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74节
“1127,有推荐的道具吗?”
1127这回没有任何推销道具的意思:“亲爱的宿主,请相信您,一定能想出合适的解决方案的。”
明远咬牙——
书到用时方恨少,系统到用时便欠打。
但最后他还是想出了一个不错的办法。
夏塞里奥会说大食语言,能写大食文字,对希腊人名也很熟悉——所以明远依靠“欧几里得”这个译名就能与他对上“暗号”。
于是明远又说了好几个人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玻菲利、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③……
夏塞里奥再把这些重要的名字再用大食文字写下来,交给达伊尔,再由达伊尔交给来自黑衣大食的商人,托他们回去,按“名”索骥,将这些希腊科学巨匠的阿拉伯文译本带到中国来。
他们在这里商量的时候,史尚已经去了一趟杭州城内的“金银钞引铺”,取来了明远需要支付的所有钱钞:200贯换一把大马士革钢铸的腰刀,1600贯换八本薄薄的手抄本书册。
所有的钱都换成了足额的黄金,史尚甚至随身带着戥子,当面称给达伊尔看。
达伊尔对明远这说到做到的做派非常满意,但看见史尚拿来的是黄金,不由还是有一点点遗憾。
明远顿时笑道:“别遗憾,就算是给你铜钱,你们也无法将铜钱带出去。再说,杭州城里兑换钱币那么方便,你还愁换不到铜钱吗?”
明远说的,是大宋的“铜禁”,也就是不允许将铜钱带至海外。
主要原因是大宋的铜钱太过精美,经久耐用,即使在海外也很受欢迎。大食的商船南下经过交趾、真腊、占城、三佛齐……铜钱在那里都很受欢迎。因此只要一出海,宋铸铜钱便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明远这么一说,达伊尔顿时也释然了,他伸手在额头上摸了一下,然后躬身弯腰,向明远行礼致意,说:“明萧郎君,看来你真是一个熟悉海事的……有钱人!我想邀请您明天去杭州市舶司,参观……大食来的商船……”
这正合明远的心意。
他冲达伊尔微笑颔首,并且约好了第二天见面的时间。
晚间见了苏轼与种师中。
苏轼抵达杭州,自然是先去拜见了杭州太守沈立,自有一番应酬。
但苏轼也没忘了带种师中去拜见杭州学官,种师中从此可以入府学读书。
“只是我观端孺之才学,便不在府学中读书,也没什么问题。”
苏轼拈着胡须笑吟吟地说,没忘了与种小朋友偷偷使个眼色。
种师中便眼巴巴地望着明远。
三个呼吸之后,明远投降了:“好好好,端孺明日随我去城外市舶司看看去。”
“市舶司?”
苏轼与种师中同时问。
于是明远给他们讲了今日的经历,并且展示了200贯的大马士革钢腰刀和1600贯的几本“外语”手抄本。
苏轼望着那“1600贯”默默无语,应当是再一次被明远的“钞能力”所震撼。
待到明远讲起黑衣大食和百年翻译运动,苏轼才来了兴致,将那几本抄本翻了又翻,好奇地问明远:“远之是如何听说这些的?”
明远却早已准备好了说辞:“家父就喜欢这个,此前来信也提过,他来杭州,一来为了生意上的事,二来也为了寻访古籍,也包括别国历史上的重要典籍。”
至此,他完全立稳了自己四处寻访古籍善本的“人设”。
以前在大相国寺寻访古籍的“光辉事迹”,如今也从旁为他添了佐证。
而苏轼是个传统的士大夫,从未想过他国历史上也如中华一般,会有重要的典籍流传。此刻翻着翻着,虽然看不懂,但是看着书页上洋洋洒洒的全是根本看不懂的文字,又附有很多绘制复杂的图形,不知为何便肃然起敬,道:“原来如此!”
他瞥瞥明远,见这少年郎如此热心,顿时想起那天在平山堂上发生的事。
苏轼顿时意识到了什么,拈着胡子问明远:
“远之,不知有否可能将这古籍再翻译成中华文字?”
“当然——”
明远下一步就要安排这个。他和懂大食文字,汉语水平也较高的夏塞里奥商量好了,会配给夏塞里奥一名有数算背景的抄写官。两人合作,看能否先把《几何原本》已经得来的几卷翻译出来。
“子瞻公,能否将这两人暂时挂职挂在府学里?”
“府学?”
苏轼险些将自己的胡子当场拈断两根。
“是!”
明远嬉皮笑脸地相求。
“一切开销都可以包在小弟身上,但是能不能让他们与‘府学’能扯上些干系?”
