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军阀 第526节
因为现在中华民国的财富已经不少了,尽管中华民国在陆地战争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空战方面更是没有国家敢与之抗衡,但是海军一直都是短板。
大海军计划出台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真正的全面战争爆发前,海军必须形成能够为商船护航的能力。
同时航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航道是可以持续剥削过往船只的。
中华民国现在连马六甲海峡都未控制,国际海运航道方面也是短板,不过因为之前协约国妥协时,在航道收费问题上也做出了让步,中华民国的船只经过这些航道时,只需要缴纳较低费用就可通过。
这一个条款现在已经履行了下去。
至于战后协约国各国是否遵守,那就看他们自觉了。如果不自觉的话,江渝不介意打爆他们的殖民地。
到时候看是谁亏了。
要知道英国佬除了每年从殖民地盘剥的那些税收之类以外,还有不少的资产,尽管很多资产卖给了中国,但英国手上的海外资产,比战前也仅仅下降了三分之一。
如今英国是世界老大,掌控的地盘、航道最多,也时刻被中华民国威胁着,所以英国显然不敢毁约。
至于美国,暂时中华民国还真拿美国没什么办法。两个国家离得太远了,就算是中华民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对付美国佬也不是那么顺手。
因此中华民国主要能对付的就是美国的外部市场,遏制美国通过外部市场,以限制美国的发展。
并且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科技水平,缩短与美国的距离限制,总有一天能把美国打爆。
……
战争已经快结束了,财团在全球的布局也抓紧进行。
首先就是集装箱港口的投资,甚至在美国都投资了集装箱港口,在欧洲也投资了很多集装箱港口。
协约国各国也都在建设自己的集装箱港口。
中国的集装箱运输设备出口非常火爆,这种能够极大的降低运输成本的集装箱运输方式,各国都看到了其中的好处。
当然,集装箱港口的出现,但各国的集装箱货船却是没有多少。
也没有集装箱设备的制造产业,集装箱设备基本上是从中国进口,中华民国牢牢占据集装箱设备第一出口国的地位。
其他国家要想在集装箱制造上取代中华民国的市场,除了再重新制定一个标准外没有其他办法。
但是协约国已经向中华民国妥协,集装箱的标准都是用中国制定的标准。
中国标准下的集装箱设备制造业已经有基础了,即可供应本国,又有出口,赚到的钱最多,制造经验也最丰富。
其他国家要想发展集装箱设备制造业,首先一个没什么市场,因为市场都被中华民国占领了。
欧美国家的工资水平,并不比中华民国来得低,加上他们工业制造技术不如中华民国,他们发展集装箱制造业,首先成本上比不过中华民国,现在中华民国独家卖设备,利润虽然和高,但是出现竞争对手后完全可以降价。
另外在质量上,也不可能比中华民国更高。
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立,关乎中华民国抢占国际市场。以及中华民国进口原材料的问题。
但集装箱运输体系出现后,国际贸易就更加容易了。
中华民国在国际贸易当中是占据很大优势的,这种优势比英国大得多,英国因为之前工业产品不愁销路,所以工业体系已经太落后了,英国算是过气了。
中华民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除了自身市场比较庞大之外,靠的就是庞大的海外市场。
相比美国来说,中华民国在技术上是有优势的。
工业规模上同样也有优势,尽管人均工业规模不如美国,但是美国的人均工业规模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自身需求,而是出口。
但出口就那么多,中华民国就算是自身人口是美国的五倍,也不可能让国际市场扩大五倍。
因此这个人均工业规模的差距,并不像是数据表面上那样大到离谱。
而在海运、航道收费上,相比美国都有一定优势。另外这个国际市场,主要就是欧洲、印度、澳大利亚、南美。
其中欧洲市场最大,在关税方面,英法显然不敢差别对待中华民国与美国。协约国妥协后,关税都是商量好的。
也就是说,中华民国的商品,可以大量出口到欧洲。
在种工业产品方面,中国可以自己生产。
而在利润比较低的产品方面,可以交由那些附属国来生产,从而降低成本,这样一来从附属国出口到欧洲,竞争力不就上去了?
