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别样人生 第161节
其实不光是所谓的“文艺片”,很多电影甚至包括商业电影在内,有些创作者的创作角度是包含一定探索程度的,包括不限于分镜,摄影,构图,叙事方法,剧情架构,特效,动作设计等等。
而这些探索的部分还没有让大部分观众认识到它的妙处,所以相比一些爆米花大片来说,并没有什么竞争力。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电影分为两类:文艺片,商业片。这两大电影阵容似乎总是对立的,
商业片总是大制作高票房,相反,文艺片总是小成本、低曝光度,甚至被称为“小众电影”。
在国产电影的语境中,文艺片只是庞大电影体系中的一个边缘部分,它远离主流市场审美,带有艺术性色彩。它的深刻与晦涩、抽象的艺术效果、浓厚的个人色彩使其超脱于大众审美,称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程尔因为《边境风云》,一片成名,此次也参加了,他的发言更多的像是在找寻商业电影和文艺片电影的差距,距离主题差的太远,好在也没人介意,文化人肆意起来,那还管是在什么场合。
不过也可以看到,在他发言时,下面的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孟轻舟发现还有做笔记的。
好莱坞的这一套明确的“规则”,设定几乎都是:一个正派和一个反派??剧情路线:平静、遇到危机、与时间赛跑的且明确的目标、正义尝试一次未果、再想办法再次尝试、成功打败反派、回归平静;
这一套规则已经深入人心,所以非常直白易懂。国产商业片通常也是用这种手法或者就是写实主义,写实是基于观众的普世认知,每个人都有的“经验”,所以能够很好的理解。
然而文艺片往往不遵循这些规则,不但不遵循而更是往往试图去打破这些规则,这就对观众抛出了一个难题,需要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而从电影史来讲欧美的观众有更长的观影培养期,接触过的看过的“电影”形式更加多元化,“经验”也就更多,所以对“非规律性”的表现手法能够有较高的接受度。
轮到孟轻舟的时候,李韶鸿插了一句嘴,“孟导,你是在座中最年轻的,不仅是近几年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的导演,而且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剧,能讲讲你作为导演在创作中的心得吗?”
“李总你过奖了,我就那么三板斧,不用拿出来献丑了吧。”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学生纷纷鼓起了掌,有的学生还喊了出来,
“孟导,你讲讲吧!”
“孟导,我今天来就是想听听你的发言的!”
学生的情商真的堪忧,这么多前辈大佬在这,居然敢说是因为孟轻舟才来的,很明显,以后是不准备在圈子里混的。
孟轻舟起身给四周的学生示意,“大家不觉得无聊,那我就聊聊,说的不对的地方,各位随时指正,我不介意的。”
“做导演,第一步肯定是剧本分析,然后才是考虑自己的审美以及布局,能不能和剧本完美的结合,而且还要考虑演员是否能将自己的艺术想法表现出来。”
“我自己呢,有一个小小的习惯,就是在做剧本人物分析的时候,一般都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每一个人物自身的贯串行动、内部动作与外部动作的统一、情感与情绪的统一等;”
“二是人物之间的“交流”、規定情境、个性的差异与对比等;”
“三是所有剧中人物在形象系统中各自的准确定位,即每一个人物形象在全剧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
这几点确实孟轻舟在拍完《画皮》后,自己总结的,包括祖风和老潘也很认同;
看身边几位同行频频的点头,孟轻舟稍稍放松了些,还好没丢人。
李韶鸿逮着孟轻舟就是不松手,“孟导,在座的学生有不少是表演系的,对他们,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孟轻舟对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有心得了,看看家里那三位姑奶奶,除了一菲早期的电视剧,其他的都可以算是他手把手、心贴心教出来的;
他索性面向这些学生,因为座位前都放了标牌,他也不怕对牛谈情,导演系在他身后呢。
如果各位确信自己热爱表演这一行,即使碰个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而且你身边的老师、朋友也都夸赞你的演技、素养等等。那么,大家估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要有百折不挠的心态。建议大家看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反观以下自己是否具备那种思想准备。
第二积累表演经验。不要小看小角色,你所饰演的所有角色都是有用的,演戏的时候除了琢磨自己的角色,多看看主要角色的表演,如果你觉得他狗屁不如的时候,想想你自己演得是否能超过他?
