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491节

  研讨会正常进行,既然是讨论,那肯定是大家各抒已见。

  报告文学这几年蓬勃发展,有人欣赏、有人反对,文学界对于这种体裁的看法历来是不统一的。

  研讨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轮到林朝阳发言。

  “大家对于报告文学的争议之处,我都很理解。我想说的是,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其实很不‘文学”,它更接近于深度新闻调查或者是社会调查报告。

  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它是新闻。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这样但有意思的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它在国内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刚才有同志说它追求猎奇,或者过于通俗。

  这些情况确实都存在,但作为创作者,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的受欢迎,难道不是因为它们更贴合普通读者或者说是老百姓的阅读需求吗?难道不是因为它们强烈的介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吗?

  林朝阳的论调让人耳目一新,在大家都把报告文学当文学讨论的时候,他却告诉大家这是新闻。

  当大家关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时,他又告诉大家应该关注作品是否贴近读者。

  这种说法乍一听给很多人一种他是来搅局的感觉,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多年以来,林朝阳已经靠一部又一部作品赞足了资历,只差年纪,去年他获得了法国勒诺多文学奖后,在国内文学界的地位和威望已经在悄然间提升。

  今年他又推动了庄重文文学奖的设立,无形之中已经拉开了与普通作家之间的距离。

  在大家还都为了获奖而绞尽脑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评奖的那一个。

  当年《中国青年》搞过一个“五四青年文学奖”,林朝阳也去当过评委,但那只是一份杂志搞的评奖。

  相比之下,庄重文文学奖的出身可高多了。

  爱国港商捐资设立,文协、文化部、中华文学基金会等单位和机构倾力组织,30万元巨额奖金。

  第一届评奖的声势便直追茅盾文学奖,不仅在读者群体当中受到了热议和肯定,也成为了文学界人人趋之若鹜的奖项。

  这种身位和格局上的差距,让林朝阳的发言收获了在场众人的重视。

  庄重文文学奖后,林朝阳第一次在文学界同仁面前亮相,讲话份量与以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研讨会结束后,会场并没有立刻解散,大家有说有笑的聊著天,林朝阳成了话题中心,许多人都对刚结束时间不长的庄重文文学奖很感兴趣,想让林朝阳透露点内幕。

  “我们这个评奖和大多数评奖其实没多大区别,主要的组织工作是由文协的同志们完成的—.

  林朝阳挑了些评奖的趣事讲了讲,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老作家们还好,得失之心早已没那么重了,在场的不少中青年作家对于庄重文文学奖都是有著野望的。

  想想庄重文文学奖第一届评奖就有如此影响力,还有那么丰厚的奖金,万一得奖就是名利双收,谁能不心动?

  “朝阳同志,能给我们讲讲评委会评奖的侧重点或者是口味吗?”

  有人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显然是有点想要投机取巧的意味,但在场并没有人嘲笑他。

  作家也是人,也有功名利禄之心,能坦然说出来,反而显得可爱一点。

  哄笑声后,林朝阳嘴角含笑,沉吟著说道:

  “这个你可为难我了。评委会评奖我还真没发现有什么阅读审美或者品位的偏重,一定要说的话,还是写出好作品吧。

  庄重文文学奖的初选守则与现阶段所有评奖都不一样,我们依靠的是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学生。

  我知道很多文学界同仁对让大学生来当初选评委感到不信任,但事实证明,

  这些有文化、有审美、有热情的年轻同志是靠得住的。

  这一届评奖提名的五十几篇(部)作品,无一不是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有些作品的出现,连我们评委会都感到很意外。

  比如于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比如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尽管这些作品没有得奖,但它们的出现证明了庄重文文学奖评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让这些青年作家的作品能够被更多人所关注。

  好的作品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必然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大家不必去猜测评奖的标准如何,只要你写的是好作品,是受读者喜爱的作品,那么就一定会受到认可。

  当然了,庄重文文学奖评奖名额有限,我们也只能挑选那个最能引起读者和评委共鸣的作品。”

  林朝阳的讲话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毛病,他之所以会这么表态,

  就是怕有些人自作聪明,刻意去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迎合所谓的评委口味。

  至于在场众人听完了之后,心里的真实想法如何,林朝阳无从考究。

  随意闲聊了儿句后,他便离开了会场。

  隔天中午,林朝阳夫妻俩到了深圳。

  难得来一次深圳,林朝阳联系上了二埋汰,傍晚时分他带著陶玉书来到红岭大厦,现在这里看著两年前他来参加二埋汰婚礼的时候可热闹多了。

  两年未见,二埋汰一见林朝阳分外激动,熊抱住他,然后又与陶玉书打了个招呼。

  罗慧芳怀里抱著孩子,林朝阳逗弄了两下,“小家伙,虎头虎脑的!”