因此国际贸易市场越大,中华民国攫取的利益就越多,在获得了大量利益的同时,会造成很大的贸易顺差,其他国家则形成贸易逆差。
欧洲国家和中华民国做生意亏钱了,自然不会太长久。
因此中华民国还要从英法等国手上购买原材料,也不一定要直接从欧洲购买,也可以从他们的海外原材料产地购买。
从而也就形成了,中华民国生产工业产品,而欧洲人生产原材料的格局,以平衡贸易收支,使贸易可以持久一些时间。
第040章:崩溃的白俄军
欧洲战场在这一年夏季又再次平静了下来,这只是短暂的平静,协约国正在加紧准备对德国兴登堡防线展开进攻。
德国也准备着死守兴登堡防线。
只要兴登堡防线一被攻破,战争基本上也就结束了。
此时的容克贵族们,并没有听江渝的忽悠而屠杀犹太人,他们只是没收了了犹太人的资产,双方矛盾还不是剧烈得不可调和。
如果容克贵族们要投降,只需要返还犹太人资产,并向罗斯柴尔德财团妥协就可以了。
这让江渝感觉甚是遗憾。
如果德国佬真的屠杀了犹太人的话,那么双方的矛盾就剧烈得不可调和了,到时候他不介意再把战争延长下去。
大海军计划出台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真正的全面战争爆发前,海军必须形成能够为商船护航的能力。
同时航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航道是可以持续剥削过往船只的。
中华民国现在连马六甲海峡都未控制,国际海运航道方面也是短板,不过因为之前协约国妥协时,在航道收费问题上也做出了让步,中华民国的船只经过这些航道时,只需要缴纳较低费用就可通过。
这一个条款现在已经履行了下去。
至于战后协约国各国是否遵守,那就看他们自觉了。如果不自觉的话,江渝不介意打爆他们的殖民地。
到时候看是谁亏了。
要知道英国佬除了每年从殖民地盘剥的那些税收之类以外,还有不少的资产,尽管很多资产卖给了中国,但英国手上的海外资产,比战前也仅仅下降了三分之一。
如今英国是世界老大,掌控的地盘、航道最多,也时刻被中华民国威胁着,所以英国显然不敢毁约。
至于美国,暂时中华民国还真拿美国没什么办法。两个国家离得太远了,就算是中华民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对付美国佬也不是那么顺手。
因此中华民国主要能对付的就是美国的外部市场,遏制美国通过外部市场,以限制美国的发展。
并且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科技水平,缩短与美国的距离限制,总有一天能把美国打爆。
……
战争已经快结束了,财团在全球的布局也抓紧进行。
首先就是集装箱港口的投资,甚至在美国都投资了集装箱港口,在欧洲也投资了很多集装箱港口。
协约国各国也都在建设自己的集装箱港口。
中国的集装箱运输设备出口非常火爆,这种能够极大的降低运输成本的集装箱运输方式,各国都看到了其中的好处。
当然,集装箱港口的出现,但各国的集装箱货船却是没有多少。
也没有集装箱设备的制造产业,集装箱设备基本上是从中国进口,中华民国牢牢占据集装箱设备第一出口国的地位。
其他国家要想在集装箱制造上取代中华民国的市场,除了再重新制定一个标准外没有其他办法。
但是协约国已经向中华民国妥协,集装箱的标准都是用中国制定的标准。
中国标准下的集装箱设备制造业已经有基础了,即可供应本国,又有出口,赚到的钱最多,制造经验也最丰富。
其他国家要想发展集装箱设备制造业,首先一个没什么市场,因为市场都被中华民国占领了。
欧美国家的工资水平,并不比中华民国来得低,加上他们工业制造技术不如中华民国,他们发展集装箱制造业,首先成本上比不过中华民国,现在中华民国独家卖设备,利润虽然和高,但是出现竞争对手后完全可以降价。
另外在质量上,也不可能比中华民国更高。
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立,关乎中华民国抢占国际市场。以及中华民国进口原材料的问题。
但集装箱运输体系出现后,国际贸易就更加容易了。
中华民国在国际贸易当中是占据很大优势的,这种优势比英国大得多,英国因为之前工业产品不愁销路,所以工业体系已经太落后了,英国算是过气了。
中华民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除了自身市场比较庞大之外,靠的就是庞大的海外市场。
相比美国来说,中华民国在技术上是有优势的。
工业规模上同样也有优势,尽管人均工业规模不如美国,但是美国的人均工业规模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自身需求,而是出口。
但出口就那么多,中华民国就算是自身人口是美国的五倍,也不可能让国际市场扩大五倍。
因此这个人均工业规模的差距,并不像是数据表面上那样大到离谱。
而在海运、航道收费上,相比美国都有一定优势。另外这个国际市场,主要就是欧洲、印度、澳大利亚、南美。
其中欧洲市场最大,在关税方面,英法显然不敢差别对待中华民国与美国。协约国妥协后,关税都是商量好的。
也就是说,中华民国的商品,可以大量出口到欧洲。
在种工业产品方面,中国可以自己生产。
而在利润比较低的产品方面,可以交由那些附属国来生产,从而降低成本,这样一来从附属国出口到欧洲,竞争力不就上去了?
因此国际贸易市场越大,中华民国攫取的利益就越多,在获得了大量利益的同时,会造成很大的贸易顺差,其他国家则形成贸易逆差。
欧洲国家和中华民国做生意亏钱了,自然不会太长久。
因此中华民国还要从英法等国手上购买原材料,也不一定要直接从欧洲购买,也可以从他们的海外原材料产地购买。
从而也就形成了,中华民国生产工业产品,而欧洲人生产原材料的格局,以平衡贸易收支,使贸易可以持久一些时间。
第040章:崩溃的白俄军
欧洲战场在这一年夏季又再次平静了下来,这只是短暂的平静,协约国正在加紧准备对德国兴登堡防线展开进攻。
德国也准备着死守兴登堡防线。
只要兴登堡防线一被攻破,战争基本上也就结束了。
此时的容克贵族们,并没有听江渝的忽悠而屠杀犹太人,他们只是没收了了犹太人的资产,双方矛盾还不是剧烈得不可调和。
如果容克贵族们要投降,只需要返还犹太人资产,并向罗斯柴尔德财团妥协就可以了。
这让江渝感觉甚是遗憾。
如果德国佬真的屠杀了犹太人的话,那么双方的矛盾就剧烈得不可调和了,到时候他不介意再把战争延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