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759节

在听到了赵括的话之后,李牧的脸上也是露出了苦笑,对着赵括说道:“想不到臣家里的这点事情,也是被陛下给知道了。”

赵括笑着拍了拍李牧的肩膀,对着李牧说道:“其实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毕竟眼下这个时代还是以男人做主的,观念最为深入人心,只要你能够摆出一家之主的威严,难道还有什么事情是你搞不定的吗?”

李牧想了想之后,愁眉苦脸的说道:“想要搞定那些老丈人当然不是问题,毕竟臣现在可是我们大汉国的副丞相和太尉,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女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是真的太难搞定了呀!”

赵括哈哈大笑了起来,不再去提及这件事情。

其实赵括也已经看出来了,李牧并不是说没有解决这件事情的能力,事实上只要找到几名闹得最凶的妻妾狠狠的斥责一顿,甚至直接把她们休掉,那事情也就一了百了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李牧其实并不愿意这么做,这或许是因为他对于这些妻妾都有了感情。

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既然李牧都已经打算继续在这个幸福的烦恼之中沉迷下去,那赵括当然也就不需要再继续把李牧从这里面拉出来了。

正如同有一句话说得好,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过了一会之后,赵括对着李牧说道:“天山以南的那些事情,你现在解决的怎么样了呢?”

李牧想了想,对着赵括说道:“部门必须要说,这些沙漠之中的麻匪注定是一个长期的麻烦,只能够慢慢的把他们给搅灭了。

但是臣觉得只要我们好好的把这片地方发展起来,等到将来大家的生活都好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人去参加马匪。

这些马匪也就会慢慢的消亡,变成历史的尘埃了。”

赵括听到这句话之后,不由有些吃惊的看着李牧,想不到现在的李牧思想觉悟居然已经这么高了,都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了。

但不得不说,李牧的这个办法,确实也是解决马匪的最好的办法。

说白了,不管是哪一个地方的人,归根结底都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如果不是活不下去的话,大部分人是绝对不可能会选择去当一个强盗的。

赵括笑着点了点头说道:“确实就是这个道理,西域将来会成为我们和更加西边的辽阔土地所连接的一个重要节点,这里的人们并不会因为种植什么农作物而富裕,但是他们将会因为经商而富裕。”

在历史上很多耕作面积不足,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人们往往就会想办法选择其他的出路。

就比如说在华夏的沿海地带,其实在古代那都属于是相当难以活下去的地方,所以这些地方的人们往往就会喜欢选择出海或者是经商这样的出路,也就导致后世这些沿海省份的商人特别的多。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道理,如果你不能够让这个社会来适应你,那么就只能够你自己想办法去适应这个社会了。

又过了几天之后,新的一批大汉国官员终于抵达了伊犁城。

赵括也是非常的爽快,直接就把这里定为了大汉国西部总督区的治所所在。

伊犁这个地方它的物产丰饶能够维持住一只足够数量的大军,而且他无论距离天山以南或者是于北,相对来说都是比较近的,这两边任何一边出了什么问题,伊犁方面都可以随时出兵去解决掉。

除此之外,伊犁本身其实还是最靠近中亚的大汉国城池,那么将来大汉国想要继续攻略中亚的话,就可以从这里继续出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后勤上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历史上清王朝一直把伊犁作为控制西部地区的最核心地点。

只可惜后来由于清王朝和沙俄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隔上了大片的西北土地,导致伊犁从一个内陆重镇变成了边疆城池,清王朝随后不得不将治所继续迁移。

清王朝所犯下的错误,赵括当然是不可能犯的。

这座新鲜的城池不会成为大汉国西征的终点,而是会成为大汉国下一次西征的起点。

又在伊犁城停留了7天时间,指导了这些大汉国新来的官员们完成了基本的工作,并且建立了一个基本的统治秩序之后,赵括就在这里留下了1万兵马,然后带着剩余的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伊犁城,正式踏上了班师回朝的路程。

来的时候由于是战争的缘故,所以说赵括的心情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比较凝重的,但是回去的时候已经胜负分晓,整个西域也都全部落入了赵括的手中,所以这个时候的赵括心情就相当的好了。

在又一次的翻阅了博罗科努山脉之后,赵括又见到了熟悉的沙漠。

看着这片充满了滚滚热浪的沙漠,赵括也是忍不住发出了感慨。

“这片辽阔的土地如果是能够被用来作为耕地使用的话,那该有多好!”

坦白说,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之所以无法长时间地控制住西域,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里确实是不适合农耕民族的居住,实在是太缺少水源和耕地了。

不然的话就连五岭那种丘陵,连云贵那种山区都能够被华夏拿下,这个西域又凭什么不被华夏所统治呢?

