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298节
林朝阳喝了一杯酒,与他说了两句客套话。
梁家辉又问道:“林先生,我听李导说新昆仑已经给《垂帘听政》报名了今年的香江电影金像奖,您说这部电影能得奖吗?”
他口中的“《垂帘听政》”实际上是《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的统称。
林朝阳笑著问道:“怎么?现在就开始想著影帝的事了?”
听著他的调侃,梁家辉脸色羞赧,“说不想是假的,不过林先生和李导比我更有资格。”
林朝阳却摇了摇头,“那可不一定。”
“为什么?”梁家辉不解的问道。
在他看来,《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都是林朝阳和李翰祥的功劳。
以电影上映后创造的票房和影响力,怎么可能不得奖呢?
“我记得香江电影金像奖是《电影双周刊》举办的,从前两届的颁奖结果来看,很明显是受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我听说你们香江电影现在也在搞‘新浪潮’,前两届的方育平和许鞍华不都是新浪潮导演吗?
跟他们的电影比起来,《垂帘听政》可是个‘老家伙’,要说得奖的话,反而是演员奖项的面更大。”
林朝阳有条不紊的给梁家辉分析著奖项情况,最后还不忘拍拍他的肩膀,“说不定这回可以加冕影帝呦!”
林朝阳的夸赞让梁家辉内心有些小激动和期待,不过他更佩服林朝阳的是,对方竟然能对香江电影金像奖的情况如数家珍。
这在他接触到的内地电影人当中,可并不多见。
一旁的胡其明听著两人的对话,插话问道:“我们拍的这部《棋圣》也是合拍片,明年应该也可以报名参加金像奖吧?”
“这是当然。《垂帘听政》都可以报名,《棋圣》没理由不行。”
听著林朝阳的话,胡其明放了心,对陈怀恺说道:“这事得想著点,明年《棋圣》也要报名参与一下。”
陈怀恺点了点头,领导要让电影去参加电影评奖,这对于参与电影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都是一件好事。
不仅是有可能获得荣誉,更关键的是得了奖有奖金,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酒宴结束后,林朝阳骑著自行车回了家。
数日后,李拓突然跑到林朝阳家里,一见了他就兴冲冲的问道:“朝阳,你的《闯关东》是不是要给花城出版社出版?”
林朝阳不解其意,“是啊!”
“那你这回拿的是版税?”
李拓的表情夸张,声音大的有些震耳朵。
林朝阳皱著眉头,“你怎么知道的?”
“我怎么能不知道,文学界这大大小小的事,还有我不知道的吗?”李拓满脸得瑟的表情。
身为文坛交际花,李拓的消息灵通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只是林朝阳跟花城出版社的出版合同才签了一个星期,消息都传到李拓这了,这效率也未免太快了点吧?
“快跟我说说,真拿版税了?你这可是建国以后开天辟地头一遭,要载入文学史册了!”
李拓表情亢奋的追著林朝阳问个不停,既然都知道了,林朝阳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一五一十的跟李拓说明了情况。
当李拓听到他说出“12%”这个版税率后,自己在心里打了几下小算盘,结果得出了一个让他瞠目结舌的数字。
他的脸上写满了震惊,“那岂不是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
林朝阳摇了摇头,“哪有那么夸张,一本书才卖多少钱。”
李拓听著他的话,胸中只感觉气血上涌,有一种说不出的嫉妒在翻腾,大声喊道:“你也不看看你那些小说都多少销量!”
喊完之后,他不理林朝阳的反应,喃喃自语:“这些销量要是给我该多好啊,我要的不多,十分之一就够了,就十分之一。”
他的表情有些呆滞,看起来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第371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381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李拓成名比林朝阳早,属于新时期以来第一批成名的作家,并且在作家圈子交游广阔。
可惜这些外因无法决定作品出版后的销量,他出道多年,写作三心二意,因此作品产量并不多。
一部长篇都没写过,中篇都很少,作品多以短篇为主,或单独、或群体结集出版了几次。
销量嘛,也就那么回事。站在出版社的角度,肯定属于赔钱货。
这种情况在现如今的文坛也很普遍,即便买书的读者多,但大家买的多是文学期刊、名著和知名畅销作品。
至于那些作品影响力没那么大的作品,销量始终高不了。
“那你得反省反省自己,这么多年写作有没有努力?为什么自己的书销量那么差?才赚那么一点稿费?”
