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升迁记 第112节
陈庆之道:“老领导,我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的,您随时给我指出来,我一定认真改正。就算是您现在调到了人大也没关系啊,我只要来了县城,时间方面允许的话,就来您这里蹭饭吃,顺便请您给我指点指点工作上的迷津。”
李清田爽快地应道:“行,没问题,我在人大没多少事,时间倒是充裕的很,以后你什么时候来了县城,随时欢迎来我这里。”
陈庆之高兴地说道:“好,那就这么说定了,到时候您千万别嫌弃我麻烦,是个累赘。”
李清田笑道:“哈哈,一定不会,怎么会嫌你麻烦呢,我还,巴不得你经常过来呢,省得我没多少事情做,闷得慌。庆之,有一点我需要澄清,我叫你多跟领导以及同事走动走动,不是说鼓动你去给领导送钱送礼啥的,当然也包括我在内,而是告诉你,同事之间也需要适当的走动,至于你上门的时候,可以带点水果或者土特产什么的,倒不需要很贵重的东西,也别用钱庸俗化了同事之间的那份感情。提着点小礼物走动走动,是为了加深感情,也有助于大家在工作中互帮互助。你理解我的意思吧?”
陈庆之道:“嗯,我理解,除了工作上的接触,生活中尽量多跟同事走动走动,适当的时候带点东西上门,但是千万别庸俗化了。”
李清田赞道:“嗯,你理解的一点都没错。比如,你今天到我家里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第三次了吧。头两次因为有事情,你都没有留下来吃饭。这次是赶上了过年,你才留下来吃饭。其实,领导也是人,只要不是那种确实不喜欢被下属在私下里打扰的领导,你可以试着多去走动走动,这也是为了让领导全方位的认识你的综合能力水平。有些时候,一个人的缺点在工作中只能发现一部分,还有些缺点和不足,也包括优点,需要在生活中才能发现。所以,私下里多跟领导、同事接触,其实也是让大家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你,全面了解掌握你的为人、品行。”
陈庆之点了点头:“嗯,我以后一定多注意这方面,尽量多跟领导同事走动走动。”
李清田补充到:“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你,我叫你私下里多跟领导和同事接触,不是说每个人你都要主动黏上去,而是要有选择性,知道吗?”说完,看向了陈庆之,大意是看他能否理解话语中的意思。第194章拜访李清田(三)
陈庆之稍微想了想,说道:“我的理解,首先肯定是要跟那些和自己玩的来的、好说话的领导同事,不是说那种明显跟自己不对付的人也去接触,对吧?还有,私下接触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能干扰了人家的私生活,对吧?”
李清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没多久,李清田的母亲就买菜回来了。由于他的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独自一个人弄两三个菜还行,但是要招待客人的时候,就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李清田招呼了一声,便钻进了厨房去帮忙。
陈庆之也想进厨房帮忙,被李清田给一口回绝了,按他的说法,这是他第一次来这里吃饭,只能老老实实地当个客人,不能劳烦他下厨,这也是李清田家里一贯的规矩。但是他也特意说明了,等陈庆之下次再来的时候,他就不下厨了,就尝尝陈庆之的手艺。
陈庆之独自在客厅看着电视。春节的电视节目都是合家欢类型的,既不是特别好看,也不会特别难看。
进了厨房没多久的李清田又出来了,说道:“庆之,你要是觉得电视节目不好看的话,可以去我书房看看书,书架上的书随便看。你自己招呼好自己,到了我这里不用见外。”
陈庆之笑着应了一声,随手关了电视后,就钻进了李清田的书房。
书房的面积不大,只有不到十个平米,刚好放了两排书架,一张书桌,还有一张折叠起来的单人床。
里面的装饰很简单,书架对面是一副国画作品,左侧还有几列题字。落款非常潦草,陈庆之无法辨认清楚究竟是谁的画作和书法,凭着自己的感觉,大致认为书画水准都还不错。
书桌上摆放了一盆云竹和一盆君子兰,阳台上面吊着两盆吊兰。养花也是非常雅致恬静的爱好。
书桌上面还有文房四宝,桌脚旁有一个小篓子,有几张卷着的宣纸在里面,看的出来,李清田是个雅致的儒官,喜爱读书,也喜欢写写毛笔字。
陈庆之看了看两排书架,觉得书真不少,而且很多看着都有些年头了,新书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很少。
在众多书籍中,一本有些破旧但是能看得出有些精致的笔记本,引起了陈庆之的兴趣。陈庆之非常犹豫,到底要不要取下来一看。
陈庆之分析,这个笔记本应该是读书笔记,是私人日记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因为这个笔记本是放在书架上面,如果是私人日记,就应该会锁起来,避免让外人看见。二是李清田刚才也说了,书架上的书刻意随便看,这个笔记本既然放在书架上面,似乎也可以算做是众多书籍中的一份子。
犹豫了一会,陈庆之决定先取下来瞧一眼,如果是读书笔记,就认真拜读一下,如果是私人日记就迅速放回去。
想好之后,陈庆之随手取下了笔记本。打开扉页一看,果然是读书笔记,心中不禁松了一口气。
这里记录的是李清田读书的一些心得体会。时间跨度有点长,从1995年一直记录到现在,差不多五年了。
五年记一本笔记本,似乎有点长,给人的感觉读书的频率不算高。有些读书多、读书快的人,可能几个月就会记满一本笔记。五年,确实很久。
带着心中的疑惑,陈庆之大致翻了翻这本笔记本,对于为什么时间跨度这么久,得到了一个大致的答案。
首先,这是一本专门用来历史书籍后,写些读书心得、摘抄词语句子的笔记本。陈庆之猜测,这说明有可能还会有其它的笔记本,用来记录其它书籍的体会。
其次,李清田在了一本书籍后用黑笔记下的笔记,可能会在过数月或者一两年再次后,在原来写的那段话旁边的空白处,用红笔写下另外的一段心得体会。
还有,就是记录的某段话,可能会添加另外一本类似书籍的评论,把基本类似书籍的评论放在了一块。从这点来看,李清田读书是持续性的,也会在不同的书籍之间进行对比研判。
上面这几个因素,大抵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本笔记本的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有些破旧了。
这是李清田的读书方法。陈庆之觉得,这应该算是活读书的典型例子了,跟死读书形成了鲜明对比。
