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60节

第83章 一份稿子,收两回钱

  章德宁来之后的第三天,陶玉书收到了她那篇评论被收录出版的稿费,仍旧是千字6块的标准,一共18块钱。

  写一份稿子,赚两遍钱,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

  这天晚上陶玉书学完了习,又在整理家里的小金库今年以来,家里的收入除了林朝阳的工资和她的助学补助,基本就是两个人的稿费,其中《新华月报》转载《牧马人》得了51块稿费,她的评论发了两遍,又是36块钱,最大头的还是《小鞋子》的发表,一下子给家里带来了408块钱的收入。

  夫妻俩这半年光是兼职收入就有495块,四舍五入就是500块钱,再加上今年工资和补助的结余,以及去年存的钱,两人手里的钱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464块6毛钱。

  这还没算上林朝阳交给《十月》的那篇《伤痕文学的必然兴起与衰落》,那个的稿费单还没收到,包括林朝阳马上要写的小说的稿费,她也没算在里面林朝阳听著陶玉书算帐,小说都顾不得写了,惊讶的问道:“咱俩现在有这么多钱了?”

  闽玉书脸上满是笑容,但还是理智的说道:“应该是964块6毛钱,有500块是妈给的以后得还给他们老两口。”

  那也不少了,能买房子了吧?“林朝阳突然问道“买房子?”

  陶玉书愣了一下,这个年代大家都没有买房的概念,要么是住单位宿舍,要么等单位分房子,除非是实在没办法了,才会想到去租个房子。

  对啊!有钱了,买个房子。现在买房子....·林朝阳想说一句“白菜价”,不过想想现在的人均收入,其实也算不上白菜价,咱不能当狗房东,买房都是为了抗通胀。

  对,抗通胀!

  “不好买吧?”

  陶家一家9口人挤在50平米的房子里,对比现阶段大多数人的条件来说已经很好了,可人就是不知足,没有的时候盼看有,有了又盼看要好而且陶玉书觉得家里人口多,确实是吵了点。别的倒没什么,可林朝阳搞创作,非常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林朝阳摸著下巴想了想,他来燕京半年多了,就没听说过身边有谁家要买卖房子的,房地产这个词如今还没被发明出来呢。

  “确实不好买。“林朝阳也有点头疼。

  慢慢碰机会吧,也许以后有机会呢?“陶玉书安抚他说道“嗯。”

  夫妻俩说完,陶玉书转头去背英语单词,过了一会儿,她有些气闷的说道:“这英语单词可真难背!”

  陶玉书在学校是个优等生,哪门专业课都不差,唯独英语总是学不好。

  用她的话说,那单词就跟长了脚一样,她刚背完,一转眼,没影儿了。

  林朝阳每每调侃她是根儿太正、苗太红,以至于学不进去洋鬼子的话看个《追捕》,她想到的是日本的战后重建:看个《天鹅湖》,她想到的是《红色娘子军》。

  活该你英语不好!

  不过,自己的媳妇自己疼,林朝阳最近一直在考虑给陶玉书鼓捣一个录音机,最好是能可携式的,这样她可以带到学校去,走到哪学到哪他记得那玩意这两年已经有了,但国内很少能看到。

  林朝阳第一个想到的是找小老外阿毛帮忙,可最近根本看不到他,也不知道这小老外跑哪儿去了,所以现在他只是有这么个想法。

  又过了几天,眼看看快到七月份了,陶家内的气氛变得紧张了起来教育部今年早早的就下了文件,今年的高考定在了7月7日到7月9日家里有陶玉墨这么个高三生,到了这个阶段大家自然变得小心了起来,生怕打扰了陶玉墨的学习。

  男孩三岁以后狗都嫌,陶家的两个小孩子恰好到了这个年龄,他们俩只要在家,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最近两人没少挨揍。

  这天傍晚,陶母和嫂子赵丽在做饭,为了不让两个小的打扰陶玉墨学习,大舅哥陶玉成和林朝阳带著他们俩到外面放风。

  陶希文七岁,陶希武四岁,到了能目己玩的年龄,林朝阳二人只需要隔看不远看看两人就可以了。

  两人聚在一起吞云吐雾,陶玉成突然问林朝阳:“准备什么时候跟玉书要一个?”

