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428节
也是在这天的上午,《明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篇特稿-
高一一《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一一谈小说
》
文章中这样写道:
“初读《寄生虫》我总有种熟悉的感觉,回想半天,才想起这种感觉来自于初中时所读的《变形记》。
这部由卡夫卡所创作的小说虽与《寄生虫》在内容上有著巨大的差别,
但在叙事上却有著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那贫乏物质生活带给人的感官上的冲击,比如两部小说不约而同的都写到了人因环境而产生的隔离和冷漠····
董事长家的豪宅代表著财富、地位和权力,老金一家居住的半地下室则代表著贫穷、卑微和边缘化;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气味”代表的同样是阶级的差异和底层人民身上无法摆脱的贫困印记。富人对穷人身上气味的嫌弃,反映的是阶级之间的隔和对立·—·.·
穷奢极欲,追求享乐,肆意浪费,整个社会沉浸于肤浅的、虚幻的繁华之中,难以自拔。
《寄生虫》如同一把匕首,以他锋利的刃刺破了香江社会最不堪的一面,给这个腐朽的社会以最深刻的批判。
所有看过这部小说的读者将不得不思考社会公平、贫富分化这些宏大的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一定会成为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
《明报》日销过十万份,是香江大报,也一直为香江社会各个阶层所追捧。
《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一一谈小说
》这篇文章刊登当天便在广大的读者群体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一直以来,香江的纯文学式微都是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的,少有作家能以纯文学作品吸引大众视线。
哪怕是很多成名作家,也不得不在作品之中加入更多的通俗元素才能以文字糊口。
林朝阳的出现是个极其诡异的例外,《明报》以头版特稿的形式发表的这篇对他新作的书评,足以说明对《寄生虫》这部作品的重视。
同时书评中对于这部作品评价极高的溢美之词也让这些读者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评刊发的第二日,香江各个书店内前来购买《寄生虫》的读者更多了。
这些人里有人本就是林朝阳的读者,也有人是因为《明报》那篇书评而来的。
成千上万读者的追捧,让《寄生虫》这样一部严肃文学作品产生了超越一般通俗文学上市所引发的反响,销量更是节节攀升。
小说上市三日,销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500余册。
这个数字放在别的国家和地区并不起眼,但对于香江这样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万的港口城市来说,却几乎算得上是一个销量奇迹。
《寄生虫》的热度空前,很大程度上也与《楚门的世界》也有关系。
当初《楚门的世界》为香江赢得了国际性的荣誉,许多市民都以这部影片为荣,爱屋及乌之下,自然也对林朝阳以及他的新作品先天的就抱有极大的好感。
除了市民和读者们的热捧,《寄生虫》上市后也很快受到了香江文坛的关注。
《明报》上的那篇《香江社会的一剂良药一一谈小说
》是由董桥执笔所写的,文章中虽然赞美的内容有很多,但却并未言过其实。
许多文坛同行在看完了林朝阳这部小说后,回看董桥的这篇文章内心无不深感认同。
近二十年来,香江社会的高速发展固然造就了经济神话,惠及了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民众。
但人们不能忽略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市民是被这种高速发展抛下的。
别的不提,仅仅是小说中所描述的老金一家所住的“半地下室”,哪个香江人看到不心有戚戚?
对于很多香江人来说,哪怕是半地下室已经是“优渥”的住房了。
经济是发展了,但普通市民的工资涨幅却远远无法追上屋价的涨价速度。
多年来,政府同开发商大刮地皮,实行高地价政策,靠卖地皮维持庞大的开支,至今尚盈库存几百亿港元。
高地价肥了政府和开发商,却苦了贫民百姓,
这些年来,香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亿万富豪,大多是靠著地产发的家。
这些地产大亨赚的钱里,又有多少是民众们的穷极一生的血汗钱。
即便如此,那些能以一生的血汗钱买到一块立锥之地的普通民众已经算是这座城市当中的幸运儿了。
一上千元的畸形屋价,让更多的人只能望楼兴叹。
一方面是空置的数万个单元无人居住,一方面是上百万人仍住在危险的木屋区和如九龙城寨这般的贫民窟。
还有那些在码头和天桥的廊下露宿的流浪者,无不在用他们的境遇诉说著这座城市底层人民的血泪史。
八十年代的香江在那些影视作品中,似乎永远是那样的繁华祥和,却没人关注过这座城市背后的伤疤。
短短几天时间里,刘以、舒巷城、西西等多位知名作家陆续在多家报纸上发文盛赞《寄生虫》。
八十年代不仅是内地文坛的黄金时代,同样也是香江文坛的黄金期。
在度过了七十年代的“阴暗期”后,八十年代以来香江文坛出现了难得的蓬勃发展机遇。
包括香江文学艺术协会等一系列的文学团体成立,《文艺》《当代文艺》《素叶文学》等文学杂志纷纷创刊,青年作家陆续涌现,香江文坛一片朝气蓬勃。
在这样积极的大环境下,这些作家的声音比以前更能够让民众们听的清晰、真切。
在诸多发文的作家中,尤以刘以曾在《明报》上发表的文章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和赞誉。
他在文章中说:
“《寄生虫》中最后爸爸老金躲进了豪宅的地下室成为了‘寄生虫”,
儿子写信说会计划新的生活,把那座豪宅买下来,让老金正大光明的走出来。
可这一切只是儿子的美好想像,那种美好的想像与苍白的现实所产生的碰撞比之前的爆裂的杀戮更震撼人心了一百倍。
让人在阅读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
留下满地的震撼与沉思。
我以为林生是内地生人,于香江社会总难以亲近、关切。
然而《寄生虫》一书所展现的对香江社会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却是许多香江土生土长的所谓‘本土作家”望尘莫及的。
他如同一位执看手术刀的精诚良医,精准剖开了香江社会贫富差距的脓疮,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社会阶层的矛盾与对立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吾辈拍马难及也!”
