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 第308节
张元叛变的事情是发生在十三万流寇的中军,外围的部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十三万流寇大多数失去了自己的将领,群龙无首。
战斗随时可能发生,每个流寇都很紧张,中军统领又没有任何消息,更是让汗流浃背的他们不知所措。
突然,大顺军的阵地中举起了一面白旗。这一面白旗让正面的复辽军将领、军事参谋还有军主都看到了。
“军主,敌人的阵地里升起一面白旗,他们这是在搞什么鬼?”刘兴柞一头雾水地来找楚云。
“真是莫名其妙,仗还没打就投降,他们是在想什么?”昌义、徐继等步兵将领同样来找楚云。
“十万人都没有进攻我们的勇气,没开战就投降,一定是诈降。”这几个将领议论纷纷。
“刘兴柞、陈继盛,你们两个人率兵前去接受他们的投降。”楚云却像是意料之中,一点都不意外。
第四百三十三章 以天下为棋
十三万流寇还没有回过神来,他们就向复辽军的士兵交出兵器,或蹲或坐在地上。而复辽军的士兵则手持火枪在来回巡视。
两支复辽军部队,四千人,硬生生控制了十三万流寇。
大顺军的将军们则被五花大绑,推到了复辽军的阵地中。带头的是张元和莲娘两人。
“张元,欢迎回来。”楚云亲自过来迎接张元。
“幸不辱命。”张元向楚云敬礼。
所有的大顺军将领看着目瞪口呆。这分明就是一场惊天的大阴谋!原来自从一开始,张元就是楚云布置在农民军中的一颗棋子!
“张元你个贱人,你一开始就不是诚心诚意加入我们义军的!”高一功惊讶之余悔恨交加。
“哈哈,不要这么说,如果没有张元,你们现在不知道在陕北哪一块山旮旯转悠。”楚云说道。
“不,其实背后一直有情报处的人给我大量的情报和指示,我才能屡出奇策。否则就凭我一个人还能做什么张良、刘伯温?”张元说道。
这两年来,情报处安排了人与张元保持接触,为张元得到及时的信息,他才能真正做到算无遗策。不然一个副营官想要迅速成长成为一代谋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几乎所有被俘虏的大顺军将军的世界观要崩溃。一个叛徒硬是在他们的身边潜伏了两年多,而且还成为了自己军中的第二号人物,简直就是令人难以想象!别说是大顺军将领,就连复辽军的将领们都大吃一惊。连杨太、刘兴柞等高级军官也是神情怪异。他们也是直到现在才知道张元是隐藏在大顺军中的自己人。
“也就是说……两年前的归化城叛乱事件是军主您安排好的了?”刘兴柞惊讶地问道。
“确实如此。归化城叛乱是经过安排的,张元当初玷污蒙古贵族之女的事情也是子虚乌有,鄂尔多斯部落的人已经和我们合计好了。一切只是为了让张元打入李自成内部而已。”兵不血刃就吞并了大顺军的南路军,楚云满意地说道。
“不不不,你们这是为了什么?!以你们这样的势力,为何还要苦心积虑来帮助我们?”高一功始终难以理解。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们太过无能,始终无法颠覆朝廷。”楚云说道,“不只是张元,暗中卖给你们火器的也不是什么辽东的商人,而是我。不然你们怎么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占领京师?”
“你……你们太可怕了!”高一功在内的大顺军将领细思极恐。
他们三十万农民军完全是被楚云给利用了,在用人命帮助楚云颠覆大明朝。而楚云只需要发出制造火器的原材料和银两,仅此而已。而且楚云还在随后坐收渔翁之利。
“听说京城中的旧官僚已经被你们清扫一空,北方大地的官府也是十室九空。如此一来,就不用我们亲自动手进行清理了。到时候派遣新官员到各地实施新政,一切将焕然一新。”楚云说道,“而且北方因为动乱死去了大量人口,减少了粮食的负担。”
说到这里,高一功他们才明白楚云等人的打算。大致上楚云是不想要接手大明这个烂摊子,于是让李自成他们将这个烂摊子给抹除。
缠绕大明的大量难民、拥挤的官僚群都因为李自成灭明而支离破碎。
跟随在张元身边的莲娘听到楚云的话,面露部愠之色:“你就是复辽军的军主,辽东总兵楚大人?为何你要牺牲数百万百姓之性命,来颠覆朝廷?如果你率兵南下,安定各处,就不会有那么多百姓牺牲在闯贼的刀口之下了!”
