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的哥那些年 第445节
“哥,你不会还是在为那天停车场的事儿担心吧?”
那天的情况,荆超也见了。
说白了,他就是个富二代,平素里仗着他老子的名头也不是没嚣张过。但他什么时候见过郑鑫海那会儿的架势?
几个青年鼻青脸肿满脸是血的蹲在那,霸气四溢的郑鑫海大马金刀地坐在那跟特么县官审案似的。
后来断断续续地听杨瑞提过几嘴,说那是他兄弟,而当时还在场的,也是杨瑞的朋友,但身份却是警察!
回头想想,他刚认识杨瑞的时候,只认为他是个开滴滴的,充其量认识个吴建斌。但随着认识的加深,特别是蔡可那次,他忽然觉得,杨瑞的关系网已经让他有点看不透了。
如果说他之前接近杨瑞,是 他老爹特意交代别再惹他,那么现在,他是真的很好奇杨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那叫什么事儿,两边都是兄弟,说和说和就好了。”杨瑞继续看地图,想要选个合适的地方,嘴上依然敷衍着。
“那就你和我说说嘛。”
实在被他烦得不行,杨瑞瞪了他一眼,道:“我现在正烦着呢!”
“说说就不烦了啊。”
杨瑞一阵头大,无奈道:“我准备弄个新公司,但是没有合适的职场。”
“就这么简单?”荆超闻言一愣,旋即一脸诡异地表情问着杨瑞。
“啥?什么叫就这么简单?”杨瑞被他的态度给奇乐了。
“哥,你那新公司,做什么的?”
“做……算是科技公司吧。”事情没做成之前,杨瑞不想跟他说的太多,想着自己公司名字就是瑞和科技,随口就报了个科技公司。
“那就好办了,去我爸那啊。”荆超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
“你爸?”
“对啊,我爸正在弄的那个项目,就是高科技工业园啊。”
“别闹,远水解不了近渴,等你爸那工程,我黄花菜都凉了。”回忆了一下,杨瑞依稀记起荆伟民在青岛投资的那个项目似乎真的跟新技术有关,但不知道是工业园。
“没闹,明天开始招商,你不知道?”
“什么?!这么快?”杨瑞惊愕道。
“你以为呢?”
说着,荆超那副得意的神色简直让杨瑞想锤爆他的头。
或许是因为太过惊讶的原因,杨瑞的声音就有些高了。
站在讲台上的教授见他俩不是在正常的讨论而是在闲聊,似乎有些不满,转而点了点杨瑞道:“这位同学,说一下你对国企管理困境的看法吧……”
第四十八章 分析
俩人正说着,教授发现俩人明显在闲聊,就点了点杨瑞,让他谈谈国企管理困境的看法。
突然被提问,杨瑞也有点懵。
甚至教授的问题他都没有听清楚,还是在旁边同学的提醒下这才知道教授问的是啥。
可……他哪儿知道啊。
支支吾吾间,教授也不着急,只是鼓励道:“没关系,我们畅所欲言,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有了教授的首肯,杨瑞也不再紧张,想了想问了教授一句:“张教授,能不能缩小一下范围,比如……给我个假设?”
张教授闻言笑了笑,只是略作思索就给了杨瑞一个假设:“某老式国企管理相对僵化,奖惩制度不明,导致员工工作动力不足,有的人能干,有的人只是想混日子。更有甚者,有的人不仅不干活,还讥笑努力工作的同事。作为高管,明知这种情况,但因为国企制度和私人关系原因不能随意开革工人,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杨瑞乍一听张教授的话里,似乎已经给了他答案。
奖惩制度不明。
但真的仅仅是这样吗?
国企和私企不一样,关系错综复杂,没有私企那么单纯。
即便领导知道某人就是个混子,要是人家关系硬,就算是直属领导也不敢轻易管他。
“得罪人”三个字的意义就太重了。
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地去触碰别人的利益。
但是长此以往,其后果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渐渐的大家都不干活。
杨瑞很想说:不好好干活的就让他下岗。
可他也知道,教授要的必然不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
实际上,在二十年前已经有人那么干了。引起多大的反弹也是显而易见的。后来,也不过用“改革的阵痛”来粉饰一下。
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杨瑞觉得有员工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领导的原因。二十多年前,可能领导的原因更重一些,毕竟上行下效。
而张教授现在提出的这个问题,只是单纯把矛头指向员工。
念及此,杨瑞思量了片刻,说道 :“如果没有办法明确奖惩制度,那么,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优质员工和劣质员工进行分离。”
听杨瑞这么说,张教授眉头一挑,接着问道:“哦?怎么进行有效的分离?”
“作为领导,应该对手下员工的工作数据有所了解,还是详细了解,这个条件,张教授您觉得成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