  玉书还在念书,哪有时间啊!”你这话说的,现在念书,以后还得上班呢。时间嘛,挤一挤总会有的。”

  大舅哥的话透著一股通达的劲儿,不过如果被陶玉书听见了,大概会说他一句站著说话不腰疼客观条件不允许,过两年再说吧。“林朝阳说道这天上午,林朝阳跑到中文系蹭课,蹭的是林更的《楚辞研究》。

  老先生上课精神饱满,腰板挺直,始终昂看头,身上穿的是很少见的中式绸衫,整洁中透著几分飘逸,林朝阳可以想见老同志穿著这身衣服走在燕大校园里得多招风林更讲课喜欢问问题,讲著讲著课突然就来一句:“屈原开创楚辞,为何一开始就是巅峰?为何几无后来者?屈原为何就几乎等于全部楚辞?”

  一个三连问,77级、78级中文系快二百号人傻乎乎的瞪著大眼晴,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

  大家连课都没听全呢,哪里能回答这么有难度的问题但实际上,林更并不是想让大家回答问题,只是为了勾起大家的好奇心,认真听课。

  他几个问题问完,大家果然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帝子降兮北渚,目吵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讲到动情处,老同志情不自禁的高声吟诵,声音中充满著悲凉,将大家的情绪都带入到情境之中,然后便讲起了悲秋文学的先声,讲秋风、木叶如何成为后代诗歌中反复出现的诗意意象。

  在场众人无不被他的情绪和讲课内容所打动,感受到了那来目数干年前文学的独特魅力。

  下课的时候,陈健功嘟囊道:“真应该让那些写现代诗的都过来听听先生的课!”

  林朝阳对他的话是赞同的,现代诗看起来谁都能写,但要写出诗意、写出美来,却要比写律诗、绝句还要难因为它不讲声律、也不讲对仗,这些要求其实不仅是束缚,同时也在一定之规内让创作变得有规律可言。

  林更讲楚辞,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在于,他能讲出楚辞的美,而这种美尚未经过格律诗严苛的雕琢,其实跟现代诗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要是把楚辞的意蕴琢磨透,写现代诗又会难到哪里去下午,周燕如来找林朝阳说了单行本的事。

  跟《燕京文艺》要给《牧马人》出评论集不同,林朝阳对给《小鞋子》出单行本的事充满了热情。

  原因无它:给钱!

  评论集收录的都是别人的评论文章,跟他这个原作者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单行本不一样,小说先发表、后出版,一鱼两吃,收两遍稿费,他能不高兴?能不积极吗?

  认识半年多了,周燕如已经习惯了林朝阳这个见钱眼开的样子。

  不过这件事眼下还只是个想法,需要获得人文社那边的认可,周燕如得到了林朝阳的支持后让林朝阳等她的消息,林朝阳忙不选的点头答应等呗,给钱就行。

  六月末,林朝阳总算是完成了答应杜峰的那部小说,骑著陶玉书的自行车把稿子送到了石景山脚下的军区大院,接下来的事就是等待了。

  当然了,也不光是等待,他手头还有一部小说要写,就是答应《收获》李小琳的那部小说。

  这回他还是开看王庆来的马甲写的,所以只能每大日大在图书馆忙里偷闲写一些,进度始终快不起来,至今创作未过半。

  过了两天,杜峰跑到了陶家来。见著林朝阳就激动的拉住了他“姐夫,你那小说主人公是不是拿我当原型的?”

  林朝阳一头雾水,“什么意思?”

  你的主人公啊,那个公子哥!”

  “啊!“林朝阳明白了过来。

  他有心想告诉小舅子不是,人家原著就那么写的。

  况且,他要是说杜峰是小说里那个公子哥的原型,那不等于把他爸、他妈都给装里了吗?

  “这个....文艺创作嘛,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个人物是杂颗了很多人的经历创作出来的。”

  “这样啊?”

  杜峰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不过很快又高兴了起来。

  不管怎么说,那个公子哥跟他的经历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的,别人还没有呢!

  “姐夫,小说我看了,写的真是太好了,我爸看的眼睛都红了!”

  “你小子,观察到够仔细的啊!”

  “瞎,我这不是关心嘛!”

  林朝阳问道:“大概什么时候能审完?”

