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405节

“一定要盯住赵军来袭的各个方向,要知道武信君赵括可是向来极其擅长出奇制胜的,如果我们一旦放松防备的话,那留给我们的就只有失败!”

乐间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无比严肃的。

毕竟在乐间对面的可是武信君赵括这种历史级的强敌,容不得丝毫怠慢。

在乐间面前,诸多燕军将领自然是纷纷拱手领命。

随后,乐间又将目光转向了旁边的东胡诸多长老,笑道:“诸位,这里可是你们的主场,我也希望你们能够打起精神来,完全盯住所有可能出营的赵军骑兵,好给我们一个随时反击赵军的时间!”

燕军并没有太多的骑兵部队,想要在机动性上看死赵军,那自然是非这片土地几百年来的主人东胡人莫属。

乐间原本以为自己的安排已经算是足够的天衣无缝了,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下一刻东胡人的抱怨声就把他给差点淹没掉了。

一名一直以来和乐间关系都很不错,也是力主和燕国联手的东胡长老苦着脸,道:“昌国君,不是我们不肯出力,实在是赵军过于凶残了啊。”

自从谈判失败之后已经过了五天时间了,这五天里虽然双方并没有爆发决战,但是围绕着外围的斥候方面却是每天都有无数激烈的小型战斗在上演。

原本东胡人信心满满觉得这里可是我们东胡几百年的地盘,我们主场作战难道还能打不过你们赵国人?

事实证明确实打不过。

原因也非常简单,赵军的武器射程更远,威力更大,马匹的质量更好,就连身上的皮甲都秒杀东胡人破烂的动物毛皮。

而且赵军骑兵之中同样也有大量匈奴东胡林胡楼烦这些同样是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上的人,论骑术和射术同样不比你差。

人家所有方面都比你强,人还比你多,这你怎么打?

所以几天下来,东胡叛军方面损失惨重,平均每天都要损失几百人。

几百人这个数字对于一万五千东胡骑兵来说似乎并不算什么,但问题在于这支东胡叛军可是有几十名长老所组成的,平均起来每一名长老麾下的东胡骑兵也就几百一千人。

换句话说就是,每一天都有一名东胡长老被打得全军覆没!这就导致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没有任何东胡长老愿意在出兵去和赵军斥候对抗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在自寻死路,是要把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家底全部赔光光。

乐间听完,瞬间无语。

你要是不侦查,那本侯对赵国人的动向岂不是一无所知,这一仗还怎么打?

乐间按捺住心中的怒火,好言相劝:“诸位,咱们想要打赢赵国,良好的情报侦察可是必须的。

我也知道你们伤亡惨重,但是这种事情有些时候为了大局也是难免的嘛。

这样吧,只要这一次敢于出力的长老,在打赢之后本侯直接把他所有的损失都补完,如何?”

好说歹说,乐间总算是把东胡众长老给说服了。

大帐之中的燕国将军们显然对于东胡人这种行为很有意见。

东胡长老们刚刚离开大帐,就有燕军将军忍不住开口道:“君侯为何对这些胡人态度这么好?

要知道这一次我们可是来救他们的。”

乐间闻言,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你们不了解胡人,他们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家伙,如果再这么继续损失下去,他们之中还会有人像之前那些东胡长老一样当逃兵的!”

乐间对于这群东胡大爷其实也是非常的无语,好在乐间手中的兵力足够,只要东胡人能够做好侦查任务就行了。

乐间没想到,东胡人的幺蛾子还在继续!过后的几天时间里,东胡人几乎是每一天都来汇报赵军已经出击的消息。

一开始搞得乐间大为紧张,每一次都鸣起号角召集全军备战。

结果却发现原来只是出击的东胡长老害怕自己被赵军打的全军覆没,所以找个借口来让燕军行动起来。

这样在发现燕军主力有所动作之后赵军斥候自然退去,那么东胡长老的部下们自然也就保住了。

这件事情直接把乐间气得半死,但偏偏乐间还不能下狠手警告一波东胡人,可以说是无计可施。

后面的东胡长老一看这也行?

于是一个个就开始了东施效颦,每逢率军出击必然在半个时辰内汇报一波敌情。

乐间到后来也麻木了,反正只要你们东胡人肯出去盯住赵国人就行,其他什么和赵国斥候作战我也不指望你了。

就这么又过了大概五六天,乐间见对面的赵括一直迟迟不发动进攻,便觉得是自己的战略成功了,心情开始变好。

乐间的战略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守!在乐间看来,赵括千里迢迢而来,身后是上千里的草原,后勤补给基本上是没有的。

而燕军距离燕国长城也就一百里左右的路程,补给起来的难度比赵军容易太多。

所以乐间只需要拖,拖到赵军无力支撑然后被迫退兵,就能够兵不血刃的将这一片东胡之地纳入掌控之中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波乐间觉得很稳!于是,当这一天东胡骑兵汇报,说今日赵军斥候很反常一个都没有出现的时候,乐间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本侯的战略成功了,武信君赵括撤兵了!很快,空空如也的赵军大营更加证实了乐间的想法,赵军确实已经悄然离开此地。

乐间如释重负,对着身边的东胡诸长老宣布:“这一场战争,我们赢了!”对此,东胡长老们自然是一片欢呼,庆祝终于可以摆脱赵国的统治,祝贺昌国君乐间取得一场大胜云云。

然而乐间的高兴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天时间,当天晚上一个紧急消息直接让乐间傻眼。

“长城方面急报,大量赵军骑兵已经突破长城,进入大燕境内!”