第三积累人脉。演艺圈里人给人介绍活是最普遍的一件事。每一个剧组、每一个编剧、每一个导演、每一个副导演、每一个剧务,也许都是你的贵人,千万不要痴心妄想有巩莉、章子亦那样的命运,在上学的时候就被大导演给选中了。
------------
第287章:学生妹郑霜
此处建议看下电影《幸福来敲门》里的那个男主角,如果他是你的同事或朋友,你如果不帮他,你会觉得自己简直不是人。
第四,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演艺圈是一个很浮躁的圈子,追名逐利比比皆是。但是如果你爱学习,你的机会就比别人多好几倍。好演员、好导演、好编剧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他们看过什么书?他们受过哪些训练?他们具备怎样的文化素养?他们有过哪些社会经历?这些你可以没有经过,但你应该明白这之间的逻辑关系。成功真不是偶然的。
说了这么多,那么哪一点最重要呢?我认为演技是最重要的。
举一个例子啊,我最早看洪磊大哥的表演是看了一部他和周熏、陈昆一起演的《像雾像雨又像风》,那时他很不出名,但是我看了他演的寇世勋的干儿子,觉得这个人演得非常棒,那种从小流浪、寄人篱下的流氓少爷的状态完全展示出来了,后来他也顺理成章的红了。
再举一个例子,周熏早期演过一个电视剧叫《红处方》,那时也非常不出名,但是她把一个吸毒少女的玩世不恭、绝望的状态演得非常棒,后来也红了吧。
当然,也许你资质不如他们,但以上几点如果你能够做到,虽然未必成为大明星,但在演艺圈里还是有你的位置的,毕竟每年还有这么多的电影、电视剧要出来,需要用人,你只要比80%的演员优秀,就很好了。
话音落下后,除了面前学生的掌声,还有几位大佬诧异的眼神,应该是没想到孟轻舟年纪轻轻,却能讲出这么详实的建议,
几位导演的发言结束,就到了相互交流的时间,也就是大家自由的提问、发言。
老实讲,孟轻舟感觉白来了,他本以为裤子会来呢,想听听炮兵的呼声,很失望,看来现在的裤子还没到权力的渴求期,
而且这个议题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你让学校的教授来讲,可能会有些新意,让已经入圈的导演来谈,那真就是各自占理、无法统一了。
首先,文艺片从来在中国都是不冷不热的,远不及动作片、商业片。
文艺片的受众群体是小部分人,现代社会熙熙攘攘,快餐式的口味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到文艺片所承载的“慢内涵”。
而商业片动作片之类更多的倾向还是在于视觉刺激,对受众的门槛要求是没有文艺片高的,所以自然卖座,进而承担起社会赋予电影行业的责任要求。
同时,对于文艺片的演员要求也是一大难解的死结。
文艺片相对于其他类型片,首先对演员各方面综合表演能力的要求是更高的,尤其是共情力、感知力、二次创作力方面。从这一点上就直接pass了很多演员。
学生的加入,让会场的气氛活跃了很多,大多数都是找上了文艺先锋娄烨和拍给外国人看的贾樟柯;
别看孟轻舟电影票房高,在这些未出学门的学生来看,还是艺术电影的逼格高,之前欢呼孟轻舟的,估计是表演系的;
宁昊估计是昨晚没休息好,坐那一直都没怎么吭声,估计是之前没准备,所以谨言慎行;此时见气氛自然了些,偷摸的坐到孟轻舟身边;
“轻舟,你怎么会有兴趣来参加这种会?想立山头啦?”
“你那只眼睛看到我有这想法了,老老实实的拍点电影,赚点小钱就得了,别去想那些有的没的,当心人家收拾你!”
老潘也是笑着拍了宁昊一下:“啥意思,咱们孟总立山头,你还准备投奔咋的?”
“去去去,我的意思是晚上咱聚聚,喝两杯,这都多久没见了,是吧,你这大资本家总要与民同乐吧。”
孟轻舟正准备说话,就听到李韶鸿叫他的名字:“孟导,这位同学想咨询你点事。”
侧头一看,一位外表秀美,身材高挑的女学生正望着他们几个,孟轻舟只得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没想到这位女生却径直走了过来,
“孟导你好,我是北电表演系07级郑霜。”
真不怪孟轻舟不认识,原时空做编辑的时候就不怎么熟悉,而且这位以后又是公开整容、又是各种任性、放飞自我,他也不是很欣赏;
“同学你好,有什么能帮忙的吗?”
“孟导,请问聚美影视还招演员吗?”
