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重生在火红年代

重生在火红年代 第35节

  这种东西胡家宝自然不会要,不过人家带都带来了,也不会拿走,往知青小院这么一放,人就赶紧跑了出去。

  最后这些也没落入李清风等人的肚子,一人也就尝点味,大部分东西全部被胡家宝给拿到了学校,用来给学生们加餐。

  胡家宝的这一行为,也让她在村里有个好名声,村里有孩子在学校读书的人家都承她的情。

  这一切都被李清风收在眼里,在心里琢磨着等改开以后自己是不是也要放个大卫星,来包装包装自己,也把自己搞成公众人物什么的。

  想了想还是算了,名声虽然是个好东西,但那也会对一个人的行为造成制约,李清风可不想干点啥喜闻乐见的事都要小心翼翼的。

  今年真的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糖山大地震发生才二十多天,这边的救灾还在继续,紧跟着八月中旬,川省两处地方又相继发生了两次7.2级的强烈地震。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川省的地震人民群众受到的伤害不是特别大,死伤人数不多,不过大量的房屋,耕地被冲毁,粮食损失巨大。

  紧跟着十几天后就是全国悲痛,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消息。

  消息传到青山大队时,整个青山大队都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哭嚎声响彻一片,看到周围人都在哭,李清风这个后世之人也不好不哭,同样跟着周围人哭上那么两嗓子。

  哪怕此时正是麦收的季节,所有的社员都还是自发的暂停下地收麦子,在村里或者公社举行了一场哀悼活动。

  麦收时节浪费了一天时间,自然是要补回来的,第二天下地,所有人的任务量都有所增加,必须在下雨之前将所有的麦子收割完毕。

  虽然李清风每天累的回来躺在炕上就想睡觉,但是这段时间正是关键时刻,李清风还是强打着精神收听广播。

  从十月七号开始,李清风从广播电台中听到了和以往不一样的内容,虽然很隐晦,但还是被一直关注的李清风听了出来。

  上层并没有立即向全国人民公布这一好消息,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种小道消息漫天风,从一篇扫除一切害人虫这篇文章刊登后,基本上对这件事已经盖棺定论,只是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罢了。

  有些地方已经自发组织起了庆祝活动,就连李清风所在的偏远小县城都受到了影响,堂而皇之的在公社大街上进行了庆祝活动。

  等了小半个月后,官方这才将这则消息正式对外公布,提着收音机下地割麦子的李清风,也在第一时间得知这则消息。

第85章 时代精英的眼光

  这年头的人精力就是足,白天在地里干了一天活,晚上周拥军他们还要拉着李清风举着火把去公社参加庆祝活动,弄得只想睡觉的李清风苦不堪言。

  在回去的路上,不知疲倦的王为民拉住李清风的胳膊兴奋的问道:“哥,你说咱们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城了?”

  此时李清风的眼睛都抬不起来了,双脚跟灌了铅一样往前走,实在是没精神搭理这傻小子。

  见到李清风不回答,马文慧也凑了上来,推了推李清风的肩膀:“哎,王为民问你话呢,你怎么也不回答一下”

  “回答什么?还想着回城?想得美,回城以后有那么多岗位能安排咱们几百万知青?有那么多粮食能养活咱们?还是洗洗睡吧,等上面的政策再说吧”看着几人都等着自己的回答,李清风强打起精神说了这么一段话。

  李清风这话还真没说错,一个个的都想回城。

  问题是知青太多,几百上千万,这么多青年城市里哪有那么多岗位安置,谁能解决他们的口粮问题?只能先这么糊弄着,等待经济发展上去再考虑知青回城的问题。

  直到78年底震撼全国的西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这些知青们才开始陆陆续续回城。

  这次运动的导火索就是‘知青工作二十四条’,该决议肯定了自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强调指出今后任然要‘有计划的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

  这项决议还明确规定,今后兵团,农场知青一律按照国营企业职工对待,不再列入国家知青政策的照顾范围。

  简单来说,就是李清风这些插队的还有机会返城,但是那些农场或者兵团的,他们这些人就不再是知青了,而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农场(兵团)职工,以后就老实的在农场(兵团)待着吧,不要再想着返城的事了。

  隔壁的兵团还好,半兵半农,生活条件都还过得去,一年还有几个月的猫冬时间,他们虽然不满,但是也没有大规模的闹腾。

  但是西南的农场知青那日子可就比兵团惨多了,一年到头不停的干农活,生活条件艰苦,经常没有蔬菜,几个月没肉吃也是常有的事,就连住房问题都没办法解决,几十人,几百人挤在破烂的临时住房居住十分常见。

