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602节

今天这个宴会,原本就是想要让景阳打一波赵括的脸,好在整个外交谈判上实现主动的。

现在倒好,景阳反而被啪啪打脸,甚至被迫离场,原本应该是获得主动权的楚国,现在成了被动的一方。

搞成这样子,这酒还怎么喝?

所以,又过一会,这一次的宴会也就结束了。

楚国君臣在离开宴会现场的时候,心情都是相当复杂的。

他们是怎么也想不通,这明明是他们的主场,怎么就如此轻易的被赵括反客为主了呢?

楚国的国舅爷李园看着这一幕,心中更是震惊不已。

李园自认为已经足够对赵括的能力有一个估计了,但是他突然发现,好像之前的估计依然还是远远不够的。

武信君的强大,那是真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也包括李园本身。

这个男人简直就好像是奇迹的化身,走到哪里,奇迹就出现在了哪里。

于是,李园更加坚定了和赵国合作的决心。

如今的赵括可是赵国的相邦,和赵国合作,那不就是和赵括合作吗?

这简直就是不能太稳!不仅仅是李园一个人,楚国不少大臣在亲眼见证了赵括对景阳的压制之后,心中都有了更多的想法。

简单的说,就是他们觉得景阳确实是不行的,这楚国好像也不太行啊。

这年头,大家其实在哪个国家都是打工,给哪个国家效力都行。

既然楚国不太行,那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去赵国?

当然,如果直接背叛楚国,直接舍弃在楚国之中的权势,很多楚国大臣肯定也是不太能够马上下定决心的。

但是呢,既然赵国是真的如此的强大,先和赵国接触一下,先和赵国相邦武信君搭上线,给将来留一条后路,好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

这一次宴会所造成的影响,甚至比赵括自己想象的都要更大。

翌日。

赵括才刚刚起床洗漱完毕,正吃着早餐呢,就听到了春申君前来拜访的消息。

赵括立刻就出门迎接。

“春申君啊,本候还在吃早餐呢,要不要咱们一起?”

赵括热情的和春申君打招呼,想要实现这一次出使楚国的外交目标,春申君是赵括手中最重要的棋子,所以赵括的态度当然会很好。

春申君看着赵括,苦笑道:“武信君啊,你昨天好大的威风,可是给老夫出了不小的难题啊。”

赵括故作惊讶:“难题?

春申君说笑了吧。

那个景阳他自己跑来挑衅本候,本候总不可能连还击都不行吧?

你要知道,本候可不仅仅代表着本候自己,更是代表着我们赵国的颜面!”

春申君无奈道:“武信君,老夫当然知道你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你也要体谅一下老夫好吧?

你昨天直接当着大王的面把我们大楚的军队一番贬低,大王没有当场发作,已经是很给你面子了。”

看着春申君,赵括心中有些嘀咕。

这老家伙,上来就是一通抱怨,这是想要说明什么?

难道说楚王真的生气了,真的已经打算和赵国开战了?

不对。

赵括心中微微一动,察觉到了异样。

如果说楚王真的打算和赵国开战的话,春申君反而不会这么咄咄逼人,而是应该装出一团和气的架势,让赵括误以为楚国不会出兵,这样才能够在战争开启的时候突然一波突袭,让楚军更加容易争取到整个战场的主动权。

所以春申君现在的这通看起来强硬的姿态,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谈判的心理手段罢了。

他就是想要借此向赵括施压,好让赵括在谈判之中做出更多的让步。

既然已经察觉到了春申君真正的想法,那事情就好办了。

赵括笑道:“春申君啊,你这话说的也是。

大王毕竟是大王,本候当众说那些话,确实是有些不合时宜。

这样吧,如果你们楚国愿意不参与这场战争的话,那么鲁国的灭亡我们赵国就当做没发生过,如何?”

春申君不是想要谈判吗?

那就谈呗。

现在的情况是,赵国可以打,但是觉得没必要打,所以赵国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来换取楚国不参战。

但是赵国付出的代价肯定是不能太多的,不然的话还不如直接和楚国打一仗算了。

那么,承认楚国对鲁国的占领,就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条件了。

鲁国也是一个老牌的诸侯国,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旦所建立的封国,从西周开国一直持续了八百多年,直到前几年被楚国灭掉。

被楚国灭掉之后,鲁国的王族有一些就跑到了赵国避难,希望能够借助赵国的力量来复国。

只不过这已经不是春秋时代了,赵国哪里有什么精力帮助鲁国复国?

如果真的能够夺回鲁国的土地,那赵国直接进行统治不香吗?

