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抢了虎符,逼袁绍出家 第219节
所以当听到袁谭驱逐了曹操之后,诸葛瑾第一反应并非庆幸,而是担忧自己的家乡故土。
再一次遭到兵灾摧残。
曹操虽然屠过一次徐州,但那是因为徐州士人的存在,让曹操心中不安。
屠完之后,曹操心安了,也不会再对徐州下手,反而需要慢慢的引度徐州百姓自我恢复,休养生息。
但偏生上天好像就是故意要折腾徐州一样。
赶走了一个曹操,又过来了一个袁谭,双方在诸葛瑾的观感里,都算不上什么善茬。
属于乱世枭雄那一级别的人物。
所以,诸葛瑾在犹豫许久之后,还是决定往徐州一行。
若是袁谭真的如传闻中那般残忍,那么他总要尽一尽人事,劝谏袁谭一二。
但真正来到徐州后,徐州平静祥和的景象,却是让诸葛瑾吃了一惊。
尤其是在看到,磨练出来的徐州军,就在徐州城内扎营,但却始终未曾有扰民的事情发生后。
诸葛瑾对于袁谭的观感,一下子就从原有的枭雄、悍将评价,上升到了古之名将的地步。
但……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相比较于袁谭。
诸葛瑾其实还是更倾向于如今寄居的会稽一带的诸侯,孙策那边。
在孙策那里出仕的话,有他这个孙策帐下的官员在,家族那里多少也可以照应一二。
而且诸葛瑾也有几位好友,比如张昭张纮,弘咨鲁肃这些,对于孙策的评价都相当不错。
相较于并不熟识的袁谭这里,诸葛瑾倾向于江东,也就并不难理解了。
看着面露难色的诸葛瑾,袁谭不由轻笑一声,淡淡道:
“诸葛子瑜先生莫不是觉得,我袁谭这里,不及江东风土?”
听到袁谭的话,虽然袁谭脸上带笑,但诸葛瑾却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冷汗都出来了。
急忙躬身说道:
“还请袁将军理解,实在是家事繁重,难以舍弃。”
见诸葛瑾这样表现,袁谭沉吟了一下,也是有些纠结。
平心而论,这样一位大才就在自己面前,而眼下他又准备经营徐州,作为一个前哨基地。
不仅在接下来针对魏国的战事中,徐州可以起到桥头堡的作用。
在灭亡曹营之后,以徐州为跳板,不管是南下进攻江东。
还是东进经营中原一带,都是一个极佳的地段。
而这个过程中,只靠着袁谭一人肯定不行,但他帐下如今的武将不缺,可文臣。
陈登与其说是文臣,倒不如说是儒将,至于说荀彧,更多的是擅长行军布阵方面的建议。
在内政上的长处,还是在于战争时期,确保后勤运转工作上,类似于三国前期,诸葛亮的那种地位。
换言之,荀彧只适合当一个大号的后勤运粮官,偶尔可以兼职做一下外交的工作。
比如和河北方面沟通,索要兵粮军饷之类的事情,都可以交给荀彧来办,并且都能够办的漂漂亮亮。
但真正经营一州之地,虽说陈登、荀彧并不是不能用。
但比起真正的内政重臣诸葛瑾来,二人总还有些欠缺。
只是要强留诸葛瑾的话,袁谭心里也有些不爽,虽说强扭的瓜不甜,但也不是不能吃。
但有甜瓜恰,谁也不愿意吃没滋味的瓜不是?
所以在思索一阵后,袁谭抬起头,看了诸葛瑾一眼,说道:
“不如这样,眼下我河北正在筹备家父封公之事,诸多事务纷杂,不如先生就暂留我这里一月,待这些事情处理完后,我们再来商议先生去留之事,先生也可借这个机会,好好看看徐州情况。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听到袁谭的话,诸葛瑾心里却是松了一口气。
他别的不怕,就怕袁谭真的强留他在这里。
这种事情并非没有先例,如今许昌那里,不就住着自己那位好友张纮吗?
