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娱天骄:从小致郁刘天仙

华娱天骄:从小致郁刘天仙 第136节

  “你们玩什么好玩的不带我?!”

  她气呼呼地把书包往地上一扔,一个助跑——

  “看招,头槌攻击!”

  洛伊泽灵敏地闪开。

  “嗷!”小姨首当其冲被撞到腰,“刘茜茜,你属牛的吗?!”

  “额,撞错人了,不好意思,洛伊泽别跑!”

  “哈哈哈拍到了,”刘晓丽举着DV笑得手抖,“姐弟相残珍贵画面。”

  “妈,您到底站哪边的!”洛伊泽艰难地从沙发里探出头。

  他被两个女人按在了沙发上。

  “我站DV这边~”刘晓丽得意地晃了晃机器。

  刘茜茜趁机骑在洛伊泽背上:“快说!你们背着我搞什么东西!”

  “你这是B凌。”洛伊泽悲愤交加。

  小姨突然掏出手机:“喂?新线影业吗?我这儿有个导演的视频……”

  “小姨!”洛伊泽一个翻身抱住刘茜茜坐起来,“我错了,我请你们吃火锅。”

  “早这么说不就完了~”小姨满意地收起手机。

  刘茜茜举手:“我要吃穷他!”

  刘晓丽终于放下DV,擦了擦笑出的眼泪:“好了好了,都起来吧,不过……”

  她眨眨眼,“这段视频我会好好珍藏的。”

  “妈——”洛伊泽哀嚎。

  欢声笑语中,洛伊泽的黑历史又增添一笔。

  ……

  洛伊泽的目标定得很高,计划得也很好。

  但现实却朝着他越来越看不懂的方向狂奔而去。

  他本以为,随着《鬼影实录》的热度降低,媒体挖完公司消息,刺激一下好莱坞就差不多得了。

  毕竟娱乐报纸的头条总在更换,一个“美国梦”的速成故事就应该加速翻篇。

  但洛伊泽怎么也没想到,这些家伙就像疯了一样,把公司翻个底朝天还不够,还要深挖他的家庭信息……

  整个媒体深挖过程,由浅到深,紧抓眼球。

  电影上映的头五天,一切都还在洛伊泽的预料之中。

  媒体的报道多出自《综艺》、《好莱坞报道》这类行业垂直媒体。

  它们视角更专业,主要聚焦于电影本身。

  或许是收了新线的公关费,也或许是出于职业操守,分析内容始终围绕着电影的“成本票房”比例、“病毒式营销”手法展开。

  称赞《鬼影实录》是《女巫布莱尔》之后最聪明的恐怖片,偶尔提及制作方是一家新公司,其CEO是一位在美国打拼多年的亚裔移民。

  在这个阶段,洛伊泽的名字只在演职员表中被提及,没有成为焦点。

  影响范围很浅,仅限好莱坞业内、电影爱好者、恐怖迷中传播,纯粹的娱乐新闻。

  直到25号,首周末票房公布,那肉眼可见的商业成功,慢慢引起主流媒体的初步兴趣,有编辑开始对这家亚裔公司产生了好奇。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娱乐周刊》的娱乐版块记者,纷纷主动挖掘“伊菲·洛影业”的背景。

  11月2日,万圣节的狂欢刚刚结束一天,这些主流媒体的娱乐头版便集体发力,将伊菲·洛影业扒了个底朝天。

  报道围绕着公司的“奇迹”展开,再搭配昨日公布的、令人瞠目结舌的万圣节票房,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彻底被推到了好莱坞巨头的聚光灯下。

  这之前,什么都还好,洛伊泽已经打算老老实实地‘融入’好莱坞了。

  但是,之后的报纸,让洛伊泽意识到,他低估了媒体的能量,也低估了对手的恶意。

  舆论的苗头,以一种极其尖锐的方式,直指他的家庭。

  《神秘的东方少年:好莱坞新王还是昙花一现?》

  《不到两年,从无名小卒到千万富翁——揭秘伊菲·洛影业背后的财富密码》

  《他没有绿卡,却征服了好莱坞:一个不可能的美国梦》

  无比夸张的标题。

  不知道的还以为六大被他干翻了呢。

  这么捧杀,甚至还和家庭扯上关系……

  洛伊泽严重怀疑,是华纳在搞事!

  能这么快摸清楚他家的信息,还刚好和他有‘仇’的,就这么一家!

  又或者,是《猛鬼屋》的营销团队。

  从某份小报纸一直强调《鬼影实录》是假的就能看出来,有些人迫不及待地想点破那个多数人都知道、但懒得提的“真相”,从而让票房回到它“该去”的地方。

  没办法,人被逼急了是会咬人的。

  他多吃一口,别人就没得吃,可不就想咬死他吗?

