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重生神雕剧组,出演甄志丙

重生神雕剧组,出演甄志丙 第206节

  你小子,以后绝对能成气候。”陈道名沉默三秒,突然竖起大拇指。

  现场瞬间安静,能让陈老师主动夸人,堪比铁树开花!

  参观结束后,制片人侯客明偷偷向记者爆料:

  “为了这个布景,林导干过以下‘变态’事。

  1.让道具组连夜重做一面墙,原因是‘砖块风化痕迹不符合华北气候’;

  2.因为找不到1976年款的搪瓷盆,直接跑去唐山旧货市场蹲了三天;

  3.最离谱的是……”

  侯客明压低声音:“他为了测试‘废墟灰尘’的飘落效果,租了台风扇对着不同建筑结构吹了整整一周!”

  记者们:“……”

  此刻所有人达成共识:千万别让林宇拍科幻片,不然他真能造个太空站!

  回酒店的大巴上,主演们集体沉默。

  突然。

  “各位,我建议加签一份保险。”黄博突然一脸严肃的说道。

  “能……保精神损失费吗?”刘一菲弱弱举手说道。

  “我现在闭上眼睛全是裂缝天花板……”高媛媛捂胸口。

  “大家别怕!明天正式开拍会更震撼哦!”林宇快乐地从前排探头。

  全车人:“……”

  所有人都想着,现在跑路还来得及吗?

  当晚,各大娱乐版块集体暴走。

  《震惊!林宇耗资千万竟是为……》(配图九宫格废墟)

  《业内人哭诉:见过较真的,没见过这么较真的!》

  《陈道名罕见盛赞:这个导演了不得!》

  贴吧更是多条热帖:

  《林宇地震主题公园》

  《刘一菲叫颜丹辰妈》

  《黄博我想回家》

  此刻的冯晓钢拿着报纸一脸的愤怒。

  “这简直是是胡闹,哪个导演拍电影搭这么多实景的啊!”

第170章 反转,变脸是真的快

  当天,电影圈被一则新闻炸开了锅。

  《娱乐周刊》头版刊登了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

  一片几可乱真的地震废墟,断壁残垣间,倾斜的电线杆、扭曲的铁轨、半塌的砖房,甚至还有一辆被“砸扁“的老式公交车。

  照片下方一行醒目的标题:《林宇实景搭建唐山大地震现场,耗资千万还原历史伤痛》。

  “我的老天爷!这哪是布景?这简直就是把三十年前的唐山搬到现代来了!“

  《电影世界》的编辑老张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把报纸又拿远了些。

  报社里几个年轻记者立刻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听说林导找了当年地震的亲历者当顾问,连砖头瓦砾的堆放角度都要一模一样。“

  “可不是嘛,我表弟在剧组当场务,说林导连一扇窗户上的裂纹都要跟老照片对照。“

  “啧啧,这得花多少钱啊...“

  与此同时,在朝阳区一家高档咖啡厅里,冯晓钢正和几位电影投资人共进午餐。

  服务员小心翼翼地送来一叠当天的报纸,冯晓钢随手翻开,恰好看到那张震撼的布景照片。

  “呵,现在的年轻人,就知道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冯晓钢冷笑一声,把报纸往桌上一丢。

  “嚯!这布景够下本的啊!“对面的投资人王总好奇地拿起报纸,眼睛立刻瞪大了。

  “本末倒置!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故事!是表演!是导演的叙事能力!搭个破布景谁不会?花点钱就行了。“冯晓钢用他那标志性的沙哑嗓音说道,手指敲击着桌面。

  同桌的几位连连点头附和。

  “你们等着看吧,这片子肯定扑街。现在的年轻导演,基本功不扎实,就知道搞这些表面功夫吸引眼球。“冯晓钢越说越起劲。

  这番话很快通过几位投资人的口,传到了媒体耳中。

  《影视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冯晓钢炮轰林宇:导演不是搞基建的》的报道,立刻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听说没?冯导公开批评林宇了!“

