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开局融合三倍吕布战力

大唐:开局融合三倍吕布战力 第131节

长孙无忌与魏征看着李承乾那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石头也算是落地了。

魏征接着道:“殿下,其实不瞒您说,老臣我认识不少的有学之士,不过他们都不愿与世家门阀共事,隐居于长安城周边的村镇中,如果他们知道殿下开办了一个专门面向寒门子弟的白鹿书院,肯定争相来讨个夫子当当。”

李承乾回应道:“这些人就算是不来,也要劳烦魏公去请他们,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我大唐不缺儒家大学,更不缺治世之能臣。”

“但为何隐居,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本宫了解。”

他说着拿起笔墨写了一句词递到魏征手中,“你拿着这句词,就说本宫所提,我想应该可以帮到你。”

魏征接过来,长孙无忌急忙凑了上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170章 魏征要粮,百官阻挠

这……”长孙无忌和魏征抬起头愣愣的看着李承乾。

这稚嫩的笔锋下,藏着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心志,怎样的心胸能以太子的身份为不愿意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大家写出这样的话。

“太子殿下……”魏征颤抖道。

李承乾急忙举起手来,“打住,打住,那些恭维的话就不要说了,本宫听腻了。”

这句词出自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承乾所创的白鹿书院也是源自于这首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要不是李白跟李承乾的时代不同,李白肯定要活在他的阴影下了。

魏征接着道:“太子殿下,有了这首诗,那些隐于乡野间的名师大家怕是要将白鹿书院的门槛给踢破了,这些人不是不愿施展才华与抱负,谁不愿桃李满天下,只是这时代逼迫着他们只能在乡野间郁郁不得志。”

李承乾是谁,那是二十一世纪的好青年,古人的心志他早就烂熟于胸了。

其实,李承乾还想创办一所武学院,但现在精力实在有限,搞不来太多的东西,武学院只能先搁置在一边。

长孙无忌对着李承乾说道:“殿下,白鹿书院只对寒门开放吗?其实这些豪门中也有殿下同样想法的人。”

他这话显然是在说自己,长孙无忌虽然一生并不平坦,但也算是出身名门望族。

魏征附和道:“是啊太子殿下,您说有教无类,却又只招收寒门子弟,说出去怕要授人以柄啊。”

李承乾摆手道:“无妨,你们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你们想想那些世家豪门会将子弟送来白鹿书院吗?

学院建立只是第一步,后面将会有一次寒门子弟与贵族子弟之间的巨大争锋,只要我们在争锋中碾压贵族子弟,那以后才会迎来真正的有教无类。”

“不过若是有着跟我们样思想的豪门子弟也可以招收进来,但白鹿书院的第一条院规便是人人平等,无人特权。”

两人听了,点了点头,李承乾这话说的确实在理。

三人聊了半天,兴致未减,又对大唐的未来畅想了一番,魏征与长孙无忌皆是被李承乾的真知灼见和高瞻远瞩所折服。

只是到了夜深人静时,便不得不各自回府,准备明日将此事在朝堂中提出。

翌日清晨。

天高云淡,寒风渐消。

凛冬已过,春暖花开已不远。

早朝在东宫如期举行,今天李承乾破天荒的起了个大早,早早的来到了朝堂之上,令李世民都是一惊。

老太监陈琳扯着嗓子喊道:“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近几日各地倒也太平,没有什么大事,朝堂也清净了许多。

此时,魏征站了出来,“微臣有事启奏。”

李世民循声望来,“原来是玄成啊,是不是朕派你去宣慰河北遇到了什么困难?”

魏征的能力,李世民还是有底的,但此时的河北正是多事之秋,恰好今年又遇到了旱灾,流寇肆意,百姓苦不堪言。

魏征去河北收拾这个烂摊子确实不容易。

他揖礼道:“微臣按照陛下的意思,对隐太子旧部采取了怀柔政策,各地的官府已经按部就班的开始理政了,匪贼流寇在地方军的围剿下十不存一。”

“不管是官还是将,他们对陛下都是感恩戴德,归顺朝廷的心意不可动摇。”

“哦?”李世民嘴角微扬,“如此来说你这差事办的不错呀,那你有何事启奏?”

魏征正色道:“官与军的问题解决了,但河北今年大旱,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老臣恳请陛下能拨些赈灾粮,救济一下河北的百姓。”

此话一出,朝堂内一片哗然,尤其是那些对隐太子李建成还心存芥蒂的人。

“什么?魏征刚刚宣慰河北就向朝廷要粮,且不说河北是不是真的发生了旱灾,就算是发生了旱灾,这粮能到百姓手中吗?”

“我说隐太子旧党怎么如此轻易的就归顺朝廷了呢?原来是活不下去了,有了这批粮,他们还会不会真心实意的投靠朝廷都两说。”

“没错,依我之见,这粮食万万不能给,要是河北用这些粮来反抗朝廷,那就得不偿失了。”

朝中文武大臣几乎是一面倒,没有几个替魏征说话的人,如今这朝廷之上,能看得清大局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陛下,依老臣之见,此事万万不可。”中书侍郎李鸿羽站了出来。

他是李世民的本家,当初李建成也曾招揽过他,不过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坚持站在李世民的身后,是李世民的肱骨之臣。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李鸿羽的话还没说完,几个跟随李世民多年的老臣也站了出来。

此时魏征才看出来,这些人对李建成旧部的成见有多大,李鸿羽连原因都还没说出来,他们就迫不及待的站队了,生怕李世民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这也是最让李世民头痛的事情,这些人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但关键时刻却总是出来搅局,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用自己所谓的大义,所为的爱国去绑架李世民。

但他又不能做的太过,他们毕竟是开国功臣,此事处理不好李世民定会背上一个过河拆桥的罪名。

不过,思来想去李世民还是站了起来,“好了,魏征都还没说话就让你们给否决了,你们去过河北吗?你们看到灾民了吗?

