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118节

打仗归打仗,生意还是得做。

这一点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也不单单安国君和赵括。

一直在旁边静听的许历此刻突然插了一句嘴:“君候,嬴异人和吕不韦等人走了之后留下赵姬和嬴政母子,如今两人过得颇为艰难,您看”赵括嗯了一声,淡淡的说道:“你们派人盯着点,不要让她母子二人被逼死即可,但也不用对他们进行什么帮助,懂吗?”

许历楞了一下,点头应诺。

许历和毛遂都有些误会,觉得赵括可能是看上了赵姬的美色,却不知道赵括真正重视的其实是那个小婴儿嬴政!赵括深吸了一口气,轻声对着毛遂道:“吕不韦身边的夜莺都安排好了?”

毛遂重重点头,同样低声道:“请君候放心。”

赵括点头,道:“好。

那你附耳过来,本侯给你说一个计划。”

赵括之所以把吕不韦和嬴异人都弄回咸阳,当然不是为了什么还原历史。

真的要还原历史的话,赵括早在长平之战时就该自杀了。

嬴异人、吕不韦、毛遂这三人,就是赵括在秦国内部埋下的最重要三颗棋子。

现在这三颗棋子既然已经安安稳稳的落在了棋盘上秦国的领域中,那也该是时候让他们发挥出作用了!

第196章 学宫之事的最后廷议

赵括对毛遂的面授机宜整整持续了半个时辰之久。

当毛遂离开之后,赵括长出一口气。

墨家的事情到这里就算是基本告一段落了,而秦国的事情也算是定下了框架,接下来就交给毛遂和吕不韦这两个人去解决。

以聪明才干而言,吕不韦当然是远远胜过毛遂的。

但是太聪明的人往往就容易生出一些不应该有的心思,赵括需要有人来帮助吕不韦消除这样的心思。

这个监督吕不韦的人一定是要非常忠心的人,而刚刚被赵括许诺了后代一世富贵的毛遂无疑就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这也属于领导哲学中的一种相互监督和制衡。

虽然一下子解决了墨家和秦国两件大事,但赵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压力有所放松,因为另外一件大事围绕着学宫预算之事的第二次廷议也马上就要到来了。

兴建学宫这件事情同样是赵括雄心勃勃的“华夏地球第一”计划中一部分,也是重中之重。

赵括陷入了思考之中。

这件事情最大的关键其实还是太后,太后说行就行,说不行那就肯定不行。

赵括能够影响到太后手段其实不多,也就是小赵王一个人。

但赵括自己也不知道小赵王这颗闲子究竟能否帮助自己取得这一次的胜利,那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子罢了。

好在赵括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底牌。

“如果小赵王确实没有发挥出作用的话,只能让周少奋在廷议时表明身份支持我,直接反出蔺相如那边了。”

如今“赵括加平原君”和“蔺相如加韩徐为”这两个组合算是势均力敌,但周少奋一旦正式反水,那么这个短暂的实力平衡就会被立刻打破,赵括和平原君方面的实力将再度超出,这也一定会影响到太后。

想清楚了之后,赵括立刻飞速写好了一封信,然后交给许历:“许叔,马上派人把这封信交给周卿。”

廷议的日子如期到来。

蔺相如率先走下马车,等了片刻之后,韩徐为也到了。

两人并肩沿着台阶往上而行,边走边进行交流。

蔺相如道:“太师这些天见过太后了吗?”

韩徐为脸色有些不太好看的说道:“见倒是见了,但是效果并不算好。”

原本在韩徐为想来太后韩姬必然是最信任自己的,自己只要稍微费上一些口舌就能够搞定此事,但整个谈话下来太后仅仅是模棱两可的说了一些并不算确定的话,完全没有给出让韩徐为放心的承诺。

蔺相如闻言顿时一愣,过了好几秒才道:“其实也无妨。

这段时间内国中对于修建学宫也有过不少讨论,排除掉我们和赵括那边的人,大部分中立者其实对这个学宫并不是很感兴趣。

太后若是要综合考虑的话,这部分的声音很可能会成为关键性的因素。”

在赵国之中有不少人觉得齐国投入在稷下学宫之中的大量资源是导致当年齐威王、齐宣王时代强盛无比的齐国衰败的因素之一,认为赵国现在新建学宫同样也是走当年齐国的老路。

除了齐国老路之外,战争一直以来都是赵国之中最热门和最受支持的话题,学宫的建设资金刚好就是要从战争那边扣出来的,所以单单从民间的呼声来说,确实是反对的声音更高一些。

韩徐为点头道:“只能希望如此了。

蔺卿,你觉得这一次我们的胜率有多少?”

蔺相如道:“六成起步,七成左右应该没有问题。”

韩徐为长出一口气,笑道:“那老夫就放心了。”

说话间,两人已经走到了台阶顶端的高台之上,大殿的大门就在前方。

韩徐为转过身来注视着台阶下方,正好看到一辆马车缓缓停下,武信君赵括从马车之中走了下来。

韩徐为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得干干净净,轻轻的哼了一声,转身走进了大殿之中。

赵括并没有注意到韩徐为,他下了马车刚刚走了几步,就被刚刚赶到的平原君给叫住了,两人并肩而行。

平原君眉宇之间带着明显的忧色:“武信君,这些天本侯让人去搜集了一下民间的看法,对我们不是很有利啊。”

平原君手底下的得力门客比起蔺相如来说强了不少,因此蔺相如能知道的民间看法平原君自然也是知晓的。

赵括笑了起来,道:“无妨。

不瞒平原君说,学宫之事乃是百年大计,民间一般都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又怎么能够看得那么远呢?”

