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 第293节
在他上辈子,豆子饭可比纯的大米饭贵多了。
食用芸豆那可是十好几块钱一斤,大米最多三五块。
李钊是无所谓了,他什么都吃得下,俩人在这里用了一顿餐饭,又看了看这里的人们。
其实他们在京城生活,还是在内城,但是并不奢华,他们的饭菜都是王府那边统一采买,但是需要自己人做熟了吃,说是照顾院子里的女孩子们,实际上就是看着点她们不许出去,生进死出。
每个月都有银子可以拿,他们也没什么花销,听说都攒了起来,有孩子的给自己孩子将来成家立业用,没孩子的留着银子将来死了,发丧用。
想的非常明白。
不过赵仁河还是建议他们没事的时候,可以轮流出去走走看看:“喝喝茶,听听戏,看看杂耍什么的,放松一下,都这样了,这辈子过的就图个开心。”
听了这话,众人所有所思了一会儿,才有人点头:“多谢平南王,小的们知道了。”
果然,他们后来轮流出去放松休闲,觉得日子多彩了许多。
而回到王府里之后,李钊小心翼翼的观察了赵仁河三天,发现赵仁河没心没肺的很,根本没有怕他什么的,人家开始找人,并且霸占了他书房一角,开始画设计图了,他要给成康帝在小汤山建造的行宫,设计图赵仁河亲自上手。
李钊每日跟王旭,还有他回来的大表哥,温侯爷的嫡长子,温小侯爷商议事情,偶尔出门去。
赵仁河则是在书房里画图画的不亦说乎。
成康帝呢,他更绝!
在大封后宫之后,正月二十八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后宫群体,乘坐銮驾,摆开仪仗,去了皇陵。
大肆祭拜了大行皇后,后宫所有女子,给大行皇后行了大礼,所有出嫁的和未出嫁的公主,全都来了。
甚至包括郡王皇子在内。
李钊也来了,只是他全程都跪在一边,给大行皇后上香,念祭文,焚烧祭奠。
因为除了他自己,只有成康帝有这个资格。
就算是别人代替他们祭奠,也是要低一等。
这就是元后的待遇。
大祭延续了两日才结束,隆重异常,成康帝甚至亲自上香,祭酒,他所有的女人都憋气的给大行皇后大礼参拜,尤其是领头的贵妃娘娘,脸上悲戚的表情都差点没维持不住。
手帕子都碎了不知道多少条。
但是不得不忍着,不得不低下头。
虽然李钊看的很解气,但是一想到,自己母后是死的,这群女人是活的,他就高兴不起来。
成康帝新年开笔之后,第一道旨意,是赏赐承恩候府,即温侯府,还是大赏的那种,并且提了温侯府二爷跟三爷的官职,将俩人调进京来,可以一家子团圆。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一个即将重用,或者是看重昭亲王的信号,以至于,很多人都闻风而动,他们全堵在了昭亲王府门口!
为了赢得攀龙附凤的机会,连昭亲王的冷脸都不怕了。
不止是一个人来的,有的人是带着金银财宝,有的人是直接架着香车,香车里头有美女,香车后头俩箱子,里头都是金银锞子。
王府大门不敢堵,王府侧门进进出出也堵不上,他们全堵在了偏门和角门那里,害得一大早上,有角门被堵住了,管事的举着从平南王那里得到的大声公,对着外面黑压压的人群嗷嗷叫:“都让开点,这个角门是走夜香车的!”
?
第371章 蠢蠢欲动
一大早上赵仁河就听到了这个可乐的故事,笑的前仰后合,幸好当时没有在吃早膳。
李钊皱眉:“都撵走,谁再在王府的任何门前求见,一律按照刺客刺杀未遂对待。”
“别呀!”赵仁河赶紧拦着:“你这样不行,我们总不能当孤家寡人吧?”
“嗯?”
