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耽美小说 > 平南王府凭男记

平南王府凭男记 第122节

  可怜这个大顺朝的人,更没人知道“绿野仙踪”这四个字了。

  进了山庄才发现,这山庄很小,只有三户人家在这里照顾田地,负责耕作和照顾这里。

  但是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山庄就是个“面”字形,外面是四个四合院拉长了组成。

  中间一个“目”是四进的四合院,周围亭台楼阁回廊连接,精致小巧,透着江南水乡的婉约与娴静。

  后面那是一排的仓库,没有花园子,因为旁边就是绿叶湖,还要什么花园子啊?

  旁边的东门那里,正好是有上千株的紫藤花搭建起来的花环回廊,连着山庄的外面,跟绿叶湖的湖边。

  这湖边竟然都大手笔的铺了鹅卵石的小路,周围的杂草更是控制在一定的高度,免得淹没了小路。

  周围还有一些搭建的人工鸟窝,这附近种了一圈儿的水曲柳,各个高大挺拔,上头的小鸟窝儿无数,各种叽叽喳喳。

  又有一些避雨的棚子和歇脚的凉亭,加上此地虽然离府城近,却偏僻,很少有人来。

  孙应嘉第一次带着外人来,还是这么多年轻人,守在这里的三户人家,都惊诧不已。

  “老爷,这些人是?”来人是个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只是走路踮脚,身后跟着的媳妇儿倒是个好的,长相算是眉清目秀的半老徐娘了,偏偏腰间插了一把砍柴的大刀。

  另外一对老夫妻俩,也是长得粗大,说话声如洪钟。

  最后一对是年轻的夫妻俩,只是男的脸上破了相,女的倒是健健康康,很有一点子书生气。

  这三户人家都有孩子,还都是儿女亲家。

  有三个不大的孩子,只有六七岁,满地跑的年纪。

  看到外人还挺好奇,一点都不害怕,趴在那里看热闹。

  喜枫等女孩子一下了车,就看到了几个孩子,各个都给点心掏出来,送给孩子们吃。

  “这些都是我的徒孙。”孙应嘉难得不板着脸:“来这里看看。”

  “恭喜老爷了。”庄子里的人纷纷行礼,虽然不甚整齐,却带着那么一股子豪迈的作风。

  赵仁河眼睛滴熘熘的转了好几圈!

  将人跟马车都迎了进来,众人纷纷自我介绍。

  那对老夫妻,一个叫樵伯,妻子就叫乔大娘。

  中年踮脚的汉子就自我介绍叫“瘸子”,没报姓名,妻子自称“花大姐”。

  也不知道姓氏。

  年轻的破了相的汉子叫“马大刀”,女的叫“书娘”。

  “师爷爷,这里你买下了吗?”赵仁河看了一圈儿,发现这里人迹罕至。

  “当然,我毕生的积蓄,买了这里。”孙应嘉远眺:“准备养老用的地方。”

  “您养老有我舅舅在,不用来这里,一个人怪孤独的,他不养你老,还有我们呢,还有您闺女,您孙子外孙子外孙女儿呢,这么多人,哪个都比他强!”赵仁河知道,孙应嘉掐半个眼珠子都看不上自己那粗狂的舅舅,实在是舅舅走了狗屎运啊,娶了个好媳妇儿。

  且因为自己的母亲就是与人为妾的,让舅舅从心里对妾室就反感的很,所以别看成亲这么多年了,舅舅真的对舅妈一心一意。

  在外面喝花酒可以,从来不过夜。

  有手下给送礼物,旁的都可以,哪怕是一条咸鱼,他也不嫌弃。

  但是女人不行,什么“做个铺床叠被、暖被窝的贴身丫鬟”之类的事情,万万不可。

  为此,舅舅没少给那些送女人的手下脸色看。

  时间长了,他们就都知道了,舅舅的脾气,后来知道了母亲的事情,更是明白了舅舅的禁忌和逆鳞在哪儿。

  何况舅舅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

  但是该说的话,一定要说出来,赵仁河最讨厌那种说话说一半,留一半的人。

  让人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都是傻瓜。

  “就是,一个人住在这里有什么意思?不如很多人住在这里的好。”

  “是啊,这湖里头有鱼么?”