林朝阳以玩笑的语气说著最扎心的话,李拓闻言不禁怒从心头起。
“你销量高,你了不起!都拿上版税了,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著,既怕兄弟过的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当然了,玩笑归玩笑。
说笑了几句,李拓说道:“你这次拿了版税可算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我说去年是‘林朝阳年’,这话有点说早了。
你看看今年你看的这些事,提倡‘寻根文学’、《闯关东》发表,现在又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拿版税的作家……
每一件可都是震撼文坛的大事啊!我看今年才应该叫‘林朝阳年’才对。”
他说完又反口道:“不对不对,去年是属于电影界的‘林朝阳年’,今年是属于文学界的‘林朝阳年’。”
林朝阳听著他的话不由嗤笑了一声,“行了行了,什么年不年的。”
他强行中止了关于版税的话题,李拓便又拿出了一份《燕京日报》来,“你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林朝阳查看了一眼报纸上的文章,是一篇评论员文章,标题为《警惕封建文化的复辟——论‘寻根文学’的谬误》。
不需要看文章内容,林朝阳便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以政治角度解读寻根文学的味道,他接著往下面看去,内容果然与他想的差不多。
“……寻根文学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表现的暧昧而复杂。在对封建文化表现出孺慕的同时,又对以儒家文化为规范的封建传统持拒绝态度。
这种复杂且矛盾的态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缺乏科学辩证的眼光,是政治立场不坚定所带来的思想层面的左摇右摆。
……
他们将目光专注于乡村、边地、大漠等边远地区,将某些弱势文化作为文学的‘根’,而对广大的中原文化主流文化予以舍弃,这种论调是荒谬的。
同时,这种将边缘文化、弱势文化视为先进文化的想法也是愚蠢的。
……
所有的文学都与政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发展的一股潮流,期望完全摆脱政治的影响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不可能影响我们走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坚定步伐……”
一篇评论员文章两千多字,林朝阳看了近十分钟。
见他抬眼,李拓问道:“你怎么看?”
“我坐著看。”
一句俏皮话惹来李拓的怒目而视,林朝阳只得正色道:“文章里面有些论述是对的,不过他们这些人似乎总是习惯于过度解读。”
林朝阳指著文章中的内容说道:“说态度复杂、暧昧,那是因为压根就没想著替谁去证明,去扛谁的大旗。好的文化我们捡起来、坏的文化我们丢回去,这很难理解吗?
摒弃主流文化,推崇弱势文化,这更是子虚乌有的指控,我不过是在文章中举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而已。
最后他非要升华到政治上,那是他的事。我谈文化,他谈政治,那大家就各谈各的嘛,何必总来攻讦呢?”
听出了林朝阳话中的牢骚意味,李拓心里畅快了一些。
“嘿嘿,你也有难受的时候。”
林朝阳看了他一眼,眼中满是对他用这种方式找平衡的鄙夷。
李拓清了清嗓子,又接著说道:“我们得警惕点了。一开始那些批判寻根文学的声音讨论的范畴还都是集中在文学层面,但我发现最近有些人开始从政治角度来解读了。”
从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晚宴上周扬对自己发难后,林朝阳就知道,寻根文学在文学界的发展必定是躲不开被泛政治化讨论的命运。
前几个月文学界对寻根文学的讨论如火如荼,甚至已经开始波及文化界和思想界,双方本来你来我往,吵的很欢乐。
但《闯关东》的发表,一下子让寻根文学的支持者们在这场大讨论中占得了上风。
大家说的再好,吵的再欢,都不如一部能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作品的面世所能引起的效果好。
《闯关东》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基调,六十余万字的篇幅尽管只发表了一半的内容,但其中大量的对于北方民俗文化的描写无不在诠释著寻根文学的理念。
应该说,《闯关东》给文学界和广大的读者们树立了一个寻根文学的标杆。
如果有人对比后世的寻根文学与林朝阳版的寻根文学,他就会发现,在林朝阳的语境诠释下,他所谓的寻根文学与后世的寻根文学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后世的寻根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迫切性的,它是一群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被打散了的文人迫切的想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自信的一种结果。
但林朝阳的身上并没有这样的迫切性,他首先是自信的,所谓的“寻根”是要“寻传统文化中为我所用者”,就跟那些现代派的拿来主义和文化挪移一样。
两者虽然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在根子上却有著本质的不同。
因此林朝阳根本不惧某些人对寻根文学进行泛政治化的解读,只是这样的文章多了,确实有些让人烦恼。
他明明不是这个意思,可这些人偏要去曲解,他总不可能不停的去为这种事去辩解。
李拓又叹气道:“这些人啊,是换著角度来给我们添堵。朝阳,要不你再写一篇文章驳斥一下他们这些言论?”
听著他的话,林朝阳心中确实产生了这样一股冲动。
可冷静下来他又想到,这世界上恐怕没有什么比改变他人想法更难的事了,他就算是文章写的如何花团锦簇,恐怕也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于是他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算了,让他们吵去吧,等吵累了,也就好了。”
李拓不禁有些失望,“我还指望著你给我们扛大旗呢!”
“我看你是包藏祸心,想把我架在火上烤。”林朝阳揶揄了他一句。
李拓委屈的反驳道:“我这怎么能是把你架在火上烤呢?你本来就在火上。”
林朝阳顿时无言以对,李拓这话说的真没错,谁让寻根文学是他提出来的呢?
“朝阳,你总归还是应该发表一点意见的,毕竟你可是寻根文学的领头人啊!”李拓殷殷期待的说道。
林朝阳沉吟了好一会儿,然后拿出一张稿纸,用钢笔在上面写下了遒劲有力的一行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