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诸天了,谁还纯爱啊? 第383节
光让牛耕地,不让牛吃草,谁愿意给你干啊?
其实这一点,从陈东在繁花世界,就慢慢领略到了。
阿宝那种搞关系谈感情的做法,相当不靠谱。
而爷叔教给陈东的,就是谁给你干活,你就给谁钱,谁干的多拿钱多,谁干得少拿钱少,谁敢对付你,就想办法弄他。
当年爷叔在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想走歪门邪路搞陈东,全部被爷叔不着痕迹的送进去吃牢饭了。
就是因为这样,陈东才能诸事顺遂。
等他到了1988,纯粹意义上的在韩国白手起家,他才感觉到有爷叔这么个导师一样的人物,到底有多么省心。
现在当太子,也是一样的。
谁愿意跟着他打仗,谁愿意卖命,那赏赐有的是。
看看顾廷烨、盛长柏,小小年纪,就身居高位。
真以为他们本身有多出色啊?
李广、冯唐不出色吗?
照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景隆很出色吗?
打仗把把输,被朱棣打的找不着北,结果一个打开京师城门的功劳,直接让他被封为靖难之役第一功臣。
只要是跟人有关系的领域,站队往往比本身能力还要重要的多。
章衡、罗恺的文采都不输于盛长柏,照样得下去沉淀沉淀。
而盛长柏在解决了凤翔府的雪灾之后,已经给加了一个“兼御史大夫”的虚衔。
至于顾廷烨和陈六,正在加紧练兵,中层将领之中,陈东的义子们占据了相当的席位,剩下的则被顾偃开、英国公瓜分。
原本的那些武勋家族,大多数靠向陈东的,则招揽新军。
一部分原本禁军中的老油子加上一些招揽的良家子,交给他们统领,倒也没出什么大事。
三月新春,陈东的太子府组建完成。
朝堂之上,太子府官员齐聚,基本上都是年轻俊才。
年纪比较大的,应该是在最前方的五十四岁的苏洵。
此时他正躬身,向赵祯拱手。
赵祯旁边,胖太监正在宣读由陈东和韩琦商量过后的圣旨。
“原秘书省校书郎苏洵,才学兼备,品行高洁,特封为太子府詹事,掌太子府之庶务,以资辅佐太子。”
苏洵当即跪拜在地,谢恩不止。
而胖太监口中不停,继续宣读道:
“原舒州通判王安石,才略过人,政绩卓著,特封为太子府左庶子,负责东宫事宜。”
“原商州推官苏辙,才思敏捷,为人谦逊,特封为太子府右庶子,负责西宫事宜。”
“原凤翔府判官苏轼,才华横溢,诗文双绝,特封为太子府左谕德……”
每当他念出一个人的名字,便有对应的人跟着跪拜。
他们纷纷低着头,嘴角压也压不住。
这反倒引来别人的白眼,心中纷纷有话说:“装什么呢?”
这样的眼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陈东成为太子之后,当即提拔起来一堆年轻人才。
不过这次他所组建的太子府中人,反倒是老幼参半,年龄分布的极为均匀。
像苏轼、苏辙等人才二十来岁,王安石四十二,苏洵五十岁,可以说涵盖各年龄段。
至于陈东的那些义子,陈东并不直接任命他们为主官,而是将中层的职位悉数交给了他们。
从一开始,陈东就是按照后世办法,将他们当做吏来培养的,自然要让他们从做事开始,一步一步往上升。
宣旨结束后,太子府的重要职位悉数安排妥当。
赵祯挥了挥手,让胖太监退下,看向陈东说道:“太子为一国储君,当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重,这些贤能之士都是朕和相公们为你把过关的,以后有他们辅佐于你,希望你能虚心受教,广纳良言。”
陈东当即出列拱手道:“臣谨记。”
赵祯点了点头,眼中有一丝遗憾,道:
“国之大者,在于民心,愿太子能行仁政,得民心,则天下安矣。”
苏洵当即上前一步,带领太子府群臣说道:“臣等必将竭尽心力,辅佐太子,以安天下。”
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陈东强硬的塞进去很多年轻人,但是这些人都是有才华的。
赵祯亲自考校过其中的人,个个都是腹有沟壑或者才华横溢的。
即便是以诗文见长的苏轼,也有一番治国良策。
封赏完毕,赵祯便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后续议题。
有了这些新人,之后的朝会自然更加活跃,尤其是苏轼,在各种大事上,不断出列表达自己的看法。
使得苏洵和苏辙频频叹气。
散朝之后,苏轼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作诗只是他的爱好,辅国理政才是他的强项嘛。
然而等他离开紫宸殿回到太子府,却直接被苏洵和苏辙拉起来一顿教训。
苏洵唱白脸,苏辙唱红脸。
“人家海氏推荐歙州通判,你反对个什么劲儿?”
