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场商战 > 陈庆之升迁记

陈庆之升迁记 第235节

生人作死别,就因写总结。

生当做人杰,死亦写总结。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写总结。

送君千里终一别,回去还得写总结。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总结。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总结未曾写。

但使荣城飞将在,看谁敢不写总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写总结。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回家写总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总结。

这还是陈庆之第一次听到这样形象生动的调侃,觉得很有趣地笑了笑。

他也没有指望一下子就跟刘颜琨好的跟兄弟似的,铁关系都是需要慢慢相处出来的。

从刘颜琨的事情中,陈庆之也进行了反思,那就是要施恩于人,在政府办内部结成一个统一战线,即使不能让所有人都说自己的好,但是尽量也不要拆自己的台。

所以,陈庆之改变了策略,除了在言语上表示热情亲切外,尽可能地对政府办的各位同事施予小恩小惠,比如遇到下乡的时候乡镇送的土特产,只要不是很扎眼并且适合拿出来分享的,就主动提一点到办公室,此举得到了办公室干部尤其是女干部们的热烈欢迎。

有时候遇上了哪位局长请客,陈庆之也会主动叫上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去打秋风。或者知道谁家遇到了什么难事,他也会主动帮忙,即使没有刻意扛着县长的牌子出面,但是他县长秘书的身份在这里摆着呢,所以众人都会给点面子。

当然了,为了更好地叫各个局长帮忙,陈庆之也会主动帮助各个局长,比如他们打听领导的行踪时,他会在仔细斟酌后给予适当的答复,有的是直接告诉对方,有的是委婉的暗示,对于确实不方便或者不知情的就明说不知道。

或者有时候遇到了领导心情不好,他会善意地提醒前来汇报工作的局长,尽量不要触霉头,如果是有可能会导致领导心情更糟糕的事情,就提醒对方换个时间来请示汇报,等等。

所以,陈庆之虽然年轻、资历浅,但是凭借自己的用心努力,很快就赢得了渔阳县官场中不少人的好感,口碑逐渐上升。

……

这天上午九点,温正阳在办公室处理了一些公文后,交代陈庆之,叫刘汉生开上车子下乡转转。

至于去什么地方,温正阳只是说先上车再说。陈庆之也就不好细问。

车子出了县城后,温正阳才说道:“咱们去西边的几个乡镇转一圈。”

陈庆之提醒道:“县长,有没有什么具体要求,是要下村走访,还是去各个乡政府走走?要不要我通知乡镇做准备?”

温正阳道:“不用了,我们先自己看一看,来个微服私访,先不要惊动了乡镇的人。”

温县长这么说,就是想私下里摸一摸乡镇的情况了。陈庆之想来应该不是故意去找茬的,也就没有设法去悄悄地通知乡镇做准备。第425章石矶乡小饭店的插曲
渔阳县属于传统的农林山区县,主要产业是农业,以及林业,以及少量的畜牧业,虽然也有几个大厂子,但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明显适应不了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热潮,所以工业经济没有占据重要的分量。

西边几个乡镇算是传统的农业乡,也是林区乡,早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这几个乡镇占据了渔阳县农林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都外出打工,虽然土地荒芜的现象还不算严重,也还没有充分地暴露出来,但是种地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的农民,其中五十岁以上的占据了一大半。靠着这样的劳动力,农业产业肯定很难有较大的发展,顶多就是跟以前高峰时期的产量持平,偶尔有的年份略有提高。

虽然西边几个乡镇的经济状况相对来说更差一点,但是各乡镇的村民之间团结互助的风气稍微好点,并且这几个乡镇互相之间都很团结。此外,而且这几个乡镇出去的干部聚在了一起,都互相调侃自己是“西半球的干部”,这种调侃透露着一股亲切,更是圈子文化的一种,只不过这是一个大圈子,是由数个乡镇搅和在一起的大圈子。

而且还有个怪现象,越是贫困的地方,似乎越是容易出人才。对于西边乡镇的人来说,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和当兵,只有这两个途径才更有机会摆脱农村的束缚,牢牢地端上铁饭碗。所以,一直以来,西边几个乡镇刻苦读书的风气都还不错,也出了不少人才,但是似乎没有出厅级干部,最大的也就是正处级干部,在部队当的最大的好像是沿海某个海军基地的一个少校。

所以,温正阳今天提出去西边几个乡镇转转,陈庆之觉得肯定不是心血来潮,应该是想摸摸底,好为下一步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温正阳上任大半个月来,还没有提出明确的执政思路,目前还是萧规曹随的做派,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之前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抓好落实。

虽然县长不是一把手,做决策的是县委常委会特别是县委书记,但是作为县长,还是应该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对于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要有侧重点,尤其是在项目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更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情。

近期,温正阳的工作主要是以调研为主,在调研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各地的工作进行肯定,特别是注重或明或暗的表达对县委书记杨胜东的认可和拥护,而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不多。

虽然有的人认为温正阳看样子似乎很低调,怀疑他到底是否有真本事,但是陈庆之却知道,温县长的本事都隐藏着呢,肯定还没有到他自己认为可以大显身手的时候。

一个上午的时间,就陪着温县长跑了两个乡,走了五个村子。

每到一个村子,温正阳都会看看当地的农作物生长情况,特别是晚稻的长势如何,并且还会主动与遇见的村民进行攀谈,了解种地的投入、收益等信息,并且侧面打听乡村干部的作风情况。

从走访的情况来看,温正阳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基本上是满意的。

就在快吃中午饭的时候,三人到了石矶乡,陈庆之询问是不是要提前跟乡里联系,叫乡里安排下午饭。

温正阳摆了摆手,说道:“还是算了,等下我们还要接着微服私访,要是现在惊动了他们,那不就是前功尽弃了嘛。我们三个人自己去吃一点。你对这里熟不熟悉,知不知道哪个馆子的味道好些?”

陈庆之老老实实地回道:“县长,我对石矶乡也不熟悉,要不先叫汉生把车停好,我们下车后边走边观察,看看哪家馆子人多,我们也去凑凑热闹。”

温正阳笑道:“小陈这个提议很实在,行啊,我们就开动11路汽车,自己找去。”

陈庆之跟刘汉生都跟着笑了。

步行了几分钟,看见一个小馆子人很多,多到剩下的空桌子只有一张了。不过美中不足的就是,炒菜的地方就在店门口,挨着马路边,虽然有一个玻璃罩搁在灶台上,勉强可以阻挡灰尘,但是看着好像不打卫生。但是乡下地方就是这样。

于是陈庆之给了一个眼神,意思是要不就到这家吃饭?温正阳点了点头。

随后,陈庆之上前询问正在掌勺的厨师兼老板,有没有小包间。

老板告诉他,二楼有两个小包间,但是都给预定了,只有一楼还有两张空桌子。

陈庆之只得抱歉地告诉温正阳没有包间了,但是温正阳说没有关系,就在一楼吃饭也行,气氛更热闹些。

这是一家小馆子,菜肴都很简单,不像大饭店有那么多花样。陈庆之点了一盘小炒黄牛肉,半只烧鹅,一个青菜,加一个紫菜蛋汤,另外要了一叠花生米。

点完菜后,老板娘还热情地推荐了自家酿造的杨梅酒,说是采摘的野生杨梅,用本地大米酿造的土酒浸泡而成的,口感很好,不容易上头,很多客人都喜欢喝。

陈庆之大概瞧了一眼,确实不少桌的客人都在喝着红红的杨梅酒,于是征求了温正阳的意见。

温正阳想了想,说是只来一杯,他跟陈庆之一人一半。
首节 上一节 235/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政道风云

下一篇:官路雄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