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135节

为此,赵国之中也是大赦天下,将原先在牢狱之中的众多死刑犯和罪犯们纷纷送到新征服的上党郡、河东郡和上郡之中为赵国开垦土地并戍边,也有一部分人被分配去学宫成为修建学宫的苦力。

除此之外,赵国还有一批大臣获得了升职晋爵的奖励,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赵国两大重臣。

赵国上卿、内史蔺相如被赵王正式册封为文信君,封地上党郡长治县。

赵国中尉周少奋被赵王册封为上卿,距离君候的位置也只有一步之遥。

士人派的两大重臣同时得到赵王的册封,这无疑让士人派的士气大振。

反观赵括和平原君这边,虽然也得到了一些金钱田地之类的赏赐,但相较于士人派那边来说这个收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此,平原君在大朝议之后和赵括的聊天中显得颇有些气愤:“治国应当有礼有节,我们这边拥有诸多贤才表现出色,太后却竟然对蔺相如那些人大加封赏,真是让本侯心寒!”

也不仅仅是蔺相如和周少奋,赵王随后的名单之中还提拔了一大批的赵国官员,在这其中蔺相如那边的士人派足足占到了七成以上,而平原君和赵括这边的只有不到三成,也难怪平原君如此愤怒了。

对此赵括则是显得颇为淡定,毕竟早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赵括反过来还劝了平原君一句:“君候,眼下大势不在我们这一边,就先让蔺卿哦不,文信君他们得意一阵子吧。”

赵括说出这个封号的时候心中也是有些怪异。

赵括自己是武信君,太后偏偏封了蔺相如当文信君,怎么看都是故意要让蔺相如来和赵括打擂台啊。

平原君看着赵括,似乎有些奇怪:“武信君,你竟然一点都不生气?

这真的不像你的风格。”

赵括默然半晌,叹了一口气。

事情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如果赵括再进一步和太后发生冲突的话,太后怕是直接就要图穷匕见和赵括来一个你死我活了。

考虑到还有平原君、蔺相如、廉颇等一大批人在,若是太后真的铁了心要和赵括作对的话,赵括就算能够获胜,赵国必然也得经历一番极为惨烈的内战,百分之百会被他国趁虚而入。

时机未到啊。

所以赵括目前只能暂时退让一下免得刺激到太后,女人总是更加容易发疯,而且发疯起来也更加容易不管不顾的。

顿了一顿之后,赵括低声道:“君候,你听我的。

今年究竟出征哪个国家,这一次我们就不要和文信君他们争了。”

平原君沉默半晌,一言不发的走了。

赵括看着平原君离去的身影,忍不住摇了摇头。

好话都已经说完了,如果这位平原君还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赵括也没有办法。

平原君其实并不是不懂这些道理,这位赵国相邦是被太后给激怒了。

回到府中,平原君对着心腹们这么说:“老夫堂堂三朝老臣,是大王的叔爷爷,太后的叔叔,她竟然对老夫如此无礼?

老夫这一次,一定要争一口气!”

十一月初三,也就是大朝会召开的两天之后,赵国新年的第一次廷议在丛台正殿召开了。

赵括一进大殿就发现小赵王居然也跟着太后一起出现,于是便十分严格的按照礼节,一板一眼的朝着小赵王行礼:“臣见过大王。”

虽然很不喜欢这位小赵王的父亲,但赵括对于这位小赵王还是很有好感的。

小赵王看着赵括之后先是露出笑容,但随后不知道想起什么这笑容又立马消失,只是很严肃的朝着赵括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片刻之后,众人都到齐了,这一次的廷议也就正式开始。

太后也不废话,上来就开门见山:“诸卿,又到了大赵决定征战目标的时候,都来发表一些意见吧。”

有人可能就会问了,这赵国年年征战,国家国力能受得了吗?

受得了。

战国时代不像后世的大一统时期,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一场大战,战争密度稍微高一些民众就受不了,要造反改朝换代了。

在这个时代年年打仗是常事,举个例子,从商鞅变法以来一百年的时间里秦国就发动了九十多场战争堪称战争狂人,而赵国同样也以七十多场战争的次数紧随其后。

强大的军队怎么来?

那都是像两国这样通过一场场战争,在尸山血海之中杀出来的百战精锐!更何况这几年来赵国通过战争先后获得了上党郡、河东郡和半个上郡,算起来不但没有因为战争导致国库空虚,反而是大大的赚了许多,因此赵国的统治者们自然也就更加乐意去发动战争。

这就好像历史上的秦国一样,十战九胜,每一次胜利都能获得敌国的土地、人口和财富,打着打着秦国越来越强其他六国越来越弱,最终秦国一统天下。

所谓世事无绝对就是如此,明明是穷兵黩武的行为,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反而成为秦国和赵国的优势所在。

太后的话音刚刚落下,平原君就站了起来,第一个开口:“太后,老臣觉得这一次大赵应该进攻秦国!”

赵括看了平原君一眼,暗自摇头。

这位君候是真的头铁啊。

太后目光微微一动,道:“为何?”

平原君侃侃而谈:“秦国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大赵的死敌,而且这一次武信君又和楚国签订了盟约,只要大赵攻秦楚国必然援助。

如此一来集合赵韩魏楚四国之力必然能够拿下关中,秦国只能困守巴蜀之地,从此不足为虑了!”

平原君基本上就是把赵括那天说过的话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过来,让赵括也有些哭笑不得。

能有点创新吗?

但下一刻,平原君的话就立刻遭到了大将军廉颇的反对:“平原君此言差矣。

秦国已经被我大赵连续击败了这么多次,短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我大赵的威胁。

要知道大赵的都城邯郸是在中原,距离秦国关中足足有上千里,为什么大赵要放弃近在咫尺的中原不去开拓反而一直盯着远在天边的关中不放呢?”