“哥,歙州本来就是海氏在掌握,你就算反对也没用,还凭白得罪人家,这真的不好。”
苏轼仰着脑袋道:“就是因为那是他们的地盘,我才要反对啊,这天下是官家和殿下的天下,他们凭什么把歙州当做禁脔,不许别人插手?”
苏洵沉着脸道:“你就不看看,除了你还有谁反对了?你知不知道,殿下的好友盛长柏,是海大人的姑爷?”
“那又有什么?这不更显得咱们太子府做事公平公正吗?”
苏洵气的发抖,苏辙连忙上前为父亲拍打后背。
这时,陈东却已经将送到他这里的奏折展开。
看了一会儿之后,在上面批了几个红字,交给王安石处理。
他抬头看向苏家父子,招招手道:“苏大人,你们说什么呢?过来说啊。”
苏洵带着俩儿子到了陈东跟前,便忙不迭的道歉。
陈东闻言笑道:“这有什么的?子瞻不以私废公,我看挺好的。”
苏辙顿时瞪大眼睛,有些不可置信。
而苏轼却笑了起来,道:“你看,殿下都说我做的对了!”
陈东让他们坐下后,聊了一会儿今日朝堂之上事情后,便露出了自己白森森的牙齿,说道:“子瞻啊,你能不能就咱们刚才聊的那些,即兴赋诗一首一首啊?”
苏轼恣意张扬的笑了笑,道:“这有何难?殿下稍候……”
苏轼且拿出随身卷子,在上面看了看前人所做的相关诗句,沉吟片刻后,便当场赋诗一首。
这首诗的水平,虽然不比水调歌头那般韵律自然,但其中内容丰富,更是带着将苏轼自己和陈东夸了一番。
直接将陈东比作伯乐,而他苏轼自然就是千里马。
诗中还顺带着损了损苏辙,把他说成不敢跟权臣正面硬钢的庸碌之人。
当然,没有指名道姓,但苏辙跟老哥这么熟悉,还能听不出来他在骂谁吗?
陈东听完,大笑着说道:“好!不愧是苏子瞻啊!处理完公务,请各位一起在太子府以此诗佐酒!”
眼看陈东高兴,苏辙也不好多说什么。
陈东搜集他们过来,自然也不是为了所谓的集卡。
像王安石、苏辙都是能做事的,而苏洵虽然也很有才华,可毕竟年纪大了,就做个调和这些各有性格的好好先生。
赵祯特意给了旨意,各地送上来的奏折,有一部分会送到陈东这边来。
上次两人大吵一架,赵祯心里当然生气。
可当他将顾偃开叫过去,确认了陈东真的亲自带人去辽国京城刺杀辽国皇帝后,就气消了……
不消也不行啊。
陈东能做到如此程度,他还能用人来形容吗?
刺客、状元、将军、巨贾、工匠……
他有脾气是应该的,没脾气才不正常!
所以两人也很快冰释前嫌。
陈东虽然自信非凡,但赵祯对他在其他方面也是没的说,该有的尊重他也不吝啬。
当然,叫爹就免了,陈东不可能诸天认爹去。
这天下午,陈东大摆宴席,招待太子府众人。
有三苏、王安石等人在,各种诗词如雨点般出世,因为文人相轻的缘故,加上陈东在旁边拱火。
一个下午,竟然整整出了八篇顶级诗词。
后世将其称之为齐王宴八篇,也有叫武帝宴八篇的。
其中有夸赞陈东豪取四州之地的,也有抒发志向的,陈东拍手叫好的同时,倒是放过了辛弃疾,亲自作了两首,可惜只是中规中矩,被后人直接无视了。
四月,由陈东主持,苏轼王安石辅助的太子府邸报新鲜出炉,随之一起推出的,还有陈东让义子们研究多年的印刷术。
京城一时之间,都洋溢在这种新鲜的事物之中。
陈东的文名也随之被学子们争相传颂。
不过陈东一朝权在手,他的动作又何止这些?
上一篇:影视:从奋斗开始,一路狂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