第472章 我一个靠媳妇的人
三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内地一大批文人南渡香江,后来中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有一部分文人回了内地,一部分文人去了国外,还有一部分文人留在了香江。
在留在香江的这部分文人里,刘以曾是少有的能够将自身的才华融入于香江社会的人物。
他曾先后任职过《香江时报》《星岛周报》《西点》《益世报》《联邦日报》《香港时报·浅水湾》《星岛日报·大会堂》等报刊杂志编辑、主编、总编职务,是香江有名的报人。
同时创作成果也有不少,其中最为知名的是长篇小说《酒徒》《对倒》
一代文青墨镜王是他的忠实信徒,《花样年华》和《2046》的灵感便是来自于这两部小说。
1985年他创办《香江文学》月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香江本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
将那些因政治理念不和而历来不相往来的作家们的作品汇聚一堂,不仅带给了文学界一股清新风气,更为他本人在香江文坛聚集了巨大的名望。
此时他在报上刊文将林朝阳誉为“香江社会的精诚良医”,更直言“吾辈拍马难及也”,无形之中又为《寄生虫》增添了一波热度。
就这样,《寄生虫》甫一上市,便以风靡之势席卷香江文坛以及广大的读者群体。
这样恐怖的能量不仅源于小说本身的优秀,也源自于林朝阳之前数年口碑的积累以及《楚门的世界》在海外为香江社会所取得的荣誉。
早两年,香江文坛和读者提到林朝阳,总会在他身上贴一个“内地作家”的标签。
但今年以来,这种提法已经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香江人把林朝阳当成了自己人。
这就好比你们家族发现同姓之中出了个牛逼人物,明明八竿子打不著,
可总会有人去企图把牛逼人物联系到自家族谱上,以彰显自身的牛逼。
除了林朝阳这位编剧兼原著作者得益于此,参与《楚门的世界》的其他人也是如此。
其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拿到了坎城影帝的许观文。
拿到夏纳影帝后的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接过戏,原因有几方面一来是被《楚门的世界》把胃口给养叼了,一般的剧本根本看不上眼;
二来是他想等林朝阳的新作品,跟嘉禾、新艺城的唯利是图不同,许观文图的是名。
这段时间里他时不时的就会联系林朝阳,尽管林朝阳的新作品迟迟没个动静,但他依旧愿意等。
正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林朝阳的新作品,值得他的等待。
第三个原因,则是许观文在获奖几个月之后才逐渐悟出来的道理。
一开始他载誉归来的时候,几乎成了香江这座城市的英雄,所到之处皆是山呼海啸的掌声,温暖可亲的笑脸,各大电影公司抛来的橄榄枝让他无瑕顾及。
可随著时间的慢慢流逝,他迟迟没有接戏,那些电影公司和同行们的热情冷落了下来。
唯独他每次上街,依旧有许多民众为他欢呼呐喊。
许观文敏锐的发现,这些民众们的欢呼呐喊比对那些当红明星的追捧多了几分尊敬和推崇。
后来一次聚会,好友蔡澜的话突然点醒了他。
蔡澜说,作为香江电影界第一位坎城影帝,他现在已经不单是演员和明星了,而是半个艺术家。
在香江这样一座追求物欲的城市里,“艺术家”这三个字是稀有的,也正因为稀有,才更显难能可贵。
蔡澜之所以说他是“半个艺术家”,是因为许观文现在有且只有一部《楚门的世界》傍身。
当年的李小龙若只有一部《唐山大兄》,也难称功夫巨星,只会跟罗烈一样,昙花一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观文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趁著热度开出一个天价片酬来,狠狠的接戏赚上一笔。
另一种则是耐心的等待,等待一个真正可以超脱演员和明星身份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蔡澜和许观文都明白,必然要落在林朝阳的身上。
前两天《寄生虫》出版上市,许观文一大早便去了书店买回了小说。
花两天时间通宵达旦的看完,他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他知道,这就是他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他甚至来不及给自己补个觉,就拨通了林朝阳家的电话,可电话却一直无人接听。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