乐间直接傻了。

第667章 神兵天降蓟都被围

蓟都,燕国王宫。

燕王正在和几名燕国重臣商讨军情。

燕王脸上带着忧虑,缓缓说道:“也不知道昌国君是否能挡住那个赵括。”

燕国众臣闻言,脸上也都出现了阴霾。

虽然已经是发了倾国之兵,但燕国君臣对于乐间是否能够挡住赵括,还真的是信心不足。

相邦郭隗咳嗽一声,道:“大王放心吧,昌国君也是老战将了,这一次又率领了足够数量的部队,就算不能获胜,阻拦住赵括的推荐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从昌国君前两天的上书来看,如今他的防御战略还是很有效果的,赵括对于他的防线也显得有些无计可施,一切都是在向好的情况发展呢大王。”

燕王微微点头,叹了一口气,道:“只要这一次昌国君能够挡住赵国,那大燕就有了喘息的空间了。”

燕国众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几年里燕国虽然也有像蓟都之战大败廉颇这样的辉煌战绩,但大部分时间里燕国所面对的都是武信君赵括,而每一次燕国人都被赵括轻而易举的吊打。

几番吊打下来,如今的燕国已经是非常的弱小不堪,支撑不起哪怕是一次败仗了。

如今,那个让燕国人恐惧的男人又回来了!一想到这里,燕王依旧无法淡定,道:“郭相啊,这段时间你把地方上的人手也组织一下。

万一昌国君战败了,别的不说,只要大燕得留有足够的力量包围蓟都!”

这番话说出来,无疑让在场的燕国大臣们很不是滋味。

但这些燕国大臣们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燕国所面临的现实!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将军突然冲进了宫殿之中,面无人色的禀报了一个军情。

“大王,情况不好了,刚刚得到的烽火传讯,赵军已经突破了长城防线,目前应该是正在朝着蓟都的方向而来!”

这个情报直接让所有人都大惊失色。

燕王身体剧震,吃惊的说道:“这怎么可能!乐间呢,乐间他在做什么?”

没有任何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场的燕国大臣和燕王一样懵逼,一样不知道究竟在北方的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

还是郭隗第一个反应了过来,道:“大王,还请快快下令,用最快的速度召集附近所有的兵马,前来蓟都勤王!”

就在燕国君臣乱成一团的时候,李牧正在率军于茫茫的河北平原上一路疾驰。

对于数量整整在两万多的赵军而言,小小的长城隘口并没有造成什么阻拦,几乎是一下子就被赵军突破。

随后,李牧一路快马加鞭,几乎是追赶着一团团升起的烽烟,一路朝着蓟都而来。

“这一次,得让燕国人好好知道一番我们的厉害!”

李牧摩拳擦掌,许多赵军骑士们同样也是摩拳擦掌。

几年前的蓟都之败,很多赵军士兵的性命葬送在了这里。

今天,他们的兄弟、父亲、好友们,前来讨回那一仗的债!突然,李牧眼睛一亮,眼前的视线中出现了一座高大雄伟的城池。

在大河以北,这样的城池可以说是非常的少见。

蓟都到了!李牧深吸一口气,从身后的箭囊里抽出一支箭矢。

高大的城墙正在迅速的接近,城门已经关闭,城墙上的燕军正在指着李牧以及身后的数千燕军骑士,不停的高声叫喊。

李牧盘算了一下距离,将手中的箭矢搭在了弓弦上,瞬间拉满。

“嗖”箭矢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飞速朝着城墙而去,瞬间命中了一名正在张牙舞爪的燕军军官额头。

这名燕军军官一声惨叫,瞬间从城墙之上跌落城下,砰一声溅起尘土,已然断气身亡。

燕军一阵哗然。

就在这个时候,李牧的身后,数千名卫戍军将士同时弯弓,射出了第一波密集的箭矢。

几秒钟之后,城墙上一片惨叫,众多燕军士兵躲闪不及,或死或伤。

李牧一拉马缰,让原先的直冲城墙变成了和城墙平行,沿着城墙一路疾驰。

每当见到有高于露头的燕军士兵,李牧直接就是一箭招呼上去。

在李牧的身后,卫戍军的骑士们大声的鼓噪着,嘻嘻哈哈但毫不影响速度的策马跟上,一路上毫不留情的收割着任何敢于露头的燕军士兵性命。

终于,当李牧完成了绕城一周之后,已经没有任何燕军士兵敢从城墙上冒头,对着李牧喝骂哪怕是一个字的脏话了。

李牧缓缓停下胯下战马,放声大笑。

“都说燕国男儿悍勇,但本将军觉得,也不过如此嘛!”

在李牧的身后,数千名卫戍军的将士们轰然大笑,各种东胡、匈奴的污言秽语不绝于耳。

城墙之上的燕军士兵们不少人都听得懂东胡话,当即一个个气得脸庞通红。

有心想要站出来和赵国人拼了,但是却又不得不面对站出来可能就要被射死的事实。

憋屈,实在是太憋屈了!当燕王听到来自城墙上的最新战报后,燕王也气坏了:“怎么回事,这些赵军为何如此猖狂?”

气愤过后自然就是冷静。

这个时候,一个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就摆在燕王面前。

“难道,乐间已经输了,而且还是大败?”

燕王脸色变幻,怒吼了起来。

“给寡人派人出去,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乐间。

告诉他,只要他身边还有哪怕一名士兵,他爬也要给寡人爬回来!”

首节 上一节 405/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