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港娱:功夫之王

港娱:功夫之王 第681节

  各大媒体也很快加入讨论,台湾的《中国时报》以“中华好声音震撼开播,任闲棋成为首位四转歌手!”为标题,对好声音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报道称:《中华好声音》由星空卫视、台湾滚石唱片和香港白杨唱片联合举办,前期策划耗时一年之久。

  节目创新的改变了一般唱歌比赛等人报名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而主动在整个华人世界寻找具有音乐天赋的未来之星。

  节目组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足迹遍布两岸四地,历时一年,甄选出近百名“好声音”,让他们同台竞技。

  节目的另一创新之处,将传统的评委制度改成导师制度,邀请邓丽珺、杨叶、张国容、林子祥四位乐坛巨星成为音乐导师。

  通过考核的选手将幸运地成为他们的学生,得到他们的指导。

  而考核过程也十分创新,采用“盲选”制度,四位导师背对选手,他们不在意选手的外形条件,只寻找真正的好声音。

  选手必须凭借自己的声音“征服”导师,让其为自己转身。

  而更有趣的环节就是选手反选阶段。

  当转身的导师超过一名的时候,主动权便掌握在了选手的手中。

  来自台湾的任闲棋成为首位获得四位导师转身的选手。

  四大导师为了争夺这名乐坛的未来之星,会各出奇谋,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

  杨叶很早就有办唱歌比赛的想法,那时候他还纠结了一阵,是选快男超女模式,还是好声音模式,不过后来就打消念头了。

  midi技术没有成熟之前,办这种比赛根本不可能出圈,顶多也就是个大号的TVB新秀歌手大赛,在香港跳一跳。

  这种小打小闹,杨叶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不出手则已,一出手至少要震动亚洲,否则的话,有辱他的名声!

  所以杨叶一直拖到了九十年代,手里有了星空卫视,midi技术也彻底成熟,才终于出手。

  经过长达一年的筹备,《中华好声音》果然一炮而红,一开播就席卷海内外,在整个华人世界造成地震级的反响。

  其实关于全球华人的赛事,现在也有人在做的,那就是TVB从1988年开始举办的“国际华裔小姐大赛”。

  这个比赛和“香港小姐”其实是一家亲,它的参选佳丽基本上都是来自海外各地和TVB有合约关系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会举行自己的华裔小姐比赛,参赛的都是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及其后代。

  她们在当地获得名次后,再汇聚到香港,和当年的香港小姐们一起同台竞技。

  此时的香港娱乐业雄视亚洲,这个比赛还是很有排面的,很多华人因为获得这项比赛的冠军而进入娱乐圈,比如说钟丽缇、叶璇等。

  但这项比赛的影响力也仅限香港罢了,没有做到“中华好声音”这样,一开播就在海内外形成强烈反响。

  继台湾媒体大幅报导“中华好声音”后,内地、香港、东南亚各国的媒体也都竞相报道好声音播出时的盛况。

  ……

  一周后的好声音第二集,好声音又祭出了一位四转选手,来自新加坡的许美静。

  在九十年代的港台乐坛,基本上就是王非和张慧妹争霸的格局。

  在这样的局面下,并不着力进行偶像宣传的许美静,却接二连三地唱出热门歌曲,一度被称为“天后杀手”。

  她的《城里的月光》、《阳光总在风雨后》,《都是夜归人》华语流行音乐中传唱一时的经典之作。

  戏剧性的是,杨叶明明大受欢迎,很多选手都是冲着他来的,却再一次争夺四转歌手失败。

  许美静选了张国容,乐得张国容跑上舞台和新收的弟子合唱了一曲。

  杨叶则再次打起了老乡牌,抢到了祖籍湖北的三转歌手苏慧伦。

  两集之后,邓丽珺、张国容一人收获一位四转学员。

  而杨叶最奇葩,他已经收获了五名学员……全都是妹子!

  有来自台湾的苏慧伦、来自香港的刘晓慧,来自内地的杨玉莹……

  这些妹子一个赛一个的甜,不仅声音甜,长得也甜。

  于是,港媒亲切地称呼杨叶为“带妹达人”,而台媒则亲切地称呼杨叶为“甜妹杀手”。

  而杨叶顾忌邓丽珺在旁边,虽然每次都被妹子选中,却也不好大肆庆祝,场面十分好笑。

  而张国容则不太服气,明明我人靓歌甜,怎么甜妹都不选我呢?

  好在他抢到了一位四转选手,立刻扬眉吐气。

  其实原版好声音里,杨坤就收了一堆小妹妹。

  现在这个人设莫名其妙转移到杨叶身上来了。

  这倒不是杨叶故意的,可能他真的有吸妹体质吧,那些甜妹非要往他身上扑。

  魅力太大,没办法!

