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文豪1978

文豪1978 第77节

  下了楼,就见章德宁一脸幽怨的站在阳光大厅那里,林朝阳刚走近就听她说道:“这么长时间你也不说去看看我,非得我主动来找你?”

  林朝阳差点上去一把捂住她的嘴,你这都是些什么虎狼之词?

  “咱好好说话行不行?”

  章德宁面露得色,“开个玩笑嘛。”

  “这不是好长时间没过来找你聊聊了吗,过来看看你。”

  “这还像句话。”

  外面天太冷,图书馆里又不适合交谈,林朝阳便带著章德宁来到楼梯拐角的僻静处。

  最近《高山下的花环》很火爆啊!“章德宁神色复杂,语气更复杂是啊,我也没想到。”

  我听说那期《人民文学》卖了150万份,人文社没想著给你出个单行本?”

  章德宁越说越不是滋味,好像自家的牛被借去犁了邻居的地,到收成的时候,邻居家的士产比自家还多。

  单行本还得等一等,部队那边可能有点想法。

  我听说小鞋子》的销量也不错。”

  林朝阳意外的看看章德宁,《小鞋子》的单行本也是人文社发的,之前李曙光在出版前还告诉了林朝阳小说的征订量,足有三方多册,是个相当不俗的成绩不过这段时间林朝阳没关心过单行本销量的问题,现在出版社既不给版税、文不给印数稿酬,出版也是一锤子买卖,他懒得关心。

  “这你都知道?”

  “这又不是什么秘密,稍微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卖了多少?”

  虽然平时不关心,但毕竟是自己的作品出版,既然说起来了,林朝阳自然也带著几分好奇。

  “具体销量不知道,只知道现在印了15万册。”章德宁说出这句话时语气带著几分怅然。

  这个年代基本没有图书销量统计这个概念,大家都是根据出版社的印量来预估销量的。

  数据虽然有点误差,但一般都是在可接受范围内,毕竟邮个出版社也不会傻到印一堆卖不出去的书放在仓库里吃灰。

  林朝阳心中盘算著,《小鞋子》单行本发行到现在满打满算不到一个半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印了15万册,这要是一年下来,至少也得几十万册。

  喉!这要是在版税时代,光是这一个单行本就够他赚麻了。

  他越想越觉得吃亏,越想越觉得难受玛德!不管什么时候,劳动人民想赚点钱咋就这么难呢?

  不光他难受,包括章德宁在内的《燕京文艺》的编辑们比他更难受之前《小鞋子》正火,错过了《高山下的花环》,大家虽然觉得遗憾,但也可以接受。

  因为《高山下的花环》本身是军事题材小说,不仅是受众人群相对狭窄,连在文学界的评价体系中也存在看天然短板。

  可谁能想到,《高山下的花环》这一火就是三个月,让第八期《人民文学》的销量直接破了一百五十万份,这不仅创下了《人民文学》的销量记录,同时也打破了国内文学期刊的销量天花板。

  影响力就不用说了,小说红遍大江南北,读者群体数以千万计。

  后世有共享自行车、共享充电宝,这个年代大家共享图书。

  一本杂志的读者除了拥有者本人之外,还包括了其亲属、同学、朋友、同事....可以说杂志每一份销量的背后都是一个当代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关系网。

  赵蒙生、梁三喜、靳开来..---小说里面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都成为了读者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是成为了许多热血青年的偶像。

  特别是在部队当中,这部小说的影响力更是强大,要知道之前部队可是采购了五方份《人民文学》,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这些杂志在部队中的连排单位当中广为流传。

  因为本身写的就是基层部队的事迹和人物,基层官兵们阅读起来更加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再加上小说热血的战争、牺牲情节和无处不洋溢的英雄主义,让这部小说在短时间内就获得无数基层官兵的喜爱和认可。

  尤其是那些参加过战事的官兵们,因为那份独特的亲身经历,更让他们对小说的内容感同身受,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这段时间以来,成千上方封读者来信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信件是从部队寄来的比较可惜的是林朝阳分身乏术,没办法一回复这些读者的热情,只能挑选其中的少数人回信以表感谢。

  《高山下的花环》发表数月,火爆之势堪称1979年独一份。

  哪怕是几个月前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引起了极大关注和讨论的《小鞋子》也难望项背。

  军事题材小说有它天然的短板和整端,但也有强势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流行往往代表了主流民意。