  说著递出了一份红包,二埋汰夫妻俩还想推辞,却被林朝阳一句“给孩子的”镇压。

  二埋汰和罗慧芳两年前结婚,去年儿子降生,现在已经16个月了。

  罗慧芳现在仍在竹园宾馆上班,二埋汰倒是有进步了,成了小包工头。

  “唉!以前没结婚养孩子,就知道干活,有了儿子才想著得多赚点钱————”

  二埋汰说起他当包工头的经历,颇有种被逼上梁山的辛酸,因为这条路是罗慧芳逼著他走的。

  罗慧芳白了他一眼,对林朝阳夫妻俩说:“他啊,就知道出傻力气,照以前那种干法,就是在工地干一辈子,也赚不了什么钱。”

  为了帮二埋汰承包工程,罗慧芳还跟家里父母兄弟借了5000元。

  “阿芳的想法是对的,深圳现在基建工程那么多,处处是机会,娶了这样的媳妇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陶玉书的夸奖让罗慧芳满眼笑意,二埋汰只会笑嘿嘿的挠脑袋,附和道:“

  是啊。”

  林朝阳看的直皱眉,这憨头憨脑的样子,哪有点包工头的气势啊!

  二埋汰现在属于幼年期包工头,今年才自己当老板,接的是一处商品房开发的模板工程,也就是木工活,他的老本行。

  两人聊著聊著,二埋汰发现林朝阳的表情有些不对,问:“怎么了?”

  林朝阳问他:“你干的那小区叫天景花园?”

  “对啊,怎么了?”二埋汰不解的问。

  “没什么,这名字起的好,听著就有前途。”

  “是吗?”二埋汰口中念了两遍“天景花园”,怎么念都感觉平平无奇,但他不敢质疑林朝阳的审美,“是挺好听的。”

  “你怎么接到这个活的?”林朝阳好奇的问。

  “我跟他们总经理认识。”

  林朝阳不由得异的看了二埋汰一眼,“咋认识的?”

  “我刚来深圳那年,被扔到笋岗北站的消防库去给人家当小工,那哥们儿在项目上当技术员,就这么认识的。

  不过我到那两个月他就调走了,听说是调到了省里什么单位,一下子成大人物了,当时我们工地还传了好一阵呢。

  这不今年年初阿芳非逼著我干点小工程嘛,正好他那公司拍地拍出了个2000

  万元的天价,上新闻了,我这才知道他现在已经是国营单位的总经理了———”

  林朝阳听完了二埋汰的讲述,拍著他的肩膀,“我看这公司行,以后就跟著他们好好干吧。”

  二埋汰认真的点点头。

  在二埋汰家待了两个小时,晚上一起吃了顿饭。

  隔天临走时,林朝阳叫来二埋汰,取了10万元给他。

  “趁著这机会好好发展,这钱就算是我借给你的,不著急还。”

  以前二埋汰胸无大志,林朝阳不会特意去改变他,既然现在他有了前进的动力,能帮一把林朝阳肯定要帮一把。

  “我哪用得了这么多啊!”

  二埋汰现在当了包工头不假,但他干的是劳务分包,负责的仅是庞大建设工程中最细小的分项工程的一部分,合同额总共也就几万块钱,还没见过这么多钱呢。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做生意做的就是资金周转,手里钱多点对你没坏处。”林朝阳指点了他一句。

  二埋汰听著也没再客套,“好,那我就不跟你客气了。”

  林朝阳拍了拍他的肩膀,“加油干吧!”

  “嗯。”

  从深圳过关到香江已经是傍晚了,到家之后,林朝阳将一双儿女拉过来又亲又抱,冬冬还没跟他待上一分钟就挣扎著跑开去玩玩具了。

  晏晏仍乖乖在他怀里,还奶声奶气的问:“爸爸去哪了?”

  “爸爸这些天在燕京了,晏晏想爸爸了没有?”

  晏晏认真的想了一想,才说道:“想了!”

  林朝阳忍不住又在她雪白娇嫩的脸蛋上虚亲了一口,“真是爸爸的好闺女!

  然后用鼻子假意在晏晏的腰间拱了拱,她立刻爆发出清脆的笑声,“咯咯咯———·爸爸痒!爸爸痒!”

  林朝阳轻轻的楼著天真可爱的女儿,脸上写满了幸福的笑容。

  眼神扫过客厅,一条“蛆”正在地上雇佣来雇佣去,手里摆弄著一辆玩具警车,口中发出模拟警笛的“vivo”声。

  “不许动!举起手来!”

  闺女果然是贴心的小棉袄,林朝阳心里突然飘过一句话。

  回到香江后,林朝阳轻松了几天,然后动手写完了《小鞋子》的剧本,正琢磨著把剧本寄回燕京,章艺谋来了香江。

  他的新片已经确定由林氏影业和西影厂合拍,上回说完这事,章艺谋回家休整了几天才来到香江。

  这段时间陶玉书已经让人联系了李碧华,拿到了她的小说《秦俑》的改编权。

  这天上午,林朝阳带著章艺谋,与李碧华约在了九龙的一家咖啡馆见面。

  李碧华算是香江文坛少年成名的典范,她上中学时因爱好写作向报刊投稿,

  中学毕业后便进入了无线电视台和香江电台电视剧任编剧,陆续写了《七女性》

  《北斗星》等几部电视剧本。

首节 上一节 491/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