  “这下有好戏看了,冯导那张嘴可是出了名的毒。“

  “不过说得也有道理,电影最重要的是导演功力...“

  舆论迅速分成两派。

  支持冯晓钢的多是些学院派和老一辈电影人。

  他们认为电影艺术的核心在于叙事和表演;而挺林宇的则以年轻影迷和新技术派为主,他们为这种极致的真实感欢呼。

  林宇本人却对这些争议置若罔闻,他正全身心投入在即将到来的电影拍摄中。

  “林导,冯晓钢导演的言论...“助理小王小心翼翼地递上一叠报纸。

  “不要关心这些外在的干扰,拍电影就要有个拍电影的样子,只要我们做好自己就行了。“林宇摆摆手,连头都没抬。

  小王叹了口气,知道导演根本没把外界的纷争放在心上。

  陈道名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对于林宇的印象又改观了很多。

  与此同时,冯晓钢的言论在媒体上持续发酵。

  他接受了《电影人》杂志的专访,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导演的核心竞争力是讲故事的能力。搭个豪华布景算什么本事?我家装修还花了两百万呢,难道我就是建筑大师了?“

  这番话被多家媒体转载,甚至登上了《北京晚报》的文娱版。

  一些原本对林宇布景赞叹不已的评论人开始转向,质疑这种“大制作“的必要性。

  《电影评论》刊登了一篇题为《警惕中国电影的形式主义倾向》的文章,虽然没有点名,但明显是针对林宇的做法。

  文章写道:“当电影人沉迷于外在形式的追求,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表达,中国电影将走向何方?“

  舆论的风向似乎开始转变。

  然而当天下午,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唐山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重磅新闻:《唐山将建国内首个地震主题公园》。

  文中提到:“...公园主体将由林宇导演为电影《唐山大地震》搭建的实景布景改造而成,既保留历史记忆,又将成为新的城市地标...“

  当天中午,唐山电视台的午间新闻播出了市长在布景现场的讲话。

  “林宇导演的这个创意非常了不起。电影拍摄完成后,这些精心搭建的场景不会拆除,而是会变成永久性的地震教育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

  消息一出,舆论瞬间反转。

  《北京青年报》迅速发表评论文章:《从“浪费“到“远见“,林宇给中国电影上了一课》。

  文章写道:“当某些人还在用老眼光质疑'搭布景有什么用'时,林宇已经跳出了传统思维,让电影制作不仅服务于艺术,更为城市发展和历史教育做出了贡献...“

  冯晓钢正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受《娱乐现场》的采访,助理突然慌张地递进来一份刚出的《唐市日报》。

  冯晓钢扫了一眼标题,脸色顿时变得铁青。

  “冯导,您对唐市将林宇的布景改造成主题公园有什么看法?“记者敏锐地察觉到异样,立刻追问道。

  “这个...创意是不错...但电影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成品...“冯晓钢强作镇定,他的声音明显比平时小了许多。

  这段采访在当晚播出后,立刻成为各大论坛的热议话题。

  天涯社区的影视版块里,一个题为《冯晓钢的脸肿了吗?》的帖子迅速登上热门。

  “哈哈哈,冯大炮这次栽了!“

  “林宇这招太高了,不仅拍了电影,还留下永久性建筑。“

  “冯导现在肯定后悔当初话说得太满...“

  更戏剧性的是,第二天出版的《娱乐周刊》封面用了冯晓钢看到新闻时瞬间变脸的照片。

  配上大标题:《从炮轰到沉默,冯晓钢遭遇职业生涯最尴尬时刻》。

  杂志内页详细梳理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采访了几位电影学者。

  “林宇的做法实际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制作模式,让短期投入产生长期价值,这对整个行业都有启发意义。“北京电影学院的周教授表示。

  曾经批评林宇“形式主义“的《电影评论》也悄悄撤下了官网上的那篇文章。

  换上了一篇题为《电影的社会责任与多重价值》的新评论。

  冯晓钢的工作室电话响个不停,但他拒绝所有采访请求。

  有记者蹲守在他常去的餐厅,拍到他独自一人低头快速吃饭的照片,与往日高谈阔论的形象判若两人。

  与此同时,一大早在唐山片场,林宇终于对这场风波做出了回应。

  当《中国电影报道》的记者问及他对冯晓钢言论的看法时。

  “冯导是我尊敬的前辈,他的批评让我反思了很多。不过电影可以有很多种拍法,重要的是最终能否打动观众。“他指了指身后的废墟场景。

  这番不卑不亢的回应赢得了媒体的一致好评。

  《南方周末》的文化版发表长文《新老导演的碰撞:中国电影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将这次事件上升到行业变革的高度进行讨论。

  然而此刻的林宇却是在片场进今天也是第一个镜头的拍摄。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系统的提示出现了。

首节 上一节 206/39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聊天群:从神象镇狱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