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739节

现在的大汉国,普遍的情况是一亩田产出一石半的粮食,在这个时代如果横向和其他亚欧国家比较的话已经属于非常不错的水平了。

就在吕不韦开始考虑要不要跪下请罪的时候,赵括已经合上奏章,对着吕不韦和副部长许行笑道:“不要误会,朕并不是说你们两个做的不好,你们两个已经做得非常不错的,只不过我们大汉国的粮食种类确实是应该更新一下了。”

对于赵括来说,这么点粮食产量确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赵括心目之中的人口可是三亿起步,这么多张嘴巴那可不得要更多的粮食吗?

吕不韦听完之后,倒是松一口气,不过一旁的农业副部长许行多少就有些不服气了。

这个许行是谁呢?

他其实属于那种“技术型”的官员,在出任这个职位之前乃是学宫诸多学派之中“农家”的大师级人物。

农家,顾名思义就是和农业相关的流派,许行作为农家的大师,那可是浸淫农业几十年,自认为是这个世界上对农业最熟悉的人。

于是许行忍不住开口说道:“不瞒大王说,老臣真的已经竭尽所能了,难道大王还有什么更加有效的提升产量的办法吗?”

许行不服气,所以说话的时候口气也不是很好。

对于这些专业人士来说,陛下当然是要尊重的,但是他们心中对于自家专业的这种自信更是不容别人有任何的质疑,哪怕是陛下也不行。

赵括看着一脸不爽的许行,倒是不以为意。

技术专家嘛,脾气大点很正常。

而且赵括也是知道,这许行是真正的技术狂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有三百六十天是在下地,可以说是超级劳模了。

如果大汉国的官员个个都有许行这么勤劳,那大汉国早就起飞了。

赵括只是呵呵一笑,耐心的对着许行解释:“许行爱卿啊,朕在南征的时候听到有楚国南边的蛮子说了,在南边的百越有一种叫做水稻的东西,产量比起现在咱们种的这些粮食都要更高。

朕已经让人着手去尝试看看能不能获得水稻了,等水稻拿到之后再继续铺开,产量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水稻在历史上传入华夏,那还要到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亿2600万人。

要知道北宋在最鼎盛时期的疆域也才35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时间的疆域只有280万平方公里,甚至都不如现在大汉朝疆域的一半呢,这就足以证明水稻的产量是如何的厉害了。

许行听到赵括的话之后,也是愣了一下,随后有些不以为然的说道:“陛下有所不知,这些楚国的蛮子一直以来就喜欢吹嘘,这一次陛下肯定是被他们给误导了。”

对于许行来说,他是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应该都在华夏大地之上了,那些南边的异族们土地上能长出什么好东西来?

赵括笑了笑,也不反对许行,而是道:“之前让你们推广的粪肥,效果如何了?”

许行一听到这里,眼睛顿时就亮了,赶忙说道:“不瞒陛下,您说的这个粪肥的办法实在是太有用了,经过我们农业部实验田的尝试种植,今年的产量比起去年足足多了两成多。

老臣已经和吕部长商议过了,今年就在大汉全国境内推广粪肥法,想必明年一定会让大汉国的粮食产量更上一层楼!”

在这个时代,人们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了土地肥力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用各种动植物的尸体来制作肥料。

但是限于时代和科技的落后,这个时候的肥料其实是相当不行的。

而且粪便这种东西,尤其是人类的粪便,那可不是说你直接倒在田地里面就能当肥料用的,那样的话只会直接把庄稼全部杀死。

粪便是需要一个“沤”的过程,然后再经过一些简单的处理,才能够变成肥料放入田地之中,起到增加土地肥力,从而增加粮食产量的结果。

赵括作为穿越者,他所带来的这种粪肥沤制的办法虽然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华夏人们在几千年的明之中慢慢获得的经验,自然是比现在这时代的肥料经验要强了太多。

赵括闻言,也是满意点头,叮嘱道:“虽然我们大汉国是很重视商业和经济发展的,但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业才是真正能够支撑起整个国家根基的行业。

希望你们两人能够再接再厉,帮助我们大汉国的农业更上一层楼。”

听到了赵括的鼓励之后,吕不韦和许行自然也是满脸喜色,连称臣等会继续努力。

农业的事情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商业。

对于商业部分,赵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操心。

这是因为之前的赵国本身就是一个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国家,如今的帝京城之前还叫做陶邑的时候更是天底下数一数二的商业大城,这方面的很多东西其实都属于有迹可循,只需要合理的制定政策即可。

