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小夫郎 第250节
第三次见到岑啸,白子怡依旧没有机会同对方说话,他被娘赶走了,忐忑地回家等着消息。
在家等着,等来了一个好消息,岑啸未曾婚配,家世清白。
只是不知道岑家人是怎么想的,结亲不是两个人的事,事关两个家族,岑家是府城的大族,而自己是个哥儿,还是个父亲早逝的哥儿,大户人家结亲不喜欢找他这样的。
很快,岑家长辈在得知岑啸有了意中人后,第一时间赶赴昌平县,到白家见了白姚氏一面,商定两个孩子的事。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自己这边的定亲的事有了眉目,京城也传回了消息说哥哥通过会试,且在殿试中表现很好,属二甲进士。
二甲进士是什么意思,白子怡似懂非懂,他对殿试的认知和京城的普通老百姓一样分两种,一种是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种就是进士。
反正哥哥考中了进士,是家里的大喜事。
这一回,白子怡看到娘红着眼睛回屋,他知道娘是回去告诉爹这个好消息。
然后,他们母子两人回村,村里人已经知道了哥哥考中进士,他们开了祠堂要告诉祖宗们,因为哥哥不在,他和娘第一次代替哥哥走进了白家的祠堂。
哥哥中了进士,他同岑啸的亲事中,岑家最后几个反对的声音消失,他们交换了庚帖和信物,约定两年后,他十八岁的那个秋天成婚。
距离成亲还有两年,哥哥选择留京城做官,娘在处理好了自己的亲事后,决定带着他前往京城,只是这时候已经到了冬天,不能出发前往京城,他们就打算明年开春了再走。
谁曾想年前,他们收到了哥哥的信,信中说哥夫郎有了身孕,娘再一次高兴地红着眼进屋。
开春后,娘立马带着自己去往京城。
刚到京城,他们就遇到了惊心动魄的事,六皇子遇刺。
哥哥和商队的人一起从刺客的刀剑之下救了受伤的六皇子,这些曾经在他看来远得不得了的事,发生在了他身边。
刚到京城,白子怡就经历了这么大的阵仗,进京之后大家都窝在家里尽量不出门,过了一个月,京城才渐渐恢复平静。
在京城戒严时,白子怡跟着娘在家里一心一意照顾哥夫郎和备嫁,同时,跟着邱嬷嬷学规矩,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倒是让他没有过多的心思去想外面发生的事。
等到哥夫郎快要生产时,遇上了当今圣上的六十大寿,哥哥忙到每天深夜才能回家。
哥夫郎生产那天京城出了大乱子,他们家因为哥夫郎生产不知道外面的事,是后来听邻居们说的,当他们知道的时候,京城已经基本平静了下来。
再后来两年,京城没有再发生动乱,哥哥的品级一升再升,经历六品的工部员外郎,在他出嫁的时候已经是五品的工部郎中。
哥夫郎生的小侄子晓晓一点点长大,可爱聪慧的晓晓抓住了白子怡的心,到了他出嫁时,他最不舍的人就是这个小侄子。
白子怡还记得哥夫郎开玩笑说,如果舍不得晓晓,就让岑啸把生意做到京城来,这样他们就能在京城又见面了。
这句话被白子怡记在了心里,等嫁给了岑啸后没多久,他就找到了机会同岑啸提上京。
岑家做香料生意,岑啸是家中幼子,他哥哥在家族中的任务是守住原汉省祖业,岑啸作为小儿子身上没有必须要做的任务。
纠结一番后,岑啸为了讨夫郎欢心,真的找族中借了一笔钱,再加上他前些年攒的私房钱,带着夫郎跑去了京城。
如果在京城没有人脉,岑啸一个外来的年轻人想要做买卖肯定会受挫,但是有白志文在他好歹算是京中有人,他自己也有能耐,真的在京城的夹缝中扎了根,找到了买家。
因为白子怡在跟着邱嬷嬷学规矩期间喜欢上了研究糕点,岑啸觉得白子怡做的糕点同京城现有的不一样,味道还特别好,就支持白子怡开了一家糕点铺子。
万事开头难,为了给夫郎更好的生活,遇到困难岑啸咬牙坚持。
随着白志文的品级一步步上升,岑啸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香料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夫夫的糕点铺子也成为了京城的一个特色。
白子怡到京城安顿下来之后很快就有了身孕,那时候黎明瑾那边的晓晓已经可以脱手了,在征得了白志文、黎明瑾和岑啸的同意后,白姚氏暂时住到哥婿家中照顾儿子。
因为怀孕和生产都被照顾得很好,白子怡这一胎顺利生下来了一个哥儿,两年后他再度怀孕,生了一个儿子。
哥儿怀孕、生产不易,有了小哥儿和儿子,岑啸就不让白子怡再怀孕了。
到了晚年,白子怡回忆自己的一生,他非常满足,出嫁前,他有疼爱他的娘和哥哥、哥夫郎,出嫁后有爱护他的相公,年岁渐长后有孝顺懂事的孩子围绕在身边。
?作者闲话:感谢? ?)?*??对我的支持)
第424章 番外三:读书的好处
“恭喜!”
