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295节

  在此之后还一而再再而三的给秦国送上粮食,为此搞得燕国百姓天怒人怨。

  这样的燕国能靠得住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燕国都靠不住,那么代国能靠得住吗?

  尤其在楚国被灭后,所有人都在想:

  强大如楚国都逃不脱被灭的命运,何况是燕国和代国?

  于是代国百姓那是人心惶惶,许多人心下都在后悔当初跟着赵王嘉一起逃到这里仰人鼻息。

  甚至他们还相信是受赵王盅惑。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王嘉当时为了百姓愿意跟随他一同迁走,恐吓百姓说秦军一来便要屠城、坑杀云云。

  在信息不灵通的时代而且赵国与秦国又是世仇,之前还有白起坑杀数十万大军的先例,于是百姓被吓得只能拖家带口的随赵王嘉一起迁往代国。

  所以这“迁往”应该换成“出逃”或许更适合。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百姓就渐渐知道真相:

  “秦军占领邯郸也未屠城,如何占北地还会屠城?”

  “我等莫不是受赵王嘉所欺?其实并无屠城其事?”

  “据闻便是那些曾欺辱过秦王的王公都不曾问罪,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当然是真,那些王公正关在邯郸的军营内,且住着高楼好吃好喝。邯郸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就在这时,他们又听到两个重磅消息:

  一个是秦军在云中郡收拢并保护赵民,且以一万兵力击退匈奴十余万大军,杀得匈奴尸横遍野……

  真实情况当然不是击退匈奴十余万大军,但百姓口耳相传总是习惯性夸大:原本是打退一万余匈奴,说着说着就变成三万,再传几个人就变成十余万。

  另一个消息,就是丰收之日秦军就要攻打代国了。

  这让代国百姓差点哭了出来。

  然后突然有一天,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一张张纸,纸上画着北地的草原及黄河,还有匈奴被打跑及百姓有田有房在耕种的简画。

  代国百姓立时就崩溃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思乡之情……虽然他们是从南部迁往北地,但他们在北地生活了十余年早把北地当作自己的故乡。

  看到这些简图自然就勾起了回忆,于是就归心似箭。

  另一方面,则是所有人都知道代国不会有希望,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都应该返回北地。

  于是此战还没开打,代国就出现楚国同样的状况:百姓开始流失。

  儒家有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如果到了百姓要偷着逃跑需要看住管住的时候,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这当然是沈兵做的手脚。

  用的方法虽然与对付楚国一样,但有纸这种宣传武器在手又为什么不用?

  接着北地陆陆续续就迎来了返乡的百姓。

  沈兵也大方,那是来者不拒,而且按人口分田分地甚至还准备了种子。

  此时这些零散返乡的还只是少数,若有一天燕、代被灭后,可想而知就会有更多的百姓返城。

  到时云中郡就需要圈更多的地往九原郡发展了。

  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在迎来返乡高潮的时候必定存在“人地矛盾”。

  也就是返乡的人太多而地却已经分完了。

  到时多出来的人怎么办?

  难道让他们加入军队去匈奴手里把地抢回来?

  或者让他们饿着肚子等着大梁军去抢地?

  这些都不现实,发展是一步步来的,同时也需要时间。

  但这些对沈兵来说都算不上什么问题,因为他正需要劳动力。

  沈兵在云中郡以东地区又沿河圈了一片地,同样也是五里。

  这片地的驻军就少了些,每座城寨只两百多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兵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往东向就是云中郡的补给路线,一直都有大梁军巡逻守护,是以遭受攻击的可能也较小。

  这片区域与北面的农耕区不同,沈兵打算将其打造成工业区,也就是冶铁、打制铁器、另外还有织布的区域。

  这是一早就规划好的:

  工业区适合建在河流的下游。

  原因是工业用水有可能会污染水源,比如冶铁、打制铁器、造纸等。

  如果工业区在上游,那么河水往下一流就流进城里,直接污染城市生活用水。

  另外工业区还适合建在盛行风的切线或下风处。

  冶铁会排出废气,另外还有烧煤等等,被风一吹全灌进城内肯定不行。

  云中郡属于季风带,夏季盛行西北风冬季盛行东南风,这与西向的云中郡完美的错开。

  沈兵是这么打算的:

  既然一开始会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那为什么不能将这些多出来的人直接转化成工人?