华夏人作为农耕民族,确实是有着非常坚韧的性格,但是也带来了某种可以说是并不算缺点的缺点,那就是华夏人并不喜欢那些不能够进行长久耕作的土地。

这也导致了在历史上,当华夏的中原王朝占据了几乎所有能够占据的耕地之后,就很容易丧失了继续对外开拓进取的心思,觉得外面的土地都是一些不适合耕作的废土,完全就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扩张。

听着赵括的话,李牧同样也是笑着说道:“其实陛下你这么说也不完全对,要我来说的话,如果这片地方真的已经全部都是耕地的话,那么这里肯定也是会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甚至是帝国的,到那个时候究竟是我们大汉国来征讨他们,还是这里的帝国去征讨我们,还不好说呢。”

赵括听到之后先是一愣,随后也是忍不住笑了起来,点头说道:“确实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呢,要正说的话,如果我们真的和这里存在的一个农耕帝国发动战争的话,那么胜利当然还是只能属于我们大汉国的。”

对于赵括的这番话,李牧表达了十分深切的认同。

这一对大汉国之中最为著名的君臣将军,在领兵打仗的自信这方面绝对可以说是信心爆棚。

在经过了漫长的旅程之后,赵括在一次的翻越的戈壁大漠来到了敦煌城。

包括几个月前离开的时候,这里还仅仅是一座刚刚建立起雏形的城市,但是现在当赵括回来的时候,他十分惊喜的发现,这座城池已经欣欣向荣,完全具备了一个城池应该有的模样。

只不过在这座城市发展的背后,其实也并不是没有隐忧者。

敦煌郡的郡守就像赵括禀报了这么一个情况。

“还请陛下知晓,我们敦煌城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主要靠的还是来自于中原源源不断的物质和元素,但问题在于敦煌城,如果真的继续想要发展下去的话,是绝对不可能一直都靠外来的援助的。

可是呢,敦煌这个地方又缺少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人烟稀少,耕地和水源也算不上充足,即便是驯养一些马匹等畜牧业,那也不可能支撑太多的人口。

臣等这几个月来想了很多的办法,但是都没有想到一个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请陛下能够指点一下臣等。”

看着面前一脸不淡定的敦煌郡守,赵括也是笑了起来。

“你的这个担心朕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你也要知道,朕在离开帝京城西征之前就已经告诉过所有人,这一次我们出征西域,那绝对不会是一件赔本的事情,而是要大赚特赚。”

在听到了赵括的这番话之后,敦煌郡守彻底疑惑了,因为他没听懂赵括这番话和敦煌郡的发展究竟有什么相关联的地方?

赵括笑着继续耐心地解释道:“我这么说吧,这一次我们打通西域,主要是为了打通通往西边的商路。

等到朕回到帝京城之后,到时候源源不断的商团就会从中原出发,前往西域去和他们进行贸易。

到那个时候你的这座敦煌城将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贸易节点,你只需要在这里收取一部分的贸易税收,就足以让你的这座城池发展起来,不需要再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了。”

赵括说的确实也是实情,在历史上,当汉王朝打通了西域之后,传说中的丝绸之路也就是开启了。

大量的中原丝绸,沿着西域源源不断的被运输到中亚,西亚,然后是欧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的贵族们都对于来自东方的这些精美的货物无比的痴迷。

而这条丝绸之路也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收入,更让敦煌这些一路上的商业城市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听到了赵括的话之后,敦煌郡守明显还是有些半信半疑,毕竟在敦煌郡守看来,敦煌郡所在的这个位置实在可以说得上是太过偏僻,简直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真的会有人经过这种地方去更西边的沙漠进行贸易吗?

敦煌郡守是真的觉得这好像不太靠谱。

但是在他面前的可是大汉国的皇帝陛下,敦煌郡守当然也不可能傻到直接顶撞赵括,他只好点头说道:“陛下教训的是,臣明白了,接下来敦煌郡这边将会以发展商业为主。”

赵括笑着看着面前这名出生于学宫,但说话的时候明显有些言不由衷的敦煌郡守,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你就放心吧,朕说的话,又有什么时候没有实现过呢?”

