,道:“小弟我如今已经发还出宫,不是大内副总管了,一介布衣而已。说起来孝达兄好歹也是举人,身份比我可高的多了。适才那一番话,请兄台不必介怀才好啊!”
“哪里哪里,不敢不敢!”
“但你一定得往心里去啊!”
“啊?……是,是!一定一定!”
到底是官宦子弟,张之洞对朝中事务,多少也了解一些。古往今来,凡是发还出宫地太监,要么打回原籍,要么托单出家,哪有像萧然这样还可以悠哉游哉满城逛、总理衙门都敢溜达的主儿?就算真的罢了官,这里头肯定也有什么猫腻!想到这里,张之洞也就越发的陪着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