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叔,请匡扶汉室吧 第8节
加上三十万的流民,人口应该有个一百一十多万。
(此时还未经历大瘟疫,大灾荒,人口较多)
这些区域跟人口就是刘虞现在的基本盘,治下的官吏也能够诚服于他,毕竟几年前刘虞就担任过幽州牧,现在的手下大多就是当时的手下,只是职位有所变动。
主要的阵营势力中,武将有鲜于银,鲜于辅,文臣则是齐周赵该,这些都是忠诚度高且身居要职的手下。至于公孙纪,公孙范等人,虽然在城中军中威望较高,但不能委以重任。毕竟公孙范是公孙瓒的堂弟,而公孙纪也因为姓氏相同跟公孙瓒比较亲近。熟知历史的刘虞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公孙瓒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交战之前,公孙纪这个二五仔通风报信。
所以,如果要发展,自然是要以信得过的人为核心,加上一些自己淘来的当世名将。
军队数量方面,刘虞能调动的不到三万,但都是正规军,其中首府蓟城中有一万五千,大约是五个军的编制,也是刘虞势力的主要作战力量,负责镇压流民和对胡作战。除了首府驻军,还有一万三千多人驻守在各郡治所以及比较重要的城池关隘,至于城防较差的县城基本上靠吏治维稳,或者战时自行招募。
而第二股势力,当然是以公孙瓒为首的‘边军党’。
主要势力范围是幽州东部的几个郡,包括辽东,辽西,右北平郡等,人口较少,大概四十万的样子,这些地方的郡守都尉要么是公孙氏,要么是公孙瓒的亲信,刘虞基本上调动不了,仅仅只是表面诚服。
而且跟刘虞这里寥寥几位人才相比,公孙瓒那边虽无知名度高的谋士,但名将众多,公孙越,严纲,田楷,单经,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武将。
更为重要的是,公孙瓒手下的三万多精兵,可能是这个时期,放眼整个汉朝,最为精锐的一只部队。
从军队数量来看两者的差别不大,都是三万左右,但从实力来说,一个是镇压黄巾都费劲的州兵,一个是打得胡人仓皇逃窜的边军,作战经验差了很多。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骑兵。
公孙瓒手下三万精锐,其中骑兵就有一万五左右。
而刘虞手下的三万士兵,骑兵加在一起也只能凑出一千多人。
“难顶。如果不是朝廷委任,加上皇亲国戚这个名头……恐怕根本就镇不住这只豺狼吧。”
刘虞现在很清醒公孙瓒对自己的威胁有多大,而且这种威胁,会在董卓之乱后变得更大。
虽然现在朝局动乱,但实际上还是一个统一王朝,公孙瓒的生存发展都有大汉的中央政府进行约束,可一旦这个约束失效,董卓来了,那武斗派的公孙瓒将彻底无法驾驭。
“在董卓进京,天子被持之前的一年多,种田才是王道。”
“而种田的最终目的,则是强军。”
“古代军队,什么兵种是最重要的?”
“骑兵。”
“一定是骑兵!”
刘虞很快的就搞明白了方向,但更快的被锁死思路。
一匹军马,最快能够服役也需要一年的时间,但留给自己的时间就只剩下一年多了。
所以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养马,甚至连向民间世家购马都够呛,毕竟需要的马匹数量很大——至少也是一万匹!
“我踏马怎么样才能够凭空变出一万匹马!”
在刘虞纠结时,他的脑海之中,突然闪烁出了一个主意。
从哪里能够搞来一万匹马?
