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60节

  燕大的教职工和学生们都对陶教授这位有情有义、独具慧眼的女儿充满了好奇。

  进了家门,陶玉书拿出主人家的热情招待管青松和邹仕方。

  陶父今晚去赴朋友的约,陶玉书怕母亲少做菜,跑到厨房对母亲说道:“妈,晚上多做两个菜!”

  陶母皱眉,“做那么多菜干嘛?”

  “校刊的人过来要采访朝阳,晚上可能得耽误一会儿,总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陶玉书十分低调的说道。

  校刊?

  陶母脸上露出讶色。

  陶玉书说完不理会母亲的表情,转身出了厨房。

  “一个校刊,大惊小怪的!”陶母知道陶玉书刚才就是故意来说给她听的,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嘴上虽嫌弃,可陶母还是忙碌了起来。

  那边出了厨房的陶玉书,将管青松、邹仕方两人安排到她和林朝阳的房间,茶水沏好,连烟都给准备好了,根本不管林朝阳这个当事人愿不愿意接受采访。

  “玉书……”林朝阳张了张嘴。

  正忙碌的陶玉书抬起头看向他,眼睛里只闪着四个字:望夫成龙。

  林朝阳默默的闭上了嘴,他看向管青松,满脸大无畏:来吧!

  陶玉书欣慰的点了点头。

  《燕京大学校刊》虽然只是一份校刊,但若论起办刊历史,恐怕要比国内的绝大多数报纸、杂志都要优秀。

  1917年11月16日,《燕京大学校刊》的前身——《燕京大学日刊》诞生,它是由当时的燕大校长蔡元培所倡导创刊的,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和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的《日刊》的主要编辑包括了沈尹默、胡适、陈独秀等诸多大才,而《日刊》里面有个“歌谣选”栏目,主编刘半农,可谓人才济济。

  之后由于时局动荡和历史变迁,燕大校刊几度更名,几度停刊,又几度复刊。

  1978年,燕大校刊再次复刊,并将刊名定为《燕京大学校刊》。

  从五四烽烟、长城烽火,到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嗡嗡嗡、改革开放……燕大校刊记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燕大以及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虽然不是那种公开发行的媒体大报,但在全国高校界的影响力是独树一帜的。

  校刊的内容也包涵了从学术、文艺、演讲、杂录等多个领域,涵盖了燕大的各个学科领域。

  近现代的许多大师名家如约翰·杜威、葛利普、章太炎、蒋梦麟、胡适、鲁迅、稷羡临、冯至等人均曾以多种形式在校刊上发表过文章、言论和学术见解。

  现在的林朝阳当然没办法这些大师相提并论,但校刊不仅是刊登大师名家的文章,也会记录燕大普通教职工和学生们的经历和文章。

  管青松今天采访林朝阳,主要也是因为他以图书馆管理员的身份在文坛掀起了轩然波澜。

  采访是从闲聊开始的,等双方熟悉了一些之后,管青松才抛出了他的问题。

  “你说《牧马人》是你第一次写小说?还是发表在《燕京文艺》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杂志上?”

  “嗯,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看的想法。毕竟是第一次写小说,我也没想过一下子就能发表。

  本来的打算是《燕京文艺》不行,就换其他的省级文学刊物,再不行就往地级文学刊物投。”

  管青松闻言莞尔,“你倒是不认死理。”

  “对于那些成名成家的人来说,作品被哪个杂志选中发表,可能会有个面子问题。

  可对我这个写作路上的小学生而言,只要能发表就行了,发表了就有稿费补贴家用。”

  管青松微微颔首,他对林朝阳的第一印象非常好,他在林朝阳的身上看到了属于农民的质朴和可靠,更难得的是他身上的这份谦逊。

  对于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管青松在燕大看多了自诩不凡、挥斥方遒的大学生,林朝阳的谦虚和低调让他心中顿生好感。

  “你说写小说拿稿费补贴家用,这就是你当初写作的目的?”

  林朝阳在陶玉书的目光注视下艰难点头,“我们夫妻俩的情况你也知道,玉书还在读书,我在图书馆只是个临时工,工资也不高,现在还住在家里。岳父岳母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特别是玉书母亲……”

  陶玉书眉头挑起,她万万没想到林朝阳会在这个时候提起自己母亲。

  自己母亲平时对林朝阳什么样子,她是再清楚不过的。

  因为从一开始就反对她的婚姻,所以从丈夫到这个家里,她就表现出横眉冷对的姿态,最开始时不时的就要给林朝阳几句难听话。

  相处了几个月之后,可能是看出了丈夫人品德性都不错,冷言冷语是少了,不过态度依旧算不上好。

  到丈夫写小说的事曝光之后,虽然母亲嘴上没说什么,但陶玉书发现她的态度对比以前还是要好了不少的。

  不管怎么说,丈夫这半年多可没少受她的气,但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反而还会不时的开导与母亲赌气的她。

  陶玉书心里清楚的知道他所受的委屈,一想到他这些委屈都是为了自己,陶玉书心中就充满了感动。

  今天,林朝阳又在接受校刊采访时将母亲好一顿夸,陶玉书听着都觉得脸上有些发烧。

  她心里回想着母亲平日里的冷言冷语,对林朝阳爱的更甚,对母亲的意见也更大了。

  找了个这么好的女婿,一点都不知足!