  “也可以放养一些螃蟹。”

  “那边看到有虾来着!”

  于是话题成功歪楼,这帮人平时都有个午休、午觉的,偏偏这会子都高兴的很,也没人想去休息睡觉了,往日里男孩子女孩子都一起上课,也就是在“外人”面前装装样子,平时在田家人跟前都是男女在一起上课学习的,田家人本是普通百姓,没有那些富贵人家的瞎讲究,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奇怪的是,这里的人们也当平常,他们一伙人入住之后,就趁着天光正好的时候,跑去湖边玩耍了。

  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加上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笑声里都带着一股子青春飞扬的意思。

  孙应嘉也心情大好,看着一群少年少女们在他眼前肆意的奔跑,放声长啸,一股子勃勃生机,油然而生。

  中午就在湖边的一处二层的轩亭里用了,男孩儿坐在左边,女孩子们坐在右边,吃的其实并不太好,就是干净的白米饭,咸鱼茄子煲,这个菜简单啊,搭配的凉拌菜,拌的还是野菜。

  但是心情好啊!

  吃什么都香,吃完了也没人去休息,都坐在亭子里纳凉消食,孙应嘉就问了他们各自的君子六艺到底要学什么?

  “乐器好歹选一个,总不至于日后遇到什么场合,自己什么都不懂。”孙应嘉看着这群孩子们:“一般都选择笛子,箫这样便于携带的乐器,七弦琴之类的少见,不方便拿,或者箜篌。”

  乐器不分男女演奏。

  “一般的乐器算什么?我们需要开拓创新。”赵仁河在一边闭着眼睛晃荡着脚丫子:“要有个奇怪的,偏门的乐器,谁想跟你斗乐,先把乐器搞出来再说!”

  “你这是什么思路?”孙应嘉都愣住了:“奇怪的乐器,能有多奇怪?我知道北方关外民族有那个兽皮鼓,不过好像是宗教乐器,祭神用的吧?或者那个云南那边的葫芦丝?巴乌?”

  “那都是能在这里找到的,找不到的才是真的稀奇乐器,西洋乐器就不错,你们知道的吧?”

  “知道,那些红眉毛绿眼睛的人的国家,能有什么好乐器?”孙应嘉瘪嘴:“朝廷在广州城、舟山以及福建、青岛那边开阜,虽然有十三个港口,分别让十三行掌管贸易,但是也就那样,外洋来的玩意儿,还不如国内的好,也就一些小座钟啊,玻璃制品好一些,其他的也没见什么昂贵的货色,那蕾丝啊,不如丝绸柔软,也就那些蔷薇水、玫瑰露好一些,但是那里的女人们看着有伤风化不说,喷了那什么香水一股子冲鼻子的味道,不喷香水的时候,各个都有一股子体臭的味道。”

  “您……怎么知道的?”赵仁河张大了嘴巴:“听说他们那里不洗澡,就连国王跟王后都满身的虱子,一生就洗三次澡,第一次出生的时候,第二次结婚的时候,第三次死亡的时候。”

  “那得多脏啊?”众人纷纷嫌弃的要命。

  尤其是侯大宝:“我们在人牙子那里,也是一个月洗一次澡,衣服虽然不好,但也都是干干净净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在有人来要买人的时候,看好我们。”

  他在讨饭当乞丐的时候,一年还要洗几次澡呢。

  “是,他们那里也没什么好东西,但是他们那里的人……都很聪明。”赵仁河并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年代,但是看一些海外来的东西,应该是十六七世纪左右,但是具体是什么时间段,他确定不了。

  也就无法描述出来,只能自己憋着。

  “我以前去过那边,在那里住了二年,那些西洋人漂洋过海的来了中原,也不知道图的什么,一群男男女女,就没有什么气质。”孙应嘉道:“而且他们不管男女都爱喝酒。”

  “何止,他们干什么都能喝一杯。”赵仁河本想告诉他们西方人所图的是什么,但是又无法确定现在西方那边是个什么情况?

