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相公笑夫郎 第124节
搭配的鸡油烙饼,山东大拌菜,还有手撕烧鸡与红烧排骨。
这一桌席面,不可谓不丰富,但是这么丰富的饭菜,铁青却对吴掌柜道:“有啥事儿吴叔你就说,不用这么客气。”
“我就是想问问,你家的菜,咋想的?都卖给老田了?”吴掌柜就搓着手,坐到了铁青对面:“他跟我说,那菜他都要了。”
“他想要的是白菜,没说大蒜跟秋菠菜。”铁青明白,田掌柜这是故意模煳了概念,是想一个人独吞他们家的菜!
“这个老田,真是的,说话也不说明白。”吴掌柜松了口气:“白菜我是不跟他抢了,但是大蒜可得给我留着,也不知道你家的大蒜是咋种的,咋那么好吃呢?我这儿蒜烧鲶鱼啊,蒜薹炒肉啥的都不够卖!”
其实作为调料,这大蒜的用途还很多,不过放了铁青家的大蒜炒菜,味道就是香。
后来他们这儿还有专门的暖房发豆芽菜,自然,为了不浪费,还在暖房里头种了点儿大蒜,大冬天的,一盘蒜苗炒肉丝,价格可不低。
县城一共才几个酒楼食肆啊?
高端的就俩,十里香跟他这香满盈。
老田还要垄断铁家的白菜,他这边就指着大蒜了,秋菠菜毕竟季节性太强,那东西割下来,三天不吃就烂了。
“其实,大蒜也挺好。”铁青觉得大蒜能放的住,白菜却不行,除非整成白菜干儿。
酸菜秋天腌制,冬天吃正好,开春之后就不能吃了,味道感觉不太对。
秋白菜也就只能储存一冬而已,开春儿之后就会发芽儿。
“那白菜我可以让给他,大蒜还是我们俩家平分,秋菠菜就随意了。”秋菠菜其实他们两家也没少买。
其他的小酒馆和食肆,也分到了不少,只可惜,一年就那么一茬儿秋菠菜。
铁青点了头,他就放心了,又去跟肖姑姑说了说,肖姑姑一切听铁青的安排,这样的好事儿,她也是喜欢的,这菜还没种呢,就有人全包了,她都省的操心卖菜的事情了。
就是这种菜有点忙叨,开春儿种地就种下大蒜,夏天就收获,马上补种秋白菜,白菜收了就得赶紧趁着天气还好,种一茬儿的秋菠菜,一年三茬儿的菜,说起来也是够忙的,也怪不得铁青不要菜地了,他家那么多钱,又有那么多的地,这点菜地的收入,还真是看不上,也懒得管,给了肖姑姑,他也省心了。
肖伟冷眼旁观,觉得铁青这人还真有意思,这样挣钱的事情,他也不上心,菜地说给肖姑姑种了,就真的过户到了肖姑姑的名下,肖姑姑也乐意种菜。
那杂货铺子也能赚点小钱贴补家用。
李军倒是对生鱼片儿很感兴趣,笑哥儿吃了两口,被呛的鼻涕眼泪齐飞!
铁青赶紧给他盛汤喝:“少沾点芥末啊。”
老肖头儿还哈哈大笑,一大家子人欢乐的吃过了饭,就上街去熘达,街上已经开始有花灯挂了起来。
各色小吃摊子也支了起来,还有的铺子提前开业。
比起去年来,今年貌似更繁荣了一些,还有人说独行大盗的事情,人都死了,大家也就安心了。
大家看啥都新鲜,虽然每年都有花灯,可是岁岁年年不一样啊。
逛了好长时间,没买啥东西,倒是都走饿了,找了个摊位坐下,要了炸汤圆子和羊杂汤,就听隔壁有一桌人,正在谈论独行大盗的事情。
第163章 春寒风雪大
独行大盗死了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县城,听说过了十五,就要将尸体和赃物一起送去府城呢。
为此,县令大人打起精神,开始准备县衙里的账册,等到接任的新县令来了,他好赶紧交接走人。
县令要换人,大家都在猜测,新来的县令啥样啊?