  (本章完)

第79章 《小鞋子》的反响

  《燕京大学校刊》是周刊,每周二出刊,每刊四版内容。

  虽然只是校刊,但它的发行范围并不限于燕大校园,燕京市内的多所高校和学术、文化单位都有订阅。

  五月的第三个周二,新一期的《燕京大学校刊》正式出刊。

  陶父上完了课,信步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喝了口茶,坐在他隔壁的邓广明就拿着一份报纸走了过来。

  “小陶,快看看!”

  “看什么?”

  “你那个女婿,上校刊了。”

  邓广明比陶父大了十岁,他的研究方向是宋史,被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他称呼陶父“小陶”倒不是倚老卖老,而是几十年来的老习惯。

  陶父接过报纸,前几天他倒是听女儿提了校刊采访林朝阳的事,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对于他们这些老资历的教授来说,上个校刊只是平常事而已。

  不过他也能理解女儿的心情,自家这个女婿人品、性情、才华都是一时之选,唯一可惜的是出身低了一点。

  可也正因为出身低,才显得他的名字出现在燕大校刊上的不容易。

  欣慰的同时,陶父的眼神快速的扫过报上的文字。

  “嗯?”他的眼神停在一段采访内容上,仔细审视。

  这個臭小子,倒是挺会拍马屁。

  看完了这一段采访内容,陶父脸上露出几分会心的笑容。

  林朝阳在校刊的采访里把妻子杜若慧好一顿夸奖,虽然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但陶父也能明白他的苦心。

  过去这半年多,妻子对待女婿的态度他是看在眼里的。

  这孩子能做到这个地步,难能可贵,当得上一句温良忍让、顾全大局。

  晚上吃完晚饭回到屋中,陶父将校刊翻出来递给妻子,“看看吧!”

  陶母不解其意,接过来看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丈夫想让自己看什么。

  “他还怪会做好人的!”

  陶母嘴上依旧不饶人,但语气和缓了不少。

  陶父沉声道:“人心都是肉长的。你这个人,坏就坏在这张嘴上。”

  被丈夫训斥了一句,陶母不高兴的转过身,不再搭理他。

  陶父无奈苦笑,妻子的脾气从年轻时就是这样,有点大小姐脾气,大部分时候都是嘴上厉害,称不上是“刀子嘴,豆腐心”,但确实没什么坏心思。

  成年人是很难被说服的,孩子的态度妻子都看在眼里,陶父也没有办法强逼着她,他只希望妻子能够从心里接纳这个女婿,一家人和和美美。

  最近这一两个月,关于图书馆的管理员林朝阳就是写《牧马人》的许灵均这条消息一直在燕大校园内流传着。

  前段时间,《燕京文艺》再次刊发许灵均的作品《小鞋子》也引来了学生们的关注和热议。

  这两天《燕京大学校刊》又刊发了编辑部编辑对林朝阳的采访,一时之间,让林朝阳的名字成了燕大校园里的热词,学生们私下里对他的讨论声甚嚣尘上。

  从出身农村,到燕大教授女婿,再到新锐作家,林朝阳的经历堪称励志传奇。

  借着校刊上的采访热度,陈健功代表五四文学社找到了林朝阳,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让我演讲?”

  林朝阳看着陈健功,脸上满是惊讶。

  “对啊,学生们现在对你特别感兴趣,大家都希望你能来给我们做个演讲。”陈健功兴冲冲的说道。

  “演讲这事我可不擅长,再说也没什么东西可讲。”

  “就当是一次交流嘛!你别有压力,你的经历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很有激励作用,讲讲经历就可以。”

  林朝阳沉吟着考虑要不要答应这件事,不想陈健功却说道:“玉书同志肯定希望你参加。”

  闻言,林朝阳恶狠狠的看向陈健功,知道他这是拿陶玉书向自己施压。

  林朝阳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邹仕方告诉他的。

  那天管青松和邹仕方要采访林朝阳,陶玉书比林朝阳这个受访者还要积极,任谁都能看出她内心望夫成龙的希望。

  晚上回家,林朝阳把五四文学社的邀请讲给陶玉书听,她果然一脸兴奋的撺掇他去参加,还热心的启发林朝阳的演讲内容。

  有个这么追求上进的媳妇,我可真是太难了!

  五四文学社是燕大最早一批学生社团,赶上文学蓬勃发展的年代,号召力在燕大校内自然不言而喻。

  伤痕文学作家许灵均将应五四文学社邀请进行演讲的消息在社员们的热心传播之下,没用两天时间便传遍了燕大校园。

  不仅如此,这个消息还在不断的向周边的几所高校扩散。

  最近半年,《牧马人》刮起的伤痕文学旋风仍在持续,许灵均的名字伴随着小说的传播,在国内文坛已经越来越响亮。

  这个月《燕京文艺》又刊发了《小鞋子》,这部小说呈现了完全不同于《牧马人》的风格和内容,抛弃了伤痕文学元素,也没有去借最近正兴起的反思文学的东风,而是扎扎实实的将目光对准了乡土、对准了现实。

  虽然风格有所变化,但内核却是一脉相承的,所有看完《小鞋子》的读者都能够一眼看出来,这正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个许灵均。

首节 上一节 60/3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制作全息精灵游戏,全球玩疯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