这其实就是底层老百姓们由于阶级出身所导致的狭隘之处,他们往往只能看到眼前而不能看到长久的将来,历史早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赵括也没有自大到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会被所有人赞同的地步,反正只要是对赵国、对华夏有用的好事,不管有多少反对赵括都会去做成。

赵括的回答显然并不能够让平原君安心,这位赵国相邦忧心忡忡的说道:“武信君啊,这一次真的能赢吗?”

虽然学宫这件事情对平原君来说无关紧要,但毕竟是关系到和蔺相如这个老对手之间的竞争,平原君当然也是不想输的。

赵括笑着点了点头,道:“放心吧君候,还是很有把握的。”

不知为何,虽然赵括并没有说出什么内情,但平原君的心情还真就平静了不少。

两人又聊了一些其他事情,然后一起走进了大殿之中。

今天的大殿气氛比起往日来说显得要更加的严肃一些,这是赵国政坛上两大势力的又一次碰撞,虽然没有鲜血和杀戮,但同样是一个激烈而残酷的战场。

片刻之后,等到众人到齐,太后也就带着小赵王出现了。

几名重臣自然纷纷起立给太后和小赵王见礼,赵括看了小赵王一眼,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期盼。

小赵王注意到了赵括的眼神,朝着赵括笑了一笑,模样颇为童真。

见礼完毕之后,所有人都纷纷落座。

太后开门见山,直接说道:“诸卿,老妇回去想了几天,对于这学宫之事也已经有了决定,所以召集诸卿来宣布一下。”

太后话音落下,整个大殿之中所有人的心顿时就扑通扑通的,变得越发的急促了起来。

太后究竟会选择哪一边?

第197章 太后的决定,出使任务

和之前的优柔寡断相比,这一次的太后显得十分果断,几乎是马上就给出了答案。

“老妇想了很久,虽然说学宫之事确实会在未来的几年内对大赵的财政产生一些困扰,但是这对于眼下的大赵而言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秦国已经被大赵逼入关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成为大赵的真正威胁,大赵有这个能力去渡过这几年的时间。

有这个能力等到学宫之中的士子学成并进入到大赵政坛之中,为大赵做出足够的贡献。”

“所以,老妇决定同意武信君的提议,拨付足够的预算来修建学宫。”

太后的这个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般落下,顿时就在大殿之中众多赵国重臣的心湖里产生了无数波澜。

韩徐为脸色大变,表情之中满是不可置信。

蔺相如同样也是十分意外,看向太后的目光之中惊讶莫名。

这一次韩徐为和蔺相如是带着极大的信心而来,而且他们也都有理由认为太后会给已经被平原君一派压制了太久的士人派一点甜头,然而他们还是败了!但无论韩徐为和蔺相如有多么的不解,结局都已经注定。

赵括深吸一口气,心中带着喜悦之情站了起来,朝着上首行了一礼:“臣多谢太后,多谢大王!”

这一次的学宫之争,对赵括来说意义重大,因此他心中的喜悦一点都不比之前在河东一战中取胜要少。

坐在上首的小赵王闻言脸色微微一动,露出了一丝笑意。

太后轻笑一声,道:“武信君,此事已经定下,接下来的兴建工程就交给蔺卿的内史府负责,你可以从学宫一事中脱身了。”

赵括道:“喏。”

工程这方面原本就是蔺相如所掌管,赵括作为大司马也不可能越俎代庖,而且以蔺相如的操守,虽说之前极力反对,但相信这位赵国贤臣还是会兢兢业业的办完这件事情的。

如果蔺相如办不好那就更好了,赵括还多了一个弹劾蔺相如的理由呢。

带着复杂的神色,蔺相如同样也起身领命。

赵括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但没想到太后突然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诸卿,之前太师和老妇建议过,希望大赵能在邯郸之中召开一次诸侯盟会,不知诸卿怎么看?”

这个问题让大殿之中陷入短暂的沉默。

很快,韩徐为第一个开口道:“太后,老臣以为召集盟会势在必行。”

平原君略微有些迟疑,但还是开口道:“盟会自然是可以召开的,对于宣扬大赵之威应当也有一些好处,只是如今大王年幼,如何能够主持得了盟会呢?”

韩徐为淡淡的说道:“当年先王初即位时便是以威太后摄政,如今太后自然也能够依照威太后旧制。

当然,若是太后认为此事不可,老臣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办法,那便是派遣重臣作为使者出使诸国,和诸侯订立盟约。

若有不服我大赵者将来便举大兵对其进行讨伐,如此也同样能够彰显我大赵之威。”

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平阳君这个时候插了一句话:“若是诸侯皆服,又该如何?”

韩徐为摸了摸胡须,微笑道:“那么大赵便自行决定征伐对象即可。”

太后道:“太师此事深得老妇之心,那就这么定下来吧,诸卿觉得呢?”

平原君沉默片刻,道:“老臣并无异议。”

首节 上一节 118/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