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王 第76节
所以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大战,是赵丹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从穿越到现在,赵丹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底线是至少保住北上党,如果可以的话逼退秦国人,吞掉整个上党郡。只要达成这个目标,那么对于赵国来说,这场战争就可以结束了。
玩什么不好去和白起比打仗?找死!
所以长平一线的赵军绝对不能主动出击,直到赵国能够确认秦军确实是撤走了主力为止。
只要安安稳稳的拿下上党郡并且不消耗太多的兵力,这就已经圆满达成赵丹的目标了。
至于白起嘛
单单从历史上来说,廉颇是在战场上输给秦国人的吗?并没有。李牧是在战场上输给秦国人的吗?也没有。
既然历史上的秦国人并没有在战场上真正的打败过廉颇和李牧,那么赵丹为什么非得要在战场上打败白起呢?
就说历史上的后世吧,有人说过秦国用离间计让赵王夺走廉颇和李牧军权的方法很卑鄙吗?并没有。
人们说的是什么?人们说的是“哇,赵王好脑残啊,这都中计!”说的是“哇,秦国好厉害啊,这都骗到赵国了!”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成王败寇的世界,人们永远不会去苛责胜利者的卑鄙,只会声讨失败者的愚蠢!
只要你赢了,没人在乎你是用什么办法赢的,因为会有无数人用无数种方法为你的胜利洗地!
所以赵丹为什么要傻乎乎的在白起最擅长的领域战场和白起对抗呢?穿越并不代表着全知全能,赵丹一个两辈子都没有上过战场,论读过兵书数量甚至都不如赵括的家伙去和白起在战场刚正面?
是不是傻?
肯定要扬长避短嘛!
说实话,只要不是在战场上的话,那么赵丹能够用来对付这位秦国战神的方法,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第六十九章 剧辛
就在楚国人攻克宛城的好消息传回邯郸的第二天,赵丹在龙台正殿接见了从燕国归来的庞煖。
庞煖的脸上带着几分疲惫之色,很显然这一路风尘仆仆对于这位已经年过六十的老人来说是一次相当不轻松的旅程。
事实上庞煖在离开燕国下都武阳城之后,几乎是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回了邯郸。
一见到赵丹,庞煖就立刻迫不及待的对着赵丹说道:“大王,臣观那燕王根本无心与我赵国和平相处,或不日便即出兵攻伐我赵国,大王须得警惕燕人!”
赵丹听了庞煖的汇报之后并没有多少波动,只是笑了一笑,道:“此事寡人已知之,庞卿不必焦急。对了,这位是”赵丹将目光投向了庞煖的身后。
而且庞煖并不是自己回来的,在庞煖的身边还跟随着一名同样颇有气度、年纪看上去和庞煖相差不多的老者。
这名老者在见到赵丹后便恭恭敬敬的行礼:“剧辛见过大王。”
虽然在见到剧辛进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剧辛自报名号的时候,一丝笑容还是不由自主的从赵丹的嘴角浮现了出来,同时有关剧辛的资料也开始在赵丹的脑海中出现。
剧辛,赵国人,诸子百家之中的兵家学者,著有剧子一书,赵武灵王时期曾在赵国为官,后因沙丘宫变出走燕国,被一代明君燕昭王重用,和昌国君乐毅等人一起辅佐燕昭王,开创了那二十多年前强绝一时的燕国盛世。
燕昭王之子燕惠王即位之后,乐毅兵权被夺,剧辛因为替乐毅说话而同样遭到猜忌,不得不辞官隐居于燕国至今。
这么一个人才,现在总算是回到赵国来了!
虽然说赵丹交给了庞煖这个任务,但其实赵丹心中对于庞煖能否劝说剧辛重新出山帮助赵国也没有什么底。
毕竟从这份履历来看,剧辛辞官之后宁可在燕国隐居也不回归祖国赵国,就说明剧辛这个人对燕国是很有感情的。
在赵丹的记忆之中,这剧辛还要被燕国国君们晾上好些年,然后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出山帮助燕王喜,率燕国大军征讨赵国,然后再被临危受命的庞煖率赵军击败,剧辛本人也死于老友庞煖之手
当然了,既然剧辛已经出现在了赵国的龙台之中,那么他和庞煖之间老友相残的可能性应该是没有了。
毕竟赵丹是派庞煖去召剧辛回赵国来当官的,如果剧辛不愿意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出现在赵丹的面前了。
于是赵丹微笑道:“剧子不必多礼,寡人得剧子之助,乃寡人之福,赵国之福也!”
虽然说从历史战绩来看,这位剧辛比起庞煖来显然是要差上一些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剧辛的确也是一名大才的事实,所以剧辛愿意回归赵国为官,赵丹还是很高兴的。
反正赵国现在也不缺能够打仗的人,廉颇,乐乘,庞煖这三个基本上每一个都能都独当一面,再加上现在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的李牧,以及磨练磨练说不定也能够练出来的赵括,二三十年内都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赵丹之所以把剧辛招回来,主要还是看重了剧辛的另外两个身份兵家学者,以及曾经的赵国重臣!
学者代表着什么?当然就代表着知识!
知识可是个好东西啊,也是赵丹对于剧辛所最看重的一方面。
赵丹的某些规划,可就要落在这位剧辛身上了。
于是赵丹立刻就笑吟吟的开口了:“寡人曾闻,剧子多年来隐居燕国潜心著书,不知可否使寡人一观?”
赵丹这就是想要看看剧辛所写的那本剧子了。
剧子这本书,在后世已经失传了,只存在于传说之中,事实上像剧子这样早已失传的书,在后世的华夏一点也不少见。
这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这些作者大家们一个个都把自己的理论著作当成绝世秘籍,宁愿带到坟墓里也不轻易传给外人,导致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理论和著作也就慢慢的散佚最终消失了。
这绝对是华夏化的损失。
但是虽然作者们都很重视自己的理论和知识,可是在赵丹这样的君王面前,他们却是不会藏私的。
战国时候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本质上来说就是大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思想,并希望得到君王们的采用,著书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流传,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在得到君王赏识的时候献书给君王。
毕竟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学成武艺,货与帝王家”,你不在国君面前把自己的才艺和知识展示出来,谁知道你到底是真牛还是吹牛?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兵圣”孙武,就是在吴国重臣伍子胥的引荐下献孙子兵法十三篇给吴王阖闾,由此得到了阖闾的重用成为了吴国军队的主帅,这才有了之后孙武率吴军以少胜多大破楚军攻占郢都,险些灭亡楚国的辉煌功绩。
所以赵丹的这个要求一提出来,剧辛便躬身道:“大王有命,臣自无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