刘虞缓缓抬起头,告诉了自己答案:“胡人。”
-----------
推荐一本朋友写的原创青日小说,大概就是跟很多妹子搞对象的小说,泡芙也在看,人设都挺不错的,嫩苗需要呵护~
第9章 流水的州牧,铁打的世族
作为一个空降的官员,需要有非常必要的洞察能力,掌握手下官员之间存在的,或者某些时刻会存在的派系,所以在府邸书房闭关学习数日,基本上了解了幽州的现状过后,刘虞通知召开了第一次早会。
跟皇帝早朝相似,州牧作为一州之长,也会有自己的政府衙门,然后不定期的进行类似于上朝的活动。
与会的基本上都是秩千石,月俸九十斛以上的骨干官员,也就是至少是县令跟校尉以上,其中文官以幽州别驾赵该领头,武官则是鲜于辅,鲜于银,公孙范等人为主,其余众人按照官职高低就坐。
因为赵紫胧被刘虞正式提拔为校尉,所以也有资格参与到这一次的会议中。
“请别驾宣读早会议题。”刘虞抬手,请赵该定下这次早会需要解决的议题。
虽说是有这么一个形式,但实际上在开会之前就已经通知了各位官员开会的内容,这样能够让会议更加高效,也能够让有相同观点的官员们形成小的团体,选代表发言节省时间。
还有,开会时并不是螨清那种老大坐着其他人当奴才傻站着的形式,各位官员都坐在两侧,气氛相当的轻松。
刘虞下令后,赵该从座位上起身,面向众臣,润了润嗓,开口道:“今日早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样。其一,是流散在各个郡县的黄巾余孽,共计三十余万人,官府粮食紧缺,养不起这些流民,但放任他们又会扰乱治安,或占山为匪,或抢占城池聚众造反,而这些流民的问题下级郡县无力应对,需要商讨出一个根治流民的良策。其二,就是旷日持久的胡患,幽州苦蛮夷久矣,几乎每个县都有被胡人劫掠过,长久下去恐民怨沸腾。所以,对于胡人,我们是打还是和,如果打该怎么打,如果和该如何和。。”
上任伊始,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但州牧府作为州最高一级的政府,需要解决一些根本性的大事,这也是刘虞决定把内忧,外患率先拿出来的原因。
“首先来说说流民的问题吧,诸位有何看法。”刘虞缓缓抬起头,平和的问道。
“末将认为应该加大惩戒力度,将这些暴民迁到北边去加筑城墙,以防胡患。”一个身材魁梧,长相粗狂的将领握紧拳头,声音铿锵有力道,“这样胡患跟流民都能够解决,简直一举两得!”
流放派的刚说完,一位老朽模样的文臣便反驳道:“不可,黄巾流民也是汉民,北境苦寒,流放到那里的人十个能够活一个就算是幸运了,如此行为,必将会激起民愤。应该施行仁政,妥善安抚。”
“说的好听,怎么妥善安抚?朝廷的粮食都不够吃了,那可是几十万叛军。”古代开会的时候因为没有直播,所以基本上没有任何顾及,有些说话耿直的武将面对不同的声音,很容易的就开怼了。
“流民说到底也是百姓,只要铲除了党首不要让他们聚集在一起,那就不会再作乱了。”文官完全不赞同对方的观点,所以直接对刘虞谏言道,“我们应当让各郡县原地安置流民,给予他们田亩,鼓励耕种。”
“让郡县官府给百姓分田?”
“有何不可?”
“每个郡每个县的人口田地都不一样,黄巾余孽流窜到的都是户口稠密的大郡,这些地方哪还有田?”
“这几年幽州闹饥荒,人口锐减,总有一些无主之田吧。就算没有,也可以把有主但是没有种的田让流民耕种。”
“那大人愿意把自己的田给黄巾贼咯?”
“你……你!”被一环一环下套的文官,脸一下子就红了,指着对方道,“不可理喻!”
可以说很真实了。
他们虽然也是官员,但背后的身份却是世族,在这个时代,‘以民为本’真的只是一种笑话,因为肉食者根本就不会顾及到底层百姓的利益。
当然,也有想要解决问题的。
一位身材清瘦,皮肤很白,但五官却有些刻薄尖利的官员起身道:“官府无力负担起这些饥民,但送去修墙又太过不仁。我看,不如让各地世族收留这些流民。”
世族,三国时期把风险对冲玩得最溜的一个团体。
主公或许一茬又一茬的换,但世族只要不作,几乎永远不会破产。
说话的这位,代表的世族就是泉州(渔阳郡泉州县,不是福建那个泉州)陈氏。
这位陈氏小哥话虽然说的好听,但很快就有人听出本质,直接反对道:“不可,黄巾之乱就是因为世族兼并土地,百姓无以为业,流离失所导致,如今暴乱停了,又让那些百姓回去当佣户,那岂不是又要逼他们造反。”
说到点子上了。
黄巾之乱的本质就是——大地主阶层兼并土地,农民失去生产资料沦为佣户,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被迫造反。
只要世族存在,那么农民起义永远都无法停止。
现如今,把三十万流民重新的还给世族,虽然能够解决流民问题,但对于刘虞没有任何的好处,相反还能更加壮大世族力量,就算以后真的复兴汉室,也会留下遗害子孙的顽疾。
“可不这样该如何安置这些流民?”陈氏世族子弟反问。
“那就赶到冀州去!冀州是大州,总比幽州富裕。”
姑且算作混乱中立的武将发言了。
这话虽然说的没道德,但是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于是,撕逼开始了。
“主公施行仁政,幽州百姓才愿意相信官府,如今竟将百姓驱赶他州,岂非陷主公于不义!”