明远当然知道自己有一点为难苏轼——
因为要翻译的可不止眼前这几本手抄小册子,后面还有一堆重要典籍呢。
如果能把这项翻译工作挂在府学名下,将来颁布成果的时候,也能师出有名。
只见苏轼凝神思考了片刻,再瞅瞅那本写满繁复文字的抄本,眼光转过来,在明远面上认真地转了两转。
只见他点头答应:“好,明日我帮你去问问本地学官。”
*
第二天,达伊尔守信,来明远所住的驿馆,接上明远和种师中、史尚三人,一起前往杭州港。
谁知他们一行人却先上了一条小型帆船。
船上的船工扯动深色帆布制成的风帆,看准风向,船便摇摇晃晃地离开岸边,向更广阔的水域驶去。
达伊尔用生硬的汉语向众人介绍:“杭州城附近……水浅,大船进不来。所以……走一段……水路,大船在外面。”
明远料想是因为杭州城附近浅滩众多,大型海船驶近会有搁浅的风险,因此泊在比较远的深水区。
他和种、史三人都没有料到这个。
史尚在上次渡长江时坐过船,但是还从来没有行驶在靠近外海、风浪剧烈的钱塘水面上。因此他紧张得要命,恨不得找来一根绳索,把自己捆在船板上——真要捆了,估计又会怕这船若是沉了,会把自己一起带下去。
而种师中一脸镇定,手扶桅杆,伴着猎猎的江风向船头眺望。
只有明远注意到他抠着桅杆的手上指节发白。
至于明远……
达伊尔称赞他:“萧郎君,你好像一点都……不怕海……”
明远微笑,在心里悄悄地回应:以前开过游艇的。
第161章 千万贯
小船驶了大约半个时辰, 明远等一行人已经能看见远处江面上泊着的好几只庞然大物。
那些都是水面之上露出两三层高的楼船。此时都下了锚,船帆收起。它们船身前后各自系着几条小船,船上装着柴薪和一桶一桶的淡水, 应当是由岸上送来的补给。
达伊尔与其中一条船的船主相熟,直接驶至那船的船头,叽里咕噜地说了一箩筐外国话。对方便放下舷梯, 请明远等人上船。
种师中当先爬上去,随后跟着明远。待翻上甲板,明远一回头, 看见史尚正脸色苍白, 连鬓边簪的花都掉了, 手足发颤地沿着绳梯往上爬。
明远便伸出手, 拉了他一把。
史尚顿时灿烂一笑, 感谢明远的帮忙——似乎他的晕船也没那么难受了。
明远转过身, 才发现楼船上的人见到自己都非常紧张。
此时此刻,甲板上聚了二三十人, 有两三名穿着打扮与达伊尔类似的大食商人,其余做水手打扮的,大多肤色较黑, 身材也较为矮小,都只穿着短裤, 腰间用草绳系着。
其中一名船长模样的,毕恭毕敬地迎到明远身前, 手中持有一叠可以折叠成为书册大小的文书, 被那名船长翻至首页, 明远一扫, 最先看见的便是一个鲜红大印:“皇宋杭州市舶司”。
明远听说过市舶司的职能, 所有进入杭州港的商船,无论来自境内境外,都需要在市舶司登记。
眼前这厚厚一叠小册子,应当就是由市舶司发放,登记商船信息、所载货物、船员姓名等等。
明远瞅瞅毕恭毕敬的船长——原来把自己当成是上船查验的官员了,也不晓得达伊尔和他们是怎么事先沟通的。
但这名船长看起来并不太会说汉语,他脸上挂着谄媚的笑容,不断地冲明远叽里咕噜。明远一个字也听不懂。
在史尚之后,达伊尔最后一个攀上大船,见到船长这副模样,连忙也叽里咕噜地解释了一番。
船长吃惊地望着明远。
明远:总算晓得我不是官员了。
那船长望着明远的眼光,却转而变得异常炽烈与欣喜,收起了那本小册子,热情无比地迎上来。
“富……富人……”
明远一听他这称呼,险些给当场跪下。
他身后,种师中却与史尚相视一笑。
在这远道而来的海船上,显然,富商比市舶司的官员要更受欢迎一些。
当下他们一行人由船长带领,达伊尔充作“通译”,在这座高大的海船上参观一番。
这是一艘呈长方形的高大楼船,船首高高扬起,船尾则呈正方形。
船侧留有用以划桨的桨眼,船员坐在船舱内,就可以划动巨大的船桨,作为风帆动力的补充。
“这船吃水有多深?”
明远通过达伊尔问那船长。
一阵叽里咕噜之后,达伊尔代为回答:“载、载满货物时……一丈二尺深。现在也有九尺深。”
明远凭空想象了一下。这艘船的船舷高出水面已经有一丈余,水面以下竟还有九尺——真是一艘巨船。
他身边,史尚与种师中也纷纷露出惊异的表情。来自内陆地区的人,即使见识过汴河上竖着高高桅杆的内河船只,面对脚下巨大的海船,自然吃惊不已。
而史尚踩了踩这巨大海船的甲板,体会着踏在船板上如履平地的感觉,悄悄地送了一口气——他总算没那么晕船了。
“最大载货量是多少?”
明远询问船长。
那船长赶紧又将杭州市舶司颁发的那本小册子举起,给明远看。
明远一瞧,上面记载着清清楚楚的:载货3600料。
明远心中飞快换算:1料相当于后世的120斤。3600料的话,这船的载货量将近200吨。
这令他刮目相看。公元1072年的大海上,已经有货船满载着数百吨的货物,在中国的各个港口往来行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