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王 第452节
赵丹看着赵胜这副模样,心中也是有些得意和好笑。
说实话,也不知道这赵胜是不是拍马屁的功夫越来越强的缘故,总之现在赵胜在拍马屁的时候表现是越来越像发自内心的了
赵丹哈哈一笑,开启了另外一个话题:“对了,诸卿既然都已经看过了这份捷报,那么对于这捷报之中的重甲骑兵表现,想必也应当知晓了。”
这一次率先开口的是廉颇:“大王,以老臣之见,这重甲骑兵,绝对是多多益善哪!以老臣来看,这重甲骑兵应当弄他个万儿八千的才是哪!”
作为赵国军方的首脑人物,廉颇绝对是最为支持重甲骑兵的一个人了。
这个时代的兵种之见其实还不像后世的什么海陆空一般泾渭分明甚至有时候还要为了军费各种撕逼,对于廉颇来说,只要是能够打胜仗的玩意,那就一定支持!
然而廉颇的话音一落,老将军突然发现自家大王的脸色有些古怪。
不仅仅是自家大王,就连一旁的内史虞信脸色也是古怪异常。
廉颇这个急性子哪里能忍?马上就开口道:“大王,莫非是老臣说错了什么?”
赵丹苦笑一声,道:“不不,大将军其实并未说错,但是罢了,虞卿,汝来解释一番吧。”
作为内史,虞信可是掌管着国家财政的。
于是虞信就开始解释了起来。
这重甲骑兵吧,好归好,但是缺点也不少,其中一个对于虞信这位财政大臣来说最大的缺点就是贵!
很贵!
非常贵!
贵到什么地步呢?
众所周知,赵国的正规军士兵,也就是中央军那待遇是非常高的了。
单单每年为了维持赵国的这十万中央军,就占到了赵国国库财政支出的一大半。
而以金钱和资源的耗费来说,单单是一名重甲骑兵的耗费就相当于四十名中央军士兵,这还是因为赵国境内盛产战马,因此在战马上还节省了不少钱财的缘故。
但即便是以这个比例来换算,如今赵国养着李牧麾下这五百名中央军骑兵所需要耗费的钱财物资,就相当于养着两万名中央军士兵的钱财物资!
如果是要养五千名重甲骑兵,那就等于是养着多出来的二十万赵国中央军!
廉颇听完虞信算得这笔账之后,整个人的嘴巴都张得大大的,过了半天才道:“这重甲骑兵,竟然如此耗费金钱?”
赵丹和虞信同时点了点头,道:“正是!”
廉颇叹了一口气,神情沮丧。
赵丹看着老将军这副模样,想了想还是安慰道:“其实老将军勿忧,只要等到以后优质钢的产量上来,那么这养护的成本其实还是会下降的,以寡人和虞卿的估计来看,未来数年后养个两三千重甲骑兵应当不成问题”
廉颇一听这话立刻就跳了起来,笑道:“如此甚好,大王乃是一国之尊,说出来的话可不能轻易更改,这三千重甲骑兵的名额,老臣这就记下了!”
赵丹看着老脸都笑开了花的廉颇,半晌无语。
这老家伙,原来是怕寡人不继续投资重甲骑兵了,故意装这副模样在这里等着寡人呢。
谁特么说廉颇性情耿直的?
寡人早就应该从那个所谓“负荆请罪”的故事里看出一些东西的!
