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之民国 第351节
“刘老板,无需在意这些,直接就在这里谈就可以了。其实我是政府官员,主管周围几个县的修路工作,我们现在水泥的钢筋都到齐了,就是还差大量的碎石子,听说刘老板口碑是这一带是最好的,所以政府打算由你来供应碎石子,我们会按照市场价格采购,一分都不会少。”董荷斌说直接的说出了目地。
刘庆健听到董荷斌说自己是政府官员,加上一脸和气,心中免不了升起丝丝好感。对中华帝国的崛起,打败了英法日,刘庆健心中心中十分自豪。当初西南军队在上海全歼日本的上海派遣军时,刘庆健还高兴了好几天,杀鸡宰羊和众多员工好好庆祝了一番。
现在得知政府需要来他这里购买碎石子,刘庆健心中顿时滋生一个想法,随后便开口道:“董先生,我刘庆健也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国家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别说是碎石子了,只要是国家需要,我都可以随时上战场,敢和任何敌人拼命。今后只要是修路用到的碎石子,都可以全部来我这里取,一分钱不要。不够的话,我可以再帮你们联系其他石场老板。”
“刘老板大义,董某佩服。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刘老板做生意也不容易,还要养活一大堆工人。碎石子照拿,钱照付。”
“不,这些钱我还是能拿得出来。能为国家做点事,是我的荣幸。”当初打败日本后,签下了那一张合约,刘庆健的心已经被兴奋装的满满的,那时候起,他就决定以后只要国家需要,叫他上战场,或者捐出所有家产都可以。如今只是要碎石子,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之后两人扯了很久,一个死活要送,一个硬是要给钱,最终刘庆健只收一半的钱,其他的坚决不要。
眼见对方如此坚定,董荷斌也只能接受这个提议。
中华大地上不乏像刘庆健这样的人,有些则是组织一些工人去帮忙。一些有名望点的,则是直接发起捐款,呼吁各界人士,捐款支援祖国的大建设。
陈绍的免费教育方案,让很多人再次被他的义举感动。在他们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的去回报国家的付出是他们应该做的,比起陈绍免费教育的举动,这些都是小节。
这段时间修路几乎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什么时候修路啊!”
“快了,听说快。”
“明天就要修路了。”
“还招人吗?”
“招,你没有看到那张大大的告示。”
这类的话天天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这是人们在茶余饭后时常议论的事。大概是由于太渴望了吧!稍有一点修路的消息便会引起一阵阵轩然大波。修路的好处不只是让某一个人,某一层阶级的人获利。这是对于全民而言的。以前的出门难,以前担心水果都坏了,以前进城赶集要绕一大段路。只要道路开始畅通,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一些马路之前都是一片狼藉,地上到处坑坑洼洼。污水填满了洼地,就像一个水坑,就算是骑着自行车在上面,裤脚都会浸湿一大片。晴天时,风刮起飞尘土四处飞,呛得人呼吸不过来。雨天一片泥泞,厚厚的泥土沾在鞋子上,几乎不能拔动,就是这样的一条土路,一些村庄不知用了它多少年。?
如今,这样的土路,已改了昔日的面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它已改头换面,泥泞,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路的两旁栽满了树木,期待它们有一天能绿树成荫,为行人带来一些凉爽。?
当然这离不开大量的劳苦大众来帮忙,各地有许多的很多村民看到由军人牵头来修路,都很自觉的来帮忙,当要付给他们工钱时,很多人都不愿意收。很多村民都明白,帮点忙不要紧,相比起政府为他们做的,这点忙根本不算什么。黑心的地主被抄家了,如今各家都有了自己的土地,村里的小学也在建造,以后就不用担心娃不识字,怕他们一辈子出不了头。如果没有现在的政府,或许他们还在过着以前浑浑噩噩的日子,有上顿没有下顿。他们不是知恩不报的人,只是出把子力气而已,都是穷苦农民出现,最不缺的就是力气。
虽然很多人都不要工钱,但工兵们并没有收回那些钱,在修好路后,这些钱都相继出现在他们的家里。看到坐着卡车远去的工兵,很多想把钱再拿回去的百姓,也只能无奈放弃。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四个月过去了,中华大地上,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整个中华开始爆发出他的力量,有了万众一心的百姓,加上后面庞大的水泥生产能力的支持,这个全国公路网建设计划,完全不需要五年来做。
陈绍粗略看了下几个月来大建设情况的报告,报告上给出的数据,陈绍很满意,道路事关国家大计,必须要执行好。陈绍也从这份报告中感受到一种温馨,这个民族很好,很亲切。这十几年艰辛的奋斗史,陈绍在这一刻完全忘却了以前的幸苦,因为这一切都值了。
从中陈绍也感觉到一种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就是力量。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百姓的积极参与,现在这份报告绝对不会如此完美。各种建造速度,完全超出了陈绍的预料,所有预定的工期基本上都缩短的三分之一,有甚者还缩短了一半。当中还出现许多人一天完工后直接跑掉,根本不要工钱。
看完报告后,陈绍在后面批示道:“每个来帮忙的百姓都要详细记录下来,并且负责三餐。对那些不要工钱的百姓也不要强求,吩咐各地区官员详细记录下来,以后有困难再给予帮助。”
对那些真心为国的百姓,陈绍也会拿出真心去对待他们。
随后陈绍又拿起一份报告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