  但很可惜,现在主流媒体的目标是洛伊泽,而不是《鬼影实录》真不真实。

  在主流报道中,媒体化身侦探,将洛伊泽的身份揭秘——一位来自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班的天才钢琴家!

  他们甚至还梳理出了一条看似无懈可击的“天才成长路径”:

  第一部《调音师》,和钢琴相关的短片,与洛伊泽天才钢琴家的身份完美契合。

  第二部《关灯后》,主打概念的恐怖短片,展现了他恐怖片的才华,依旧合理。

  第三部《街头脉搏》,耗时数月,完美运用病毒式营销,展现出绝佳的运动天赋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非常合理。

  第四部《鬼影实录》,在前三部的积累之上,抓住时机,仅用一周拍摄,十三天剪辑,跟风拍出来的票房爆款,充分证明了少年那恐怖的影视天赋!

  这些资料,大多是《纽约时报》的记者近水楼台,从洛伊泽的剧组合作伙伴、街舞社社友那里采访到的。

  在纸媒与电视媒体的黄金巅峰年代,它们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何为舆论的速度与力量。

  更有趣的是,由于洛伊泽在《街头脉搏》里展现的是十几岁的少年模样,而他的“妹妹”刘伊菲也已经十二岁,媒体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十几岁的少年。

  虽然有声音强调他的年龄很小,但这个可信度太低,采访的记者想也不想就pass掉了。

  天才也要讲逻辑的好不好,谁家孩子八九岁牛X成这样?你当老子傻呀。

  曾经采访《调音师》的报纸也只是常规小众报道,最多也就提一下导演未成年,并没有说具体年龄,流传度很低。

  更别说洛伊泽如今是9年级学生……

  如果说以上还算是正向报道,那确实挺正向的,至少为伊菲·洛的成功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跨界天才,加上一位混迹百老汇、经验丰富的亲戚帮忙管理公司,强强联手,才创造出了美国梦的奇迹。

  但是,媒体在送上赞歌的同时,也抛出以下直击命脉的问题:

  洛伊泽家族在98年为何能精准投资亚马逊股票?几十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从哪来?

  一个普通的亚裔单亲家庭,凭什么在抵达漂亮国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别人几代人都无法完成的财富积累?

  按照常理,每个新移民家庭,在刚来的一两年,基本都处于水土不服阶段,唯独他们家,一脚就踏入了最正确的道路。

  他们不需要花时间来适应语言和文化的吗?

  还有,在影视圈的人脉和信誉又是怎么来的?背后是否有深不可测的背景?

  更关键的是,如此家庭,甚至还没有绿卡……

  没有绿卡这个事,纯属媒体自我推断,因为这年代的信息还没有放开到能查别人绿卡的程度,也就是媒体经验丰富,能通过各种消息判断有无绿卡。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观众想知道,媒体们更想知道,因为它充满了所有吸引眼球的元素。

  《娱乐周刊》甚至已经放话,一旦挖出真相,洛伊泽和他的妈妈将会成为下一期的封面人物。

  这潭水,被越搅越浑。

  在吃完大饼后,经过有心人的引导,舆论的风向悄然转变。

  很多人开始把关注重点放在了洛伊泽家族的资金来源和背景上,并对此产生了怀疑。

  “外国人”的身份,更是让好莱坞的底层愤怒和嫉妒——

  他们觉得,就是这些外人的存在,才让他们没有钱赚,没有戏演。

  “一个没有绿卡的人,凭什么开得起这么大的公司?他们家是不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除此之外,还有媒体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也是最致命的问题:

  “欺骗”营销,算不算“虚假广告”?

  《我们被当成了傻瓜!》

  “所谓病毒式营销,只是一种不诚实的、侮辱观众智商的骗局,电影院卖的是‘电影’,而不是‘社会实验’!”

  不知道是谁发力了,总之一大堆质疑和谩骂接踵而来。

  “我真的以为这是真实录像,我吓得好几天没睡觉,结果你告诉我这是假的?我感觉自己像个白痴,我的感情被他们玩弄了!”

  “他们甚至明示这些影像是‘真实的’,以此来吸引观众,这构成了商业欺诈,毫无商业道德,我们应该发起集体诉讼!”

  “《女巫布莱尔》创造出一种艺术形式,而这家公司把它变成一种廉价的骗术,为了赚我们的钱,他们正在摧毁这个新类型的信誉。”

  只能说,很多时候,要摧毁一个美国梦,只要稍加引导一下,就能彻底击碎。

第153章 年龄:桎梏or资本

  家里气氛不是很好,连平时最爱闹腾的饼干和煎饼都感受到了压抑,安静地趴在角落。

  电话铃声响起,打破令人窒息的沉默。

  来自新线的电话。

  小姨深吸一口气,接起电话,脸上立刻换上了职业化的表情:“Hello……”

首节 上一节 136/3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美食情报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