第三百七十二章 从邯郸出发的使团(第一更)
两日之后的早晨,在邯郸宫城的门口,一支车队整装待发。
燕后怀中抱着公子轲,对着赵丹盈盈行了一礼:“伯兄,女弟这便去了。”
赵丹看着面前这名和母亲赵威后极为相似的大妹,心情多少有些复杂,低下头来看了正在燕后怀抱之中的公子轲,发现这孩子正好奇的用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自己。
赵丹露出了一丝笑容,伸手摸了摸公子轲的小脑袋,对着燕后道:“大妹,若是有事,记得修书一封前来邯郸。有寡人在此,当不会令汝母子吃亏。”
虽然说天家无亲情,但是赵丹的这句话,其实还是带着不少的真心实意在里面的。
毕竟在赵丹的战略安排之中,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那么燕国应该是最后几个甚至是最后一个被征服的国家。
因此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国都不会主动进攻燕国,而且赵国也不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和燕国之间爆发任何的战事。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至少在此时此刻,赵丹内心对燕后母子的善意是很真实的。
燕后在听了赵丹的话之后便轻轻的应了一声,一张俏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再次和赵丹告了一声别之后,就带着公子轲登上了马车。
赵丹将目光转向了一旁的乐间,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了起来:“昌国君,汝真的准备好了?”
昨天早上的时候,赵丹才亲自将关于燕国方面大胜的消息告知了燕后和乐间。
然后乐间在听到了胜利的消息之后和燕后商议了一番,然后亲自拜见赵丹提出了今天出发的要求。
如果不是因为还需要搞这么一个告别仪式的话,乐间很可能昨天下午就已经抢先快马出发了。
乐间此刻容光焕发,整个人看上去神采奕奕,双目之中满是跃跃欲试的神采,显然对于回归燕国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赵丹倒是挺理解乐间这种心态的,毕竟当初乐间逃出燕国的时候仓仓皇皇如同丧家之犬,如今却能够以胜利者的姿态光荣回归,这种反杀成功的快感自然是不用多说,爽上天际的。
所以乐间当然是要迫不及待的回归燕国将一切都搞定,免得夜长梦多啊。
乐间听了赵丹的发问之后便是一笑,信心十足的对着赵丹说道:“请大王放心,只需要乐间抵达燕国境内,最多七日,大王便能够拥有十万燕军助战!”
很显然,乐间对于掌控十万燕军俘虏这件事情极有自信。
这种自信并不单单是乐间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也包括了乐间对于乐氏一族这么多年来深耕于燕国之中那影响力的自信。
说实话,也不知道这赵胜是不是拍马屁的功夫越来越强的缘故,总之现在赵胜在拍马屁的时候表现是越来越像发自内心的了
赵丹哈哈一笑,开启了另外一个话题:“对了,诸卿既然都已经看过了这份捷报,那么对于这捷报之中的重甲骑兵表现,想必也应当知晓了。”
这一次率先开口的是廉颇:“大王,以老臣之见,这重甲骑兵,绝对是多多益善哪!以老臣来看,这重甲骑兵应当弄他个万儿八千的才是哪!”
作为赵国军方的首脑人物,廉颇绝对是最为支持重甲骑兵的一个人了。
这个时代的兵种之见其实还不像后世的什么海陆空一般泾渭分明甚至有时候还要为了军费各种撕逼,对于廉颇来说,只要是能够打胜仗的玩意,那就一定支持!
然而廉颇的话音一落,老将军突然发现自家大王的脸色有些古怪。
不仅仅是自家大王,就连一旁的内史虞信脸色也是古怪异常。
廉颇这个急性子哪里能忍?马上就开口道:“大王,莫非是老臣说错了什么?”
赵丹苦笑一声,道:“不不,大将军其实并未说错,但是罢了,虞卿,汝来解释一番吧。”
作为内史,虞信可是掌管着国家财政的。
于是虞信就开始解释了起来。
这重甲骑兵吧,好归好,但是缺点也不少,其中一个对于虞信这位财政大臣来说最大的缺点就是贵!
很贵!
非常贵!
贵到什么地步呢?
众所周知,赵国的正规军士兵,也就是中央军那待遇是非常高的了。
单单每年为了维持赵国的这十万中央军,就占到了赵国国库财政支出的一大半。
而以金钱和资源的耗费来说,单单是一名重甲骑兵的耗费就相当于四十名中央军士兵,这还是因为赵国境内盛产战马,因此在战马上还节省了不少钱财的缘故。
但即便是以这个比例来换算,如今赵国养着李牧麾下这五百名中央军骑兵所需要耗费的钱财物资,就相当于养着两万名中央军士兵的钱财物资!