  这一类小说一旦广受欢迎,便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能够相比的,因为它的受众已经超越了原本的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体,变为了更加厂大的人民群众唯一值得章德宁她们这些人欣慰的就是,在文学界的评价上《小鞋子》的口碑还是要比《高山下的花环》高出一些的。

  军事题材在国内文坛的评价体系向来是以官方为准,来自于文学界内部的推动性并不高,《高山下的花环》口碑不俗,但依日没有摆脱这方面的潘离十月份冯穆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份堪称重量级的评论,之后文陆续有几位有官方身份的评论家发表了评论文章,评价都不低,但以《高山下的花环》的风靡程度,文学界的这种反应只能算是不冷不热。

  不过要是再想到《小鞋子》单行本也是人文社出版的,《燕京文艺》的编辑们就更感觉到难受了,简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那还真不少。“调整好了心态,林朝阳叹息著说了一句章德宁说著也心里难受,决定换个话题,“最近有什么构思没有?”

  没有。“林朝阳干脆的说道。

  没有?《高山下的花环》你都交稿四五个月了吧?”

  草德宁满脸惊讶,目光中透看满满的怀疑有了《高山下的花环》的前车之鉴,她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真没有。最近一直鼓捣话剧呢,没空。”林朝阳解释道“你鼓捣话剧干什么?”

  “给媳妇帮忙。”

  林朝阳一句话让章德宁陷入了沉默,看向林朝阳的眼神中夹杂著欣赏与鄙夷,欣赏的是他竟然还有写话剧的才能,鄙夷的是他一个写小说的竟然不务正业的写起了剧本。

  “小说才是你的立身之本。“章德宁好像生怕林朝阳在话剧圈玩票玩嗨了,忘了老本行。

  就是弄一出学生话剧。”

  章德宁点了点头,“行吧,那过一阵我再来。”

  “好。”

  “对了,你给你媳妇她们弄的那陪话剧叫什么?“临走,章德宁问了一句。

  “天下第一楼!”

  天下第一楼?一个学生话剧,名字还怪霸气的。“章德宁嘟看

第108章 竟然写的这么好

  这天周末,杜峰一早来到陶家,神神秘秘的将林朝阳拉出了门。

  前段时间林朝阳托杜峰帮忙物色房子,这都两三个月了,他这边终于有动静了,这个是我初中同学舅舅家的房子,解放前老一辈儿买的三间屋子,有产权。”

  杜峰一路领著林朝阳来到魏公村附近的大杂院,原本是个二进院,十几间房子,被七八家人家瓜分。院里盖了不少抗震棚,想来都是前儿年地震时候盖的,刺下的土路还不到两米宽。

  这会儿正是早上,大杂院人来人往,有人出门倒夜壶,一走一过的味道比早起的凛冽寒风还要刺鼻。

  有的地震棚被改造成了厨房,这会儿正做饭,屋里屋外,水汽氮盒,林朝阳和杜峰两个生人进了院,引来了几个住户的注意,大家的目光隐嗨的放在两人身上。

  还没等看房子,林朝阳的眉头已经微不可察的了起来,这个年代的大杂院,生活环境比他想像的要恶劣的多啊!

  尤其现在还是冬天,对比起来,老丈人家的公寓楼条件要好太多了,不过来都来了,他还是跟著杜峰看了一眼房子,房子是东厢的三间屋子,加在一起四五十平,林朝阳夫妻俩住倒是够了,按照现在的住房标准,哪怕以后生儿个孩子都够了。

  根据统计数据,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个时候燕京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55平。

  户主不在,带著林朝阳二人看房子的是户主女婿,看完了房子,杜峰见林朝阳神色平常,就知道他应该是不太满意,跟户主女婿客套了几句,两人便出来了。

  姐夫,不满意吧?“杜峰问道“是啊,比我预想的情况要差。”

  林朝阳不是不能接受住房条件差,只是既然已经想花钱买房了,自然想提高一下住房标准,要不然还不如和这个时候的其他人一样,“等”靠“要”就完了。

  没办法。卖房的确实少,而且又不能离燕大、燕师大太远。“杜峰解释道我明白,辛苦你了。“林朝阳拍了拍杜峰的肩膀。

  “其实,你俩要是不怕折腾的话,我们团里同事家在西四附近倒是有个四合院。他们家要的也不贵,三十块钱就行。”

  林朝阳听著心头一动,三干块钱的四合院,即便是一进院也很便宜了,那可是在西城。

  “一进的?怎么这么便宜?”

