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59节
我上中学那会儿,一周要背看玉米面馍到三十里外的城郊中学去念书。有时带的粮不够吃不到周六,有时又因为天热把馍给放坏了,我大每周就给我两毛钱以备急用。
我那时候,最盼的就是周五下午放学,带的粮吃完了,兜里还剩两毛钱。
和同学相约看走进一家食堂,我俩各花一毛钱买四两大米饭白生生的大米喷香喷香的,比又冷又硬的玉米面馍好吃得多了。
我那同学,拿起食堂的酱油瓶子往碗里倒,还跟我说,酱油不要钱,调酱油香得很。
我也把碗里倒上酱油,再搅开。吃看确实香,是我没吃过的那种香,幸福勒!”
程忠实朴实的描述让众人心中感动,他说完后便要了一碗米饭,众人受到他的感召也都只点了一碗米饭,想尝尝美味的酱油拌饭。
对于这帮人的不切实际,林朝阳只能摇了摇头,给目己和陶玉书点了一份油爆双脆。
其他人的大米饭先上的桌,众人按照程忠实的说法,将酱油倒进碗里,搅拌均匀,满怀期待的大口送进了嘴里,然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众人默默的吃著饭,看著林朝阳点的油爆双脆上桌,他和陶玉书夫妻二人一口饭,一口菜,吃的那叫一个香!
要不要给他们分点?”陶玉书低声对林朝阳说道不用,想吃他们自己就点了,没点就说明还是爱吃。你看他们几个,吃得多香啊!”
林朝阳的语气满是幸灾乐祸的期讽,让众人心头暗恨程忠实对酱油拌饭的怀念就好比朱元璋登基之后想念珍珠翡翠白玉汤的传说,他们怀念的并不是那一碗饭,而是逝去的青春。
其他人也跟著上头,要体验一把质朴少年记忆中的美味,完全是出自于文人的浪漫主义情结。
但回忆与浪漫终究是撑不起现实,倒不是说酱油拌饭这玩意真有多难吃,毕竟大家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没饭吃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只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让众人有些猝不及防。
酱油拌饭吃得众人不哎声,林朝阳还不忘发挥一下马后炮精神酱油拌饭要想好吃,得烧点荤油淋进去才香,你们这个吃法可不对。”
“那下次你给我们做。”
李拓将锅甩到了林朝阳身上,他的话赢得了众人的一致赞同,根本不给林朝阳机会反对,众志成城的让林朝阳欠下了大伙一顿饭。
在济南待了两天,众人又转战泰安、曲阜,头一个星期闷头写作,后一个星期游山玩水,总算是让《燕京文学》挽回了一些在口碑。
笔会进行了半个月时间终于结束了,上火车之前陶玉书在火车站的书报摊买了两本杂志作消遣用。
等上了火车,大家说说笑笑,陶玉书却指著手中的杂志对林朝阳说:“朝阳,你看!”
第224章 比的就是人多
陶玉书正看的是新出刊的《沪上文学》,也就是之前的《沪上文艺》,林朝阳的《秋菊打官司》就是发表在这份杂志上的。
她把杂志指给林朝阳看是因为杂志上面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论<棋圣>的狭隘民族主义》。
《棋圣》月初才发表在《燕京文学》上,才半个多月的功夫《沪上文学》便发表了关于小说的评论文章,这个效率不可谓不高只是这篇评论文章的内容却让人一言难尽,光是看标题也知道说的不是好话。
..-.--小说过分强调与日本侵略者对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掩盖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也简化了对战争根源与影响的深入探讨。
其中设定的矛盾冲突多次看笔于民族独立与国家荣辱,这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有其正当性,但某些表述明显过于情绪化,有意激发读者内心中的狭隘民族情绪,使得读者陷入缺乏判断的偏执角度。
在中日友好的大背景下,《棋圣》的内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历史的多维度和复杂性也并非是一部小说就能够概括的。我们应该审视不同群体的经历与贡献,单一民族主义视角可能并不利于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
放下狭隘民族主义倾向的批判,有助于我们欣赏作品的同时,保持对于历史的理性思考和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促进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氛围。”
《论<棋圣>的狭隘民族主义》一文并不长,全文也就两干字左右,笔者全程以高高在上的理中客角度将小说批了个体无完肤而且笔者的水平还不错,屁股虽然是走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是在放屁,也是抓住了《棋圣》情节上的一些弱点在做文章。
陶玉书看完文章气得不行,可林朝阳却表现的云淡风轻,她忍不住问道:“你就不生气?”