你们了解事情的经过吗?若是谁在这里口若悬河,试图分裂我大唐内部关系,朕绝不轻饶。”

李鸿羽继续道:“陛下,老臣对朝堂的忠心,对大唐江山安危的惦念,苍天可见,正是因为老臣不了解才觉得此事不可。”

“您想一想,这河北除了魏大人去看了,去见了,还有谁去了?还有谁了解真相?老臣此话定不是不信任魏大人,老臣只怕魏大人被别有用心之人蒙蔽了双眼。”

“河北灾情,所需粮草不是小数目,我们还需从长计议!”

第171章 何以兴国,唯有重工

魏征听了,脸立刻就沉下来了,“李侍郎,河北是我亲自去的,灾民是我亲眼看的,这别有用心的是谁?救济粮从长计议,等你计议完了,那河北的百姓便都饿死了!你等得起,灾民等得起吗?”

他想过此事会有困难,没想到竟然会这么困难,李承乾说的没错,这粮要是这么要,他这嘴皮子磨烂了也不一定能要的出来。

“呵呵。”李鸿羽皮笑肉不笑道:“魏大人不要急吗!你我同朝为官,自然都站在同一立场上,为陛下分忧,为江山社稷解难,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此事我说了不算,但魏大人您说了自然也不算。”

李鸿羽每一句话都是心平气和说出来的,而且态度极好,但这软刀子扎人,令魏征更加的难受,就像一拳打到了棉花上,毫无着力点。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心态,你跟他讲情况,他跟你讲道理,总而言之就是让你不好受。

李承乾在一旁看戏没有吭声,这些老臣仗着自己曾经的功绩在这里妄下言论,看似有些见识,实则夏虫语冰,井蛙言海。

不过这魏征也真是的,结果他早就知道,但非要走这一步,看看这文武百官的态度。

“哼!”魏征不屑道:“河北灾情十万火急,李侍郎身居长安,吃着朝廷俸禄,自然是不急,百姓的生死在你眼里还需从长计议。”

李鸿羽摇头晃脑道:“魏大人此言差矣,俗话……”

李世民听了,眉头紧皱,“好了,鸿羽你不要再说了,如果你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法子,那就站回去,耽误了灾情,朕唯你试问。”

他看着李鸿羽一副看戏的模样心生怒意,要不是念及他的年龄太大,非要让他吃板子不可。

李鸿羽听出了李世民的怒火,便不再言语,不过眼神看向另一人,在示意着什么。

此刻,魏征也没有与他们争执的时间,便直奔主题道:“陛下,老臣倒是有一计,既可以解决河北的灾民,又能消除大家的疑虑。”

李世民道:“爱卿有何良策,但说无妨。”

他一早就看出来魏征有了计策,而且与李承乾有一定的关系,魏征在不经意间撇了李承乾好几眼,别人没看出来,但他这个皇帝可是眼里不揉沙子。

魏征揖礼道:“老臣以为,我大唐北方的草原如今依旧闲置……”

他将昨日与李承乾讨论的话,叙述了一遍,此计划一出,朝堂内的反对之声,顿时少了许多。

紧接着,长孙无忌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魏大人此计划极为稳妥,真乃一箭双雕之良策。”

文武百官看着突然站出来为魏征说话的长孙无忌,心中骇然,这太阳还真是打西边出来了。

一直与魏征不对付的长孙无忌竟然站出来为他说话了。

要知道当初抓了魏征的人正是长孙无忌,而且要不是李世民拦下他。

那魏征便被长孙无忌送上断头台了。

这事情才过了没多久,两人竟站在了一起。

有长孙无忌牵头,文武百官便不得不深思了,连长孙无忌都与魏征冰释前嫌了,其他人若还是带着偏见看待魏征,那便得不偿失了。

“好。”李世民欣喜道:“这才是我大唐官员该有的样子。”

“朕是让你们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提问题的,提问题朕也会,如果没人解决问题,那朕还要你们做什么!”

“以后谁若是只管反对,而没有任何针对性的建议,那朕非要让他尝尝板子的滋味不可!”

李鸿羽听了,缩了缩脑袋,看来今天这头出的不对劲啊。

紧接着,李世民继续道:“承乾,这东突厥的地盘是你打下来的,粮也是你缴获的,此事你最有发言权,玄成的计划,你怎么看?”

李承乾心道:我怎么看?我站着,坐着看,躺着看。

心里虽想,但此话万不能跟李世民说,不然非要将他气死不可。

李承乾拱手道:“魏大人此计,儿臣觉得可行,既然大家都没有拿得出的良策,那便试一试又何妨,这样肯定比看着河北百姓饿肚子强。”

“况且这计划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缺粮的问题,如果只是划拨救济粮而无法解决百姓的根本问题,那只不过是拖延了百姓饿死的时间而已。”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望向朝堂内,“众爱卿以为如何啊?”

“这……”

“如今看来也只能是这样了……”

“恩,此法确实要比将赈灾粮运往河北要稳妥的多……”

那些站出来反对的魏征的人,相互讨论着,全都露出了赞同的目光。

李世民看着无人再反对,便继续道:“既然众爱卿都同意,那我们便商讨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案,玄成,你有具体的举措吗?”

魏征闻言看了看李承乾,“草原地区太子殿下比较熟络,老臣想听听太子殿下的高见。”

首节 上一节 131/4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开局祸害了黄月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