眼下既然袁谭肯松口,就是一件好事,自己也正如袁谭所说。
多年未曾回乡,借这个机会好好转一转,也是不差。
当即,诸葛瑾欣然应诺,而袁谭这边,送走诸葛瑾后,本以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休息一下时。
陈震陈孝起,却是再次来到了徐州。
只不过这一次,比起之前两次,陈震可谓是意气风发,一副喜气洋洋的模样。
一见到袁谭,便是大礼参拜,沉声说道:
“还请少将军,召集诸臣前来徐州,邺城有诏令发放,须汇集众将,共同接诏。”
在听到陈震这样说后,袁谭立刻便反应过来。
看来,经过几轮争辩之后,自己便宜老爹封公的事情,总算是办下来了。
第二百五十八章:谁人涂高,北海齐候
虽然有曹操“珠玉在前”,但己方终究有汉帝在手,这个大义的名分不能够轻易丢掉。
所以不管河北诸臣心中对于小皇帝的看法如何,起码明面上态度一定要表现出来。
不过,因为曹操自己给自己封公这事影响太大,所以朝中对于袁绍封公一事,阻力其实并不大。
即便是小皇帝对此也是持默认的态度,大有曹操既然要掀桌子,拿汉室的威严当擦脚布。
那自己这方怎么也要推一个人物出来,和曹操打擂台才行。
唯一的争论点则在于袁绍封公的名号上面。
按理来说,袁家封公的话,仲公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袁家本就是天下仲姓,而根据那句有名的谶言。
“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谶言之所以流传甚广,不仅仅是因为其末尾的当涂高也,太过隐晦。
更重要的是此句谶言的前半段,他说对了。
所谓六七之厄,恰恰就印证在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上面。
而王莽篡汉之后,也恰恰有宗室子弟,在微末之中振臂一呼,达成了所谓的“法应再受命”。
正是因为有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事迹验证,所以东汉末年,这句被孝武皇帝无意中感慨而出的谶言愈传愈广。
连带着也坑了不少天下诸侯。
最早被这句谶言坑的人名字叫李傕。
彼年李傕入长安,先是逼杀了王允,紧跟着又驱逐了天下第一猛将吕布,可谓是志得意满。
当即就招来了巫女占卜此事,认为所谓的当涂高,意思是指要用颜色漆涂很高的建筑。
而汉朝需要用到颜料涂抹的高层建筑,不就是所谓的宫阙吗?
所以这当涂高,指的便是“阙”字。
而李傕的傕,恰恰就与阙字同音,所以代汉者指的应该就是李傕。
然后?
然后李傕就开始飘了,后果就是一家几百口人被杀了个精光。
原本的西凉大族李家就此族灭。
而袁术则是紧跟着李傕的第二号倒霉蛋,甚至为了迎合这个谶言,直接将国祚命名为“仲”。
而袁术的下场比李傕下场还要再近几年,在座的河北诸臣对于袁术最终的结局印象可太深刻了。
要不是当时河北这边刚刚平定幽燕不久,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腾出手南下。
不然袁绍肯定会发兵为自己兄弟报仇。
当然,报仇是次要,重要的是要证明给天下,自己这个天下百姓将代汉一事,绝非谣言。
怎奈最后都是未能成行。
所以“仲”这个名号,虽然合适,但因为有袁术的前车之鉴在,先天就蒙上了一层尘埃。
直接就在第一轮的讨论中,被河北重臣否决掉了。
如此一来,能够选取的名号就很少了。
好在,河北本就是地处燕赵之地。
所以袁绍还有不少选择的余地。
不管是燕公还是赵公,都是不差的选择,进可以承继战国余烈,称王称霸,为后续代汉做铺垫。
退可以宣称自己只是以封地为名,毕竟袁绍的封号和封邑,还只是亢乡候。
恰好就踩在燕赵故地这一块土上面。
若是真的到最后,河北时运不济,再次如当年王莽那样,赶上了又一个振臂高呼。
造就汉室三兴的人物在。
就算袁家逃不过,自己这些河北重臣也可以以这个为借口,表示自己只是效力于燕公或者赵公。
并无心谋反篡逆的理由,来逃脱一劫。
最起码可以保住家小的命。
而对于河北诸臣的心理,袁绍虽然不像袁谭,有系统在手,知晓的那么清楚。
但多少也能够猜到一二。
不过对此袁绍倒是不怎么在意。
他虽然心眼不大,但出身名门的骄傲,偏偏让他根本懒得去在意这些事。
如果要比喻的话,袁绍倒是有一点傲娇属性。
属于那种,你们越是觉得我搞不成大事业,我就偏偏要搞给你看看,让你们知道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