  将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边疆,现在连返城的机会都没有。

  当时这事闹得轰轰烈烈,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就连国外不少媒体都参与报道。

  随着消息的传出,各地知青闻风而动,知青返城大潮就此拉开序幕。

  李清风的话一出口,本来还高兴的众人脸色都拉了下来,没人再说话,闷着头的往前走。

  没人说话,正合李清风的心意,给他们泼一盆冷水浇浇心头的火热,这样自己也能安生两天,不用白天累死累活的干一天,晚上还被他们夹着去参加庆祝活动。

  果然和李清风预料的一样,后面的几天里,众人都是无精打采的,就连精力最旺盛的马文慧都没什么精神,好几次李清风喊她去抽烟她都不愿意去,每天回来就是往床上一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着众人死气沉沉的样子,李清风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看来自己这是对他们打击过头了。

  等秋收彻底结束,进入猫冬后,众人还是那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李清风觉得应该还是给他们一点希望,要不然的话知青小院每天都是死气沉沉的,李清风也觉得难受啊!

  只是在李清风还没开始给他们打鸡血时,一份家信打破了知青小院的平静。

  胡家宝的收到了一封家里的来信,神色兴奋的将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扬了扬手里的信件,激动的和众人说道:“我爸爸给我写信了,并且还给我寄来了一套复习资料,信上说高考很有可能在最近三年内恢复,让我提前做好准备”

  众人一听,连忙接过胡家宝爸爸寄过来的信查看,李清风也凑过去看了起来。

  胡父是个有远见的,不愧是老一辈的大学生,信上以高考停止的原因为切入点,仔细的分析了高考会在未来三年内恢复的可能性,写的很是深刻。

  只是一些问题的根源写的很是隐晦,不过这也怪不得胡父,毕竟刚刚经历过动乱,谁知道会不会有第二次?小心点总是没错的。

  看过信上的内容后,李清风在心里感慨,不管什么时代,社会上的精英份子都是不容小觑的存在,穿越的怎么了?如果没有上帝视角,那也就是个小卡拉米。

  等所有人都看过信以后,除了李清风外的众人面面相觑,毕竟已经过去十年了,众人不是很相信上面的内容。

  将手中的信纸放下,李清风抬头看向胡家宝,笑着问道:“胡叔叔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来着?”

  “魔都医学院”胡家宝一挺胸脯,骄傲的说道。

  李清风点了点头,魔都医学院是建国后首批的全国重点大学,后来改名为魔都医科大学,两千年的时候和复旦合并,成为了复旦的医学院。

  能从这样的学校里面毕业,哪怕是学医的,能有这样的远见也就不是一个什么奇怪的事情。

  看着众人怀疑的眼神,李清风将桌子上的信还给胡家宝,起身回屋里拿出了最新的几期报纸,摊在桌子上一一的给众人点了一些字眼。

  众人看的云里雾里的,没有明白李清风这是什么意思。

  李清风看着众人一头雾水的模样,笑着摇了摇头:“我说伱们一个个的脑子真是跟浆糊一样,我买的报纸你们平时都白看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向往往就藏在新闻的字里行间”

  对着他们一挥手,让众人全都把脑袋聚过来,李清风指着上面的标题耐心的给他们解释道:“看到这个字眼没,现在的报纸每隔上几天就会提到人才的重要性”

  “你们报纸上这篇论调的标题,发展需要人才,可人才是从哪来的?”

  “国家会慢慢步入正轨,步入正轨以后首先解决的是什么?那就是发展问题,想要发展,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是需要知识作为储备,知识从哪来的?这可不是能从肚子里带出来的东西”

  “人才的挖掘培养是需要层层选拔的,怎么选拔才能挖掘培养出来人才?这点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胡叔叔的那封信上面说的三年内恢复高考,还是很正确的”

  李清风一口气说完这么一长串话以后,端起放在火炕上的搪瓷缸子喝口水润润嗓子,随时等着众人的膜拜。

  胡家宝家里的来信,再加上李清风给大伙的讲述,一个个的眼中冒出了精光,其中以周拥军他们最为兴奋。

  老知青们下乡的时间最长,心里的希望早已在每天的农活中磨灭,现在突然听到高考会在三年内恢复,一个个激动的眼泪盈眶,不分男女的互相兴奋的拥抱。

  就连李清风都被激动的大姐姐赵海霞抱了一下,李清风只是错愕了一瞬,反应过来连忙趁着这个机会想和所有的女知青们来一场友谊的拥抱。

  抱胡家宝她们几个的时候很顺利,只是在马文慧这里吃了瘪,被马文慧恶狠狠的眼神给瞪了回来。

  就这样,知道高考可能恢复的众人,一个个又陷入了大内卷的学习时代,比当初为了民办教师岗位时的复习更为刻苦。

  课本上的知识对于李清风来说不算什么,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后世就学过的,可以称得上难度的就是语文和政治这两门课程。