  林子祥就比较惨了,两集了,一个选手都没抢到。

  他甚至在节目中祭出大招,他对选手说:“我今年在红馆有十八场演唱会,我想邀请你做我的演唱会嘉宾!”

  受到邀请的刘晓慧十分感动,然后就选择了杨叶。

  港媒落井下石,在报纸上打上大大的标题:“林子祥连坐冷板凳,何时能开张?”

  还故意跑去采访林子祥,问他对于抢不到学员这种事,有何感想?

  其实这一切都是剧本,事先商量好的套路。

  因为盲选的时候,其实是一次性选完的,根本就不存在林子祥一个人都抢不到的情况。

  但是节目组在剪辑的时候,故意调换顺序,刻意制造了这种现象。

  而到了第三集,林子祥就要绝地反击,连收多名学员了。

  林子祥说他今年在红馆有十八场演唱会,其实是杨叶给他出的主意。

  这完全是因为原时空“杨三十二郎”的梗十分出圈,所以刻意为林子祥造了个“林十八郎”的梗。

  果然,到了第三集的时候,林子祥接连祭出“我今年在红馆有十八场演唱会,我想邀请你担任我的演唱会嘉宾。”连续收获多名选手,还抢到了一名四转选手古巨鸡。

  经过三集的洗礼,观众们还以为每集都会有一位四转歌手出现呢,结果后面接连两集都没有。

  大家才知道,四转歌手不是大白菜,是非常稀有的。

  而杨叶每次争夺四转歌手都失败,也成为一个梗,被媒体大肆报道!

  有人可能不知道港台媒体的尿性。

  这么说吧,比如说某地死了一个人。

  然后台湾的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就会轮番出动,从各种角度,来来回回,翻来覆去地报道这件事。

  还要请各种“名嘴”上节目,各种“文人”开专栏,在电视上、报纸上讨论来讨论去,反反复复,至少折腾三个月。

  在这种风气之下,更别提好声音还是在故意制造爆点了。

  其热闹程度,比之后世的“上热搜”什么的,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随着热度升级,逐步席卷华人世界,好声音也变成了吸金神器。

  节目播出时段的广告费用一涨再涨,对好声音进行冠名的“瑞士莲”曝光率大增,销量大涨,赚得钵满盆满。

  亚洲各国、地区的华人电视台纷纷找到星空卫视,购买节目的复播权。

  好声音节目组更是将“好声音”们在每一集中演唱的歌曲制作成专辑出售。

  不久之后,含有导师合唱的“好声音系列专辑”第一辑上线,分为纯享版和现场版两种版本。

  纯享版就是去掉了各种杂音,只保留歌手的演唱部分,现场版就是直接复刻了现场节目的版本。

  专辑发售之后,只用了一个月,全亚洲销量就突破一百万张。

  各地唱片公司眼都红了,这踏马……一集就卖一百万张,整个节目下来,销量是有多恐怖啊?

  这也是杨叶等到九十年代才办好声音的原因。

  九十年代才是唱片业的黄金盛世。

  而可以随意修音、编曲之后,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翻唱胜过原唱的奇特体验。

  甚至可以将节目中的其他杂音全部剥离,制作出只有旋律和歌声的纯享版本。

  这样子,才有了将节目中选手演唱的歌曲录制成专辑的意义。

  如果早几年办,选手只能照着原唱的版本唱一唱,唱出来效果又不行,鬼才会买!

第572章 我的灵感呢

  《好声音耗资三千万,一个月回本!》

  《东方日报》用大标题曝露了好声音的收资情况,让不少业内人士暗暗咋舌。

  三千万港币的制作成本,对于港台两地的电视台来说,是天价中的天价。

  这年头,港台两地拍摄一部大型古装电视剧,成本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万。

  香港一部电影成本超过两千万港币,就算是A级制作,杨叶和陈龙另算。

  好声音一个唱歌比赛,制作费用达到三千万港币,实在过于离谱。

  但更离谱的是,它居然给赚回来了!

  好声音开播的时候,是瑞士莲冠名赞助,雪铁龙联名赞助,另外还有几个广告商在节目间隙插播广告。

  节目第一期好评如潮之后,赞助商的数量立刻暴增。

  主持人狄波拉之前除了给选手递话筒,陪选手的亲友等待比赛结果之外,就无事可干了。

  从第二集开始,忽然就忙碌起来了。

  每个选手上场之前,狄波拉都要打机关枪似的念一长串赞助商的广告。

  狄波拉是资深主持人,口条很好,念广告念的又快又急,还十分清晰明白。

  如此表现,很快被媒体封为“中华好舌头”!

  关于这一点,杨叶深有体会。

  随着节目越来越火,插播广告的要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好声音播了四集之后,制作成本全部收回,后面就是净赚了。

  与此同时,好声音专辑的第一辑已经全亚洲上线,销量十分火爆。

首节 上一节 681/9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美娱之花瓶影帝

下一篇:港综:我无敌你随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