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718节

众人七嘴八舌,提出来不少地点。

“邺城!”

“临淄。”

“大梁。”

“陶邑。”

“洛邑。”

“陈城。”

一下子,十几个候选的地方就冒了出来。

这些新的迁都候选地,那都是如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

面对着这么多的候选地,赵括显然早就已经有了打算,淡然笑道:“其实寡人已经想好了新的都城地点。”

新的都城地点,首先,必须在中原。

这是因为赵括最为核心的力量是在中原地带,而且中原也是如今世界上最繁华,最热闹,最发达的地方。

其次,这个地方还应该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展商业的城市。

为什么一定要说商业?

因为赵括作为穿越者,心中非常清楚发达的商业将会是赵国将来发展的一大助力。

咸阳,也就是长安,这个地方是秦人的老巢,无论水路还是陆路交通都不方便,又不位于中原,当然是要排除掉的。

洛阳,在长安以西,但也是曾经的周天子所在地。

虽然周天子在前几年已经被秦国灭亡了,但洛阳这个地方如今已经衰败,商业也不发达,不再适合成为都城。

蓟都,也就是后世现代的帝都,这时候还是一片北方的“蛮荒之地”,也不适合定都。

临淄,确实是在中原,但位置太偏东方了。

陈城,楚国的土地,如今楚国还没有灭亡,也不合适。

想来想去,其实也就两个选择是最好的,一个是大梁城,另外一个就是陶邑。

这两个地方,同样都是位于中原最核心的地带,同样都是商业贸易极为发达。

赵括宣布了决定:“寡人准备定都陶邑。”

为什么是陶邑?

因为陶邑是曾经宋国的都城,而宋国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灭亡了。

在那之后,陶邑一度归齐国,后来归秦国,再后来归魏国,最后才落入赵国手中。

来来回回,陶邑这座被各国统治的城池之中早就已经实现了大融合,赵括定都在这里,就不需要担心任何诸侯国的暗中反对势力了。

面对赵括的决定,众人齐声称赞:“大王所言极是,便以陶邑最佳。”

这就是赵括如今说话的分量,这就是真正的一言九鼎!

第1096章 大汉国新首都——帝京

迁都是一件大事,但对于赵括来说,却又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赵括想了想,道:“既然已经是都城了,那么还叫陶邑,未免有些过于普通。

这样吧,从今往后,陶邑就改名为帝京。”

帝王京都,是为帝京!众臣在听到这句话之后,同样是纷纷表示赞同。

到此,赵国新都城帝京彻底确立!从今往后,再无陶邑,只有帝京。

在帝京城之中,其实是有一座曾经宋国的王宫,后来这座王宫又被先后改建成为齐王、秦王、魏王、赵王的行宫。

只要派人稍微的布置和修缮一下,赵括就可以入住了。

当然了,一座新的宫殿还是要修建起来的,毕竟堂堂的大汉王朝,如果说没有一座崭新的、气象万千的宫殿来镇厂子,那也不像话。

对此,赵括倒是不着急,只是让财政部部长郭纵先拿出一个预算,然后再让左丞相庞煖负责监工。

对于这个安排,两名臣子自然是信心满满的接下来。

现在的大汉国说实在的,缺什么都不可能缺钱。

毕竟大汉可是完整的继承了赵国的所有家业,这就意味着赵国从其他国家之中缴获的财富现在全部都归大汉所有了。

想想就知道,赵国本身的财富再加上其他五个国家的财富,这绝对是天数字一般,别说是建设一座王宫,就是建设十座八座,那也是绰绰有余啊。

对此,赵括特地提出了警告:“建设一座王宫就足够了,明白吗?

王宫是大汉将来的脸面,所以有是必须要有的。

但是,归根结底,我们大汉的发展是为了让整个华夏族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寡人有一座华丽的宫殿已经足够,不需要有更多的宫殿了。”

赵括也很清楚,作为开国主君,必须要把这个正确的思想行为给树立起来。

不然这将来后世子孙要是说:“当年开国先祖都是天天花天酒地,凭什么寡人不行?”

这样的话,那大汉基本上传不了几代就要完蛋了。

得竖起一个榜样的力量啊!许历开口问道:“这个具体的搬迁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呢大王?”

许历跟了赵括很多年,对于赵括的性格是非常了解的。

既然赵括已经提出来这件事情,那就代表着事情肯定是要很快就推进的,这也符合赵括雷厉风行的风格。

赵括赞许的看向许历,笑道:“你们回去之后都通知一下,给下面的人一些准备时间,就定为七天吧。

七天之后,从丞相官属开始,所有部门分成三批,每隔十天一批,全部搬迁完毕。

至于官员们的驻地,陶邑那边的客栈馆舍不是很多吗?