张元见莲娘发难,赶紧拉住她:“不可对军主不敬。”
“你就是张元在太原府解救的女子莲娘是吧?不愧是女中豪杰。你说的倒也不错,如果我们复辽军直接入关的话,的确没有李自成的事情。但是你以为我们入关以后就像是天兵天将一样来到安定和繁荣吗?”楚云摇了摇头,“我们关外好不容易才养活数百万人,而关内的人口是关外的十倍二十倍,就算我们入关了以后仍然无法提供足够的粮食给脱产的流民。到时候也是要饿死那么多人的。要怪只能怪他们生活在一个乱世。”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就是这般罢了。”张元等人点头。
这些将领军官见识过许多的生离死别,战死的士兵更是数不胜数,对乱世的认知可比莲娘这种大户人家小姐要深厚得多。
“可是我不甘心……为什么我们家不偷不抢,就要遭遇灭门的惨况。”莲娘拼命地想要找到一个让自己解脱的理由。
“乱世之中就是这般,十室九空。不过我可以答应你,只要我们接管大明江山,在两三年内就能建立起新秩序,天下将重新太平,再也没有人会因为吃不饱肚子而成为流寇祸害一方。不过这两三年内,应该还是会牺牲一大批人,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就算让流民回到农田,兴修水利、播种种子,需要时间。粮食不是说有就有的,也不是凭空就能拿出来的。”楚云无奈地说道。
他之所以选择迟迟不入关,还真不是因为怕打不过大明,而是头疼这亿万人口的生计问题。以两年前复辽军的军力接管大明,一开始肯定会饿死大量的人口,到时候各地叛乱,复辽军就会陷入与崇祯皇帝一样忙于平定各地叛乱的窘境。
才几万正规军的复辽军,要管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大明,真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莲娘,你就相信军主吧。普天之下,只有军主这样的明主才能力挽狂澜,让这片大地重新焕发生机。”张元劝住莲娘,又像是在护着她。
虽说楚云比较好相处,不过被人这样公然顶撞的话,张元还正怕发生什么。
“不必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先行遣散这里十万流民,而后向京城进军。”楚云不在意地说道。
第四百三十四章 什么是正规军(第三更)
十三万流寇聚集在天津卫外面,携带的粮食少得可怜。这十三万流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投降了,而且听说自己还要面临着几个选择:遣送回老家、留在天津卫当农民或者农民、前往夷洲琉球等偏僻地区开垦。
“我们回到故乡不是照样没粮食吃要被饿死吗?陕北那一片地方连草根都快吃完了,回去难道要我们吃观音土吗?”一个从陕北一路跟随过来的大顺军士兵埋怨道。
“听说复辽军要取代官府,从其他府县调集粮食支援灾区,前面两三年可能有些困难,不过等到修正荒芜的农田,兴修水利以后,灾情就能缓解了。”也有士兵在传说复辽军拟定的承诺。
“这些当官的话都不可信,我还是留在天津卫当个渔民,靠海吃海,应该能够勉强活得下来。”一些士兵打起了背井离乡的主意,他们是不想要回到荒芜的旱灾区域了。
“但是天津卫无法接纳那么多人,复辽军只给了两万人的名额,其余想要留下的人只能够乘船到夷洲和琉球了。”
“夷洲和琉球是在哪里的啊?”
“这你都不知道?夷洲和琉球都在在汪洋大海之中的岛屿,那里瘴气弥漫,人畜难以存活。而且乘船过去的话,万一在大海中遇到大风大浪,说不定会翻船,所有人都葬身鱼肚!”
“没有你说的那么可怕的,以前一些官员老爷们不还是被发配到南方的荒芜之地?现在那里都成为广州府、琼州府了。还有琉球那里本来就有琉球国,他们的人好好活着,我们到了那里就不能活了?”
