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564节
毕竟这可是“紫金科技”的副总,让他弄个项目过来,不说比大老板张浩南豪横,那起码也不会太寒酸吧?
五百万一千万都行啊,来者不拒。
此刻张浩南提到了那一个亿,虞龙其实有点紧张的,委实太敏感了一些。
但他也不怕什么,毕竟确实经得起组织的考察,他跟张浩南之间真要说牵扯到什么利益关系,无非就是“紫金科技”的警用电动巡逻车。
可这事儿他一分钱好处都没拿,纯粹是互相帮助。
现在松江街头巡逻的电动设备越来越多,要说没有他虞龙一份功劳,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这方面,他还是很自信的,也理直气壮。
就是被同僚听到,有点不自在。
听到“一个亿”这三个字,凑过来的人可不是两三个,而是七八个跟虞龙相熟的同僚。
现在下沙地面上有个“五亿虞”的说法,特指就是虞小龙。
论资产规模的话,虞小龙也是相当惊人,算是吃到了发展红利的,而且跟“沙食系”整体算被动接受不同,虞小龙得益于“紫金科技”副总的身份,个人投资主要就是地皮。
目前虞小龙手里的商业地产规模,在个人层面,可以排到松江前二十。
地产、房产、新式物业以及广告和装修,这五个项目的总资产规模,达到了惊人的两亿五千万。
就是基于这个,才有人推算虞小龙身家五亿以上,有没有到十亿不好说,但是最近在搞的个人财富榜,虞小龙是榜上有名的。
当然了,虞总也不怕被杀猪,这几个亿资产就算灰飞烟灭,他也是不怕的。
只要他还在“紫金科技”,他就不愁没钱。
所以在虞家内部,虞小龙才不管他老子虞龙的废话,他现在只认张浩南,光靠他爷爷爸爸那点影响力,想要短期内达到松江顶流二代的水平,梦里什么都有。
关键是按照他家的水平,本来就应该是顶流二代。
还不是因为爷爷爸爸不努力。
松江这边跟张浩南合作,一般就是三条线,一是政府层面的公对公,走姑苏、建康或者两江省,精细一点的,则是走沙城市政府;二是公益项目平台,比如妇联、残联还有各种国家帮扶工程,慈善是主要业务内容;三是私人关系,张老板本人先不管,虞小龙周全全这种二代,是公关成本最低的。
虞小龙现在的咖位,随着张浩南的咖位提升而提升,从松江市内部地区或者行业发展来看,搞不好将来还要提一提虞总的历史地位。
这光景张浩南跟虞龙聊“五亿虞”,也是一种亲近态度,虞龙本人心里还是暗爽的。
张浩南喊他“虞局长”,只是一种玩笑说法,一般还是喊他“虞叔叔”,这是更受用的。
“那就是说,有两帮人现在就可以摆平?”
“小意思了。”
见虞龙松了口气,张浩南笑了笑,“真正会发言的,我估计还是经济学专家,还有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的人,不是专家,也不敢堵着你们的大门骂街。”
“唉,就是这帮人最不好弄。”
摸了摸头,虞龙愁得很。
他是当兵出身,不是科班,有些事情处理起来,没有理论依据。
所以一旦跟人对喷,别人有理论支撑,你没有,那等于放屁。
这个阶段的名利场,“讲原则”未必是加分项。
离开会还有一个钟头,张浩南并不急,但“太古圈”到处都是他的人在打国际长途和国内长途。
国际传真也需要时间,不过二十几分钟后,一些资料还是传了过来。
有些则是直接电子邮件发到京城,京城打印之后,再传真到沙城。
张浩南花了很多钱在秘书和策略团队上,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参谋智囊团队,主要智囊,就是“沙食系”的高管。
老中青都有,国内外也都有,像丁永吕卫东陆先法等人的经验,还不是张济深这种年轻人可以碰瓷的。
天赋再高,经历太少也是白搭。
在京都和大阪,分别有一个办事处,但在江户,张浩南设置的是物业置办咨询公司,明面上业务是给驻倭奴的外国人介绍房产地产等等。
实际上则是跟小林家族中“野心家”的利益输送桥梁,其中明确愿意给张浩南做狗的,是个叫小林望的家伙,他是很难染指库巴亚西桑遗产的。
不管是实业遗产还是说政治遗产。
他连“鳗鱼走私”的分红都没有,他还能指望个啥?
