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53节
得到了林朝阳的承诺,李小琳满心喜悦的离开了燕大。
李小琳的到来让林朝阳忙碌了起来,答应杜峰的那部小说还没写完,又答应了《收获》的约稿。
他不得不把时间分开,晚上回到家中就写答应杜峰的那部小说,白天在单位就写答应《收获》的稿子。
嘴上说著不想卷,可身体比谁都诚实虚伪的打工人!
时间转眼来到五一,没有黄金周的五一是没有灵魂的,但该过还是得过,放一天假也是放啊!
这天林朝阳领著陶玉书去看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访华演出,演出的是经典剧目《天鹅湖》,票是梁佐帮忙弄的,还花了三块钱。
看个电影才一毛钱,人均一块五的演出,在这个年代属于妥妥的高消费了。
夫妻俩敢这么消费,主要是五一之前两人刚刚收到了《燕京文艺》的稿费单。
而且不是一份,是两份。
除了林朝阳的那部中篇小说,还有陶玉书写《牧马人》的评论文章中篇小说全文五万八千字,千字七块的稿费就是四百零六块钱,陶玉书的评论文章也有十八块钱入帐夫妻俩的稿费加在一起有四百二十四块钱,快抵得上林朝阳一年的工资了。
要是攒钱的话,可能两人两年也不一定能赞这么多。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的收入,陶玉书高兴的差点蹦起来林朝阳提议去老莫吃饭,陶玉书犹豫了好一会儿,没舍得。
反倒是他说跟梁佐弄两张芭蕾舞的演出票,她欣然同意。
相比物质上的享受,精神上的享受更让陶玉书愉悦林朝阳本来还想让陶玉书给家里买点东西,可她脚有不同意见不能一掌到稿费就给他们买乐西,以后形成习惯了,不买都不行。“林朝阳顿时无言,他觉得目家媳妇真是个做管理的奇才、当资本家的好苗子。
看完演出出来后,陶玉书又吐槽:“不如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
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林朝阳没看过,但他发觉自家媳妇在艺术鉴赏著实是有点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的,并且难以腐蚀。
并且似乎对于资本主义的东西天生就不太感冒,这一点也体现在她学英语身上以陶玉书的聪明伶俐和学习劲头,几乎每门功课在班里都是第一、第二,唯独英语这门课,她学起来难如登大,单词背了又忘,经常给她拖后腿,浪费的时间反而是最多的。
“那我下回请你看《红色娘子军》。”
陶玉书笑起来,“我们看《天鹅湖》,应该让英国人看《红色娘子军》。”
为她的促狭想法,林朝阳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
“这个提议好!”
今年的五·四前后,燕大校园里格外热闹,上面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大会,不仅有重要领导人出席,还有中央乐团和中央歌舞团的表演,燕大的学生们都很兴奋,学校里为这事前前后后热制了一个星期。
到了五月上旬的最后一天,是《燕京文艺》出刊的日子。
陶玉书上完中午的课没去吃饭,而是跑到了外面的书店买杂志。
“同志,这期《燕京文艺》到了没?”
“早上刚到,要一本?”
“两本。”
《燕京文艺》定价两毛五分钱,陶玉书付了五毛钱,拿到两本杂志喜滋滋的出了书店,她边走看边翻看看新鲜出炉的杂志。
先看到的是林朝阳的那部中篇小说,小说接近六万字,占据了本期《燕京文艺》过半的篇幅,眼睛潦草的在页面上扫过,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然后她文翻到了自己的那篇《高尚的灵魂一关于<牧马人>王人公许灵均的形象部析》,这是她发表的第二篇评论,第一篇写的是《伤痕》,而且还是发表在《文艺报》上。
但看著杂志上的铅字,她的心情却远要比几个月之前发表第一篇评论的时候高兴夫妻两人的文字第一次以铅字的形式汇聚在同一份杂志上,陶玉书心中忍不住升起一股幸福感。
骑看目行车回到帅大校园,食堂里已经是人满为患燕师大食堂的用餐习惯与燕大不同,类似于大锅饭的吃法。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桌,各桌的饭菜都事先摆好,大家可以围看桌子站看边吃边聊吴颖芳见到陶玉书问道:“你去哪儿了?怎么才回来?饭菜都快没了。”
“去外面买本杂志。”
“吃完饭再去买嘛。”
等陶玉书打完饭回来,同学们都走的差不多了,吴颖芳还在等她。
“快点吃!要不是我让他们给你留点,你连渣子都吃不著。”
“谢了。”
在陶玉书吃饭的时候,吴颖芳不客气的翻起了她的帆布包,“给我看看你买的什么杂志?”
两人在班里关系最好,丝毫也不见外,陶玉书也不介意“燕京文艺?”