“恭喜解元公!”
“大喜事,大家都高兴高兴!”
“咱们上河村真是块风水宝地!”
“那可不是,咱们解元公是这些年从咱们上河村走出去的第三位举人老爷咯,一个个都这么年轻。”
“黎家这些年的变化真叫人不敢认,啧啧。”
“咱们白家的也不差,嘿嘿。”
“那可不是,感觉再过两年,咱们上河村应该改名为上河镇。”
……
上河村的村民们做在饭桌上开着玩笑。
“你们几个老不修的,喝了两口马尿就满嘴的废话,吃的还堵不住你们的嘴?”旁边的老婆子看着那些喝两口黄酒开始上脸的老头子们,没好气地说。
“老姐姐,今天是咱们村的大好日子,就让他们多喝两口,平日里我家那老头子想喝我可不让。”另一位老婆子笑眯眯地说。
这一桌上坐着的人基本都是上河村白族的人,他们之间沾亲带故,大家说话不用那么顾忌。
在黎明德和白志文考中进士后的第五年,黎明康十七岁时,他成为了原汉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解元,打破了当年白志文二十岁中解元的记录。
一直以来,原汉省、南辽省和洱沧省这几个省的学风都不是那么盛,年轻的举人少,黎明康在中举之后,昌平县上河村这个地方再度进入原汉省人的视线。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那个地方不仅仅有这位十七岁的小解元公,在多年之前那里还在同一年出过两位举人,其中一位是解元,另一位第三名。
不仅出了读书人,郑氏乡试熏兔也是上河村的,正是远近闻名的兔乡。
黎明康能够在这么年轻就中举,是因为他这些年不仅仅在原汉省读书,他在十四岁成为秀才那年就同白木根一起去了趟京城,在京城待了两年,那两年他不仅有哥夫白志文教,还有哥夫的老师德辉先生指导。
且一路上跟着白木根在外面走,他见识过的风景多,不是窝在家里死读书,多种原因综合之下他成为了最年轻的解元。
上河村彻底出名后,上河村就被更多人关注了起来,大家想看看到底是多么人杰地灵的地方,能养出来这么多厉害的读书郎。
说起来,上河村人这些年变化挺大的,年龄大一些的人留在村里或者种地,或者养兔子,或者去郑家盖起来的作坊干熏兔的活,年轻些愿意出去闯荡的,就在白木根的带领下,去到外面做事,小孩子们不用下地干农活,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在村里的村学读书。
穿衣吃饭的变化只能体现外在改变,村里有了村学后,上河村的人才开始真正变得不一样起来。
因为不管是白族的人,还是其他牛家的、李家的、吴家的,只要是上河村的人,大人、小孩都可以去到村学听课,找夫子识字。
人一旦识了字,走出去精神气就和普通的人不同,上河村众人都昂首挺胸的,比县城的人还要牛气。
当然了,上河村众人牛气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村里有了村学可以识字,是因为他们村已经出了两位进士老爷。
黎明康也中举,想必过不了几年又能多一位进士老爷。
人一旦有了精神,不管做什么都有劲,在白村长的带领、鼓励下,大家一点点识字,上到四五十岁的老头子老婆子,小到七八岁的小孩子都能轻轻松松背诵三百千。
在这几年中,上河村十二岁的孩子有好几个考过了童生,还属于底子扎实以后能继续读书考科举的那种,如果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说不定以后上河村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子走上读书考科举这条路。
毕竟有了白志文他们在前面做榜样,大家切实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小孩子不那么想读书的都会被大人要求读书,在严厉的鞭策之下总能发现几个能读书的好苗子。
这样积极向上的氛围只要继续坚持下去,上河村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上河村能有这样的改变,离不开黎明德和白志文两人的引导。
因为他们在做官之后从不主动用银钱补贴村里,他们只会给村里找合适的夫子,给村里购置类似于族田的村田,给村里修村学,等村里的孩子读书有了成果后引荐他们去更好的学堂。
现在,五年过去,黎明康中举时已经能看到明显效果了。