  “正屋他们家住著,另外的房子有两户人家占著呢。”

  难怪便宜,敢情是有历史遗留问题,再一想到西四到燕大的距离,林朝阳心里刚兴起的念头就熄灭了。

  三千块钱过段时间他倒是能凑出来,可房子权属不清,距离又那么远,太不切实际了。

  眼下他和陶玉书要解决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住房问题看过了四合院(大杂院)的状态,林朝阳觉得天妻俩的第一套任房还是首选公寓楼或者筒子楼吧,舒适性还是第一位的,四合院可以以后再买嘛,到了12月5号这天,林朝阳下班之后又来到了燕师大。

  《天下第一楼》算起来已经排练了二十多天,对于学生话剧来说这个时间已经很长了。

  熊大的《美明的爱情》《良心》排练时间基本也就这样,不过与两者不同的是,《大下第一楼》是一出三幕剧。

  按照之前排练的时间显示,整部话剧的演出时间达到了一个半小时,这还是在林朝阳一再精简的情况下。

  眼看著还有几天就是一二·九首都高校文艺汇演的日子了,黄会琳觉得是时候把架势拉起来,让学生们当著观众的面演一演了。

  要不然等一二·九才第一次上台,到时候少不了嘴款腿哆嗦,万一出了演出事故就不好。

  《大下第一楼》筹备了近一个月时间,请到了林朝阳这个当红作家创作剧本,又由黄会琳这个中文系副教授作领头丰,动员了热师大六个院系超过50名学生参与。

  别说是《美丽的爱情》和《良心》了,就是一般的剧院演出也很少有这么大的规模黄会琳为了《大下第一楼》的利彩排,找到了燕帅大党高官贾镇,经过一番沟通学校开放了礼堂用于给学生们彩排话剧,并且特批了两干块的经费。

  光冲着《天下第一楼》筹备的声势,可比一般的学生话剧闹的动静大多了。

  首演的消息刚刚放出去,立刻传遍了燕师大校园。

  傍晚时分,闻风而来的学生们包围了礼堂的门口,好在今天校领导都来观剧,保卫人员反应还算迅速,及时维持了秩序,安排学生们有序入场。

  林朝阳到礼堂门外的时候,门口排了长长的队伍,他想进礼堂,保卫却不认识他,他又没有学生证,只能干看急。

  林朝阳正打算让保卫帮忙进礼堂找个人给他证明一下身份,就听见后面有人喊他,“朝阳!朝阳!”

  林朝阳一看,竟然是陈健功和章耀中“你们俩怎么来了?”

  “下午听说《天下第一楼》要演出,我赶紧跑过来了。你可真不够意思,话剧都要首演了,也不跟我说一声。”陈健功解释完就抱怨起来最近这些天以来,《天下第一楼》在燕师大师生当中传播的火热,被一些学生各种吹捧,吹的神乎其神。

  这个时候各大高校的学生们联系紧密,这种风声自然也传到了其他高校,可口耳相传往往没办法传递多少有用的信息,尤其《天下第一楼》还是一部内容和结构都相对复杂的剧本。

  所以尽管之前名声传的很大,但许多外校关心这部话剧的人也只知道大概是以全聚德为原型,讲的一家烤鸭店的兴衰史“你这是..-..也没进去?”陈健功看明白了林朝阳的处境,说著话的时候脸上的笑容满是嘲讽。

  还没等林朝阳回答他的话,陶玉书便从礼堂里走出来,“朝阳!“她叫了林朝阳一声,又看见了陈健功和章耀中,“你们也来了?”

  我们过来刺探刺探敌情!”章耀中玩笑道。

  陶玉书笑了笑,“快进来吧。”

  有了她领路,几人才算进了礼堂燕师大的礼堂与燕大礼堂规模相差无几,都是一千多个坐席,这会儿已经被燕师大的学生们填了个七七八。

  学生们对即将上演的话剧充满了期待,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让诺大的礼堂上空充斥著一股噪耳的声音。

  林朝阳是《天下第一楼》的幕后功臣,他的座位被安排在了最前排的中间位置陈健功和章耀中属于蹭票进来的,被安排到了靠后排中间的位置,角度和视野不错唯一的遗憾就是距离舞台远了点。

  陈健功往周围扫了扫,刚坐下没一会儿的功夫,礼堂里的人好像又多了,他往最后面看了看,因为放进来的学生太多,好像已经不得不占用过道了。

  他站起来在周围这一片坐席里扫了扫,发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都是各个高校热衷于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

  学生们还真是热情啊!“他嘟囊道。

首节 上一节 77/4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当传统反派

下一篇:知道错了?不,你们是知道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