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大秦复辟 第1670节
他心里清楚,这个时候他想要的是攻破南海郡,而不是缅怀始皇帝的丰功伟绩。
“若扶苏死,南方军团坐镇百越不动,南方军团以及老秦人后裔,静候嬴氏血脉出!”
目前为止,这是唯一一个对秦王嬴斐聚拢老秦人后裔有帮助的圣旨。沉默了一会儿,嬴斐虎目如刀,深深的看了众人,道。
“赵传,由你立即与胶州各地的老秦人后裔联系,争取一举瓦解越军的信念,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第1335章 成败在此一举!
秦王嬴斐翻看了始皇三诏书,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心里清楚,从这些诏书中可以看到始皇帝的霸气。
但是他作为秦国君上,却不能凭借这三份诏书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南海郡。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人心的善变,四百年的岁月之中,早已经让这些人变了,当年流淌着老秦人的热血,早已经在麻木不仁中冷却。
作为后世见惯了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的秦王嬴斐,他从来不介意用最坏的想法去猜测一个人。
这也是他能够一直活下来的原因,他心里清楚,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忠诚,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任何忠诚都经不起考验。
这一次百越之中老秦人后裔的行为,其实就是一场赌博。
毕竟秦王嬴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要是嬴斐想要灭国,就没有一个可以避开,强大到不可一世的赵国,都落下国破家亡的下场。
相比于赵国以及赵王吕布,越国与越公刘备的实力相差太大,可以说是天差万别。
这一次秦王嬴斐亲自率军南下,这就意味着秦国灭越之心,作为老秦人后裔,他们自然清楚当今天下,秦王嬴斐势力最大。
在这个时候,老秦人后裔的选择,就是一次赌博。只要这一次站队正确,他们将会获得巨大利益。
正因为如此,老秦人后裔才会铤而走险,在越公刘备虎视眈眈之下,公然投向了秦王嬴斐。
“诸位爱卿,尔等以为老秦人后裔,五十万南方军的后人,是否还会听从始皇帝的遗诏?”
秦王嬴斐心中虽然有着自己的决定,但是他依然要知道麾下武百官的心中想法,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正因为如此,秦王嬴斐才会将目光望向了贾诩等人。
闻言,贾诩与张辽两个人对视一眼,抬起头看着秦王嬴斐,道。
“禀王上,臣以为始皇遗诏经历了四百年之久,根本就没有了当初至高无上的威慑力!”
贾诩眼底掠过一抹厉色,朝着秦王嬴斐,道:“有道是自古以来人心善变,就算是始皇帝,四百年的岁月,也会失去了效力。”
“臣以为王上想要拿下南海郡,光靠始皇帝的诏书根本不足够,还需要我军大规模压境。”
说到这里,贾诩眼底杀机滔天而起,沉吟了片刻,道:“在这个时候,臣以为当调遣蒙鹏将军,以及整个襄阳大营的大军。”
“聚集二十万大军,一次性斩杀越国大军,将南海郡吃下去。”
“嘶!”
贾诩的这一番话出口,让嬴斐等人心头一震,在这一刻,他们方才清楚了毒士贾诩所谓的两个办法的意思了。
以老秦人后裔乱越军军心,以秦军绝对的优势,一举灭越国。
这便是贾诩心中的打算,可以说是机关算尽!
心中念头闪烁,秦王嬴斐看着贾诩,道:“军师,聚集大军攻越,这就好比是一柄双刃剑,好处与坏处同样明显。”
“如果一战击败越军,到时候天下大势落在了我国手中,不管是彻底占据越国,还是歼灭函谷关下的关东联军,都占据着极大的优势。”
说到这里,秦王嬴斐虎目如刀,看着贾诩,一字一顿,道:“但是,如果我们短时间灭不了越国,天下局势将会出现另外一种状态。”
“到时候不仅灭不掉越国,函谷关也将会陷入极大的危险,这对于我国而言,牵扯太大。”
嬴斐眼底掠过一抹担忧,他心里清楚,毒士贾诩的这一计划根本就是铤而走险,亦或者说是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他作为秦国王上,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绝对不仅仅只是一时的胜败。
这个时候秦国两线开战,压力本就极大,况且原本秦国国力尚未恢复,仓促应战,本就不是长久之计。
一时间,秦王嬴斐心中纠结不已,他清楚这是一个好计策,但是危险系数同样极大。
“远,以你之见,二十万大军攻克南海郡,你有几成把握?”
说真的,秦王嬴斐有七成把握,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他不得不向麾下武百官询问。
闻言,张辽虎目一闪,抬起头看着秦王嬴斐,道:“禀王上,若是由臣率领大军而伐,臣只有五成把握。”
张辽从来就不是一个口出狂言之辈,他的话,有着极大的可供参考性。
他心里清楚,越国不同于当时的赵国,这个时候的越国已经到了亡国的地步,万众一心之下,爆发的血气之勇没有谁能够忽视。
这个时候,越国已经没有了退路,只有一个南海郡,失去南海郡这就意味着他们要颠沛流离。
这无疑会激发出十万越军骨子里的狠辣与疯狂,将会给秦军带来极大的困扰。
毕竟有一句话叫做,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十万越军视死如归,哪怕秦军有二十万之巨。
但是秦王嬴斐自己心里清楚,这二十万大军之中,恐怕十万大军都是乌合之众,战力近乎于无。
一想到这里,秦王嬴斐眉头紧锁,他心里清楚五成把握太少了,原本他还想着将灭越战争交给张辽,自己迅速北上函谷关。
争取在一战之中,将关东联军打残,让他们元气大伤,无力回天。
可是张辽的五成把握,让嬴斐心中一凉,因为函谷关与胶州都不能出现问题,要不然秦国危矣。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