孩子们读书识字可以继续考科举,那些已经成年、甚至年龄还挺大的人读书识字,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不仅在家乡上河村用读书影响人,黎明德在南辽省上任之后,在他管着的范围内,他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村子也推行这样的做法。
因为是官家主办的,肯定没有像上河村那样修漂亮大气的村学,只是找了那几个村里的旧房子重新加固一下,然后请了普通的夫子过去教那里的孩子读书。
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和沙子代替练习写字,夫子该教的都教,那些村子的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全看他们自己的本事。
从请夫子去到村里给孩子们上课开始,黎明德就时常去那几个村子,同村里人聊天,告诉他们读书除了考科举做官,还能做什么,
由于他本身是从村子走出去的寒门学子,黎明德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当地的土话后,很快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他说的话村里人大都愿意听一听,
于是,黎明德做的事短期内就有了效果,这些孩子想要靠着简陋的学堂就读出头考科举太难了,更多的孩子在学会了大部分字的读写后,他们的家里人就听黎明德意见,将孩子送去外面做什么账房学徒、管事学徒这类必须要识字才能做的事。
靠头脑挣钱比纯粹靠卖力气更快且轻松,当有了几个孩子拿着工钱回家后,其他人看到了这样做真的能得到好处,立马对自家孩子也严格要求起来,认真对待教他们识字的机会。
这就是黎明德的目的,读书费钱,考科举费钱,不如先做点实际的,从改善村里人的生活做起,等到他们能够吃饱穿暖了之后,他不主动提,大家都会想要继续送能读书的孩子读书。
刚开始,黎明德做的那些事在知州看来有些胡闹,索性黎明德没有找州衙要多少银钱,在黎明德做好了自己事情的情况下,他就没有怎么管。
没想到,他没有管的事在后来会给他惊喜,等到了五年后,那几个村子真的大变样,这几个村子的变化成为了他那一年述职折子的亮点。
靠着这几个村子的变化,知州在吏部的考评为上佳,他升任通判。
从正六品知州变为从五品通判,虽然品级只变化了一级,但是通判这个职位很紧要,不是普通人能够做的,在通判做三年后,调任知府的概率很大。
知州的位置空了出来,黎明德就从州同知升成了知州,主管一州的政事。
手上有了更大的权利后,黎明德开始在全州的村镇推行他的想法,雇佣那些识字的、有耐心的老童生去到各个村子做夫子。
不仅仅从孩子们读书的问题入手,黎明德还召集了工匠们在一起,教那些不想继续读书的孩子各行各业的手艺等等。
一开始很困难,谁都不想把自己吃饭的手艺交给没有关系的人,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是他们每一人从入行开始就深谙的道理。
黎明德想了不少办法,最终终于说服了几位瓷窑的师父,以收徒的名义,在官府修建的磁窑中教那些愿意学烧瓷手艺的年轻人。
闭门造车变成集思广益,磁窑产出的瓷器不论花样、形状还是颜色、造型都变得丰富起来。
三年后,瓷器成为了黎明德管理的州的特色,远销大虞朝外面的藩国。
再三年后,黎明德治理的州童生数量、秀才数量翻倍,收上来的各类税翻倍。
黎明德政绩让他在调任时直接从知州直接升任布政司副使,主管民政事务,负责配合学政,南辽省难出读书人的痛在黎明德和学政的手上慢慢改善。
不知不觉中,南辽省学风盛行,这几年南辽省人才辈出,尤其是黎明德执政过的那个州,几乎每次乡试的解元都是从那里出来的。
后来黎明德从布政司副使升职为布政使,他积极推动各行各业的改革,短短几年就让南辽省的税收一跃成为国内排在前几位的省。
每年巡抚去到京城述职的时候,对上别的巡抚都能抬头挺胸,不像以前那样总是被奚落。
在黎明德四十岁时,他从南辽省布政司调任到了位于大虞朝中部的靖池省做巡抚,靖池省属于那种不起眼的省,面积不大不小、人不多不少,没什么特色。
但是黎明德很快发现了靖池省的优势——位置。
靖池省内地势平坦,他就在靖池省四周打通了几条商路,培养商队、往来通商,活生生地把一个没有特色的省盘活,成为了比京城还让商人们向往的地方。
?作者闲话:感谢? ?)?*??对我的支持)
上一篇:小可怜Omega,献给邪神后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