如果是要养五千名重甲骑兵,那就等于是养着多出来的二十万赵国中央军!
廉颇听完虞信算得这笔账之后,整个人的嘴巴都张得大大的,过了半天才道:“这重甲骑兵,竟然如此耗费金钱?”
赵丹和虞信同时点了点头,道:“正是!”
廉颇叹了一口气,神情沮丧。
赵丹看着老将军这副模样,想了想还是安慰道:“其实老将军勿忧,只要等到以后优质钢的产量上来,那么这养护的成本其实还是会下降的,以寡人和虞卿的估计来看,未来数年后养个两三千重甲骑兵应当不成问题”
廉颇一听这话立刻就跳了起来,笑道:“如此甚好,大王乃是一国之尊,说出来的话可不能轻易更改,这三千重甲骑兵的名额,老臣这就记下了!”
赵丹看着老脸都笑开了花的廉颇,半晌无语。
这老家伙,原来是怕寡人不继续投资重甲骑兵了,故意装这副模样在这里等着寡人呢。
谁特么说廉颇性情耿直的?
寡人早就应该从那个所谓“负荆请罪”的故事里看出一些东西的!
第三百七十二章 从邯郸出发的使团(第一更)
两日之后的早晨,在邯郸宫城的门口,一支车队整装待发。
燕后怀中抱着公子轲,对着赵丹盈盈行了一礼:“伯兄,女弟这便去了。”
赵丹看着面前这名和母亲赵威后极为相似的大妹,心情多少有些复杂,低下头来看了正在燕后怀抱之中的公子轲,发现这孩子正好奇的用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自己。
赵丹露出了一丝笑容,伸手摸了摸公子轲的小脑袋,对着燕后道:“大妹,若是有事,记得修书一封前来邯郸。有寡人在此,当不会令汝母子吃亏。”
虽然说天家无亲情,但是赵丹的这句话,其实还是带着不少的真心实意在里面的。
毕竟在赵丹的战略安排之中,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那么燕国应该是最后几个甚至是最后一个被征服的国家。
因此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国都不会主动进攻燕国,而且赵国也不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和燕国之间爆发任何的战事。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至少在此时此刻,赵丹内心对燕后母子的善意是很真实的。
燕后在听了赵丹的话之后便轻轻的应了一声,一张俏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再次和赵丹告了一声别之后,就带着公子轲登上了马车。
赵丹将目光转向了一旁的乐间,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了起来:“昌国君,汝真的准备好了?”
昨天早上的时候,赵丹才亲自将关于燕国方面大胜的消息告知了燕后和乐间。
然后乐间在听到了胜利的消息之后和燕后商议了一番,然后亲自拜见赵丹提出了今天出发的要求。
如果不是因为还需要搞这么一个告别仪式的话,乐间很可能昨天下午就已经抢先快马出发了。
乐间此刻容光焕发,整个人看上去神采奕奕,双目之中满是跃跃欲试的神采,显然对于回归燕国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赵丹倒是挺理解乐间这种心态的,毕竟当初乐间逃出燕国的时候仓仓皇皇如同丧家之犬,如今却能够以胜利者的姿态光荣回归,这种反杀成功的快感自然是不用多说,爽上天际的。
所以乐间当然是要迫不及待的回归燕国将一切都搞定,免得夜长梦多啊。
乐间听了赵丹的发问之后便是一笑,信心十足的对着赵丹说道:“请大王放心,只需要乐间抵达燕国境内,最多七日,大王便能够拥有十万燕军助战!”
很显然,乐间对于掌控十万燕军俘虏这件事情极有自信。
这种自信并不单单是乐间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也包括了乐间对于乐氏一族这么多年来深耕于燕国之中那影响力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