“挑选几个合适的,我们也拉拢一下,让人知道你也是礼贤下士之人;再多挑一些头大的,坑一把,让人知道,我们不是什么人都收!”赵仁河咬着笔杆子想了想:“给你送美女的不要,给钱就收着,反正也没答应他们什么事儿,再让人出去多看着点,我们王府中人不要参与任何事情,不要让人打着王府的牌子,做什么坏事,一旦发现,立刻报官!”
“那他们还凭什么要攀附与我?”李钊都被赵仁河这个决定震惊了好么。
人家为什么要攀龙附凤?
不就是为了有一个可以遮阴纳凉的大树依靠吗?
你这都不给人家,人家凭什么要跟在你屁股后头呐喊助威啊?
就算是庆郡王当年,纳了七房小妾,那也是人家带财进府,他给人充当挡箭牌,跟一些个官员打了招唿的,不然你当那七家盐商的私盐,能那么顺利的卖遍全天下啊?
层层叠叠的关卡就能卡的你赔掉内裤啊!
但是如果层层叠叠的关卡都不收税的话,那就是肥的流油的买卖了。
“那我不管,他们自己乐意,又不是我强迫他们的?”赵仁河耍起无赖嘴脸:“不管是奔你来的还是奔我来的,都这么处理,时间长了,才能看到真正一心投靠我们的人都是谁,那些过度浮华的人家不要,想要沾光的更不要,朝秦暮楚的不要,最后大浪淘沙,剩下的金子才是我们需要的!”
“都随你。”李钊被他忽悠的有点晕,干脆让赵仁河处理外面那些人,他自己还是去办自己的事情吧。
赵仁河这一招一开始的确是引起了轰动,但是随后他收钱不办事的事情也曝光了出来,而他在第一时间将收到的所有钱,都以昭亲王李钊的名义,捐献给了养济院!
此时已经过了二月二,吃完了猪头肉,赵仁河写信给老娘,说他暂时回不去,请老娘跟儿子好好在家里,该上学的上学,想出去游玩就出去游玩。
而老娘的回信也很有意思。
赵仁河看了才知道,过年的时候,老娘没在家,带着他儿子去了舅舅家过年,正月里还回了海家村。
另外,小伙伴们也都在忙。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赵仁河看了也就放心了。
然后他就开始招募人手,甚至亲自去了小汤山,勘察地形。
小汤山曾是燕山平原地区唯一有天然温泉的地区,有九处天然温泉出露于大、小汤山山麓,最高泉水温度五十二度。
但是如今小汤山还没有那样,只是山上淅淅沥沥的植被,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看着就更凄惨了。
周围的村庄也不富裕,连个像样的镇子都没有。
赵仁河已经买下了这里,几个村子都已经开始准备好搬家的事情,他们搬去的是一个镇子,几个村子捏在一起,成为了汤山镇。
镇子上的房子也需要盖,这些村民们的土地很少,除了种地就是出门去打工,索性这里离京城近,他们打工也能勉强煳口。
但是赵仁河一来他们就开心了,这里不论是盖房子还是扣大棚,哪儿都需要人手,而且赵仁河有钱啊!
他就给开高工资,一人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工钱,让这些村民们连地都不种了,让家里老弱妇孺去种就行,反正也不多。
而青壮男子则去平南王那里上工,一个月一两银子呢!