这现在的县令大人,其实没咋给自己的县里带来啥变化,他来了之后更多的是唉声叹气,县里头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许州这个县丞在管。
也就这么一个大案子,成了唯一的亮点。
不过很多人都知道,这犯人失而复得,还是一个大侠,看在许州这个县城的份儿上。
“这独行大盗可好本事,关在牢里头还能跑掉。”笑哥儿一边吸熘着羊杂汤,一边跟人絮叨:“现在死了倒是消停了。”
“可不是么,有这么一个人在咱们这儿地界上晃荡,晚上睡觉都不安稳。”肖姑姑可是最在乎环境安危的人,她家可是没有一个汉子,全都是女子。
村里才最安全,偶尔她也会来县城进点货,县城安全才最好。
吃喝饱了之后,又去街上逛了逛,很晚了才回去。
第二天,铁青跟笑哥儿,单独提了非常昂贵的牡丹酥和荷花酥两样点心,二斤红糖,二斤白糖,还有一只烧鸡。
去了程夫郎家,他们家过年也很热闹,虽然过年很热闹,出门去逛街的也不少,但程夫郎家里还有人在,程夫郎跟他相公马老吉,夫夫俩没出门,而是在家接待来客。
他家孩子倒是跑出门去逛街了。
“你们俩咋来了?快进来!”马老吉见到有客人来了,就去烧了开水沏茶,程夫郎热情的将俩人请了进来:“坐。”
“新年好啊,马大叔,程夫郎。”夫夫俩拜年,送上礼物。
“这么客气干啥,坐,坐!”程夫郎笑呵呵的接待了他们。
马老吉上了茶,就老实的坐在旁边,只管微笑,这样来的夫夫,都是跟自己家夫郎说话的。
“一来看看您,给您拜个年,二来是找您有个事儿啊!”笑夫郎嘴甜,跟程夫郎就说了他大哥的事情。
“肖伟啊!”程夫郎果然消息灵通:“是不是还有个李军和邵小波?”
“是啊!”笑哥儿点头。
“这三个人我这儿都是知道的,也有不少人家打听他们,不过啊,他们的亲事,这他们自己都没说啥呢。”程夫郎道:“还有人打听一些你们榆树村的小子哥儿和姐儿,更有人打听老杨家,听说他们家大小子,就是杨大庆,这不是抓了独行大盗吗?得了四百两银子,听说他给家里头二百两?他那个弟弟杨大生,就成了我这有名的小子啦!”
大家都觉得他们家日子应该不错。
“别人我们不管,我就管我大哥。”笑哥儿豪气的一挥小爪子:“我哥呢,虽然年纪大了点儿,但是他人很好,别看破了相,但是他懂得疼人,而且我家也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我爹娘脾气都很不错。”
“那是,那是。”程夫郎觉得,就以老肖家的家底,脾气不好,也有不少人乐意嫁进去:“但是,你知道的额,我这里有的只是小哥儿,没有小姑娘们。要是说找媳妇儿的话,还得你们去红媒婆那里。”
红媒婆,姓“洪”,但是她是做媒婆的,头上常年戴着一朵大红花,大家图个吉利,就管她叫“红媒婆”了。
“我哥就喜欢哥儿,不要小姑娘。”笑哥儿道:“而且我家有房子,有地,有车。”
还有不少家底呢。
“哦哦,哥儿好,哥儿不娇气。”程夫郎笑了:“就是哥儿,你父母同意吗?万一他们想要个媳妇儿,而不是儿夫郎……?”
“您先给我们琢磨着,我回头问问我哥和我爹娘。”笑哥儿道:“我们来,他们还不知道,不过我哥喜欢哥儿,不喜欢小姑娘。”
程夫郎一听,点头道:“你哥想要个啥样的夫郎?”
他是知道老肖家的,就看肖伟回来之后,深居简出,这么长时间了,老肖家也没张罗他的亲事,应该是肖伟的意思,看来肖伟即便是刚回来,在家里应该也是说了算的那个了,好小子啊,在外多年,八成也是闯荡出来了,见识肯定比村汉强啊。
这样外出闯荡过的小子,眼光高啊,万一想找个啥大家哥儿的,他也没地方找去啊。
“想要一个好哥儿,第一要长得好,第二要有教养,名声好,最好是能识文断字儿的那种,我哥出去这么多年,他都认识字了!”笑哥儿骄傲的道:“而且还会看书写字呢。”
这在乡下很少见了。
“再有就是哥儿除了本身还得看家里头,要身体好,能生会养,双亲俱在,有兄弟姐妹,但是要明事理,家里的亲戚们也要省事儿,不然就不是娶夫郎,是娶回来一个麻烦。”这是笑哥儿观察过良夫郎之后,得到的结论。
老郭家那简直了,幸好,刘三儿家也不是吃素的!
