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开局融合三倍吕布战力

大唐:开局融合三倍吕布战力 第21节

假以时日,太子殿下定是一代明君。

此乃大唐之福,百姓之福。

烈酒清洗伤口,丁岳顿时闷哼一声,额头有细密汗水浸出,但他依旧咬牙挺着。

程咬金忍不住赞叹:“好家伙,是个汉子,俺那时就觉得你这兵不错。”

丁岳挤出一抹笑容,说道:“上阵杀敌,小的连命都不要了,这算什么。”

“缝合之前,针线必须用烈酒浸泡。嗯,用火灼烧须臾也可。”李承乾穿针引线,旋即将其放进烈酒中。

等待须臾,李承乾将针线取出,想了想,说道:“来两个人,摁住他。”

闻言,程咬金自告奋勇,说道:“俺俩。”

他按住丁岳双腿。

尉迟恭直接上前,按住丁岳肩膀。

丁岳笑道:“太子殿下,您不必如此,小的扛得……嗷……”

撕心裂肺的惨嚎响彻夜空,让闻者不禁闭上眼睛,双腿打颤。

第24章 朝堂议事,太子消息

次日清晨,长安早朝!

自突厥进犯以来,每日的早朝都透着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凝重气息。

无论是何党派,亦或是否关心突厥此事,百官皆是眉头紧锁,面色沉重。

即便一直以来别有心思的王明远等人,亦是如此。

这是大势,聪明人懂得顺势而为,与大势合。

即便是装。

能入得早朝之人,哪个不是聪明人?

旁的不说,有眼可见的大势,他们最起码是看的透的。

谁敢在这个大势下哈哈大笑,或者露出欢颜?轻者断送仕途,重者葬送性命。

“陛下,突厥大军在颉利二人的带领下来势汹汹,纵然白袍军忽然出现,并且击溃凉州敌军,振奋了军心。

但……白袍军再是神武,也不过只有五千人罢了,与敌军人数悬殊过大,恐怕难以匹敌。臣以为,朝堂理应做好应对之策。”长孙无忌拧眉,将形势透彻分析,让一众官员点头认同。

房玄龄起身,上前说道:“赵国公言之有理,臣附议。白袍军横空出世,虽不能抵抗突厥二十万大军,却能为我等争取一线生机。

其一,白袍军虽有五千人,但个个皆是以一敌十的精兵能将,两军交战,定能给敌军带来震慑。其二,只要白袍军能拖延敌军一日,我等喘息谋划的时间便会多上一日。”

他的话,再次得到百官认同。

李世民深吸口气,长长吐出,说道:“既然如此,爱卿以为该如何?”

他的想法与百官相同。

白袍军出现,且凉州大捷。此事虽然给了朝堂一个天大的惊喜,但惊喜过后,仍是忧虑。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没人怀疑过这支曾以七千胜十万的传奇军队的传承。但……人数上的巨大悬殊,是众人忧虑的关键。

七千胜十万,那是曾经。如今这支白袍军,是否真的保留那等骇人战力?

就算保留,仍旧于世间无敌。

可五千战二十万,与七千战十万的概念完全不同。

没人认为五千白袍军对上二十万突厥大军会获胜,虽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抱有那么一丝侥幸的期待。

自今日早朝开始,朝堂上所商榷的便是此事。

白袍军战败之后,突厥继续势如破竹,抵达长安时,他们该如何做。

朝堂中,李世民的话语让众人面面相觑,各抒己见的场景并未出现,不过须臾,众多官员便是将目光转向前方,那与帝位相近之处。

此等大事,如何抉择,决定性的关键,在于首位几位陛下心腹的意见。

那几位,才是大唐权力的核心人物,手握大权,执掌生杀!

朝堂内安静须臾,杜如晦缓缓起身,说道:“陛下,白袍军纵然不敌,也可给颉利二人带来足够的震慑。臣以为,我等应该制造一个假象,让颉利二人以为,白袍军此等精锐之师,大唐不止一支的假象。

如此一来,颉利叔侄定然有所顾忌,毕竟他二人明争暗斗不断,谁都不想自己的麾下在此战中折损惨重,从而导致无法制衡对方。

这等假象一旦成功,即便突厥兵临长安,他也不敢太过冲动。

到了那时,陛下再强势质问其为何撕毁盟约,且以修生养息,不宜为战为由,拿出足够的诚意,突厥定然可以退兵。”

李世民顿时目光阴沉,拳头紧握,青筋暴起,咬牙道:“你的意思,是要顺势而为,且忍受屈辱,不战而降。”

他的眼中,有浓重的不甘及愤恨。

长孙无忌长叹,说道:“势不如人,除却这般别无他法。”

魏征宽慰道:“陛下当以大局为重,况且此法亦是缓兵之计。待此劫难过后,我等当知耻后勇,厉兵秣马。今日突厥所给,来日双倍奉还。”

李世民自然知晓轻重缓急,虽有愤懑,却也知道众人建议是最为稳妥的计策。

他垂眸须臾,点头道:“此事重大,退朝之后,尔等迅速商议出个章程。”

“臣等遵旨。”

长孙无忌等人连忙抱拳躬身。

具体执行计划,自然不能在朝堂上商榷,毕竟人多耳杂。

如此,今日早朝也算告一段落,只待宣布退朝,百官便可离开,各回各部,各司其职。

然而,不待太监宣布,王明远却在一众疑惑的目光中站了出来。

“陛下。”王明远躬身说道:“臣听闻昨日有卫国公亲卫返回,可是有了太子殿下的消息?”