“仔细想想,我们返回陕北也不容易啊,路中那么多周折,指不定会遇到劫道的强人,妄自丢了性命。如果不能留下天津卫,我还是前去夷洲或者琉球吧,说不定还能抓到一些野味来填饱肚子。”
十多万流寇相互议论起来,大部分人选择了留在天津卫。这些人又只有部分能够真正成为天津卫的居民,大部分要被运往琉球卫和夷洲卫开垦荒地。
战斗随时可能发生,每个流寇都很紧张,中军统领又没有任何消息,更是让汗流浃背的他们不知所措。
突然,大顺军的阵地中举起了一面白旗。这一面白旗让正面的复辽军将领、军事参谋还有军主都看到了。
“军主,敌人的阵地里升起一面白旗,他们这是在搞什么鬼?”刘兴柞一头雾水地来找楚云。
“真是莫名其妙,仗还没打就投降,他们是在想什么?”昌义、徐继等步兵将领同样来找楚云。
“十万人都没有进攻我们的勇气,没开战就投降,一定是诈降。”这几个将领议论纷纷。
“刘兴柞、陈继盛,你们两个人率兵前去接受他们的投降。”楚云却像是意料之中,一点都不意外。
第四百三十三章 以天下为棋
十三万流寇还没有回过神来,他们就向复辽军的士兵交出兵器,或蹲或坐在地上。而复辽军的士兵则手持火枪在来回巡视。
两支复辽军部队,四千人,硬生生控制了十三万流寇。
大顺军的将军们则被五花大绑,推到了复辽军的阵地中。带头的是张元和莲娘两人。
“张元,欢迎回来。”楚云亲自过来迎接张元。
“幸不辱命。”张元向楚云敬礼。
所有的大顺军将领看着目瞪口呆。这分明就是一场惊天的大阴谋!原来自从一开始,张元就是楚云布置在农民军中的一颗棋子!
“张元你个贱人,你一开始就不是诚心诚意加入我们义军的!”高一功惊讶之余悔恨交加。
“哈哈,不要这么说,如果没有张元,你们现在不知道在陕北哪一块山旮旯转悠。”楚云说道。
“不,其实背后一直有情报处的人给我大量的情报和指示,我才能屡出奇策。否则就凭我一个人还能做什么张良、刘伯温?”张元说道。
这两年来,情报处安排了人与张元保持接触,为张元得到及时的信息,他才能真正做到算无遗策。不然一个副营官想要迅速成长成为一代谋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几乎所有被俘虏的大顺军将军的世界观要崩溃。一个叛徒硬是在他们的身边潜伏了两年多,而且还成为了自己军中的第二号人物,简直就是令人难以想象!别说是大顺军将领,就连复辽军的将领们都大吃一惊。连杨太、刘兴柞等高级军官也是神情怪异。他们也是直到现在才知道张元是隐藏在大顺军中的自己人。
“也就是说……两年前的归化城叛乱事件是军主您安排好的了?”刘兴柞惊讶地问道。
“确实如此。归化城叛乱是经过安排的,张元当初玷污蒙古贵族之女的事情也是子虚乌有,鄂尔多斯部落的人已经和我们合计好了。一切只是为了让张元打入李自成内部而已。”兵不血刃就吞并了大顺军的南路军,楚云满意地说道。
“不不不,你们这是为了什么?!以你们这样的势力,为何还要苦心积虑来帮助我们?”高一功始终难以理解。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们太过无能,始终无法颠覆朝廷。”楚云说道,“不只是张元,暗中卖给你们火器的也不是什么辽东的商人,而是我。不然你们怎么会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占领京师?”
“你……你们太可怕了!”高一功在内的大顺军将领细思极恐。
他们三十万农民军完全是被楚云给利用了,在用人命帮助楚云颠覆大明朝。而楚云只需要发出制造火器的原材料和银两,仅此而已。而且楚云还在随后坐收渔翁之利。
“听说京城中的旧官僚已经被你们清扫一空,北方大地的官府也是十室九空。如此一来,就不用我们亲自动手进行清理了。到时候派遣新官员到各地实施新政,一切将焕然一新。”楚云说道,“而且北方因为动乱死去了大量人口,减少了粮食的负担。”
说到这里,高一功他们才明白楚云等人的打算。大致上楚云是不想要接手大明这个烂摊子,于是让李自成他们将这个烂摊子给抹除。
缠绕大明的大量难民、拥挤的官僚群都因为李自成灭明而支离破碎。
跟随在张元身边的莲娘听到楚云的话,面露部愠之色:“你就是复辽军的军主,辽东总兵楚大人?为何你要牺牲数百万百姓之性命,来颠覆朝廷?如果你率兵南下,安定各处,就不会有那么多百姓牺牲在闯贼的刀口之下了!”