  杜峰摇了摇头,“不知道,我只知道军区这边儿没什么问题,还得往上面报。”

  够麻烦的!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是这么敏感的题材。

  你放心吧,有消息了我肯定第一个告诉你。”

  林朝阳想著给陶玉书买录音机的事,询问杜峰有没有路子,他听完林朝阳的要求一脸茫然。

  砖头那么大的录音机?他可都没见过见杜峰这个小军二代也不知道,林朝阳内心有些失望,看来是目己奢望了。

  好长时间没来了,晚上留家里吃饭。”

  那肯定的。”

  吃饭的时候陶玉成拉开杜峰的衣服扫了扫,“空著手来的?”

  杜峰无奈道:“大哥.…逗你的!“陶玉成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玩笑了两句,杜峰又问起陶玉墨高考的事。

  最近临近高考,陶玉墨心理压力很大,家里人基本不在她面前提高考的事。

  杜峰哪壶不开提哪壶,两人没说两句就拌起了嘴。

第84章 捡洋落

  七月初,林朝阳收到了《十月》邮来的稿费单,晚上他把钱交给陶玉书,一共四十五块钱。

  “我想给玉墨买一套文具。”

  小姨子马上要高考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朝阳答应的毫不迟疑,“应该的。”

  第二天陶玉书买回来一整套文具,英雄牌的铱金钢笔、舵鸟牌的墨水、华兴牌的三角尺、直尺和半圆仪...这一套文具比陶玉墨平时用的全多了,关键还都是牌子的,光是一个英雄牌的铱金钢笔就花了三块五,这一套文具的价格快赶上陶玉墨两个月的零花钱。

  高兴的她,雀跃的跳起来扑到姐姐的身上,“姐!你可真是我的好姐姐~”

  “少来这套!“陶玉书把热情似火的妹妹推开,“这是给你高考准备的,可别考砸了。”

  “真扫兴!”

  陶玉墨嘟著离开姐姐的怀抱,转而看向了大哥陶玉成,“大哥,马上高考了,你就没什么想送我的?”

  “你忘了我帮你补了一个月的作文了?”

  陶玉墨顿时又想起被大哥的车轱话支配的恐惧,哑口无言,两日后,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举行。

  这个时候不讲究全家送考,只有没事的陶玉成骑看目行车陪妹妹去高考。

  但一大清早,全家人还是十分郑重的站在单元门斤门口目送看二人离开。

  也不知道玉墨能考什么样!”陶玉书担优的说道玉墨成绩那么好,肯定不会差的。”

  陶家三兄妹遗传了父母的优良基因,学习成绩都不差,大舅哥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陶玉书恢复高考后第一年就考上了燕帅大,小姨子平日里的成绩在学校稳居前十。

  可别小看这个前十,她念的是燕大附中。

  五六十年代,燕大附中的学生们可是喊出过“燕中附大”的口号,所谓附大乃是水木与燕大,其他熟京名校甚至不配有个”附”字。

  目送完陶玉墨,大家该千什么千什么工作了一上午,林朝阳出了图书馆正准备去食堂吃午饭,就看见一个褐色头发的外国女生背看个床单裹成的临时包裹,看样子里面装了不少东西,她跑到未名湖边的柳树下,阳光晒不到的地方,然后把床单打开,露出里面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就往湖边一坐,也不说话林朝阳看看好奇,凑了上去,问道:“这位同学,你这是千什么?”

  褐发女生扫了林朝阳一眼,“卖!”

  林朝阳听得出来她的汉语很一般,便换了英语问:“你要卖这些东西?”

  褐发女生见他英文流利,来了些交流的兴趣,跟林朝阳说了起来,原来褐发女生叫阿内塔-博恩斯,是个加拿大留学生,最近马上要毕业离开中国了,就想看把一些带不走的东西卖掉。

  了解完情况,林朝阳饶有兴致的朝阿内塔的简易小摊扫了两眼,英文书籍、文具、小电炉.....阿内塔摆出来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日用品,虽然大多是写著英文的,但这些东西在国内也能买到,没什么稀罕的。

  直到林朝阳扫到了一个“砖头”,他的眼神停住了。

  “这个多少钱?”

  “二十块!”

  林朝阳摇了摇头,“太贵了,二十块相当于是我们这里的人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的工资。”

首节 上一节 60/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