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王 第780节
李牧正式被任命为赵国北方经略使,同时赐爵为赵国中卿,拥有独立开府的权力,节制朔方、河套、五原、九原、云中、雁门、代郡等七郡兵马,负责对草原上匈奴、月氏等国的征伐,并在必要的时候派遣或者直接率领军队南下,配合中央军主力作战。
李牧比李斯大上几岁,但如今也不过只是三十出头的年纪,以这般年纪就掌控了赵国北方七郡的所有兵力,虽然不能够干涉地方政务,但也足够证明赵丹对他的信任了。
之所以如此任命,是因为赵国北方七郡和中原诸郡不同。
这里所要面对的主要是游牧民族,主力兵种也是骑兵,在应对外敌的时候这北方七郡往往需要协同作战,而且这七郡距离赵国首都邯郸的距离都很远,一个独当一面能够在外敌入侵之时立刻做出反应的军事机构就很有必要了。
除此之外,权力上的平衡其实也是考虑因素,李牧的任命一下之后赵国军方内有庞煖外有李牧,对大将军廉颇就形成了很强的限制,这样的三巨头格局形成之后就方便了赵丹对赵国军方的强力掌控。
相较于李斯的任命来说,李牧的任命几乎就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自从李牧成名以来,这位年轻的将军击败过匈奴和月氏人的入侵,两度南下关中,并配合廉颇拿下了咸阳,又曾经水淹大梁城让魏国人闻风丧胆,种种战绩可以说是名震天下,已经被认为是廉颇之后赵国头号名将以及大将军职位的最有力竞争者。
对于和秦国一样实行军功爵制度的赵国来说,李牧这样靠实打实的军功升上来将领受认可的程度无疑就高了许多,赵国军方两大巨头廉颇和庞煖都表示了对李牧任命的坚决支持。
李斯和李牧这一一武分别进入了赵国高层,也标志着赵国权力阶层的洗牌和换代在不停的进行之中。
在宴会完毕之后,赵丹也特地将李斯和李牧两人留了下来,对两人进行了一番勉励。
“两位卿家都是寡人很看好的,寡人希望两位卿家好好的为了赵国、为了寡人去做事,寡人相信将来的史书上必定会给两位卿家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了,两位卿家若是有什么困难的话,现在不妨直接和寡人说一下。”
或许是因为刚刚喝了不少酒的缘故,总之李斯李牧两个人的脸庞都是红通通的,在听到了赵丹的这番话之后也是忙不迭的朝着赵丹行礼道谢。
李斯思考了一会之后,率先开口道:“大王,臣有一个请求。侍中韩非跟随在大王身边的时日已久,参与过多项国家法律规章的制定,臣请大王将韩非派给臣作为副手,不知大王可能恩准?”
李斯的这个意见一提出来赵丹就是一愣,下意识的用怪异的目光喵了韩非一眼。
要知道历史上的李斯就是因为嫉妒秦始皇对韩非的看重,然后才构陷罪名让韩非下狱并最终让人用一杯毒酒弄死了韩非。
难道说现在的李斯和韩非虽然都来到赵国,但是相爱相杀的戏码仍旧还要继续?
赵丹略一沉吟,道:“准了。”
虽然历史上的确是有这种戏码,但是赵丹毕竟不是被蒙蔽的秦始皇,而且两人的地位和历史上也截然不同,赵丹觉得重演历史上同门相残一幕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高。
而且韩非作为侍中这些年来一直跟在赵丹身边,也的确到了需要给点实际职位去做做事情的时候了。
毕竟这调韩非来当副手的事情也是李斯主动提出来的,由此看来这对师兄弟目前的关系应该还可以。
如果事实还是证明这对师兄弟水火不容的话,那么未来再分开就是了。
在李斯之后,李牧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大王,臣经过了这几次战役的实践来看,发现了具装甲骑兵的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赵丹问道。
对于李牧的问题,赵丹还是很重视的,毕竟李牧可是亲临战场的人,同时也是战国时代对于骑兵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
李牧挠了挠头,对着赵丹道:“臣希望能够见到具装甲骑兵的生产工匠,和他们探讨一些关于具装甲骑兵身上铠甲的铸造问题,除此之外臣还希望能够对具装甲骑兵的兵器进行一些改进。”
赵丹想了想,笑道:“这个没有问题,寡人很快就让人给汝安排便是了。不过汝如果真的要改动的话,那么只能够先少量装备个一两千人,寡人要看到汝的改动能够取得效果之后才会全军列装,汝明白了吗?”