第1140章 在洛邑祭祀和周王谈话

赵括在指点完这位看上去还是有些迷糊的敦煌郡郡守之后,第2天他就非常愉快的带着自己的众多大军,继续马不停蹄的回返中原。

在这一路上,他又接连路过了武威,酒泉,还有张掖三座城池。

和敦煌一样,来自于学宫的大汉国官员们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让赵括也不由得暗暗点头。

对于现在的大汉国来说,真正支撑其大汉国统治阶级中坚力量的,其实并不是那些传统的贵族们,而是这些出身贫寒,经过学宫各大学者培训之后成功毕业的寒门官员们。

相较于贵族而言,这些寒门官员他们更具备野心,更想要通过建功立业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所以说无论是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都是非常积极肯干的,也绝对不会说,只因为稳妥而却步不前。

在一个帝国刚刚创立的时期,拥有这么一批朝气蓬勃的官员,绝对是每一位皇帝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在离开了这4个城池之后,赵括就进入了陇西郡。

在进入陇西郡之后,赵括发现,在他身边的众多大汉国将军和官员们都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

陇西郡那是秦国之前控制的最西侧疆域,换句话说进入了这里,也就是等于进入了当年战国七雄所控制的核心地带,也难怪这些大汉国的将军和官员们把他看成了回家。

李牧笑着对赵括说道:“陛下,这一趟西征万里迢迢,总算是成功的回到了这里。

还好一切都还算顺利,不然的话,一旦回到地精神中那些老头子七嘴八舌的烦都烦死人了。”

赵括闻言也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赵括其实是能够明白李牧的压力所在的,这种压力并不仅仅是来自于西征必须胜利或者说西征必须要获得足够的利益,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来自于赵括本身。

因为这一次赵括可是御驾亲征的,李牧作为随侍在赵括身边的大汉国最高级别官员,如果赵括真的出了什么事情,那么第1个被问责的人肯定就是李牧。

但现在的话,赵括已经是安好无损地回到了陇西郡,进入了广义上中原的地盘,那么接下来的事情肯定就是李牧没有任何责任的。

不仅如此,李牧这一次在西征之中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回去之后自然又是大大的涨一波脸,想想都是一件美滋滋的事情。

在回归了陇西郡之后,下一个地方就是关中。

赵括特地在关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视察了一番如今关中的情况。

不得不说,现在的关中看上去似乎已经和当年秦国治下的关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了,农民们安居乐业,城池之中的商贩们也慢慢的多了起来,甚至比当年秦国统治时期还要多。

要知道当年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一直遵从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就导致秦国的商业发展是战国七雄之中最为差劲的。

但是现在的话,看看咸阳城之中到处行走的商贾,再看看咸阳城市集之中时起彼伏的叫卖声,就能够感受到这座城新的大秦都城如今也是已经焕发了新颜。

赵括对此也是相当的满意,并且特地告诫当地的官员:“你们一定要给朕记住,虽然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大汉国的土地,那么这里的人们就是我们大汉国的子民,你们要平等的看待他们,一定不要拿之前的什么赵国秦国来作为人种的分类,明白了吗?”

赵括其实是很清楚自己毕竟是夺取了赵国的政权而来,这样的话,如果说单单只中饰赵国人,必然会引起其他六国原先子民的不满,而赵国人也未必就买赵括的帐。

所以赵括干脆就一如既往地平等对待所有七国的子民,这样一来的话,大家既然都已经感受到了公平,自然就会对赵括和大汉国产生爱戴,这样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新生的大汉国获得民心的最佳保障。

很快赵括就离开了咸阳继续东进,又过了几天之后,他来到了原先周天子东迁之后的都城洛邑。

一个说起来很有意思的冷知识是,周天子其实一直都存在着,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这个时期,周天值都保持着络绎着,最后一座城池一直到战国时代的最后几年。

回到这个世界线,周天子最后的一点土地在几年前就已经被秦国和韩国联手给瓜分掉了,最后一位周天子也已经被秘密的谋杀。

如今的洛邑已经成为了中原之中,一座算得上是比较热闹,但是相对而言又算不上顶级的城池。

有人曾经提议,希望将这座城池之中的九座大鼎都搬迁到新的帝京城之中去,但是赵括在思考了之后还是决定驳回了这种要求。

赵括当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周天子的九鼎并不是真的能够代表天下气运所在,否则的话这么多年周天子都一直拥有着九鼎,为什么他却还是这么的弱小呢?

既然那九鼎对于周王朝而言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那么就让周天子的后裔们拥有它吧。”

赵括不仅将周王朝的9座大鼎留在了洛邑,而且还将原先周天子的王宫册封给了周天子的后人,让这些后人世世代代祭祀周王朝的历代天子,也让周王朝的香火不至于断绝。

这一次路过洛邑赵括也是特地进入了周天子的王宫之中,对着历代周朝的天子上了一炷香。

周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看着面前这一个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名字,赵括的表情也慢慢的变得肃穆了起来。

众所周知,大汉族所创立的明又被称之为华夏明。

那么问题来了,华夏这两个字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首节 上一节 759/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