有官员错愕相视,炯炯的目光转向李世民。

李世民双眸轻阖,凝视着王明远,听不出喜怒,淡声道:“此事,爱卿很是关心啊。”

“陛下容禀。”王明远故作惶恐,将身子低下,连忙说道:“太子乃一国储君,其安危关乎社稷稳固,臣自是日日担心,夜夜忧虑。昨日有人看到卫国公亲卫归来,臣恰巧有所耳闻,特有此一问。还请陛下明鉴。”

“呵……”好一个忠君爱国……李世民隐晦冷笑,迎着百官疑惑的目光,垂眸说道:“众卿以为,白袍军如何?”

陛下转移话题,不言太子却说白袍军……百官诧异,彼此相视。

长孙无忌沉吟,说道:“且不说战力,单凭此名号,也可称世间之最。”

戴胄点头,说道:“凉州一战,足以看出白袍军的强悍。”

有人点头附和,但面上仍旧存着疑惑。

他们搞不懂,为何陛下会转移话题,莫非太子殿下……

没人敢问,怕触怒圣威。

闻言,李世民摇了摇头,叹道:“何止是精锐之师,在朕看来,白袍军更是古往今来,唯一一支仁义之师。”

百官诧异抬头,不解的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自袖中取出一封信件,随手甩出,落在为首几位官员身前不远处,口中说道:“这是昨日药师的信件,其中并无太子的消息,记载的只是他对白袍军的见闻罢了。魏征,你念出来给众卿听听吧,也叫他们知道,仁义之师是何等模样。”

“臣遵旨。”魏征上前,捡起信件拆开,最忌逐字逐句念出。

“陛下容禀,臣已至凉州,但仍无太子踪迹,至今生死不明,臣有负陛下之托,臣有罪……”

信中开头,李靖便言明还未找到太子,让百官阵阵默然。

而接下来的内容,则是让惊讶之色逐渐爬至每个人的脸上,并且迅速转换为骇然失色、难以置信之色。

“当真,仁义之师也。”信件念完,魏征仰天长叹,面露敬佩之色。

“不收百姓一粒米,不食百姓一碗粥,世间真有这样的军队?”

“就算百姓身死,也不侵占百姓房屋钱财,这怎么可能……”

“若真如此,老夫由衷敬佩。”

“白袍军将军不过一少年,却能领军如此强悍的仁义之师,此人不可小觑。”

“若他入朝堂,陛下将如虎添翼。”

“只是太子仍旧踪迹全无,属实令人担忧。”

声声惊叹此起彼伏,轻叹感慨者比比皆是。

还没找到么,怕是凶多吉少了啊……低着头的王明远嘴角揶揄,想了想,上前道:“臣恭贺陛下,若能得此军,用不了多久,陛下便可挥兵突厥,一雪前耻。只是……”

他故作迟疑,才悲恸道:“至于太子安危,还请陛下莫要过多担忧,以免伤及龙体。且太子殿下乃是储君,得上天眷顾者,应是可逢凶化吉。

当然,身为臣子,臣还是该提醒一二,为避免突闻太子殿下噩耗,措手不及。还请陛下早做准备,若是那样,该如何应对,以安天下心。”

“你很希望太子有去无回,是吧?”李世民垂眸,沉声说道。

在他心中,王明远已是入了必死名单。

只是时候未到,还不能轻举妄动。

“臣惶恐,臣怎敢有这种想法。”王明远惊慌不已,连忙辩解:“臣只是就事论事,有一说一,为江山社稷着想罢了。”

“呵……”李世民嗤笑一声,缓缓起身,仿佛苍老了几岁,话语中有悲痛溢出,说道:“太子的事,在无确切消息之前,就不要提了。退朝吧。”

百官默然,起身躬身说道:“臣等,恭送陛下。”

看的出来,对于太子殿下,陛下已然不抱有仍旧在世的希望了。

是啊,卫国公已至凉州,仍无太子半点踪迹。

而太子殿下只身一人,如何在那动乱血腥之地久存?

有官员心中叹息不止。

百官离开大殿,魏征想了想,追上王明远。

“王侍郎三番五次触怒陛下,不怕惹祸上身么?”魏征道。

王明远摇头轻叹,义正言辞道:“纵是掉了脑袋,该说的话,仍旧要说,毕竟这是身为臣子的本分。”

魏征笑道:“好一个忠君为国,老夫佩服。”

首节 上一节 21/4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开局祸害了黄月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