“喏!”李牧高兴的答应了下来。
第六百四十章 荆轲打狗(第四更)
濮阳城外一荒丘。
一个小小的、刚刚由黄土堆出来的土包立在荒丘之上,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木牌,显然是一座新坟。
一名年轻的男子跪在坟前,这男子一袭麻布衣裳,双眼通红,神情颇为哀痛,在他的身边同样有另外一名男子坐地抚琴,轻声而唱。
“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悠扬的歌声伴随着悠悠的琴声在山林之间回荡,让空气之中都充满了一股淡淡的哀伤之意。
良久过后,琴声和歌声缓缓止歇,抚琴男子收起自己的琴,走到仍旧跪在墓碑之前的男子面前劝道:“荆轲兄,伯母已去,若是天上有灵见兄如此哀痛,恐非伯母所愿啊。”
跪在地上的年轻人久久沉默不语。
片片落叶从天而降,枯黄灰败的落叶在大地之上聚集成团,随着秋风的吹拂而沙沙的飘动着,分外显露出了几分萧瑟之色。
良久之后,荆轲才涩声道:“渐离兄啊,吾母辛苦抚养吾长大,吾却不能尽孝于母前,吾实在”
这琴师乃是燕国人,名唤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性喜游历四方结交朋友,前阵子正好从陶邑到这里拜访荆轲,赶上了荆轲母亲的葬礼。
高渐离温声抚慰道:“逝者已去,生者自当奋发,兄何必如此?想当年吾曾多次邀请兄随同吾一同游历天下,如今伯母已去,岂非正是兄一展心中大才之时?”
荆轲摇了摇头,叹道:“话虽如此,但吾欲为吾母守孝三年,这游历天下之事,三年之后再说罢。”
高渐离点了点头,十分佩服的说道:“荆轲兄果然不愧是那至情至圣之人,令小弟汗颜啊。”
荆轲缓缓的站了起来,对着高渐离说道:“渐离兄,走罢。”
荆轲的家位于濮阳城外十里左右的一个小村庄之中,这座村庄看上去颇为破落,村中的住户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房屋破败,虽然还是正午时分,却给人一种日暮西山的感觉。
一条小黑狗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对着两人汪汪直叫,看上去颇为凶恶。
心情不好的荆轲皱了皱眉头,抬脚作势欲踹,小黑狗被吓了一大跳,赶忙跳到了一旁。
荆轲哼了一声,和高渐离一起迈步向前走去。
李牧比李斯大上几岁,但如今也不过只是三十出头的年纪,以这般年纪就掌控了赵国北方七郡的所有兵力,虽然不能够干涉地方政务,但也足够证明赵丹对他的信任了。
之所以如此任命,是因为赵国北方七郡和中原诸郡不同。
这里所要面对的主要是游牧民族,主力兵种也是骑兵,在应对外敌的时候这北方七郡往往需要协同作战,而且这七郡距离赵国首都邯郸的距离都很远,一个独当一面能够在外敌入侵之时立刻做出反应的军事机构就很有必要了。
除此之外,权力上的平衡其实也是考虑因素,李牧的任命一下之后赵国军方内有庞煖外有李牧,对大将军廉颇就形成了很强的限制,这样的三巨头格局形成之后就方便了赵丹对赵国军方的强力掌控。
相较于李斯的任命来说,李牧的任命几乎就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自从李牧成名以来,这位年轻的将军击败过匈奴和月氏人的入侵,两度南下关中,并配合廉颇拿下了咸阳,又曾经水淹大梁城让魏国人闻风丧胆,种种战绩可以说是名震天下,已经被认为是廉颇之后赵国头号名将以及大将军职位的最有力竞争者。
对于和秦国一样实行军功爵制度的赵国来说,李牧这样靠实打实的军功升上来将领受认可的程度无疑就高了许多,赵国军方两大巨头廉颇和庞煖都表示了对李牧任命的坚决支持。
李斯和李牧这一一武分别进入了赵国高层,也标志着赵国权力阶层的洗牌和换代在不停的进行之中。
在宴会完毕之后,赵丹也特地将李斯和李牧两人留了下来,对两人进行了一番勉励。
“两位卿家都是寡人很看好的,寡人希望两位卿家好好的为了赵国、为了寡人去做事,寡人相信将来的史书上必定会给两位卿家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了,两位卿家若是有什么困难的话,现在不妨直接和寡人说一下。”
或许是因为刚刚喝了不少酒的缘故,总之李斯李牧两个人的脸庞都是红通通的,在听到了赵丹的这番话之后也是忙不迭的朝着赵丹行礼道谢。
李斯思考了一会之后,率先开口道:“大王,臣有一个请求。侍中韩非跟随在大王身边的时日已久,参与过多项国家法律规章的制定,臣请大王将韩非派给臣作为副手,不知大王可能恩准?”