吴颖芳发现了杂志,她等陶玉书吃饭无聊,信手翻开“呀!许灵均出新作品了!“她语气有些激动的喊道听著她的减声,陶玉书嘴角微微翘起,眼底藏著几分骄傲“哎呦!怪不得这么著急去买杂志。”
吴颖芳指著目录上的名字,“你的评论又发表了?
陶玉书嘴里嚼著东西,点了点头。
你这丫头,还真厉害!“吴颖芳感叹了一句。
燕师大名气虽然不如水木、燕大,但中文系的实力在国内同样是拔尖的。
陶玉书他们这一届学生是喻喻喻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有很多人在入学之前都是参加了工作的其中还有几位就是从事文字相关工作的。
但要说刊物上发表作品,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入学一年多,他们班大概有三分之一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其中作品能登上重量级报刊的就更少了,不出一手之数陶玉书之前在《文艺报》上发评论,就曾经在班里引起了一阵讨论那可是《文艺报》,作为一个在校学生,能在上面发表评论,得是多大的荣誉现在,陶玉书竟然又在《燕京文艺》上发了评论,吴颖芳看著目录上的标题,心中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玉书,你这是要成批评家啊!”
别瞎说了,就是一篇评论而已。
图图吃完了饭,下午还有课,陶玉书和吴颖芳一起到宿舍去休息“你怎么还买两本杂志啊?“吴颖芳问了一句,随后不等陶玉书回答,自顾自的说道:“哦,我明白了。一本是用来看的,一本是收藏的。”
她都脑补好了,陶玉书也懒得去纠正。“写的不错,等以后我小说发表了,你也给我写一篇。”吴颖芳看完了陶玉书的文章,向她提出了要求。
“行啊。只要你能在《燕京文艺》《十月》《当代》《收获》这几家里任何一家发表小说,我就专门给你写篇评论。”
“哼,你这个就是故意为难人了。”
陶玉书朝笑道:“你不会想在地市小报上发个豆腐块也让我评论吧?
“死丫头,嘴这么毒!我撕烂你的嘴!”
玩笑过后,吴颖芳不再去关注陶玉书的评论,而是将目光对准了许灵均的新小说
第73章 你有这种感觉吗
小狗子一家生活在贫穷的小山村,他的妹妹有一双二手的球鞋,那是有一次城里的亲戚来探亲时送给妹妹的。
某一天他去为妹妹取回修好的鞋子,却不慎将鞋子遗失。因为害怕父母的责罚,小狗子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大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
小狗子原本打算找回鞋子,但努力了几次始终没有找到,最终只好放弃,然后决定买一双新鞋子。
为了赚钱买到新鞋子,他尝试跑到河里抓鱼,可辛苦了半天抓来的鱼却被小伙伴们给偷吃了。
他文去抓知了,偷偷摸摸的掌到集市上买,差点被当做投机倒把的起来好不容易掌到了钱,这个时候农闲去城里建筑队打工的父亲却受了伤,为了给父亲治病,花去了小狗子辛苦赚来的钱,小狗子买鞋的想法再次泡汤。
后来小狗子看到了公社举办长跑比赛的通知,比赛的奖品里恰好有一双鞋子。
小狗子费尽心思终于参加上了长跑比赛,可他个子矮,根本跑不过那些大孩子,一路拼了命的奔跑,眼前晃动的全是妹妹放学后与他换鞋的画面。最后,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的爬起来冲向终点,但可惜的是他连前十名都没有跑进去。
当冠军享受看胜利的掌声和奖品时,小狗子眼含泪水,充满失望。
而在另一面,伤愈的父亲终于拿到了建筑队的补偿,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小狗子和妹妹买新鞋子。
难过的小狗子回到家中,发现父亲已经给妹妹和他买了新鞋他脱下已经破烂的旧鞋子,把满是水疱的脚泡在溪水里,洗完了脚,他就可以穿新鞋子了。
这时一条小鱼向他游了过来,围绕在他的脚边《小鞋子》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编剧并执导的电影,电影在1997年上映,获得了几个电影节的奖项,但都不是重量级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这部电影以温情的目光关注了贫困儿童去以目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纯真、善良、友爱、积极这些珍贵的品质在影片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电影在当年并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荣誉,但却深刻的影响了此后三十年伊朗电影乃至亚洲电影的发展。
就好比章艺谋带著《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横空出世,深刻的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影坛一样。
《小鞋子》和导演马基德-马基迪也让伊朗电影从此走上了一条关注现实、兼具人文主义关怀的道路,在世界影坛异军突起,树立起属于目己的独特风格。
可以说,伊朗电影在2010年以后在世界影坛的发软,离不开《小鞋子》这部经典电影的影响。
林朝阳将这部尚未诞生的电影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又做了本土化的处理,既保留了原著积极温暖的风格,又将文字的美感注入到故事当中,让这部小说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读到小说最后,小狗子终于如愿以偿的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鞋子,想像著他把自己那双稚嫩却满是水疱的脚丫放进清水之中,吴颖芳不禁消然泪下。
“怎么还哭上了?”