可以先把那些客栈馆舍全部租用下来,给官员们暂时居住。

然后,寡人的新宫殿可以先放一放,把官员们的新宅子建起来再说。”

赵括也知道,你不能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

邯郸的房子是很贵的,赵国很多中底层的官员辛辛苦苦半辈子才在邯郸买房,一下子搬去帝京,总不能连房子都没有吧?

所以啊,赵括直接先搞一批“官员房”出来,算是给这些官员们的福利,也能够有效的减少他们对迁都的抵触心理。

郭纵稍微迟疑了一下,道:“大王,若是这么做的话,建设房子的资金倒不是问题,但帝京城之中恐怕没有这么多的地方来建房子啊。”

郭纵可是赵括的财政大管家,像陶邑这样的商业大城这些年当然也是没少去,对那里是很熟悉的。

陶邑这种城池就好像是后世的北上广,而且陶邑比起北上广来还有一个限制,那就是陶邑城是有城墙的,城的面积是固定的。

所以,陶邑城里面说是寸土寸金也不为过,哪里有这么多地方来建这么多的官员房子呢?

要知道这一次迁都,单单是官员都要几千上万甚至好几万了。

赵括闻言,不由笑了起来:“你啊,就是眼光还不够看向未来。

城里没有房子,我们就在城外建嘛!城墙这种东西,早就应该淘汰了!”

历史上的秦始皇在统一了六国之后,就果断的突破了思维,把咸阳城建成了华夏历史上第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

现在,赵括就要做这个第一人!城墙这种东西,那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那个时候的城墙能够有效的对抗弓箭和刀剑。

但现在,炸药都弄出来了,管你多么坚固的城墙,在炸药面前也就是一个当量问题罢了。

所以,也该是时候淘汰城墙了。

更何况,将来的商业城市,原本就是没有城墙这种固定边界的。

因为商业城市都是需要不断的扩张的,如果有了城墙,岂不是要不停的拆掉再新建城墙?

谁吃饱了没事干费这个力啊。

赵括发出了宣告:“从今以后,除了寡人的宫城之外,帝京不再需要新的城墙了!”

宫城当然还是得有城墙,毕竟总不可能放任谁都能够随便跑进来吧?

至于其他的地方嘛,确实就不需要了。

赵括的话,听得在场的这些汉国大臣们是一愣一愣的,不过他们也早就已经习惯了赵括这种超脱于时代的思路,并且他们也很认同赵括关于炸药和城墙之前关系的阐述。

右丞相、太尉李牧发出了感慨:“确实,如果有城墙的话,反而是方便了拥有炸药的进攻方把防守方包围起来歼灭。

如果没有城墙,反而防守方打不过的时候还能逃命呢。”

李牧的话虽然很糙,但是道理是不糙的。

有了赵括和李牧的解说,大臣们对于这件事情自然也就是再无异议。

其实在赵括执政的这些年来,大臣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时代的进步,各种各样新的事物、新的制度早在之前的赵国时期就已经是层出不穷,而且大部分都是和赵括有关,都是赵括所带来的。

这也让大臣们在心中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想要当好赵括的臣子,不但要有能力,够忠诚,而且还的跟得上赵括的脚步,不然就会被时代的滚滚洪流所淘汰!到这里,这一次的会议也就算是结束了。

几名重臣离去之后,立刻就将赵括的命令转发到了邯郸以及赵国各地。

毫无疑问,这个迁都的命令当然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对于邯郸人来说,他们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

曾几何时,这座城池作为赵国的都城,见证了无数赵国的胜利和强大。

这是一座对赵国极为忠诚的城市。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座城池底蕴所带来的忠诚,反而对新生的汉国是一种无形的威胁。

现在,大汉国即将离开此地,但邯郸并不会因此而衰落,它依然将是大汉国在黄河以北最为繁华的城池,没有之一!这个消息,还传到了一个身份十分特殊的人耳中。

这个人就是赵王。

如今的赵王,在听说了赵括自立为汉王的消息之后,就彻底的陷入了狂怒之中。

这么多天,赵王一直大喊大叫,疯狂的打砸着一切能够砸烂的东西。

然而,完全没有任何人理会他。

每当赵王一觉睡醒,他就会发现昨天明明已经一片狼藉的寝殿,不但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且还摆上了一批陈设器具。

如果不是这些器具看上去完全崭新的话,赵王甚至都怀疑眼前这一般无二的场面是不是时光倒流了。

然后,赵王继续砸。

首节 上一节 718/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