“幽州贫困,这几十万百姓怎么养得起?反正总得饿死,还不如拉去修城!”
“几十万人修城也要吃饭,哪来的粮食?世族替官府收留流民,不是万全之策吗?”
“不可!黄巾之乱不可再起!”
看着这些面红耳赤的家伙,刘虞表现的一直都很镇定。
趁着争论的空隙,他适时开口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接下来听我说说吧。”
州牧开口后,吵架很快的停止了,但彼此之间还是谁也不服,直到刘虞说出那两个字:“军屯。”
“军屯?”
军屯是西汉时期建立的一种制度,由国家规划土地,然后让就地驻扎的士兵进行屯垦,是一种效率极高的种田方式,能够极大的充实府库。
但令众人所不解的是,这是动乱时期,士兵用来抵御胡患都非常紧缺了,哪还有多的兵力种田。
况且,军屯跟安置百姓有什么关系?
一直都在思索该如何解决这两件大事的赵紫胧,因为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发言。不过,她觉得各位大人的方法虽然或多或少有些偏激,但还是围绕在解决问题上面的,可主公却直接避开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赵紫胧蓝色的眸子,露出了困惑的神色。
其它文武官员也跟她的心情一样。
甚至还有些官员在心里怀疑刘虞的能力,比如那位陈氏的世家子弟,就觉得新大人在异想天开。
但刘虞,此时已然成竹在胸,他知道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并非纸上谈兵,因为在不久的未来,那位汉末枭雄曹操就会率先开展屯田制,并将其作为稳定国本的国策。
“从即日开始,将全军四十五岁以上,或残疾羸弱的士兵,全部编入屯田军,在远离胡患的燕国(又称广阳郡,治所也是州首府蓟城),渔阳,涿郡三郡交界处,就地屯垦。”在各位文臣武将都在思索之际,刘虞下令道,“同时,将整个幽州地界的流民,包括从其它州逃亡来的难民,全部编入到屯田的部队中,发放农具,耕牛,集体劳作,开展军民一体的屯田模式。”
此言一发,堂上众臣豁然开朗了。
没错啊,把老弱病残的士卒编入到一只部队中,然后又把流民全部分到部队麾下管制,采用军民一体的形式屯田,只需要保证流民一口饭吃,剩下的全部都归于府库,这样不就同时做到了精简士兵和安置流民吗?
妙哉。
“主公。”在刘虞颁布完思维超前的军民合屯制后,陈氏世族子弟很快的就察觉到不对劲,于是站起身来,谏言道,“涿郡,广阳,渔阳都是大郡,土地虽然广袤,但还是有不少私田,一下子划出一片能够让几十万流民耕种的土地…恐非易事啊。”
话音刚落,便有理中客附和道:“是啊,广阳跟涿郡的土地都是有主之地,而上谷,代郡,右北平那些地方,可是民少而地广,何不在那些地方屯田呢?”
“是啊是啊,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几个人一下子冒出来,直接给刘虞的计划替换了内容。
这完全在刘虞意料之中,毕竟一个制度要践行,必然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就算世家大族的土地都是靠不光彩手段强抢百姓的,而且土地数量已经远远超出自己所需要的程度,放任荒芜也不会还给百姓。
当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刘虞考虑了。
东汉末年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一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即为公田,也就是皇帝的自留地,是绝对不能动的土地,就算以后诸侯割据不用交皇粮了,也要自己留着,这是天龙人生存命脉。第二种,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即世家大族掌控的土地,一般采用大庄园生产模式,雇佣佣户。三是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就是百姓的田,不过在东汉末年,绝大多数百姓土地都被士族用各种方式所兼并从而沦为佣户,有土地的农民土地数量也绝不多,用来缴税就已经够呛,不能再薅了。
如果要屯田,就一定得使用集体耕种的模式,而之所以选在三郡交界,则是刘虞研究了好几天得出来的结论。
上谷代郡多山地,土地贫瘠,且靠近长城,紧邻鲜卑乌桓等部落,缺乏一个安稳的耕作条件,而军屯的老弱病残士兵战斗力不强,如果对方在秋收之时南下侵扰,那样会十分影响生产效率。
所以需要一块连成一片便于集中管理,且远离战事的区域。