而且赵括的大汉国原本就是脱胎于之前的赵国,绝大部分大汉国的官员之前也都是汉国的官员,对于商业这方面具备十分丰富的经验,自然就更不必担心了。

大汉国现在有一个和后世不同的点就是它的经济是属于闭塞的,完全没有和外界任何的国度有着大规模的商业沟通,所以只需要管好大汉国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也就基本上给解决了。

说到和外界的沟通,赵括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过问了一下关于海军的事情。

大汉国的海军,目前来说主要以之前的各国水军班底为主。

别看战国七雄之中有海岸线的就燕国、齐国、楚国三个国家历史上的赵国是在战国后期才有的海岸线,那时候距离灭亡也没多久了,但事实上除了这三个国家之外,由于中原水网颇为便利的缘故,所以韩国和魏国也同样有着一支规模不小的内陆水军。

赵括现在让人做的就是以这五国之中的所有舰船为班底,把他们的号令、建制各方面全部统一起来,然后在胶东、会稽两个郡之中设置了北海、东海两大海军基地,紧锣密鼓的组织工匠,在之前的基础上建造新的远洋战舰。

有人就要问了,这明明陆地上就能打到欧洲去,干嘛一定要走海上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很强大的帝国通过陆地一路从东亚打到了东欧和非洲,那就是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所依仗的就是强大的骑兵,这一点恰好大汉国也是有的。

那么为什么大汉国不这么做呢?

答案是:赵括并不是不这么做,而是要增加一个双保险。

简单的说就是,陆军赵括也要,海军赵括也要。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好比是啊三国所在的南亚次大陆,由于青藏高原属于比较难走的路,所以一般的路线是从中原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西域中亚,沿着青藏高原绕一大圈,然后才能抵达南亚次大陆的北部。

但如果是走海陆的话,那么只需要乘坐船只从岭南出发,一路绕过马六甲海峡再北上就行了,无论是距离还是时间,又或者是到达的难度上都要轻松太多。

简单的说,无论是陆地征服还是海洋征服,都有好处。

赵括要做的就是把陆军和海军都发展好,适合陆地征服的就陆军上,适合海洋征服的就海军上,实在不行就海陆军一起上,反正大汉国就是征服、征服、再征服!除去海军之外,陆军内部其实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改组。

如今的大汉国,单单是常备军就超过了六十万人,考虑到大汉国才三千多万人口,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所以摆在赵括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趁着现在国库还充盈的时候继续发动战争,去其他国家之中获得更多的财富和人口来供养军队,第二个选择就是裁军。

裁军?

这种选择赵括是想都不用想就直接放弃掉的,大汉国现在还没有到刀归府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呢。

所以,继续发动战争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其实也是历史上秦始皇所面对的情况,而秦始皇同样也是选择了发动战争以战养战,只可惜秦始皇并不知道世界的全貌,所以他虽然征服了岭南百越,但并没有从百越那群落后的蛮子身上获得什么好处。

如果历史上的秦始皇不是选择南征,而是选择向西打败月氏去征服西域的话,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历史上的匈奴之所以能够在冒顿单于时代迅速的扩张并且强盛起来,一方面是因为秦末中原内战无暇顾及北方,另外一个极为中原的原因就是冒顿在打败了月氏之后继续向西征服了包括乌孙国的西域诸国,由此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兵源以及财富,这才让匈奴一举成为了能够压制新生西汉王朝的强国。

等到后来,汉武帝直接兵出西域,霍去病夺取了河西走廊这个至关重要的和西域连接点,匈奴再也无法稳定的从西域获得各种资源,从此就陷入了衰落和崩溃。

历史上的大秦王朝如果西征的话,凭借着大秦王朝的武力同样能够在西域轻松获得大量的财富和人口,或许历史上的大秦就不会那么快便崩溃了。

历史虽然没有如果,但赵括作为穿越者,已经吸取了大秦王朝的教训,自然就不可能再重蹈覆辙。

由于北方的大漠已经被征服,所以现在赵括对陆军的整合改组主要是把目标放在三个方向。

第一个是西域,这部分以骑兵为主,基本上集合了大汉朝所有的骑兵部队,称为第一兵团,主要是由右丞相、太尉李牧负责整合。

第二个是青藏高原,这部分属于传统的步骑混合,称为第二兵团,主要由参谋部长司马尚负责整合。

第三个是南方的五岭地带,这部分地方都是山区、密林,完全不适合骑兵作战,所以是纯步兵。

主要由总参谋长项燕负责整合,考虑到项燕的威望还是有些不足,所以特派正丞相许历以“特约指导”来提供帮助。

经过了半年多的整合,根据三人的奏章以及赵括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基本上三个兵团都已经成型了。

事情忙到这里之后,赵括觉得也该是时候了。

于是,在十二月初一这一天,赵括就召开了一次大汉国的军事会议。

统一天下,是旧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从这一次会议起,所有的华夏族人将不再内战,而是在赵括的指挥下团结到一起,开始对其他民族的征服!