李斯的这个意见一提出来赵丹就是一愣,下意识的用怪异的目光喵了韩非一眼。
要知道历史上的李斯就是因为嫉妒秦始皇对韩非的看重,然后才构陷罪名让韩非下狱并最终让人用一杯毒酒弄死了韩非。
难道说现在的李斯和韩非虽然都来到赵国,但是相爱相杀的戏码仍旧还要继续?
赵丹略一沉吟,道:“准了。”
虽然历史上的确是有这种戏码,但是赵丹毕竟不是被蒙蔽的秦始皇,而且两人的地位和历史上也截然不同,赵丹觉得重演历史上同门相残一幕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高。
而且韩非作为侍中这些年来一直跟在赵丹身边,也的确到了需要给点实际职位去做做事情的时候了。
毕竟这调韩非来当副手的事情也是李斯主动提出来的,由此看来这对师兄弟目前的关系应该还可以。
如果事实还是证明这对师兄弟水火不容的话,那么未来再分开就是了。
在李斯之后,李牧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大王,臣经过了这几次战役的实践来看,发现了具装甲骑兵的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赵丹问道。
对于李牧的问题,赵丹还是很重视的,毕竟李牧可是亲临战场的人,同时也是战国时代对于骑兵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
李牧挠了挠头,对着赵丹道:“臣希望能够见到具装甲骑兵的生产工匠,和他们探讨一些关于具装甲骑兵身上铠甲的铸造问题,除此之外臣还希望能够对具装甲骑兵的兵器进行一些改进。”
赵丹想了想,笑道:“这个没有问题,寡人很快就让人给汝安排便是了。不过汝如果真的要改动的话,那么只能够先少量装备个一两千人,寡人要看到汝的改动能够取得效果之后才会全军列装,汝明白了吗?”
“喏!”李牧高兴的答应了下来。
第六百四十章 荆轲打狗(第四更)
濮阳城外一荒丘。
一个小小的、刚刚由黄土堆出来的土包立在荒丘之上,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木牌,显然是一座新坟。
一名年轻的男子跪在坟前,这男子一袭麻布衣裳,双眼通红,神情颇为哀痛,在他的身边同样有另外一名男子坐地抚琴,轻声而唱。
“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悠扬的歌声伴随着悠悠的琴声在山林之间回荡,让空气之中都充满了一股淡淡的哀伤之意。
良久过后,琴声和歌声缓缓止歇,抚琴男子收起自己的琴,走到仍旧跪在墓碑之前的男子面前劝道:“荆轲兄,伯母已去,若是天上有灵见兄如此哀痛,恐非伯母所愿啊。”
跪在地上的年轻人久久沉默不语。
片片落叶从天而降,枯黄灰败的落叶在大地之上聚集成团,随着秋风的吹拂而沙沙的飘动着,分外显露出了几分萧瑟之色。
良久之后,荆轲才涩声道:“渐离兄啊,吾母辛苦抚养吾长大,吾却不能尽孝于母前,吾实在”
这琴师乃是燕国人,名唤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性喜游历四方结交朋友,前阵子正好从陶邑到这里拜访荆轲,赶上了荆轲母亲的葬礼。
高渐离温声抚慰道:“逝者已去,生者自当奋发,兄何必如此?想当年吾曾多次邀请兄随同吾一同游历天下,如今伯母已去,岂非正是兄一展心中大才之时?”
荆轲摇了摇头,叹道:“话虽如此,但吾欲为吾母守孝三年,这游历天下之事,三年之后再说罢。”
高渐离点了点头,十分佩服的说道:“荆轲兄果然不愧是那至情至圣之人,令小弟汗颜啊。”
荆轲缓缓的站了起来,对着高渐离说道:“渐离兄,走罢。”
荆轲的家位于濮阳城外十里左右的一个小村庄之中,这座村庄看上去颇为破落,村中的住户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房屋破败,虽然还是正午时分,却给人一种日暮西山的感觉。
一条小黑狗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对着两人汪汪直叫,看上去颇为凶恶。
心情不好的荆轲皱了皱眉头,抬脚作势欲踹,小黑狗被吓了一大跳,赶忙跳到了一旁。
荆轲哼了一声,和高渐离一起迈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