但是太闹心了,真的,他们两家不闹心,看热闹的人都闹心了。
所以笑哥儿要求,对方家里必须省事儿,要是太麻烦了,非得烦死不可。
“人品好,身体好,娘家也要名声好啊,还有,我哥比较不会说话,找个哥儿得能说一些,嘴码子厉害一点。”笑哥儿这条件还不少。
听的程夫郎都笑出了声:“你这要求也太高了,有这样哥儿的人家,那哥儿你觉得能剩下吗?都不用找人保媒,那上门提亲的人,估计都排成队了吧?”
“是吗?”笑哥儿有点气馁:“没有好点了吗?”
“这样人家的哥儿,必定是大户人家,甚至是官家,才有这样的哥儿,我说句不好听的,真有那样的哥儿,估计伟小子也娶不上。”程夫郎是知道的,肖伟十六七岁走的,一走十二年,如今快三十了。
啥样的哥儿,能嫁给他啊?
“那、那就没有好的了?”笑哥儿没精气神了。
“我尽量吧,挑几个好的给你说一说。”程夫郎不敢保证,只能尽量。
铁青却跟马老吉道:“这样的条件,那哥儿早定亲了。”
马老吉只是微笑点头:“嗯!”
夫夫俩还是留下了二两银子的定金,希望程夫郎能努力一把,找个合适的哥儿给肖伟。
在县城里的几天,不算找程夫郎的结果,其实大家过得还是很愉快的,白天晚上的出门逛,还能吃到不少好的,顺便采买了不少东西。
尤其是肖姑姑,她顺便采购了一些货回去,家里过了个年,缺了不少货呢,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她进了一些糕点匣子,村里人出门走礼,就买了不少。
而且肖姑姑那里可以用家里的东西换,比如两只老母鸡,换一匣子点心。
一只大鹅子,能换半尺花布、或者是一瓶子酱油啥的,转手还能卖给铁青,一只就算是赚一文钱,肖姑姑也满足了,足不出户就赚了钱,还有啥不满足的?
榆树村有了这么一个杂货铺子,的确是方便了很多。
过了正月十五,他们拖拖拉拉的回了榆树村,东西没少买,车里都堆满了,到了家之后,收拾了两天才收拾妥当,家里的长工们也都回来了。
而且这次他们回来,跟铁青说了个事儿,铁青还挺吃惊的:“都要在榆树村落户,买房子置地?”
“嗯。”唐民点头:“我们夫夫俩这次回去,家里的老房子破败的厉害,田地没有,唉,还不如在这里买房子,多攒两年钱,我们也能置点地,但是还在您家这里扛活。”
“我家也是。”刘太道:“我家的房子,好歹有兄弟帮忙照顾,但也没好到哪儿去,谁家都一大堆的事情,隔三差五的能帮个忙就不错了。”
而且回去之后,还得送点东西给兄弟家以表示感谢,还欠着人情。
媳妇儿把带回去的布料分了一下,给妯娌和好友都送了点儿,剩下的都留着自己用。
其他人都是光棍儿,还没成家的呢。
“我们兄弟就想将家安在这里。”其他人则是想将家也安在这里,落户在榆树村,他们都是分家出来的,光棍一个,只有兄弟,没有另一半。
他们也都是分了家的,没有父母,但是有哥哥,可哥哥的家,也不是他们的家。
“行!”铁青是个很随意的人:“现在就买房子去,落户在这里,买房子的钱我出,每年在你们的工钱里头扣一半下来,还我这笔钱,一直到扣够了为止,不要利息。”
“谢谢东家!”所有人都很高兴。
榆树村卖房子的人家不多,他们几个又都是要买房子,老魏村长干脆的道:“不如你们买房场,自己盖吧!”
“要不,你们回去商量一下?”铁青也不能替他们做决定:“我感觉这几年,我一直在盖房子。”
“我们要是盖房子,只想请东家介绍个合适的工队来。”几个人嘻嘻哈哈的回了家,商量了一下,他们一致决定,请人来盖房子。
铁青又去找了老魏村长,然后带着他们去了衙门,办理了户籍手续,老里长已经不再管事了,只在家含饴弄孙。
现在管事儿的是小里长。
在这里登记了一下,他们就是榆树村的人了,顺便批了房场给他们,就在榆树村最后一排,东起的一熘儿房场,那里是他们单独成排,村里盖房子没啥规矩,但是一般都是一排一排的,就是占的地方大小不一样而已。
这边正月里就忙着这事儿了,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吃猪头肉的时候,才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