第1118章 大汉国的新战略

这一次的会议,赵括主要召集的是几名丞相,财政部长郭纵,情报部长毛遂,以及参谋部的大臣、将军们。

丞相们,那是大汉国的真正核心,参谋部的将军们,则是如今大汉国对军事战略研究得最精通的人。

找他们来干嘛?

当然就是要讨论一下,接下来大汉国的扩张方向了。

这也是赵括今后的新调整,丞相们作为核心人物,对于大汉国所有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都应该有过问和了解的权力,但是其他的重臣如果职位不涉及到这个方面的话,那么就不需要参加这方面的会议了。

这样一来的话,就可以保证无论在任何时候,决策的圈子都属于少数。

少数是很重要的,这一点看看西方希腊罗马所创立的元老会即议会前身就知道了,几百名元老院的元老议员们可以因为任何一件事情而发生争吵,任何一项法案或者国家大政的推行不吵个几个月那都通不过,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而且由于每一位丞相都有任期的限制,所以也不需要担心有哪一位丞相能够长久的把持国家大政,只有皇帝才是那个真正从始至终影响一切、决定一切的人。

会议开始了。

参谋长项燕站在宫殿之中,有些不太习惯的扭了扭身子。

楚国项氏虽然比不上昭景屈三大家族,但也是有头有脸的大家族,项燕当然也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人,只不过今天的这一次会议意义比较重大,让年轻的项燕也有些无法淡定。

赵括笑着朝项燕点头,道:“说吧。”

说来也怪,项燕本来挺紧张的,但是赵括这么一笑之后,他顿时就觉得心中镇定了不少。

于是项燕拿起手中的指挥棒,落在了面前的地图上,开口了。

“目前来说,根据陛下的指示,三大兵团的整编都已经完成了。

那么接下来从明年开始,三大兵团的攻击行动就要开展。

但事有轻重缓急,如果我们大汉国同时进行三个方向上的作战,对于国库支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所以经过参谋部的多方分析和判定,认为可以先由第一、第三兵团分别对西域、岭南两处进行征服行动,第二兵团依旧维持西南轮战的现有政策,缓慢朝着西南山区推进,并且寻求打通前往青藏高原的口子。”

项燕话音落下,正丞相许历便开口了:“为何是西域和岭南?”

作为正丞相,许历在赵国政坛之中的份量无疑是非常重的,他的问话顿时就让项燕打起精神,谨慎回答。

“回许丞相,这是因为西南方向暂时并不存在对我们大汉国而言特别重要的利益。”

郭纵咳嗽一声,道:“僰人奴隶贸易如今在大汉国内可是蔚然成风,我听说项燕参谋长的府中也有好几位极品僰人女奴,难道这不算对我们大汉国的利益吗?”

项燕听到这句话之后脸色也是一红,过了好几秒钟才道:“僰人奴隶确实是比较红火的一条新的西南贸易,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西南山区和青藏高原气势偏僻,里面的人口也并不算多,资源更是相当的贫瘠又难以开发,所以徐徐图之才是上策。”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一直对云贵地区都采取羁糜制度,主要让当地土司来治理当地,真的投入大量资源把这里彻底化作华夏领土当然不是不可行,但问题在于投入和产出实在是不成正比,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亏本生意。

这种政策从历史上的大秦王朝开始延续了将近两千年的时间,一直到清王朝的雍正皇帝时期,为了消除吴三桂余毒,防止西南地区再度爆发对清王朝的反叛,这才由大臣鄂尔泰主持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基本上将云贵所有土司全部撤销,改由中央政府派来的流官统治。

如果是一朝一代这么做,那可能还有这个朝代的局限性,但每一代中原王朝都这么做,就足以证明西南山区这片地方治理起来是多么的费劲了。

首节 上一节 739/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