比如,李清田的笔记中,有一段专门是研究分析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
“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如陈胜、黄巢、李自成、洪秀全之流,等等,都失败了;成功的例子只有极少数,如刘邦、朱元璋等寥寥数人。分析农民起义大多不能成功的文章比较多,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按照众人的理解,农民阶级有他的局限性,比如文化程度不高、礼仪修养不够、没有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支持等等。”
“但是,我认为农民起义失败的致命因素有两点,而且都是在他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后,才会发生会表现出来的。第一,起义的头脑人物很容易被阶段性胜利的喜悦给冲昏了头脑,内心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开始膨胀,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清贫生活,而是开始了奢靡的享乐,这时候往往最容易被一旁虎视眈眈的敌人趁虚而入打垮掉。第二,认为老子已经打下了半壁江山,已经是不可一世的天下第一,没有人能够阻挡自己胜利的步伐,这时候往往听不见意见建议,习惯于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身边的人自然不再敢提意见建议,最后被自己给搞死了。记得有句话说,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自行攻破的,大抵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上面这两点才是内因中最致命的因素,其他的因素要么是外因,要么是无法起决定性的内因。从这些失败的农民起义中吸取教训,我觉得从政尤其能够借鉴一二。”第195章拜访李清田(四)
“首先,在官职越当越大的时候,要能抵制住各种诱惑,不要轻易地被糖衣炮弹给攻下来了,这点是相似的。其次,要能听得见不同意见。特别是官职越大的时候,手中的权力也越大,如果你经常否定身旁人提的意见建议,时间久了,自然没有人提意见建议,因而耳旁听见的就会是各种各样的赞歌,这样也就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策。”
陈庆之读后,觉得李清田分析的很有道理,而且他提出借鉴的建议部分,也很在理,值得自己好好体味。
就在他沉浸在思考中的时候,李清田走了进来,说道:“庆之,差不多开饭了。怎么,你在看这本读书笔记?这都是我瞎写的,一家之言,纯粹是写着玩的。”
陈庆之笑了笑:“乡长,我觉得你读书是真的活读书,而且都有自己的见地,确实值得我学习。”
李清田谦虚地说道:“别给我戴高帽子了。走,咱们吃饭去,估计你肚子也饿了,咱们边吃边聊。”
饭桌上,两人专门就读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李清田就陈庆之关系几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比如怎么样抽出时间的问题。李清田说他在看书的时间方面,没有专门作出死规定,没有硬性要求自己每天看多久的书,或者一个月看几本书,就是见缝插针地,有时间就看。但有一点是基本形成了习惯,就是每天睡觉前看一会书,时间有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二三十分钟甚至更的时间。除非喝醉了酒,这是雷打不动的习惯。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能挤出来的。读书也是这样子,不要刻意地给自己设定每天抽出多少时间来读书,只要每天能坚持下去,哪怕是有的时候一天抽出五分钟看书也好,养成了习惯之后,就能最终受益。
再有读什么书的问题。李清田表示,他看的书很杂,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等等,各方面的书籍都会翻一翻,没有特别的喜好,但是相对来说,或许是因为从政的缘故,历史书籍读的稍微多一点,还有就是业务上需要加强学习时,有关的业务书籍也读的稍微多些。
还有,怎么读书的问题。李清田说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他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别人。不过,他还是很大方的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八法。
李清田自己总结了读书八法。首先,一般都是先读卷首语,或者序言,了解这本书是为什么写的,谁出于什么目的并且是作了怎样的推荐。其次,是看目录,了解大致的脉络。第三,是看结尾或编后感什么的,了解作者或者编者的一些思想、写作初衷等等。第四,快速浏览一遍,对于那些有用的、感兴趣的、有疑问的作好标记,再返回去认真研读。第五,读完一本书后,写一段心得体会,长短视情况而定,不刻意地追求长篇大论,写出真情实感就好。第六,对比,对于同类型或者有关联的书籍,可以放在一起对比,便于加深理解,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第七,展开来,书籍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事件、概念等等,可以通过查找其他资料来进一步弄清楚。第八,跟作者交流,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跟作者进行面对面、电话或者书信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探讨一些问题,了解更多信息,以及文章内涵。
陈庆之听完后,觉得李清田在读书方面确实有独到的见解,值得自己好好借鉴。
席间,接到了王少东打来的电话:“庆之,你到哪里了,是在老家,还是在回渔阳的路上?”
陈庆之答道:“哦,少东啊,我在渔阳县城,刚好在一位领导家里吃饭。”
王少东高兴地道:“那太好了,你吃过午饭就来我这,晚上就在我的店里吃饭。”
陈庆之迟疑了一下:“啊,晚上在你那里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