面对未来属性不明的小花郑霜,孟轻舟有些犹豫了,郑霜能红肯定是有潜力的,但个性太过鲜明,让他不怎么敢表态;
“郑霜是吧,聚美影视现在负责的是金淑丽,金总,我没有参与公司管理,不过据我所知,她们现在没有签约艺人的打算,不过你可以去花自香公司试试。”
虽然孟轻舟没有明确告诉她能不能行,但郑霜已经很满意了,她也是抱着搏一搏的想法,至少孟轻舟在几所艺校里,名声还是很不错的。
她心里也打定了主意,要去花自香投简历,毕竟那可是有着三位明星的公司,都是师姐呢,中戏也可以叫师姐嘛。
会议结束后,孟轻舟打电话问了问蜜蜜和唐妍,结果两位妹子都不怎么想出门,天气确实太热了,到停车场的短短几百米,孟轻舟几人就觉得做了汗蒸一般。
饭点的时候,黄渤和徐铮,还有宁昊的哥们岳小君,就这么几位,也没讲究什么,找了一家烧烤店,冰镇啤酒先来两件,每人喝了一瓶,才叫老板过来点菜。
说来宁昊也算影视圈的奇葩,他的电影最生动之处是那种混迹于秩序边缘的“流氓性”。这里的“流氓性”是货真价实的生存状态,而不同于被王烁化的、藐视制度的“痞子精神”。
他在国内玩这个,没法比美国的昆汀玩得高级纯粹——按姜闻的话说,昆汀是照着莎士比亚写流氓的(大意)。宁昊没到那高度,但他对创造各种流氓人格有一种天生的自在感和自觉性,仿佛出于本能,绝非出于装酷。
------------
第288章:行业缺陷
跟昆汀的经历相似,宁昊在《疯狂石头》上映之前俩礼拜进过一次看守所,据说是因为把他把小区里的保安给打了。
他在那里头信息饥渴,很享受与牢头一起审讯新犯的时光,审得比警察还仔细;后来他和一个贼成了知音,俩人从改装摩托一直聊到贾樟柯的《小武》。出来那天,他说里面没啥坏人。
今天他找孟轻舟,并不仅仅是喝酒,这家伙已经鼓捣出了《无人区》的剧本,只是心里没什么底,想让孟老板投资呢!
他担心什么,当然是过审了!
美国在分级制度建立前,经历了几十年的“海斯法典”时期,日本电影昭和以来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审查时期,德国在分级制度实行的同时,也同时存在审查机制。
有兴趣的不妨去了解一下,美国、日本过去的电影审查时期。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但这些,和“中国式的电影审查”,完完全全是两码事儿。
国内小工坊式的独立电影,多多少少借着90年代的遗风,还能产出一些水准线上的电影,虽然也越来越少。
而审查制度作用影响最大的,是商业片。
独立电影不能上映,去国外刷个奖,找找外部的发行渠道甚至于还可能盈利。即使不能盈利,投资本来也不多,亏了也就亏了。
以贾樟柯的《小武》为例,前期拍摄加后期费用在38万左右。
对于个人来说,这钱不少,尤其是在90年代的中国;但对于电影投资来说,这钱真的不多。
六代导演当年敢硬扛,多少有一部分这个因素。
然而对于商业电影,审查机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要了命的。
这个关系结构是,审查、市场、观众;政策、积累、电影工业。
明白的说,市场是几十年来行政高压下塑造成现在的状态,而我国观众始终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发行是某局决定的;
而电影工业在几十年来缺乏积累、懒政式管理的情况下,滞后于这样的水平,也是必然。
一个本来就50分的学生,如果老师又不好好教,家长天天骂,并且学费生活费都不给他,他更大的可能,就是每次考试步步落后,哪怕会的题,也不会主动去做了。
我国电影就是这个学生。
对电影“求精品不求数量”的态度和大制片厂时代非硬性的市场需求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这也使得那一时期的电影审查制度弊端并未完全暴露。
在中国电影被“产业化”之后的这十年里,官方逐渐乐于向国际宣传我国影市的蓬勃和兴盛,但同时又紧握审查制度不放松,“被增长”的总票房数字以及对“世界前列”、“世界几大电影市场”的头衔迷恋代替了原先对电影本身“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此意识的主导下,‘票房至上’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电影界“浮夸风”兴起的根源,它与官方毫无改观的‘电影审查制度’共同促成了中国电影如今的癌变。
“审查制度”与“经济利益”存在着根本的互斥性,寄希望二者长久共生、行业因此良性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
孟轻舟没有看过《无人区》未修改版,只知道那家伙选择的上映时间,简直是刀口舔血般的刺激,如果能稍稍按照上映的那一版拍出来,上映时间再晚那么一丢丢,结局应该不同。
上一篇:娱乐:这明星能处,有钱他真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