  近代西方进行工业化时,为了将农民赶出土地成为工人,还进行“圈地运动”。

  沈兵这是连赶都不用赶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探矿

  工业区主要划分为造纸、冶铁和纺织三大块。

  最简单、成熟的是造纸。

  只不过这东西在古时与国家宣传战略有关,沈兵暂时不敢放开手脚生产并流入市场。

  于是造纸方面只是更多是提供云中郡自己使用。

  另一方面,沈兵有意让扶苏将造纸方法详细向嬴政汇报……只有这样才能让嬴政彻底放心同时也能提高扶苏在嬴政心中的位置。

  其实从某种方面说,扶苏在嬴政心里的位置不是重点。

  因为史上扶苏在嬴政眼里一直很重要,否则就不会又是淳于越又是蒙恬的费心培养。

  虽然明面上嬴政没立扶苏为太子,不过那只是因为嬴政对这个继承者要求比较严格,担心他无法管理好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或觉得扶苏还没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太子。

  但试想,如果扶苏都还没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太子,其它皇子哪个能及?

  还未成年的胡亥?

  那是想都不用想了。

  所以嬴政心中其实一直都认定扶苏就是继承人,是以死前才会让扶苏来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就是让扶苏继承皇位的意思,只是被赵高和李斯给按下不表改为赐死而已。

  因此扶苏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嬴政,甚至沈兵认为只要扶苏继续这么跟着自己在前线磨练就能让嬴政很满意,就像史上扶苏在蒙恬身边磨练一样。

  但沈兵还是在有意无意的让扶苏与嬴政保持联系并不断提升其好感。

  这不只是将来对扶苏的皇位有利,更是对沈兵甚至云中郡有利。

  沈兵虽是征战有功且“忠心耿耿”……带引号的“忠心耿耿”,沈兵是知道结果所以才铁了心跟着嬴政混,本质谈不上忠心。

  但沈兵终究是个外人。

  就像赵高所言,北地有自治的需求,李牧因自治所以招赵王所忌,最终导致李牧身死赵国灭亡。

  再加上秦国全国上下都是郡县制凭什么让北地形成事实上的“分封”?

  此时嬴政让北地自治……难道真是因为他信得过沈兵或是不像赵王那般昏庸?

  实则不然。

  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扶苏为大梁军的监军参与其中且知道个中秘密,于是嬴政对沈兵的底细一清二楚。

  甚至严格说北地是在扶苏的控制之下……北地最有话语权的毫无疑问是扶苏,他可是秦国公子,他要说什么谁敢说个“不”字?

  所以,北地自治怎么了?

  自己能产粮、产铁还能挡住匈奴怎么了?

  这不就是整个小国家让扶苏学着打理么?

  将来皇位都是要传给扶苏的,扶苏有必要造反么?

  扶苏这个公子要是自立造反,那只怕是脑子进水了吧!

  所以,嬴政对扶苏的信任,直接关系到云中郡的自立程度。

  若信任并认定他是继承人,就会给民、给资源、给权力……

  否则嬴政就要担心扶苏尾大不掉最后来个弑父,就像头曼单于先立冒顿之后打算改立一样。

  沈兵明白这其中微妙的关系,这其实与他这个外人无关。

  工业区的冶铁依旧使用旧式高炉。

  在铁这方面沈兵还是保持着足够的谨慎。

  如果说纸是国家宣传工具的话,那么铁这玩意在古时那就代表着军事装备的先进程度了。

  沈兵不打算让质量上乘的新铁大批量流入市场,甚至其冶铁作坊都是私设不外传。

  它只作为增强云中郡战斗力的兵器制作、存储以及将来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铁,所以钢铁产量才会成为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之一。

  因为这其中存在许多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95/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