生气啊,可生气也没用。这人写这篇文章,一看就是用心不纯。看似置身事外,公正理性,实则是在偷换概念,玩弄文字游戏。”
那就让他这么污蔑(棋圣》?”陶玉书不甘心的问“写小说的时候我就已经预料到了会有这种情况。我们又没办法管住他们的手和笔,不要想太多了,只要小说能够有更多的人看到,有更多的人共情,这群人的歪理邪说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听看林朝阳的话,陶玉书默默的点了点头。
可她心里还是有些气闷,便拉著章德宁一批批判起了这篇文章《棋圣》是在《点京文学》发表的,如今《沪上文学》发表了这么一篇针对这部小说的负面评论,章德宁也有些气不过“这人什么玩意儿啊!还狭隘的民族主义?可真会偷换概念,他怎么不说这是爱国主义呢?”
还有这句话,什么叫单一民族主义视角可能并不利于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
合著我们受侵略的中国人民还不能发表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了?得顺著日本人的角度去说才对?”
两人越说越气,连带著也让其他几位作家关注到了这篇评论。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过去坚持的路线和思想的全面否定,文化界的反思潮流汹涌澎湃。
许多人自认为睁眼看世界,崇洋媚外还不算,同时还要将自己的东西贬低到尘埃里奇谈怪论层出不穷。
在文学界这种思潮的拥登也大有人在,如果让这次参加笔会的人来说,他们也对国家和政策有很多不满的地方。
但对《论<棋圣>的狭隘民族主义》这篇文章,众人的观感很一致,文章的历史和文化倾向性都有些不对劲。
可谁也没办法说人家就是故意的,你要是以这个角度去批判它,人家反而还会倒打一靶说,我这都是就事论事,你是上纲上线“可恶!”章德宁看著杂志,眉毛都拧到一块去了,“不能让他们这么猖狂,我得约两篇评论跟它打擂台。”
陶玉书立刻回应:“我来写。”
章德宁点了点头,又看向李拓,“小说你不写,写篇评论总行吧?”
李拓现在写评论可比写小说顺手多了,他一拍胸脯,“没问题,这个我熟。”
章德宁又看向其他人,“大家有想法的都帮著写一写,咱们这回跟《沪上文学》来个论战,我就不信打不下去他们的嚣张气焰!”
众人纷纷响应,写篇评论对他们来说并不难刚才都看了文章,态度确实让人很不舒服。这些天与林朝阳相处的也很好,这篇文章林朝阳肯定是不方便目己出来写文回应的,倒不如由大家来打个擂台文坛论战麻,有时候比的就是人多。
见章德宁三言两语鼓动起大家同仇敌汽的情绪,陶玉书心中的气消了不少,回来对林朝阳说道:“以前真没看出来,德宁这人还挺护短的。”
聊了几句,陶玉书铺开稿纸,开始奋笔疾书,她要好好批判批判《沪上文学》的那篇文章。
火车一路北上,回到家中后两人休息了一晚,早起林朝阳往图书馆去上班,陶玉书还在家里继续写她那篇文章。
又过了一日,她揣著写好的文章往《燕京文学》去,她要争取把这篇文章发在下一期杂志上。
她一来编辑部,便看到章德宁与同事们说说笑笑,看起来心情很好的样子。
“什么事这么高兴啊?“陶玉书问章德宁卖起了关子,“你猜!”
“不说拉倒。”
“你们夫妻俩真没劲,总是这样。”章德宁吐槽了一句,然后才喜滋滋的说道:“你猜我们这一期杂志卖了多少?”
章德宁如此表情,销量自然不会低,现在杂志才上市半个多月,陶玉书想了想,说出一个数字:“50万份?”
章德宁摇了摇头,“再多说点。”
“60万份?”