虽然不帮忙复国,但赵国当时执政的太后还是把鲁国的这些王族留了下来,算是保留一个将来可以和楚国开战的理由,也可以恶心一下楚国。

这几年,赵国和楚国关系恶劣的时候,赵国就会把鲁国这些王族们拿出来谴责一番楚国,虽然对楚国造不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但是确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楚国的威望。

所以,赵括觉得用这个条件来交换楚国不出兵,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983章 赵括和春申君的谈判

在听到了赵括的话之后,春申君也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对于春申君来说,他其实是并不很情愿的跑来和赵括进行这次谈判的,因为春申君觉得和赵括谈判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

但偏偏春申君还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因为景阳是绝对不可能来的,那么三大家族之中的,其他两家肯定也不会答应要来,所以说除了春申君这也真的没有别人了。

像这样的谈判其实是比较费脑筋和口舌的,而且如果说能够谈出成绩还好,谈不成的话也是妥妥的,要背锅的。

春申君思考片刻之后,开口对着赵括说道:“武信君,你这个条件未免还是太过苛刻了一些,我们楚国这一次放弃的可不仅仅是几座城池,而是直接坐视着韩国灭亡,想要获得一整个韩国,难道你们赵国就只愿意付出这点东西吗?”

春申君也是深得淘价还价的精髓,反正不管赵括说些什么,他上来先是一通砍价再说,争取让赵括和赵国这边付出更多的东西。

面对着春申君这样的讨价还价,赵括倒也并没有感到意外,事实上这种讨价还价才恰恰说明了楚国人确实是很有诚意的。

所以说赵括同样也是十分认真的就给出了回答。

“春申君呀,你要知道我们赵国现在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第一强国,如果说其他国家也就算了,韩国只不过是一个巴掌大的小国,我们在我国国内现在还有20万大军,随时都能够出动,像要灭亡韩国那简直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我之所以回来到这里,并不是说有了你们楚国的介入之后,我们就灭亡不了韩国了。

恰恰相反,是因为我觉得楚国虽然说在之前一段时间内走了弯路,可是毕竟还是和我们赵国当过几年盟友的,大家都是好邻居,所以我也不希望我们两国陷入一场战争之中。

不然的话容我问一句,如果邯郸城之中的那20万大军真的南下了,你们楚国难道就有办法去应对了吗?”

春申君这边再讨价还价赵括这一边当然也不可能会给他这种讨价还价的余地,毕竟现在赵国的实力是更强的。

既然赵国更强,那么这天底下又怎么可能会有强者向弱者割让土地的可能性呢?

反正这赵括看来,春申君的这种想法绝对是不可接受的。

春申君听到了赵括的话之后也是愣了一下,他确实没有想到赵括居然就这么简单直接的拒绝了春申君的提议,而且看起来是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给。

这样一来的话,春申君其实就有点尴尬了,因为他本来觉得赵括和赵括应该是多多少少都得做出一些让步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如此的咄咄逼人,还真的是让春申君难以接受。

而且如果说春申君就这样子去回复楚王的话,楚王那边肯定也是要生气的。

所以说春申君也是立刻就提出了抗议。

“武信君呀,你这个话就不对了。

既然你们赵国确实是有20万大军,但是也请你们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们楚国和你们赵国的。

一旦我们楚国出兵,那么秦国人出于过往那么多年来对你们赵国的仇恨,想必很快就会插上一脚,这样一来的话只要在召集齐国,我们同样可以组织出一支三四十万人的大军。

我想请问一下,你们赵国的20万大军在面对我们这三四十万大军的时候,难道就真的觉得一定能够获胜了吗?”

不得不说,春申君毕竟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他还是比较有能力的。

所以即便是在和赵括辩论的时候,至少也是能够做到有来有回,不至于说一上来就被赵括驳倒,哑口无言的那种。

看着春申君的表情,赵括的心中并没有任何的恼怒,反而还有着几分跃跃欲试的冲动。

对于赵括本人来说,他其实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碰见过,能够和他争论得旗鼓相当的人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高手无敌的寂寞。

现在起码来了春申君这么一个比较有水平的对手,赵括自然是一下子就有了斗志。

所以赵括也是不紧不慢的对着春申君说道:“春申君呀,你这番话听起来好像是有一点点的道理,但是只要仔细一想就知道,其实里面的逻辑根本就是不堪一击的。

我们必须要确定的一点是打仗可从来都不是说依靠着你兵力数量的多少就能够奠定胜局的不是吗?

我们依靠的是军队,就近精锐,不精锐,更加重要的是主将,究竟能不能够如臂使指地去指挥这些军队?

这才是真正能够获得胜利的关键。

不然的话按照你的那种说法,岂不是打起仗来,谁的人多就能赢了吗?

要真是那样的话,我早就不知道已经失败过多少次了。”

赵括也是立刻就做出了反驳,对春申君表示,你们兵力数量再多也是没有用的,那都是一群乌合之众。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春申君知道,赵括的意思就是你们这些乌合之众和我打,那就是必败无疑。

面对着赵括,这几乎可以说是再直接不过的挑衅,或者说是藐视,春申君的嘴巴张了张,却一时间有些哑口无言。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是别人来说这些话的话,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是吹牛,但是偏偏赵括来讲这个话,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赵括从出道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赵括打了大大小小将近20场战争,从来没有一场是失败的。

所以说别人说一定能赢,那基本上是被认定为吹牛,可赵括说他一定能赢,这很有可能就是事实。

这就导致赵括在这种类型的辩论上总是有着一个天然的巨大优势,就是只要一说到打仗就可以默认赵括这边是胜利方。

这让作为赵括对手的春申君就相当尴尬了,当你没有办法在战场上获得胜利的时候,你在谈判桌上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底气的。

首节 上一节 602/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