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战国赵为王

战国赵为王 第581节


韦希什卡愣愣的看着这名族长一眼,忍不住爆发出一阵大笑。

“天神?天神是只有我们才相信的,那些周朝人相信的是泰一神!什么天神祝福的骑兵,简直就是胡扯!”

很显然,韦希什卡并不相信这番话。

王帐之中又是一阵大笑。

这名族长有些窘迫的摸了摸头,又道:“不过我还听说了一个消息,那些赵国人虽然征服了林胡人的地盘,但是到现在也就只设立了两座小城,每座小城的驻军好像也才两千人。”

韦希什卡心中微微一动,追问道:“这事情是真的?”

族长点头道:“除非那些林胡人骗我,不然绝对是真的。”

韦希什卡忙问道:“那些林胡人还在不在?”

族长道:“有一些死了,其他的现在还在我的部落之中充当奴隶。”

韦希什卡沉吟半晌,道:“既然这样的话,那么等会你去把那些奴隶找来,我要好好的问问他们!”

有人看出了苗头,发问道:“大王莫非是想要攻击赵国人?”

韦希什卡缓缓点头,道:“林胡人可是我们的盟友,他们的土地有多丰饶你们应该都知道,如果我们能够将林胡人的土地统统占领的话,那么月氏就会变得更加的强大!”

“可是大王,这个赵国刚刚击败了匈奴和林胡,恐怕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

韦希什卡重重的哼了一声,怒道:“我也刚刚击败了该死的乌孙人,并且俘虏了两万乌孙奴隶!你们告诉我,就算那个赵国比乌孙和匈奴强上一些,难道我们就一定赢不了吗?”

顿了一顿之后,韦希什卡又说道:“想想吧,现在我们拥有着焉支山这千里草原,只要将林胡人的地盘也夺下来,我们的土地就可以养活至少比现在多两倍的族人!只要有十年时间,这些多出来的族人就能够帮助我们横扫匈奴和乌孙,建立一个大大的帝国!”

韦希什卡用力挥动着手臂,这让他的演讲显得十分的有气势。

一名跟随着韦希什卡西征乌孙的心腹也适时地开口了:“大王说的没错,我们可以打败匈奴人,打败乌孙人,打败西戎,难道我们就不能够打败赵国吗?而且赵国人也不是没有其他的敌人,不会将所有的兵力都用来和我们开战!”

但又有人马上开口:“林胡王拥有四万骑兵都不是赵国人的对手,我们现在只有六万骑兵,如果和赵国人开战的话,真的必胜吗?”

“林胡王只不过是一个莽撞之徒,又年纪轻轻缺少经验,怎么能够和大王相提并论!”

王帐之中一时间吵成一团。

许多在贺兰山附近游牧的月氏部族知晓赵国的厉害,因此极力反对东征。

但与之相反的是,许多在焉支山本部附近游牧,经常和乌孙人作战的部族则全力支持东征,希望能够夺得更多水草丰美的游牧之地。

韦希什卡被这些争吵弄得心烦意乱,终于忍不住一巴掌重重的拍在了面前的桌子上,咆哮起来。

“够了,都给我闭嘴!”

大帐之中顿时变得安静了下来。

韦希什卡沉思半晌,终于做出了决定,开口道:“马萨盖!”

一名年纪大约在三十岁上下,看上去颇为沉稳的月氏将领来到了韦希什卡的面前:“大王有何命令?”

韦希什卡道:“我给你两万骑兵,你去试试那个赵国的虚实,如果赵国人很强,那么你就撤回来。如果赵国人很弱,那么你就把林胡人的地盘给我打下来!”

马萨盖问道:“何时出发?”

韦希什卡道:“我给你三天时间集合人马,三天后必须出发!”

马萨盖点头,然后高声道:“请大王放心,我会将林胡人的地盘夺下来,让我们月氏人的土地更加的辽阔!”

韦希什卡哈哈大笑,举起了手中的牛角杯:“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我们干了这一杯马奶酒,祝马萨盖胜利归来!”

第四百七十九章 赵丹微服私访记(第一更)

镇北城。

这是一座崭新的城市。

崭新的城墙,崭新的城门,崭新的道路,以及城内崭新的房屋。

一切都是那么崭新,让看着这座崭新城市的赵丹心中也充满了崭新的喜悦。

崭新就代表着活力,赵丹很喜欢这种新生城市的活力。

这已经是赵丹进入河套郡的第三天了。

在击败了浑邪王派来的追兵之后,赵丹就率领着身边的七千赵国骑兵以及白羊王的部落一路西进,并且在九原郡渡过黄河南下,来到了赵国新设立的河套郡之中。

镇北城便是河套郡的郡治所在。

今天的赵丹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带着大队人马出行,而是仅仅带着李牧、赵括以及自己的长子赵恒一共四个人出行,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穿着胡服,骑着骏马,看上去极为干练。

当然了,在四人的周围,上百精锐的暗中保护是少不了的。

几人骑着马,沿着崭新的道路朝着镇北城的西门而去。

来到了城门口时,被守城的士兵拦了下来。

“交钱。”

赵丹愣了一下,忍不住开口问道:“进城还要交钱吗?”

一名守城门的胡人士兵打量了赵丹一眼,显然从打扮上就能够感觉到赵丹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因此在说话的时候语气非常的客气:“没错,这是自从镇北城成立以来就有的规矩,想要进城门的话必须要交纳十个钱。”

赵丹一听就愣住了。

要知道作为赵国的君王,赵丹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其他生活方面的东西都是有人来专门解决的,哪里轮得到他用钱的时候?
首节 上一节 581/12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国重坦

下一篇:三国之大秦复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