  李清风这段时间全部用来突击学习语文和政治,时不时的还会向胡家宝请教一些政治上的问题。

  时间就这么在学习中临近年关,看着外面白茫茫的大雪,李清风收起课本,准备收拾东西回家过年。

  今年是李清风下乡的

  和李清风一起回家的还有胡家宝和王香兰这两个女知青,她们两个一个是魔都,一个是姑苏,这两个地方挨着,路上能互相之间有个伴。

  各自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拿着手里买好的车票,在站台上等着回家的列车。

  这边是始发站,车上的人不多,除了兵团的知青外,没什么别的乘客。

  知青的素质还是高的,没有出现霸占别人位置的情况发生,三人顺利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上。

  今天要出去吃饭,没有

第86章 一进门就看到常威在打来福

  “你说咱们同样都是知青,怎么兵团的人能比咱好这么多呢?”在火车上,看着探家的兵团知青手里提一大袋子往家拿的白面,王香兰脸上露出了羡慕的表情。

  兵团知青和插队知青还是很好区别的,人家兵团知青的待遇好,身上穿的都是部队里发下来的军大衣,插队知青穿的则是自己的衣服,两拨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清风扫了车上的兵团知青一眼,确实和王香兰说的一样,每个人都带了不少的粮食回家,这年头都这样,除非是真的下乡在那种吃不饱的地方,但凡是在东北这种不缺粮食的地方,只要是平时能吃饱饭,回家的时候都会带些粮食。

  没接王香兰的话,这事本来就是事实,兵团知青就是比插队知青的待遇好,这没得说。

  倒是胡家宝开始安慰起了王香兰:“你羡慕他们干嘛?你带回家的东西不是也不少吗?”

  这话倒是实话,王香兰一直在和赵海霞偷摸的做生意,手里还是有钱的,好几年没回家,好不容易回家一次那还不是要在当地大采购了一番,带些粮食什么的回家里去。

  黑省不缺粮,不缺肉的,花点钱能买不少的细粮,王香兰也是大包小包的上了火车,不比兵团知青们差多少。

  王香兰尴尬的笑了笑,不好意思的说道:“我那不是感叹一下吗”

  “东西带的多,咱们一路上都小心点,三人轮班睡觉,不要让别人给偷了”眼看着火车即将停靠,趁着现在没人的情况下,李清风小声的嘱咐二人注意防盗。

  这年头火车上丢东西太常见了,一个不注意自己的行李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她们俩又不跟自己一样有空间,万一丢了都没地哭去。

  有了李清风的提醒,俩姑娘连忙点头,赞同三人轮流睡的建议。

  等火车到站以后,一下子上了不少的乘客,三人对面的位置上也有了乘客,三人全是姑娘,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看袋子的形状,里面装的应该都是些山货之类的东西,看样子这三人应该也是回家的知青。

  互相之间做了自我介绍,这才知道对方三人全是河北那边的知青,来插队已经有三年了。

  现在是冬天,火车的车窗不能打开,车厢里的气味比较难闻,李清风懒得说话,但是没和对面三个姑娘闲扯,反倒是胡家宝她们俩和对方聊的有来有往的。

  列车行驶一段时间,即将进站后,烟瘾上来的李清风走到车厢连接处摸出自己的牡丹点上,刚点上烟,还没抽两口呢,就看到坐在自己对面的三个姑娘钻进了同一个厕所里。

  就在李清风好奇就那么一个小小的厕所,三个人怎么用时,后面又过来一男一女想要去拉厕所门。

  “唉,这些知青们真不容易,想要回个家都要靠着逃票才能回去”在连接处一起抽烟的一位中年烟友,看到了这幅情景后感慨的说了一句。

  (查票前锁厕所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锁的,现在才76年,现在火车查票不锁厕所)

  听到烟友这么一说,李清风这才反应过来,人家这不是上厕所,是在逃票啊。

  逃票在这年代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过年回家,还有人沿着铁路走回去的呢,都是因为没钱给闹的。

  青山大队虽然对知青区别对待,但是也算不错了,有些地方明摆着就是全村都在欺负知青,分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但是工分只给最低档,粮食只分最差的,这种事往上反应领导也不管,只能自认倒霉。

  有胡家宝她们俩人帮着占着座位,李清风也不担心会有人抢自己的位置,在车厢连接处陪着烟友们聊了会天,等乘务员查完票后,通知了一下厕所里面的人,这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三个姑娘从厕所里面出来,尴尬的冲着李清风他们三人笑了笑:“不好意思啊,让伱们见笑了,我们也没办法”

  胡家宝刚想开口安慰她们,李清风抢先一步开口:“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就是逃个票嘛,我也经常逃,要不是带着两个拖油瓶,我这趟回家也打算逃票”

首节 上一节 35/3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登天门,走蛟化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