  想当年他上大学那会儿,为了点学分,还兼修了西方史!

  没事儿的时候,就爱看中西方历史对照……。

  一看近代史就来气,一看古代史就高兴。

  赵仁河也才知道,穿越前辈还挺有见地,开了十三个涉外的港口,沿海基本上都有进出口的地方,只是明朝时期让出去的濠境一直没有收回来。

  那里也成了那些远航船只停靠最多的地方,只可惜,地方太少,那里又有葡萄牙人盘踞,所以只能补充一下给养,而不敢停靠太久,还是要十三个涉外港口的其中之一停靠,去了别的港口会被当地的水军扣押。

  以海盗登陆对待。

  到时候,不论是人,还是他们带来的货物,都将损失的一干二净。

  “好了,不要说这些没用的了,我们去划船,垂钓,带了钓竿过来的,另外那边有个露天的浴场,女孩子们可以去泡个澡,放心,都是干净的,周围有人守着,不会有谁来偷看。”孙应嘉这么说了,女孩子们还忍得住?

  一个个立刻拿了自己的衣服,过去一看,发现书娘子在,还有那位花大姐和乔大娘,已经拉了帷幔,而且那里本身就够僻静的了,四周都是高大的桩子,撑着帷幔,外面最高处又有花大姐在那里站着观望。

  男孩子们则是没有下水的意思,他们在钓鱼。

  顺便有两个一直在关注那边女孩子们的动静,万一有什么的,大家也好跑过去帮忙。

  倒是赵仁河,看到这湖水,跟孙应嘉建议:“以后没事儿来学个游泳吧!带着我表弟他们。”

  “可以。”孙应嘉一口就答应了。

  ?本文双洁!主受,谢谢。

  

  

第187章 乐器行一日游

  他们实实在在的玩了一天,下午因为赶不回去了,就只好在此地住了一夜,幸好赵仁河怕时间不凑巧,将休沐日凑到了一起。

  加上府学的休沐日是每个月三日,就是为了方便某些学子来回家里的,毕竟到了他们这个秀才的功名上,有不少人都成家了。

  为了方便,有走读的,也有在书院里住宿的,赵仁河虽然年纪幼小,但是他走读,每日车接车送,加上出身,众人都不太敢惹他。

  他自己也跟众人和平相处。

  加上其他人也在书院里,这帮人形成一个小团体,在新生里还挺有名气,另有赵氏族人,以及赵仁河的两个哥哥也在书院里读书,但是赵仁河跟他的小伙伴们可都是上舍的廪生。

  也就是所谓的“尖子班”,最好的先生,最好的宿舍,都是他们的,待遇好啊。

  其次是监生,前面提过,监生其实就是花钱进来的有钱有势的人,他们不一定会认真读书,但是绝对会有机会读书。

  因为童子试关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径入仕呢?

  其实,应试者老是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

  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

  这个制度始于明代中叶,一直行至今。

  “纳粟入监”就是花银子捐一个监生,取得乡试入场资格(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因为一考试就露馅儿啦)。

  这个途径,往往被看轻,花钱买到的“监生”是很不受读书人待见的。

  但也总有意外:明代罗圭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

  这样的人不是有钱就是有权,当然要住的好,吃得好,睡得好了。

  但是一般都是来混日子的,没几个真心读书。

  主要是跟这里的学生们打好关系,不少人都是奔着结交关系网来的。

  再其次就是普通的生员,考试普普通通,学问勉勉强强,就赵仁河两个嫡兄那样的,能考就考,考不过就混日子。

  再往下就是增生了,然后是附生,前面都有介绍。

首节 上一节 122/4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黑科技进修手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