章德宁又摇了摇头,“大胆一点。”
“总不能200万份吧?”
章德宁埋怨道:“让你好好猜,你别漫天喊行不行?”
陶玉书笑了笑,“90万份!”
章德宁脸上露出笑容,并夹杂著得意,“差不多,印数达到90万份了,但这里面算了库存。”
陶玉书兴奋的问道:“那按照你们以往的经验,最后销量能有多少?”
章德宁思付著说道:“我们杂志的销量历来都是前半个月多,一般能占到当期销量的三分之二。”
听看她的话,陶玉书心里算了一下,“最后能有130万份?”
差不多,可能还会多点,这期杂志的销售势头明显比往期好。”
陶玉书问道:“那这算个什么成绩?”
近两年我们杂志的销量高峰有两期,一个79年5月那一期,那期发表了《小鞋子》。
一个是去年10月那一期,那期发表了汪曾琪的《受戒》,两期销量都突破了百万份,不过最高也没到120万份。
这回的七月号看样子要打破我们《燕京文学》的销量记录了。”
章德宁的话让陶玉书满心欢喜,销量破纪录说明什么?
说明了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啊,《棋圣》作为这一期杂志上最重量级的作品,对于销量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
文夫当初写这部小说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看到吗?
现在看来,他的目的达成了。
不过.陶玉书将自己的稿子掏出来,交给章德宁,“评论我写完了,能不能发在你们下一期杂志上?”
“哎呦,我的陶大姐,你当我是主编啊?这种事哪里是我能决定的?”
章德宁嘴上这么说著,可眼神却放在了稿子上,她迅速的看了一遍,“写得不错,你现在写评论的水平已经不逊于那些专门搞文学批评的了。”
“那就是能发表了?”
章德宁无语的看了她一眼,抓起桌上的那本《沪上文学》,又拿著稿子,对陶玉书说道:“你等我一会儿。”
说完她便起身出了办公室陶玉书坐在那里等的无聊,跟其他几位编辑随口闲聊周燕如问她,“玉书,你也快毕业了吧?
“这个暑假过完,还有一个学期。”
“时间过得可真快。我记得刚认识你和朝阳的时候,你还上大一呢。”周燕如感叹了一句。
是啊,一晃就要毕业了。”
过了约莫半个小时,章德宁带看稿子和杂志回来,意气风发的对陶玉书说道:“成了,下月发表。”
“太好了!”
陶玉书正高兴著,李拓走进了编辑部,“呦!玉书也在啊!”
陶玉书与他打了个招呼,章德宁问,“你跑来干嘛?”
这一年来李拓的小说产量严重下滑,导致在编辑部的地位一跌再跌,李拓并不在意章德宁的态度,把稿子往她桌上一扔。
“送稿子!”
看到稿子,章德宁的态度立刻柔和了起来,“效率很高嘛!”
“您老的吩咐我哪敢意慢啊!“李拓捧了章德宁一句,可语气听著却带著几分讽刺章德宁哼了一声,“我先看看稿子,写的不行找可不发表啊!
没事,你们不发,我换家发也一样。“拌了两句嘴,章德宁认真看李拓写的评论,等看完了文章,她说道:“还算不错,看来那些评论真是不白写。”
“能发了?”
“我说了不算,得主编点头。”
“那你还跟我充大个儿?”
我决定不了能不能发,但能决定能不能不发!”章德宁用恶狼狠的语气威胁道李拓对陶玉书笑道:“看到没有,这就叫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玩笑过后,李拓又对陶玉书说道:“回来我文联系了几个朋友,让他们都帮忙写点东西往报纸杂志上发发,给朝阳壮壮声势。“陶玉书听看满面笑容,连连道谢,“这有什么的,那篇文章看了确实让人有些不舒服。朝阳这人有雅量,向来不愿与人起争端,我们可不怕,在报纸杂志上吵一吵,还有稿费拿。”
李拓的为人太过随意和热情,偶尔会让朋友感觉到负担,但更多的时候大家从他身上收获的还是益处。章德宁调侃他:“总算是没白蹭朝阳的饭。”
“这就叫患难见真情!”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