倭奴的家族,甭管政治光谱如何,终究还是“血亲政治”为主,就是如此的抽象。
库巴亚西桑放几十年前绝对是进步的,但既然开捞了,那就是倭奴民族内核的总爆发……
小林望受过高等教育,又见识到了“一条鳗鲡的艺术之旅”,直到去流求,他才确信,只有投靠“卡米萨玛”,他才能发财。
如今他的任务,就是从播磨重工搞到SPB船型的早期设计图,这不是张浩南的命令,而是他自己透露出来的机会。
其中复杂程度非常绕,涉及到了小林望的同学、学长,以及播磨重工早期船型设计师的家庭伦理,同时还有原倭奴帝大系的工学经费争夺。
播磨重工对自己的LNG船型技术是严防死守的,保密程度到了变态的地步,连工人的家庭背景关系都查了三代。
生是播磨重工的人,死是播磨重工的鬼,反正一张图纸一个铆钉一块焊接件都别想流传出去。
但这个世界真要说有什么永远不泄露的秘密,那也不至于说后来倭奴上流社会一个个都是“鞠躬仙人”。
小林望是能把握住机会的人,他的计划就是中国新年的第一天,就亲自前来给“卡米萨玛”磕一个,并且送上自己的新年礼物。
在此之前嘛,他就是江户一个小小中介公司的社长。
请人吃吃饭喝喝酒唱唱卡拉OK,然后帮“卡米萨玛”收集一些随手就能搞到的资料,这就行了。
外务省的东西,搞起来还是挺容易的,按图索骥,找到外国学者特别津贴那一块,然后复印,然后传真……
他的工作就完成了。
四十分钟后,随行助理抱着一摞文件,到了张浩南跟前,文件用不同颜色的夹子夹着。
上面标好了“南朝鲜”“倭奴”等等字样。
张浩南看了看,满意地点了点头:“去跟这些人联系一下,复印件用集团的档案袋装好,送过去。”
“是,老板。”
让人闭嘴的办法多得是,没必要老是打打杀杀嘛。
一旁虞龙直接看呆了。
真就这么效率高?
“你这情报收集能力……太强了吧?”
虞龙成了周围同僚们的嘴替。
这些人是不是一路人,也不好说,但张浩南不介意他们领教一下自己的实力,免得以后头脑发昏。
“虞叔叔,我每年花那么多钱,养那么多人,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应付这种情况吗?不然我的钱……”
张浩南拿起茶杯,浅浅地喝了一口,笑得宛若电视剧中最朴素的反派,“那不是白花了?”
终于下班了,一会儿继续码字!
第584章 格局PTSD
这次会议主旨虽然是“百花齐放”,但正式的内容,是要谈松江市未来文化发展(产业)的方向,简而言之,就是要从文化发展中搞钱。
经济建设为中心,这还是发展主旋律大纲。
而这次会议所谓的定方向,其实就是个路线问题,谁来扛旗,谁来掌舵。
当然级别不会太高,上升不到国家这个层面,但松江市在国内的特殊地位,又不可能真的跟一般城市一样。
各路人马过来要扬名立万,终究还是利益驱使,加入WTO只是个信号,去年政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里面对怎么减免税或者先征后退,都是画好线的。
其次就是《通知》的第六条——为促进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增强调控能力、保证重点需要、规范资金管理,中央和省级要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制度。
这个有关专项资金制度,才是大多数利益相关者垂涎三尺的肥肉。
毕竟吃出经验来了。
去年岭南省上上下下估计都要吐了,本省像模像样的产业,比如说粤剧,连一千万都没捞着。
全被各种牛鬼蛇神用各种奇葩“国际性”“先进性”“开放性”项目给吸干,地方戏连保护资金都没捞着几个,甚至连舞狮、龙舟这两样能创收的,有些小地方被一忽悠,解释权落在了资方手里……
这种魔幻事情,足见这帮牲口的胃口有多大。
而全国省级单位,除开央企、大国企,行政单位也就京城、松江、两江、两浙再加一个岭南可以大规模出钱。
三湘相关产业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虽高,但资金量是不高的,毕竟底子摆在那里。
所以不用想的,地方上的有关专项资金,两市三省差不多就是占到全国的百分之九十。
并且《通知》的第六条并没有出台细则,是属于比较宽泛的,给地方留有很大操作空间的,算不得“蓝皮书”。
那么按照项目分类,完全可以“巧立名目”,比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出版发展专项资金”等等,都可以做预算。
哪个行当方便,哪个行当就来吃。
岭南省倒霉就倒霉在这上面,离香江太近,于是整了太多白话剧目,本身想法是很好的,发展乡土文化,但备不住滥竽充数啊。
老牌白话节目经久不衰自然没有问题,而新立项的一些东西,估计一百年都不可能问世,但钱是一分都不会少拿的。
这种情况,就类似抗战剧全都“手撕鬼子”,完全不管什么叙事,也不管什么价值,糊弄完拉倒。
同时,香江资方并不意味着就是香江本土资本,它可以有多重来源或者马甲。
尤其是过去十几年中,香江大多数影视投资,基本上都是由流求主导,所以有些项目就跟“国流办”送温暖一个性质。
“千面影帝”托尼·梁被封杀后不能像同行一样狂捞,本质就是当时华夏文明圈海外文化产业的主导资方是流求。
岭南省没分到钱的本地佬,估计上上下下都被恶心吐了。
跟岭南省相比,京城就纯粹得多,因为“京爷”从来都是吃大份的,吃完皇城根的大份,就琢磨着去吃地方上的大份。
而之后形成的所谓“京圈”概念,根子也是在这里。
只不过“京爷”和“海外同胞”在两浙省和两江省,咋说呢,游戏体验很不好。
两浙省是精打细算,做起了流水生意,搞了影视城,你们“巧立名目”能赚多少我不管,反正我不亏。
两江省就只能说让各路人马都感觉十分无语,因为在省内根本没办法形成统一的声音。
建康不是没琢磨过也整个影视城,剩下十二家兄弟就是亲切地表达了一下“建尼玛呢”。
上一篇:最弱天赋?你可曾听闻真数千手?
下一篇:你当律师,把法官送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