且提供吃食,就是住宿没办法了,现在新定的汤山镇,还没什么人。
又有东北来的那一伙施工队,被打散,老人带新人,让他们知道怎么干活,领头的人轻车熟路的跟平南王讨论图纸的问题。
按照赵仁河的要求:“我们盖的房子,不能跟现在的宫殿啊,豪宅一样。”
“为何如此说?”作为一个盖房子盖熟手了的人,包工头有着非同一般的胆量,以及旺盛的好奇心。
这个三十而立的汉子,就叫包工头,以前叫包老大,后来赵仁河老这么喊人,他就干脆改名叫包工头了。
这人没什么文化,但是勉强认识字,从十二岁开始就跟着人四处打工盖房子,二十二岁的时候被赵仁河发现,成了包工队的头儿,后来就成了包工头。
因为头脑灵活,很快就学会了看图纸这个功能,很是佩服赵仁河的各种设计理念,在东北的时候,这个队伍就是拿赵府练手的,还有就是跟当地的施工队伍偷偷地学了点实践知识。
后来就自己独立了起来,温泉山庄就是他们盖起来的,包括大棚在内。
又跟着去南边,将平南王府改造了一番,现在平南王府也有下水道了……现在他们从南边过来,继续给皇帝盖行宫。
“现在这样的宫殿什么的,万岁爷在宫里头都看够了,我们要盖得行宫,必须要异于传统宫殿,但是还要保证配得上万岁爷的身份。”赵仁河指着他根据记忆,画出来的图纸:“所以我们要盖的新颖别致又舒服才行。”
这张图纸,是他根据前世记忆画出来的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图纸。
这个酒店当年在他们那个市是非常出名的,因为那是全市唯一一个五星级的酒店,连城大酒店。
里头走廊里铺设的地毯都是厚的,他有一次因为去接一个同学,在那里住过一晚,五星级的酒店不仅有非常好的设施,还有非常浓郁的文化底蕴。
他们酒店的设计图就在“陈列室”里摆放着,说是陈列室,其实就跟个微型博物馆似的,设计的跟凯撒皇宫似的,到处都是精致的雕塑,精美的鲜花,还都是真的鲜花,不是假花。
金碧辉煌,绝对的金碧辉煌!
他就是要让这里成为一个奢华的地方,因为他还要开发小汤山别墅区呢,盖一圈儿豪华别院,卖高价,没有一万两黄金休想买到手。
所以他要好好地抱住成康帝的大腿,这个皇帝虽然不地道,但是他们现在得罪不起人家,还得讨好了他,他对朝政上的事情,可能帮不上李钊,但是在讨好人上,金钱上面的绝对能帮他摆平一切。
为了自己的男人,赵仁河也是拼了!
顾不得隐藏什么,他现在就是玩了命的在帮李钊讨好成康帝。
这一点,从时不时地他就亲自带着点东西入宫觐见成康帝,跟他汇报一下行宫进度,奉上有趣的小东西,然后跟着侃侃大山来看,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起码成康帝对李钊越来越好。
虽然这种“好”很流于表面。
他让李钊接管了三千皇陵的守卫军!
“这是什么意思?”赵仁河听了之后,风一般的跑回了昭亲王府,当然,理由是他回昭亲王府拿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要用在行宫里的东西。
“看似荣宠而已。”李钊倒是波澜不惊:“无非是看我有没有那个争夺龙椅的心。”
“这要怎么看?三千皇陵守卫军?”赵仁河其实更想说,这个能干什么?
皇陵的守卫军,说白了屁事儿没有。
皇陵打扫卫生有做粗活的太监们,细致的洗衣做饭之类的有宫娥们,谁没事会跑去那里搞破坏?
守卫军说是守卫军,其实跟老百姓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守卫军的家属就住在皇陵附近,他们在周边劳作,不管干什么都是不需要交税的,而且物产越是丰富,越能得到上面的青睐,因为那代表着老祖宗们的庇佑。
如果能增产个什么的,甚至皇家会给他们奖励,在古代这帮人叫守卫军,在现代有个神秘的称唿:守陵人!
据说干陵下头的契家庄,就是当年契苾何力家族守护干陵的一支族人。
祖辈以看守干陵为己任,更朝换代多年仍坚守不弃。
民风朴实剽悍,蒙元入侵时,干州民众为护干陵不失,乡里汇集两千民夫于土城同蒙元大军周旋近一年,广元新闻,杀敌万余。
蒙元兵力不继,随城下盟誓不取干陵杯土,只求过境。
此后干州民声大震,朝代更迭,更替战乱时均未波及干州。
但是历朝历代,唯有这么一个守陵家族,流传千古,大顺朝的皇陵守卫军可不是契苾家族。
说是“军”,更像是民兵。
三千人听着挺多的,实际上能打仗的最多一半,剩下的另一半,不是上了年纪的就是十四五的半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