说完这番反驳的话,廉颇又转头看向太后,道:“太后,老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攻击齐国!齐国国力弱小但人口众多城池富庶,而且又和邯郸十分靠近,这才是大赵应该选择的好目标。”

赵括听完廉颇的这番话,顿时嘴角微微翘起。

看来,赵国的下一个目标应该就是齐国了啊。

第228章 不信武信君,吃亏在眼前

赵括这边的基调已经定下来了,今年本侯不出山,随便你们发挥。

仔细一算,赵括其实也有不少的事情要做。

比如说蚩尤军刚刚招满五千人还在重新训练磨合之中,比如说夜莺系统对秦国和楚国的渗透,比如说遥控吕不韦对秦国新王初立的情况进行一番小小的操纵,还比如说把赵国学宫的地位好生巩固一番彻底的压下齐国的稷下学宫,等等等等。

这些事情都关系到赵括未来在赵国之中的基业和统一大业,一桩桩一件件仔细做起来别说是一年了,两三年都有可能。

所以赵括完全不介意今年让廉颇去出出风头,赵括甚至希望廉颇能打赢一仗多立点功劳,这样的话赵括还能少受一点来自太后的猜忌呢。

只可惜赵括心中的念头还没有动完,就听到平原君开口道:“大将军,你这句话就不对了。

齐国和我们大赵这些年来一直也算是相安无事,如果进攻齐国的话岂不是凭空让大赵多了一个敌人?

还是应该打秦国,反正这几年的战事下来我们大赵早就和秦国势不两立了。”

廉颇哼了一声,道:“平原君此言大谬。

齐国之前也曾经是当世霸主之国,难道齐国君臣心中就没有一点复兴当年霸业的心思?

一旦大赵真的派出大军前往千里之外的关中,说不定齐国就会在后背悄悄捅上大赵一刀了!所以,还是先解决齐国这个心腹大患再说吧。”

平原君和廉颇一番争吵,过了一会,平阳君和蔺相如也开始加入口舌之战,又过了一会,赵括和周少奋对视一眼,心照不宣的也加入了这场大辩论之中。

赵括当然也是要说几句的,毕竟和平原君还是盟友嘛。

一番争吵之后,太后突然抬起了手,众人立刻会意的安静了下来,知道这是太后要做出最终决定了。

为什么太后总是要等到争吵不休的时候才站出来呢?

这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制衡,让太后更加容易的把最高决策权掌控在自己手里,同时还能顺便通过这种争吵无形中激化两派之间的矛盾。

太后环视一眼在场众人,眼神特地在赵括的身上多停留了几秒。

虽然说这位年纪轻轻还不超过三十岁的太后也算是一个难得的大美人了,但赵括被太后注视的时候却没有任何暧昧的感觉,反而有种母老虎在盯着自己的感觉,好像太后随时都可能会把赵括给吃掉一样。

太后收回目光,缓缓说道:“老妇已经决定了,这一次就攻伐秦国吧。”

这个决定顿时在众人的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像平原君和平阳君自然就是无比失望,而蔺相如韩徐为这边当然则是大喜过望。

大殿之中唯二心中毫无波澜的人就是小赵王和赵括,小赵王是因为太小什么都不懂,而赵括嘛早都猜到了事情的结局,又怎么可能会有波动呢?

突然,赵括感觉到有人在看着自己,抬起头来发现原来是韩徐为。

韩徐为笑眯眯的朝着赵括眨了眨眼睛,一张老脸上满是嘲讽的神情。

赵括楞了一下,心道:“这老的在干嘛?

哦,他是想说我这一次失败了?”

赵括沉默片刻,觉得嗯,韩徐为老同志,你开心就好。

平原君可并不开心,这位赵国相邦忍不住开口道:“太后,老臣觉得此事还是需要再商榷一二,不如”太后眉头一皱,神情十分冷厉的打断了平原君的话:“怎么,平原君现在连老妇的话都不当一回事了,莫非是觉得老妇已经不足以掌控大赵了吗?”

这句话说得就无比诛心了,平原君大惊失色之下直接起身离席下跪,口中连称不敢。

太后见平原君服软,脸色这才好看了一些,冷冷的说道:“对了,这一次征伐齐国的主将就由廉颇大将军担任吧。

好了,散会!”

说完这句话之后,太后直接起身带着小赵王离开。

韩徐为和蔺相如廉颇等人自然是结伴而去,大殿之中只留下了赵括、平阳君和还跪在地上的平原君。

赵括看着一脸萧瑟的平原君,心中也是有些不忍,走过去低声道:“君候,太后和大王已经离开了,我们也走吧。”

平原君沉默片刻,一声叹息:“武信君,老夫真是后悔,早该听你的话啊。”

赵括微微一笑,凑在平原君耳边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似乎有着某种魔力,瞬间就让平原君精神一下子恢复了:“武信君,你此话当真?”

赵括点头道:“多的不敢说,六七成把握还是有的。”

平原君脸色一下子就恢复了红润,哈哈大笑了起来:“虽然有些不应该,但说起来很奇怪,老夫怎么还有点期盼它发生呢?”

另外一边,韩徐为、蔺相如、廉颇和周少奋四个人并肩沿着大殿的诸多台阶而下。

韩徐为笑道:“大将军这一次获得主将之职位,必然能够为我大赵再建功勋,老夫在这里提前恭贺了!”

廉颇闻言胸膛一挺,白色的胡须沿着深秋的寒风飘扬,不无得意的说道:“多谢太师的好意了。”

不仅仅是韩徐为,事实上就连蔺相如和周少奋都觉得廉颇这一次必胜无疑。

为什么?

首节 上一节 135/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