陶玉书发现了她的异样,连忙可道吴颖芳抹著眼泪,哭唧唧的说道:“玉书,许灵均的这部新小说你一定要看看,写的太好了!”
“呜鸣!他怎么这么会煽情啊?我都没打算哭!”
吴颖芳越是这样说,越是忍不住眼泪。
小说的后劲逐渐上来,她的脑海中不断的闪现一些目己幻想出来的画面贫寒的家庭、和妹妹换鞋穿去上学的孩子、为了一双新鞋子而努力奔跑的搜小身影.....其实林朝阳并没有在小说里刻意情,但每一个读者都有目己的思想通过抽象的文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和情感经过大脑的处理,虽然没有影像来的直观,但却更有冲击力,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听看吴颖芳的话,陶玉书这才明白,敢情她是看小说看哭的。
她看著吴颖芳的样子,哭笑不得的同时,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得意来。
她是《小鞋子》的第一个读者,自然清楚这部小说的内容,当初她在看稿子时也不禁几度湿了眼眶不过她跟吴颖芳不同,她除了在爱情上比较盲目,大多数时候都很理智,很少有会为了一部小说而落泪的时候。
《小鞋子》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歇斯底里的悲伤和肆无总禅的宣泄,恰恰就在于它的积极、善良、温暖和人文关怀在丈天那诗意的文字处理下,这个简单质朴的故事丝毫不显得单薄和之味,反而深刻隽永,令人读完后内心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好了,好了,别哭了。再哭眼晴都哭肿了,一部小说而已。”陶玉书安慰道“什么叫小说而已?”
吴颖芳正哭著,听著这话不乐意了,“你没看过小说就别瞎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小说。”
她红著眼睛,抽著鼻子,“我跟你说,这部小说比《牧马人》强得多,除了那些名著,是我这两年看的最好的小说。”
“许灵均.....许灵均他...-.”吴颖芳抽泣著,“他写乡土,比赵树理、比沈丛文写的都要好!”
吴颖芳脱口而出的这句话让陶玉书萌生一股不胜悍恐之感,“你说话别这么夸张,让别人听见了,不仅要跟你争辩,可能连许灵均都要被言语讨伐一番。”
辩就辩,真理越辩越明!我还怕他们不成?许灵均写的就是好!”
正所谓一粉顶十黑,陶玉书看著吴颖芳这会儿的表现,无语的摇了摇头好了,不说小说了。马上要上课了,赶紧走吧。”
陶玉书催看吴颖芳去上课,走路的时候吴颖芳还不忘对她说:“玉书,你评论写的那么好,这回可要好好读一读这部《小鞋子》,多给它写几篇评论。”
“嗯,有时间肯定写。”
陶玉书敷行著说道两人往马上要上课的教二楼走去,正说著话,迎面看见班里的同学胡何平从男生宿舍出来。
“何平,你干嘛去?“陶玉书主动跟他打了个招呼,玉书!颖芳!我去校外参加个活动。”
胡何平跟二人打了个招呼,急匆匆的骑著自行车与二人擦肩而过,看上去形色匆忙。
他十嘛去?“陶玉书看看他的背影好奇的问道这会儿马上要上课了,居然连课都不上了。
你不知道?他最近跟今大》那帮人走的很近,估计是去参加《今天》的活动吧!“吴颖芳有些艳美的说著。
最近半年时间里,《今天》这份由一群诗人和大学生所创办的民间刊物在燕京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影响力,在学生中间广受欢迎,更有许多人以能与《今天》的创刊团队有交集、参加《今天》的活动为荣要是能有篇作品发表在《今天》上,那就更好了。
吴颖芳说的没错,胡何平最近跟《今大》的人走的很近,今大旷课也是为了参加今大的活动他出了燕师大的校门,一路来到东四十条胡同附近,拐过一座楼房,走过一截狭小的甬道,又拐过了一间院子,最后来到了一间大杂院内,这里是《今天》的创办者之一、也是灵魂人物赵振凯的家,是《今天》编辑部和作者们日常聚会的地方。
今天的聚会是一场诗歌讨论会,胡何平在两个月之前开始给《今天》投稿,虽然作品一直没有被录用,但也逐渐跟《今大》的一群人熟悉了起来,今大他是应杨练的邀请来的赵振凯家的院子是个院中院,大杂院的布局有些凌乱,这会儿已经是下午三点,太阳逐渐西斜,没了阳光的直射,院子里聚集了二十多号年轻人,透看一股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讨论会的地点在正房旁的一间大屋,赵振凯主持会议,这是胡何平第一次见到赵振凯本人,他格外激动。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