张元见莲娘发难,赶紧拉住她:“不可对军主不敬。”
“你就是张元在太原府解救的女子莲娘是吧?不愧是女中豪杰。你说的倒也不错,如果我们复辽军直接入关的话,的确没有李自成的事情。但是你以为我们入关以后就像是天兵天将一样来到安定和繁荣吗?”楚云摇了摇头,“我们关外好不容易才养活数百万人,而关内的人口是关外的十倍二十倍,就算我们入关了以后仍然无法提供足够的粮食给脱产的流民。到时候也是要饿死那么多人的。要怪只能怪他们生活在一个乱世。”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就是这般罢了。”张元等人点头。
这些将领军官见识过许多的生离死别,战死的士兵更是数不胜数,对乱世的认知可比莲娘这种大户人家小姐要深厚得多。
“可是我不甘心……为什么我们家不偷不抢,就要遭遇灭门的惨况。”莲娘拼命地想要找到一个让自己解脱的理由。
“乱世之中就是这般,十室九空。不过我可以答应你,只要我们接管大明江山,在两三年内就能建立起新秩序,天下将重新太平,再也没有人会因为吃不饱肚子而成为流寇祸害一方。不过这两三年内,应该还是会牺牲一大批人,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就算让流民回到农田,兴修水利、播种种子,需要时间。粮食不是说有就有的,也不是凭空就能拿出来的。”楚云无奈地说道。
他之所以选择迟迟不入关,还真不是因为怕打不过大明,而是头疼这亿万人口的生计问题。以两年前复辽军的军力接管大明,一开始肯定会饿死大量的人口,到时候各地叛乱,复辽军就会陷入与崇祯皇帝一样忙于平定各地叛乱的窘境。
才几万正规军的复辽军,要管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大明,真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莲娘,你就相信军主吧。普天之下,只有军主这样的明主才能力挽狂澜,让这片大地重新焕发生机。”张元劝住莲娘,又像是在护着她。
虽说楚云比较好相处,不过被人这样公然顶撞的话,张元还正怕发生什么。
“不必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先行遣散这里十万流民,而后向京城进军。”楚云不在意地说道。
第四百三十四章 什么是正规军(第三更)
十三万流寇聚集在天津卫外面,携带的粮食少得可怜。这十三万流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投降了,而且听说自己还要面临着几个选择:遣送回老家、留在天津卫当农民或者农民、前往夷洲琉球等偏僻地区开垦。
“我们回到故乡不是照样没粮食吃要被饿死吗?陕北那一片地方连草根都快吃完了,回去难道要我们吃观音土吗?”一个从陕北一路跟随过来的大顺军士兵埋怨道。
“听说复辽军要取代官府,从其他府县调集粮食支援灾区,前面两三年可能有些困难,不过等到修正荒芜的农田,兴修水利以后,灾情就能缓解了。”也有士兵在传说复辽军拟定的承诺。
“这些当官的话都不可信,我还是留在天津卫当个渔民,靠海吃海,应该能够勉强活得下来。”一些士兵打起了背井离乡的主意,他们是不想要回到荒芜的旱灾区域了。
“但是天津卫无法接纳那么多人,复辽军只给了两万人的名额,其余想要留下的人只能够乘船到夷洲和琉球了。”
“夷洲和琉球是在哪里的啊?”
“这你都不知道?夷洲和琉球都在在汪洋大海之中的岛屿,那里瘴气弥漫,人畜难以存活。而且乘船过去的话,万一在大海中遇到大风大浪,说不定会翻船,所有人都葬身鱼肚!”
“没有你说的那么可怕的,以前一些官员老爷们不还是被发配到南方的荒芜之地?现在那里都成为广州府、琼州府了。还有琉球那里本来就有琉球国,他们的人好好活着,我们到了那里就不能活了?”
“仔细想想,我们返回陕北也不容易啊,路中那么多周折,指不定会遇到劫道的强人,妄自丢了性命。如果不能留下天津卫,我还是前去夷洲或者琉球吧,说不定还能抓到一些野味来填饱肚子。”
十多万流寇相互议论起来,大部分人选择了留在天津卫。这些人又只有部分能够真正成为天津卫的居民,大部分要被运往琉球卫和夷洲卫开垦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